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居正?

趣聞中心社


張居正是一位極其偉大的首輔,在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帝王小編只服朱棣,而作為臣子小編只服張居正。事實上按照他當時的情況,他當不當皇帝的差別只在於他想不想當皇帝。因為那時候的他真的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皇帝是他的學生,太后也要仰仗他的照顧,宮中所有掌握實權的人都是與他同一戰線。整個明朝沒有任何人能達到他這樣的位置,在其他朝代能有這麼大的權力的早早就篡位了,可是他沒有。

(張居正故居)

小編曾經想過他為什麼不直接選擇奪過皇位自己當皇帝,那樣他就不用像後來那樣落得個這麼慘的下場。後來小編有點理解他的做法,或許對他來說他追求的從來都不是權力,而是擁有權力之後可以為百姓們做事的那個可能性。他的確沒有在任何時候表達過自己的皇位對苛求,而是一直勤勤懇懇甚至算是十分嚴格地要求小皇帝。可能有人覺得這樣子的話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吧,但是這也錯了,張居正在我們的道德標準裡真的算不上什麼正面教材,他的偉大在他的政治上。

(張居正與人討論國事)

1. 默默忍受為自己的老師報仇

大抵偉大的人總是不能出生在和平盛世,張居正的那一屆內閣實在是熱鬧得很,正直的有邪惡的無賴也有,而那時候剛好便是邪惡當道的時候。嚴嵩這個名字應該也不陌生,一個在明朝歷史上可以排得上前三的奸臣,貪婪殘暴忽悠皇上是好手,他的兒子同樣也不是什麼好貨色。在他當首輔的日子裡,任何的奏摺都得通過他身邊的人才會到達皇帝手上,有的甚至是與他同盟的宦官就可以直接表達意見,明朝真正意義上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爛的,張居正也是這時候來的。

(嚴嵩)

徐階是他某個意義上的恩師,他知道張居正絕對就是那個可以打敗惡魔的人,所以為了他犧牲了很多人,並且要求在明面上必須得和自己作對,以獲得他們的信任。他在之後的很多年裡都是他們背後的獅子,一直在等著他們露出破綻。在徐階退休之後換來了高拱,一個不算好也不算壞但絕對不是朋友的人。他依然在設計逼走高拱,最後他成為了最奇幻的一屆內閣裡的最後贏家,他當上了首輔。

(徐階)

2. 大力改革

張居正一生最大的成就一是打敗了奸臣嚴嵩等人,二是實施了經濟改革。在成為首輔後他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團體,然後開始改革。那時候交給他的明朝早已不是當時他心裡認為的盛世王朝,經過嚴嵩等人的一通亂攪,此時的朝綱大亂。而朝廷之外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此前為了賄賂嚴嵩底下的官員全都欺壓百姓,可以說這是一個從根基已經開始爛了的朝代。如果他沒有辦法救他,或許再傳一兩代就可以易主了。

(張居正)

可是張居正做到了,他的改革改變了當時極其混亂的賦稅制度,讓百姓可以有餘力去生產,也讓官吏少了很多剝削百姓的機會。這個改革讓國庫很快充盈起來,也讓百姓的壓力不再這麼大,讓百姓的生活變好了。同時他也重視商人的地位,讓一直擁有大量財富卻始終處於社會底層的商人有了更高的積極性。他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並且順應規律去改革,可以很肯定地說,明朝之後近兩百年的歷史都是他換來的。小編不敢說如果沒有他會不會有更偉大的政治家,但是如果沒有他後來的歷史甚至不再存在。

(張居正議事)

3. 專心輔導小皇帝

萬曆這個傳奇的小皇帝就是他帶大的,在他當首輔的這些日子裡,他對皇帝的教導真可謂是盡心盡力,毫無犯上之心。他作為當時最偉大的政治家,給小皇帝的教育總是親力親為,只是希望可以有人在他百年之後可以繼續守護明朝。他的教育的確是有效的,所以哪怕後來萬曆再調皮都還是會在大事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他敏銳的政治覺悟都是他的這位老師教給他的。不過這個老師最後的下場不太好,讓人唏噓。

