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閤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

中國地大物博,民風各異,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在中國民間,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民間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 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為啥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竟然和雍正皇帝省錢有關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還會有幾名乞丐,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