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玉龍這對白族藝人,翻山越嶺也要將白族曲藝傳承下去

麗江玉龍縣的九河鄉,是個白族鄉,全境依山傍水,這裡純淨的山水孕育了民族天籟——白族調。

為了守住這份天籟,九河當地64歲的白族藝人姚國珍與表妹姚福花放棄了事業,一起深入民間蒐集,挖掘,整理,改編了許許多多的白族民歌,為白族曲藝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姚福花表兄妹

不論是在家鄉九河,還是麗江的其他地區,或者大理、怒江等地,他們的歌聲都像一杯甜汁,滋潤著人們的心靈。漫長的演出生涯中,這對年齡相差14歲的表兄妹配合得天衣無縫,在不久前的一次歌舞表演中,因臨近午飯時間,有些觀眾準備離場,可當得知下一場登臺的是這對錶兄妹,又停住了腳步,要留下來看完再走。

翻山越嶺也要傳承下去

麗江是民歌的淨土,各族民歌素材豐富、類型多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麗江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姚福花回憶,多數白族同胞自小就能歌善舞,她就是其中一個民歌愛好者,很小的時候就能彈唱不少調子,但真正使她下定決心把曲藝文化傳承從業餘愛好變成職業工作,還得從約10年前的一次聚會說起。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那一次聚會有很多兄弟民族的朋友,盡興之餘,大家都唱本民族的歌曲助興,姚國珍、姚福花兄妹兩也唱起了白族調子。可同行的白族同胞的反應卻令他們驚訝,原來,同伴竟連唱詞都聽不懂。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這事使兄妹兩感到極大的不安,難道僅有的母語都要失傳?經過一番強烈的思想鬥爭,兄妹兩終於下定決心,走進村村寨寨,尋訪民間老藝人,決心把白族調傳承下去。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他們還記得,有些老藝人住在偏遠的山區,而不少白族民歌的表演需要兩人共同完成,所以兄妹兩向來都是一齊走訪,為了尋訪一個老藝人,經常一次走上一天的路程,確實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另外,因無人贊助,須自己承擔車旅費用,也造成了經濟上的困難。

填詞作曲無所不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摸索和學習,兄妹兩的歌舞表演水平得到很大的進步,尤其是熟練掌握了龍頭三絃的彈奏。同時,為了保存作品原樣,他們還嘗試著學習樂理。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在學習樂理方面,姚福花的努力尤令感佩。她拿出一堆筆記,注拼音寫漢字的那一頁尤為醒目。她說曲藝文化的傳承之路十分漫長,需要具備足夠的文化基礎,因此她從最基本的知識重新學習。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經瞭解得知,小時候由於家裡條件艱苦,姚福花才讀到小學畢業,可就是靠著一份信念和一股幹勁,不僅綜合文化水平得以提高,還比較系統地掌握了簡譜、五線譜等樂理專業知識,若非耳聞目見,很難令人相信。再看她那得體的打扮、端莊的舉止,還有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給人留下的是文人墨客的印象。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努力終得回報

2013年,在玉龍縣文化館的牽頭下,兄妹倆在玉龍縣九河鄉龍應完小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白族曲藝文化教學活動。後來還在九河完小、九河中學、石頭鄉桃花完小等學校開辦了白族曲藝文化傳承班,三年內共有200多名學生畢業。他們的各種教學活動至今仍在繼續。

因工作突出,從2016年開始,姚福花數次被九河鄉人民政府授予“民族文化傳承先進個人”稱號;2018年8月在九河鄉2016——2018年度精神文明建設中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同時,作為搭檔的姚國珍也多次獲得同等、類似的殊榮。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至於表演所得的獲獎證書,就連姚福花自己也說不清到底得過多少了,她們的證書、獎狀等由下而上,從鄉級到省級,擺滿了半個書架,姚福花估計,獲獎次數大約為40次。同時,至今為止,姚福花個人或與姚國珍合作完成發行的專輯有《雪山下的鳳凰花》、《情灑白鄉》、《方壺情緣》、《孝老愛親》等十餘張專輯,深受民眾喜愛。

餘生都用來傳承

然而,面對堆積成山的榮譽,兄妹兩在欣慰的同時仍感到一絲擔憂,他們擔心白族的曲藝傳承後繼乏人。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姚福花說,白族沒有文字,民歌傳承是靠口語代代相傳,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本土文化並不篤情,所以傳承面臨著斷代的危機。

丽江玉龙这对白族艺人,翻山越岭也要将白族曲艺传承下去

姚福花最後說,雖然他們還不是傳承人的身份,但這不能動搖兄妹兩用往後餘生將本民族的民歌傳承好、保護好的決心。日復一日,他們的傳承之工作都在有序進行。特別是他們還制定出了最近三年的傳承計劃:2019年,通過開辦白族曲藝文化傳承班,擴大學習隊伍;2020年,通過建立檔案庫,收集整理資料,提高教學質量;2021年,通過演出活動、電視廣播等宣傳方式,保護相應的文化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