(萬曆出皇城)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為他的成就就說他是一個好人,建豪宅賣官這些事他也沒少幹,他的生活也絕對不簡樸。在當普通人的時候他是一個無法通過大家的標準的人,但在當政治家他是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就像梁啟超先生說,他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這點絕對不是誇大。


筆墨詩畫


歷史會有很多面相,歷史人物當然也會有很多評價。對張居正的“追悼”如何措辭,幾百年來都很難一致。

我只談一致的一點:張居正當國時,全國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過錯;當身死以後,全族不保,家門喪敗,此時,朝野也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功勞。張居正其人,智足以通權變,勇足以任決斷,仁足以明取予,強足以有所守,不愧熊十力所稱許的三百年來第一人傑,可一夕人死燈滅,削爵、抄家、審問、迫害等慘劇接踵而來。張居正其人其事,對今日的社會而言,總還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操國柄者言行不可不慎。我意這是張江陵留給後世最大的啟發和最重的教訓。


用現在的話語而言,張居正是推動“獻政”改革的事功超一流的政治家。

按錢穆、朱永嘉等人的說法,中國的專制制度設計格局、政府架構之嚴絲合縫,至明而登峰造極,並全面影響後世。

就現代的政制觀念而言,張居正最大的創舉,大概在於以一己之力,製造虛君時代,實現了有效的君相分權,將“家天下”的推而為“首在宜民”政治理想的初步達成。紀念張居正,我意這是最值得注目的面相。

張居正為任怨之權臣,震主之名相。在共傳12世,歷經16帝,享國276年的整個明王朝,以大臣而實拜三公者,張居正一人而已;自此至今,以輔臣而權勢如此侵天者,張居正實際也是後無來者。

他有宰輔之隆,又有帝師之尊,一面持續的鞏固權力,一面竭力推行體制改革,以法輔儒、以儒正法、儒體法用、固國安民,以富、強為手段,力求泰、安為歸宿。熊十力斷言,“明末承嘉靖朝之弊,內憂外亂,顢頇無方,幸賴江陵十年嚴法之治才得以喘息。江陵一死,其法盡廢,大明王朝亦不數年而亡矣”,可惜溫和善良的中華文明似乎從來都無法容忍異質思維。

張居正所倡導的法治框架、理性道德、共治平衡的政治思維,及身而斬,這是對中國歷史至為可惜的事件。

而他遺留下的一些“精神遺產”,比如獨裁、專斷、集權,冷酷,異已排斥,反攻倒算等等遺風,至今猶烈,對中國歷史而言,又是至巨的創擊。

真是說不盡的張居正。


在中國,變法者從來悲劇收場。從商鞅,到范仲淹,到王安石,到張居正,功業轟轟烈烈,一旦倒下,卻狼狽不堪。

張居正是孤臣孽子。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但是,在一個人心惟危的制度設置中,孤臣孽子與亂臣賊子的認定所需只是一個藉口問題。張江陵的悲喜劇交集,既有個人因素,也是制度勢所必然。曾經兩次到湖北荊州張居正故居憑弔舊人,古城牆邊,夕陽斜照,暮鴉啼嘶,感慨萬千。

張居正的一生功業,讓我最明白的一點,是:要維護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才重要,制度更重要。無論哪個朝代,宏觀上最核心的地方便在於頂層設計,而制度又是頂層設計中最關鍵的部分。不然,“你和他講律法,他和你講道理”,歷史永遠都在奔流的旋渦中,循環不已。

張居正可能還未死去。我想,如果他能活到現在,以他的眼光和魄力,大概會是制度改革的急先鋒吧。

至今猶思張居正。

2018,3,9,晚飯後隨寫


感謝閱讀。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讀書體會、社會觀感、時政看法、電影評論等。歡迎關注本號、點贊鼓勵,若有其它看法,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劉愚愚


評價張居正,無論如何離不開他的改革。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場變法最出名,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萬曆新政。商鞅變法成功了,但人死的很慘,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萬曆新政成功了,但張居正死後卻遭到清算。

