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情志養生:通過控制和調節情緒以達到身心安寧、情緒愉快的養生方法。

中醫將情志歸納為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七情”。“七情”作為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對機體的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因此並不會使人致病。但是,突如其來、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一旦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使人體氣機紊亂,精血虧損,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過喜傷心,突然過度的狂喜,會導致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疾病。

過怒傷肝,輕者肝氣鬱滯,食慾減退,重者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

悲憂傷肺,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意志消沉,重者難以入眠、精神委頓或緊張、煩躁,引發心肺鬱結,出現咳喘、呃逆、嘔吐、納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病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過思傷脾,思慮過度,導致脾胃運化失職,出現食慾不振、飲食不化等消化道疾病。

驚恐傷腎,長期的心跳加速、恐懼不安、精神緊張,或是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體驗,會嚴重消耗腎氣,導致精氣下陷、升降失調,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等症狀,嚴重者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昏厥。


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中醫認為,情志順暢,氣機條達,臟腑之間和諧相安,機體的正常功能就不會受到干擾,養心才能達到心身的和諧,個體與社會的和諧。關於養心,國醫大師王琦教授認為有“五要”:一要平常心、二要仁心、三要寬心、四要靜心、五要開心。


1、平常心


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關鍵詞是“淡”。《黃帝內經》中講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真正會養生的人,能夠做到心境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琦認為,“心到平常即是真”,保有一顆平常心才活得真實。正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剩有僧人歷更稀。若問延年何法術,一生淡泊養心機。”

2、仁心

關鍵詞是“仁”,仁慈、仁愛。《中外衛生要旨》有云:“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對中醫養生影響極深的儒家,在養生過程中,非常注意心理調整。“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孔子認為“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長壽之路。“養心立德,福壽康寧”,這些道理對現代人同樣適用。


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3、寬心

關鍵詞是“寬”,寬容、豁達。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一回事。王琦教授對記者說,在這一點上,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有“時”無“空”、有“空”無“時”都不行,不可強求。

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著自己的意願看生活。豁達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豁達是一種學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卻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一些偉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一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

4、靜心

關鍵字是“靜”,寧靜致遠、怡情修心。魏晉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故心靜以除五難。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過去所用的油燈,所能容納的油是有限的。如果燈內留三根燈芯草,則燈炷大而光線亮;如果留兩根,則燈炷較大光線亦較亮;如果留一根,則燈炷小而光線昏暗,很難辨別燈前人之面目。然而,留三根燈芯草,亮則亮矣,卻只能照明一個夜晚;留一根燈芯草,暗則暗矣,卻能照明三個夜晚。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個極限,就像油燈內的油量有個燃燒時間極限一樣。如果大喜大悲,酗酒縱慾,則如大炷留燈,很快就油盡燈幹;如果情緒穩定,清心節慾,則猶如小炷留燈,雖不太亮,卻可長久。這個比喻,很形象地闡明瞭養生之道。平常為了能夠怡情修心,可以開展琴、棋、書、畫等養生活動,幫助我們做到心靜。


情志養生,關鍵要“養心”,這五點你做到了嗎?

5、開心

關鍵詞是“樂”,心情愉悅、知足常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000名65歲至85歲男女的健康情況、士氣、樂觀程度、自尊及人際關係進行了調查,在跟蹤調查10年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非常悲觀的人相比,非常樂觀的人死於任何疾病的危險低於55%。

國醫大師王琦教授提倡生活、做事要用心,但不要操心、煩心。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卻成憂愁。古代詩人白居易就是善於養生者,白居易大半生中,不僅仕途坎坷,而且老年喪子,他在《枯桑》中以枯桑為喻寫道“道傍老枯樹,枯來非一朝。皮黃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憂者,非因外火燒。”面對常有憂愁事件發生的現實生活,他總是積極排憂解愁,樂觀以待,這大概就是被稱作“白樂天”的緣故。

會養生的人,能夠化“門前冷落車馬稀”、“人走茶涼”的悲觀為“停車坐愛楓林晚”的獨特意境,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人性的達觀境界。做到這些,便是進入到養生的佳境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常思一二”,要看得開、放得開,適度的“阿Q精神”有助於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運營編號:GYZX0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