東風日產“7天包換”踢爆潛規則 有車企變相給經銷商下指標限制退車

奔馳西安女車主事件雖然告一段落,但它的餘震還未消失。最近一段時間,效仿該車主的維權在全國各地此起彼伏,甚至出現了一位女車主“坐塌”寶馬機蓋的事件。昨天,第一財經記者在上海協助某位車主維權時,他表示:“如果只能‘按鬧分配’,那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國內某豪華車企人士評價說,這些事件背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汽車三包法不完善,“三包法其實對於汽車這一塊是偏袒主機廠的,至少約束不像其餘行業。”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同時獲悉,有廠家通過商務政策變相下達“退車指標”,以減少用戶退車數量。

不過就在今天上午,關鍵性的破冰事件終於發生。4月24日上午10點,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對外發布公告稱,從2019年4月24日-2019年12月31日,凡購買東風日產全系家用汽車產品(含途達),均可在原有“三包”政策的基礎上,額外享受“7天質保換新”及“首、二保不受限”服務。

东风日产“7天包换”踢爆潜规则 有车企变相给经销商下指标限制退车

汽車行業首個“7天包換”政策出臺

在現行的“三包”法規中,“退換車”條件的達成相對苛刻。以西安奔馳女車主事件來說,按照汽車三包法的流程,發動機漏油需要在維修兩次或者三次以上仍無法解決故障的前提下,才能予以更換髮動機,而不能更換車輛。而奔馳女車主維權的出發點之一,更換髮動機會導致車輛二手車殘值大幅降低。

東風日產的“7天質保換新”政策,承諾客戶車輛在購買7天內,國家標準範圍內的主要零部件出現特定品質問題,均可申請免費更換同型號、同級別、同顏色的新車。

所謂“特定品質問題”的定義是:汽油車發動機、變速箱,電動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車身、轉向、車橋、制動、懸架等系統因為質量問題需要更換主要零部件的情形。也就是說,東風日產的車主如果遇到奔馳女車主同樣的狀況,可以直接換車。

相比國家三包政策“60天/3000公里以內,出現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或燃油洩漏”的免費退換車規定,這是一條更具保障性的補充、升級條款。對於車主而言,這一條款確保了後續的用車無憂,也保障了消費者最基本和最關切的權益。

需要說明的是,該項政策並非止於今年。東風日產內部人士稱“這個門打開了就不會再關上”,之所以規定時間,是考慮明年繼續加碼,進一步延長“包換”的時間範圍。

除了“三包”升級,東風日產還推出了“首、二保不受限”政策,核心是取消對首、二保客戶回廠時間及里程的限制。具體條款為:自2019年4月24日起,凡還未做過首、二保的東風日產車輛,客戶均可在任意時間或里程內回店享受首次免費檢查與二保免費保養服務。

此前國內絕大多數車企的做法是,限定車主進4S店首保的時間,超出時間將不享受免費首保,部分品牌甚至規定超出首保時間,車輛質保也會受到影響。其背後的意圖一是確保新車按時保養,不出現品質問題;二是培養車主回4S店保養的習慣,增加售後業務收入。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今年1月,“7天包換”就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內部試點。今年4月奔馳西安女車主維權事件,客觀上加速了東風日產該政策的推出。

东风日产“7天包换”踢爆潜规则 有车企变相给经销商下指标限制退车

“退車指標”潛規則浮出水面

汽車產品投訴一直是我國消費領域的重災區,據全國消協數據,2018年全國消費者協會投訴與諮詢信息系統共錄入汽車產品(含零部件)投訴19283件。從消費者投訴問題分類看,汽車相關投訴主要集中於售後服務、合同及質量問題,佔比分別為32.2%、20.7%和20.0%。

涉及汽車售後問題的投訴,又以“不履行三包義務”、“不履行售後承諾”、“售後在三包期內收費修理以及經營者變動導致無法正常履行售後服務”為核心。在維權過程中,用戶上門拉橫幅、開工程車堵門甚至於打架鬥毆屢有發生。

“其實不是我們不履行三包義務,出了質量問題是找商家沒錯,但是退還是換,經銷商根本沒有決定權,一切都是廠家說了算。”某美系合資品牌經銷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廠家商務政策會根據經銷商的銷量規模,變相限定每年的退車數量,一旦超過,經銷商將會損失幾十萬元的年度返利。

不過記者隨後致電多家自主品牌、豪華品牌以及其他合資品牌經銷商,他們反映對應的廠家沒有給出相應的“退車指標”。

關於東風日產“7天包換”的政策,中汽協、乘聯會等負責人認為促銷意圖較多。 汽車經銷商自媒體、工商聯商會專家麥迦認為,此次東風日產提出的“7天質保換新”服務,事實上是奔馳事件後,企業以更主動的姿態展示自我形象、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舉措,從根本上確實是能夠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他認為東風日產的做法是一個非常“smart”聰明的“促銷”行為。不過在汽車之家等網站的評論區,許多網友認為即便是營銷行動,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由於東風日產是中國第四大合資車企,年銷量規模超百萬輛,業內紛紛討論東風日產“7天包換”的舉動會否引起行業內其他公司跟進。不過截至發稿時間,從第一財經記者電話採訪數家車企的情況看,它們目前還沒有應對措施。

“無論如何,這都是強化消費者利益保障的舉措,讓消費者可以更加安全的購車。但車企也不會過度作無保障的透支,其他企業也不一定會跟進,企業會看哪方面更有意義,然後做相應的調整。”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記者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