從古至今,變法都是難事。變法必然要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變法者鬥爭。這鬥爭是殘酷的,主張變法者很有可能搭上身家性命,沒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極強的能力,是不會、不敢、也不能涉足改革的。

張居正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為實現理想,信念堅定,不屈不撓的人。



張居正和高拱同遊香山,站在長城上,看大好河山,各抒其志。張居正說,“鞠躬盡瘁,當為國事,死而後已,功業自成。”這展示出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改革路上阻力重重。實施考成法有三成官員遭到處罰甚至革職。實施一條鞭法,需要清查地主隱匿的土地,難度相當大,張居正鐵腕推進,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一律同樣對待。為了剛剛啟動的萬曆新政不至於被毀,張居正在父親病故時,揹著不孝的罵名,堅持奪情,不回家丁憂為父守孝三年。可見他對實現萬曆新政的堅定信念。

張居正能結合實際變法,採取霹靂手段落實,結果成效非凡,通過變法使空虛的國庫得到充實,使即將激化的社會矛盾得到緩和,使百姓生活得到保障。這體現了他政治能力之強。



應該說,張居正這種為了實現理想不懈奮鬥的精神,這種為了國家、社會、百姓甘願付出,不畏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張居正變法成功了,可是他死後,他的學生萬曆皇帝,徹底廢除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萬曆新政。這裡邊有萬曆的責任。萬曆繼承了他爺爺嘉靖的懶政,繼承了他外公的貪婪,三十年不上朝,掏空了國家財政,毀了大明江山。難道張居正的教育沒有問題嗎?

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對萬曆實施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嚴格、包攬、壓制。

小萬曆寫了一篇很好的毛筆字,高高興興讓張居正看,張居正說,皇帝應該以治國為主,不能像宋徽宗那樣會寫字不會治國。

萬曆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不讓他親政,要扶上馬再送一程,結果培養了萬曆的懶政,到最後,張居正生病,想把朝政交給萬曆,萬曆都不接,以致於張居正累死在崗位上。

萬曆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他要花錢張居正不讓。張居正封李成梁世襲爵位,萬曆也要封自己老丈人世襲伯爵。張居正說萬曆老丈人沒軍功不行。萬曆拿出祖宗成法,張居正不得已同意,但還是不讓世襲。



張居正培養萬曆嘔心瀝血,但是他嘔心瀝血培養出的是大名王朝的掘墓人。與現代我們的家長辛辛苦苦培養孩子,結果事與願違,是何等相似。

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可說是中國最失敗的教育,教訓深刻,發人深思啊!

喜歡請關注!歡迎評論留言,互相幫助 ,共同進步!


豫有得


對張居正的評價,歷史上分為兩種,讚譽者將他比作商朝的伊尹、西周的周公,譴責者則將其視作代唐的朱溫、篡漢的王莽。看來,所站的角度不同,自然會做出不同的評價。

今天我想從明制的角度對其進行評估。一句話,張居正乃是一個典型的越軌違制者。

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期間,以強硬的手腕大力推行改革,整肅吏治,在財政、軍事等方面均了得了不菲的成績,有論者認為,他為大明王朝延長了七十二年的存在。弔詭的是,其本人雖然得以善終並極盡哀榮,但死後不久就差點被“斷棺戮屍”,並禍及兄弟兒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有論者認為是因為他的改革影響了權貴階層的利益,樹敵太多,也有說是因為他威權震主,萬曆的清算是出於立威的需要。當然有這些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得罪了整個士大夫群體。他政治上越軌、禮儀上越制,突破了制度的紅線,註定會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一、政治上的越軌,以行政秘書的身份行總經理之實。

明初,明太祖朱元章廢除了相權,自己不僅當董事長,還親自兼任總經理,參與大明公司的全面管理,整天累得跟孫子似的。明成祖朱棣也像他爹一樣勤勉,可又經常御駕親征,實在是分身乏術,於是成立了一個幫他處理政務的機構——內閣,但這是和西方內閣完全不同的組織。明朝的內閣就是皇上的秘書處,人數不固定,人員也不固定,全看皇帝的心情。皇上看上你了,你就來輔一段,討厭你了,你馬上就需要從皇帝面前消失。至於誰來當內閣的頭頭,也就是內閣首輔,也沒有譜。今天你是首輔,明天皇帝派來個比你資格更老的,你就得靠邊站。總之,內閣也就是個收集整理材料,提出建議的機構,決策權全在皇帝。

