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里隐藏的革命世家 从大都市回家当职业农民

小村里隐藏的革命世家 从大都市回家当职业农民

东北网4月25日讯 2017年9月我返乡去林甸富饶扫墓,在堂弟志彬处小住,他儿子种了100多亩水稻,每年都卖不到太好的价钱。种子、化肥、农机费年年上调,看到别人进城打工,在县城都买了楼房,跟我说也不想在农村种地了,辛苦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我想农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地谁来种?这样城里人吃饭就要成问题,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农民也富起来。

返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是1947年冬参军离开林甸的,林甸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吃了十五年(我15周岁参军)小米、苞米碴子长大的。现在我虽然已经离休又身在北京,但我总要做点什么……

我已快90岁的人了,无能为力。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我大女儿张霞。

她动身去林甸前,我跟她交待了三点:1.想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不能只给鱼,一定要给他们渔;2.运作起来,一定要多把利润给到乡亲们,先期亏损部分爸爸来补(三次去林甸策划、办证,两次去吉林扶余、山东博兴学习草编工艺、购置设备、注册等先后我给她的现金已近10万);3.要把困难想得多些,一定要争取乡亲们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2019年1月15日(以上是87岁老兵张志成写给记者的一段话)

小村里隐藏的革命世家 从大都市回家当职业农民

小村里

隐藏着一个革命世家

在写这篇报道前,需要先讲一个故事,就像天空的蓝,它是这篇报道所涉及的人物及事件的底片。

要从一张历史照片被发现说起。

2005年,一家省级媒体刊发一篇报道——《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唯一一张照片70年后首次发现》。报道立即引发全国性关注,因为这张照片是——“赵尚志将军和巴彦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

报道中说明:照片被专送到北京,经公安部专家对赵尚志颅骨复原后技术鉴定,照片前排中间执马鞭的矮个青年确是赵尚志。

而在这张合影中,有一个人正是林甸籍抗联战士张清林。

张清林,与巴彦的张甲洲当时都在北平读书(张甲洲在清华大学、张清林在北京燕京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怀着一腔热血回到东北,共同在巴彦竖起了抗日大旗。张清林是巴彦游击队创始人之一。

林甸竟然有这样一位少为人知的抗日志士!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林甸历史的张立新经多地采访,陆续追踪撰写出关于张清林的多篇史实文章,刊发在林甸往事公众号平台上,惊动了天南地北的林甸人,纷纷转载阅读——

此时,远在北京的一位老兵,也在默读这些文字。他终于给张立新打来了电话——至此,人们才知道,在林甸小村,隐藏着一个革命世家——老兵是张志成,张清林是他的叔叔。

张志成,1932年出生于林甸,受家族影响,1947年加入解放军,曾经参加围长春、解放沈阳、天津战役战斗、衡宝战役战斗及广西剿匪等。获得解放奖章、解放勋章,立二、三等功各一次。现在北京北极寺总参离休干部管理局15所安度晚年。

此时,村庄里一个女子也发到公众平台一篇文章——《我的革命一家》。她叫宁克明,从小生活在五姥爷张清林身边。宁克明的妈妈,即张志成的妹妹张继先(名字由张清林所起,意在继承先烈)也受张清林影响,于16岁参军,现在林甸生活。

1997年7月2日,张清林在齐齐哈尔市家中病故,享年88岁。按他生前“落叶归根,魂归林甸”的嘱托,2000年清明,他的骨灰从西满烈士陵园革命公墓移到林甸县富饶村。

张霞

我这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做事情

翻阅张霞的微信相册,有个时间点:2017年9月,将张霞的世界彻底隔成两个天地——2017年9月份之前,是她在世界名城旅行;2017年9月份之后,是村庄、河流、大片的稻谷、收割机,鸣叫着飞上天的鸟儿、包着头巾的村妇……

我看到了张霞写的文章《我爱林甸》(以下是节选)——

林甸是我父亲1947年加入四野出发的地方。那时他是英俊少年,现在是耄耋老者;出发后身经百战,现在北京安度晚年。

多少次梦里冲杀声中惊醒,多少次梦里呢喃家乡林甸。

我虽未去过父亲念念不忘的故乡,但林甸早已在我的心中扎了根。

我的父母虽然都从乡村出来,在城市久了很快就城市化了。我们出生后,家里条件相对较好,我们都由保姆带大,住的城市不是南京,就是北京。

我没有去过乡村,对乡村的了解只局限电影和书里。我想象中的林甸小小的,泥泞路,破旧土坯房,上山下乡,那是我们不习惯的地方,是回不去的故乡。

……

2017年10月,我第一次来东北,第一次到林甸,第一次来富饶。没想到这一来,竟然再也不想离开!

在这第一次的12天里,我在东北及内蒙(地点:齐齐哈尔市-林甸富饶-林甸县-五大连池市-莫力达瓦旗-哈尔滨)进行了市场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方向:1.东北地区农副产品品种、价格、流通方式;2.农副产品的利润;3.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紧接着,在林甸工商局注册了林甸张家合作社(种植、养殖),回北京后注册了合作社商标。

2018年9-10月,我基本上都在林甸,住在富饶村我堂弟张彦辉家。为了方便,开车往返北京和富饶,单程1300多公里。我要仔细了解林甸。

……林甸有大湿地,有大湖泊,除了天鹅、鹤,到处能看见野鸭和我叫不出名字的飞禽,遍地可见在北京做人工景观的芦苇和蒲草,随手拍张照都像“大片儿”。

坐在湿地湖边,想了很多。如果只是帮亲戚卖几吨米容易,但怎样在这个混杂的大米市场中,树立林甸湿地大米的品牌?怎样保住林甸大米的品质?当地的粮食加工厂,有自己的商标和包装,但厂小,销量也小。未脱壳的稻谷大多装车去了别处,加价4—5倍产生的附加值,农民得不到。卖米的发了,种地的不能致富。

2019年2月,新年前夕,张霞再回林甸。五湖四海的林甸籍人相约相聚。张霞走到台前,她说:“我五十几岁了,但是我这次(做农业)是第一次认认真真做事情!”