對於朱棣這樣精力過人的英主來說,這自然沒有問題,但到了後期,對於那些深宮婦人太監手中長大的後任董事長們來說,不僅要批閱後宮三千佳麗,更有K歌、桑拿、健身、煉丹、幽會民間美女等重要的事情要幹,那有時間和心情處理那些讓人心煩的政務,於是就乾脆把印璽交給了那些身殘志堅的公公們。公公們正閒得無聊沒有成就感呢,這下可有得幹了,遂時常拿內閣開涮——別看你丫的是狀元、榜眼,在老子這裡也就是個鳥,不,爺沒鳥,你們鳥都不算。

在這樣一種體制下,內閣基本上幹不成什麼大事,能像明初輔佐過成祖、仁宗、宣宗的夏元吉一樣維持下去,最多略微修補一下已經不錯了。可當了首輔的張居正偏偏想幹事。他幹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以首輔之尊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以獻媚馮保為代價,換來了馮保的不掣肘、不監督,聽任居正去折騰。就這樣,居正從隱匿幕後的大秘變成了實際上的總經理。

在十年首輔任上,張居正的政績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用“考成法”整肅吏治,成效顯著。二是開源節流,使國庫日漸充盈。三是北定俺達,南平倭寇。單從這些成就來說,稱張居正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點不為過。但為了自己上位,他在恩師徐階危難之時,不僅沒有幫其解圍,反而有落井下石、助徐下野之嫌。為了自己所主導的改革的順利進行,他於萬曆七年下令毀滅私設的書院,逮捕了批評他乾綱獨斷的陽明學派學者何心隱。

二、觀念禮儀上的越制。

萬曆五年九月,張父去世,按明代禮制,張居正應該回鄉守制27個月,在內閣同僚的呼籲下,萬曆皇帝詔準他奪情視事。儘管是皇帝詔準,可誰能說不是因為他自己貪戀權力呢?上疏反對他奪情的,除了挨板子,不是被削職就是被流放,分明都的他的意思啊!萬曆六年,其回家葬父,神宗特派司禮監太監到郊外餞送,文武百官也一概出郊遠送,這是何等的榮耀!其出行的儀仗更是威風得不要不要的:乘坐的是聞所未聞的“三十二抬”大轎,前有尚寶少卿和錦衣衛官員開道,後有戚繼光派來的銃手和箭手護衛,沿途巡撫、巡按出疆迎送,府、州、縣官跪著迎接……比皇帝出巡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萬曆十年春,張居正病重期間,朝臣們個個放棄本職工作,奔走於佛事道場為他祈福,之後再把祈禱的表章恭送至張府,重金賄賂其家人以求居正過目以博其歡心。京都如此,各地也爭相效仿。後來神宗病重時也沒出現過這種舉國若狂的舉動。

這難道不是一種嚴重不正常的政治生態麼?

政治制度上的越軌,觀念禮儀上的越制,都為傳統士大夫所不恥,張居正所得罪的不僅僅是神宗,更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其死後遭到清算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居正死後,張家遭清算的慘狀不說,咱們來看看其越軌對朝政帶來的後遺症吧。張居正當政十年,不顧首輔之尊,討好司禮監,使司禮監主動放棄了監督審核權,其享用了獨裁的甜點,但在其身後,失去了制約的內閣卻變成了黨爭的角逐場,朝堂內訌不斷……神宗皇帝鑑於居正的專權,對臣下不唯不放心,甚至心存怨恨,所以死死抓住權力不放,對於朝臣們的奏疏,他既不輕易相信,也不輕易允准,就是要朝臣們難受……難怪《明史•神宗紀》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可神宗如此的乖張,不正是張居正造成的麼?站在神宗的角度,明之亡就是亡於張居正了。

這相當於一個權己界線不清的婆婆,你固然給兒媳又是買房,又是抱娃的,但是你事事滲入兒子兒媳的生活,人家正睡覺哩,你就撞人房間拖地哩,你說你招人嫌不?

名不正言不順的對面,就是名順行不正哈!


端木賜香


張居正是大明王朝有巨大影響力的一代名臣大儒改革家,在嘉靖帝時支持胡宗憲戚繼光將軍在東南各省平倭剿匪。他發現提撥了遼東大將李成梁,曆紀三朝為大明帝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在李太后和劉謹助力下,身為帝師,克己奉公,心懷天下,實行一條鞭法,為大明帝國積累了鉅額財富,可惜天不佑他一代大聖巨輔首相,陏建立了萬世大功,也是的罪了不少王公大臣侯王將侍的利益,在其失事後被叛逆無道的小皇帝萬厲反攻倒算,中止了一個偉大的聖世,否則若是換成秦王贏政,將會產生一個偉大的時代。張居正的治國賢才,不在商君之下,可惜夭不佑明,商君死而其法行於大秦上百年,時也命亦,偉哉張居正。


94310417小云


張居正是歷史上有些爭議的偉人。一方面作為中國歷史上作為典型的治世能臣而名垂青史,另一方面又因其個性的過於鮮明而招致了不少議論。

張居正墓及張居正故居,都是新建的。

民國時期張居正墓,後毀於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在張居正所有個性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快意恩仇。而這種性格可以說和他的家族是分不開的。 張居正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的後人,七世祖張關保居於鳳陽府定遠縣,即今之滁 州。與明太祖是同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關保和鄉親們 一起造反,追隨明太祖打天下。張居正在《先考觀瀾公行略》中很自豪的記下了祖先英勇的戰功: “張 關保,國初以軍功授歸州安御千戶。 ”也就是說張關保因軍功而被授封為世襲的武將,並安置到了荊州府的歸州,今湖北秭歸。曾祖張誠因為是次子,不能繼承世職和家業,於是分家遷至江陵,開始讀書經商。張誠一生功名僅為秀才,雖沒有富貴但是為人仗義疏財,成為當地的有頭有臉的人物。張誠次子張鎮,也就是張居正的祖父,為人豪邁,任俠自喜。他重然諾,輕功利,路遇不平總是拔刀相助。在那個綱紀猶存的時代,耿直熱血的少年總是會得到同齡人的認可,很快張鎮就成了江陵城的一位“社會大哥”並被招進了江陵的遼王府,當了一名護衛。

由於張鎮性格豪放,人品也君子,所以很快和王府上下都交了朋友,跟主公遼莊王夫婦也經常聊些家常。到了張鎮晚年更是常常跟人誇讚到孫子張居正的天才(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當舉人),有時也帶張居正去王府玩耍,所以在當時神童張居正不僅是張氏一門的驕傲,也是整個遼王府的榮耀。但是遼莊王夫婦有個小世子憲㸅,與張居正同齡,為人頑劣的很。兩口子經常拿張居正來對他說教,所以這位小世子就對這位發小十分嫉妒。在張居正中舉後,小世子以慶祝好友中舉為名大擺宴席,席間不斷向張鎮敬酒,以至於張鎮因為飲酒過量,回家便溘然長逝。這次悲劇性事件可能並不是小世子有意為之,但他卻在張居正心中卻埋下了仇恨。 若干年後,張居正成了大明朝的公卿,而遼世子憲㸅也登上王位,是為遼愍王。這時兩人的差距已經不僅僅是私人的恩怨,更多的是政治立場的分歧。遼愍王在繼承王位後投機政治,與明世宗一起修道煉丹,被封為清微忠教真人。