人问张霞:“为什么这么说?”她答:“因为难!”

表姐宁克明(张清林的外孙女)介绍张霞:“她特别聪明,年轻时是人民大学高材生,这几年听人说ACCA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最难考,她就去考,考上了!她还搞设计;计算机特别棒;京东商城刚开始,她就做电商……她‘贪玩’,都是‘玩’着就做了……”

“但这次做农业,她遇到了挑战!”

林甸籍人相聚当晚,北京的老兵张志成主动加了我的微信。

夜半时分,这位87岁的老军人,一笔一笔写下文字,发在我与他的微信对话框里。

“我跟张霞说了,事情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在我们大家融入进去,都参与进去。城里人想吃饭,离开农民就得挨饿!咱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这块搞得好不好,应该是人人关心的大事啊!作为一个已离休的普通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老军人,我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了!

我让张霞到林甸故乡办的这事,她还是努力和认真的。

1.她先期作了个张家农业合作社远景规划;2.认真地作了实地考察;3.为林甸富饶大米设计了商标、包装;4.为掌握草编工艺,她专程去吉林扶余县苦学了半个月,还自驾车去山东博兴草编之乡虚心拜师学艺,练习草编把手都磨破皮了…… 5.为在北京开展林甸湿地大米试销,不怕天冷跑到京郊天通苑社区摆地摊……总之她真是很努力了,我也很心疼她!”

第二天,晨光中醒来,我又看见老兵的一段留言——

……人越老越想家。俗话说:故土难离!当年为保家保国离开她,但那黑土,亲人,乡亲,祖坟,那一草一木都让人眷恋。我没当兵前,家是住在县城西北二道街,那时林甸县城仅仅四里,土城、木城门,站在西城门喊话,东城门就能听见。我家里也是种地的,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

小村里隐藏的革命世家 从大都市回家当职业农民

甸田中间有一粒米

张霞认真。

在大量市场调研后,她准确定位:我只做一件事,解决“销”的问题。

他们(指农民)种了多少年了,都没解决卖的问题。

她设计了商标“甸”。她讲:林甸的“甸”字,里面是一个田字,田中间有个“米”字。她在微信里发布广告语:扎龙湿地,最北的湿地稻,最大的温差米,生长期180天,保留天然成分。包装上线销售。

她在北京、国外的那些朋友留言:你就说吧,你这是要干嘛?

她回——简介:林甸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养殖、草编为主,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鹤鸣湖镇富饶村,地处“中国温泉之乡”林甸县和世界八大湿地保护区之一——扎龙湿地境内。

张家合作社,今年在林甸、齐市和北京试行产地直销,一方面保证种地农民售粮利润,另一方面让消费者买到货真价实的东北湿地大米。

3月初,张霞再回来。29日,她微信发布动态——“张霞的名片,请惠存”。名片是大红底,月牙白“甸”字,有旁白简介——东北扎龙湿地弱碱香米直销,社长张霞。

我知道,她办成了!

此前,她成立了合作社。回到北京后,遍走北京各大社区、商超,遍访朋友……第一吨米,到了北京某个社区一周就没了。“我一个朋友是社区主任,她真挚欢迎林甸米在社区销售。大城市人吃的米,多是陈年磨光米,一个月不吃,就会长毛……城里人吃不到新米,但花费的价格并不低,米的利润农民却一分都得不到,我要做的就是一件事——从田里直接到餐桌,没有中间商。

张霞遇到了难题——合作社做不了这样的直销,只有办公司,并且要有产地证明、流通许可证等等。她一个一个解决,然后做京东商城,直接远销国内外。

如今,她办成了!

张霞微信里再次刊发一篇文章——《家》,文章历数了她在筹办过程中,得到林甸县招商局、妇联、税务、工商联、农业局等等各个部门的支持。

“从田里直接到餐桌,没有中间商……”张霞在这条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目前,她正在为进驻更多电商平台、进驻北京各大商超做各种工作。

农民为此将获得怎样的利润?按照今年一斤稻子1.48~1.51元的售价,平均估算一斤稻子,成为米后出售毛利为150%~450%,也就是出售毛利提高约1.5倍~4.5倍。抛开各种成本,农户每斤稻子纯收入将提高0.8至1元左右。

“我要做的,主要是在卖米的同时,把东北湿地大米,林甸弱碱性香米的品牌打出去……如果我们多一些人来做这样的努力,慢慢会鼓励更多的人愿意种地……”张霞说得很朴素。

乡村之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她是我们中国古老的一种民族性的象征,精神性的一种象征。那么之于今天,就在当代,在我们这样一个飞奔的城市化的过程中,她可能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我们历史的河流……”

张霞的微信里,摘录了这段话。配图是一盒乌拉草,编织好的乌拉草鞋,乌拉草小筐……旁白附有一段话:家乡的婆婆丁、乌拉草、芦苇编……都将随着我走向小村外,走向世界。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关注着张霞的微信动态。她飞来林甸,又飞回北京,都是她与北京一些朋友洽谈;她又回到林甸,与农民在一起,与林甸县各行各业给她提供帮助的部门在一起。

生活里的真实,有时让人一时回不过神来。曾经活在大都市里的她,就这样成为农民中的一员。我在采写这篇报道时,唯心存感动,把发生在身边的这个故事,作以上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