明後期一位宗室的畫像。

倚仗著天子的恩寵,遼愍王迅速墮落為暴君。欺男霸女、貪財好貨自不必說,不忠不孝的事也幹了不少。 到了明穆宗隆慶元年和二年,惡貫滿盈的遼愍王先後遭到彈劾。罪狀足足十三條,一方面是違反禮制,荒淫無道,還有更嚴重的是勾結方士,圖謀不軌。 穆宗於是派刑部侍郎洪朝選前往調查真相。面對著調查組的到來,遼愍王竟然幹了一件怎麼看都是作死的事,在自己的府邸門口,豎起了一面白旗,上面寫著大大的四個字:“訟冤之纛”。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旗是造反的一種常見模式。事情性質一下子變得嚴重起來。當時湖北的按察副使施篤臣正在江陵,一看遼王府豎起一面莫名其妙的大旗,當即派遣五百名士兵,把遼王府包圍。幸虧洪朝選在事後仔細勘察得出結論:遼愍王暴虐、亂倫、腐化、違反禮法制度,但確實沒有造反。由於洪朝選的秉公上奏,最後穆宗下旨,將遼愍王廢為庶人,終身監禁。

遼愍王落得如此下場可謂惡有惡報。但是這一切幕後的推手正是當今的天子的股肱之臣張居正,目的就是為了給祖父報仇。而在十餘年之後的萬曆八年,張居正已經是大明天下實際上的君主。,就在這時,那個把遼愍王從謀逆大罪中解脫出來的洪朝選卻被打入大獄,最後活活餓死。 於是坊間開始流傳,說當年張居正要洪朝選羅織遼愍王謀反,而洪朝選秉公辦理,只問荒淫之罪,不肯捏造謀反之罪,所以得罪了張居正,終於在多年後被張居正整死。 而萬曆十年,在張居正薨逝之前不久,遼愍王也病死獄中。因此又有傳言,一生快意恩仇的張居正最終還是出了一口惡氣。



張太嶽相國


陳大舍


張居正,江陵人,生於1525年,於1582年去世。張居正自幼聰慧,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這在古代可是學霸中的學霸。

仕途一帆風順,最後做到首輔,太師的高位,毫無疑問這是位極人臣,加上太監馮保和太后的支持,張居正大權獨攬,這也為他施政掃清了障礙。有的書中說,張居正愛權,如果一個政治家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有權利豈不是天方夜譚?

歷史書說張居正改革,在我個人看來,這還不是改革,張居正只是加強紀律,把寫在紙上的條文,做到實處。明朝中後期,官員紀律鬆散,賄賂成風,國事衰敗。張居正以超人的手腕,滌盪政風士習,做到令出必行,賞功罰過,這期間邊境太平,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張居正功不可沒。

軍事方面

張居正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等名將鎮守邊疆,總而言之一句話,邊境太平,在這裡,我對張居正的評價是:知人善任。

內政方面

1 治理黃河,張居正力排眾議,重用潘季馴,使水患變成水利,所得良田分給貧困百姓。免三年賦稅。

2 嚴格丈量全國土地,“帝用大學士張居正議,天下田畝通行丈量”,經過整頓,增加良田三百多萬頃。嚴格核查全國人口。這些工作是歷代王朝的重要之事。

3 嚴格考績制度,“振紀綱”,京官六年一考,外官三年一考,這本是應有制度,知識明朝中後期紀律鬆散,而沒有認真執行。政風為之一振。

4 推行“一條鞭”法。通俗的說就是把田賦﹑各項雜款﹑均徭﹑裡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攤丁入畝的雛形),總為一條,稱之為“一條鞭”法。這樣節約了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所以說張居正是個優秀的首輔(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卓越的政治家毫不為過。

王安石富有理想,而拙於實行,沒有才幹推行變法。諸葛亮處境艱難,未曾把施政才華全部展現。張居正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政治家,與前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居正雖然不是完人(愛財,好色),但是整體上張居正在明朝中後期,重用能臣,邊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滌盪政風士習,核查田畝人口,推行“一條鞭”法,使國家富強。

他是位優秀的首輔,卓越的政治家。


我是一個小書蟲


1572年5月26日凌晨,明朝第12任剛滿36歲的隆慶皇帝朱載垕病逝。其遺詔中命十歲朱翊鈞為明朝下一任的皇帝,並由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內閣大臣輔佐萬曆小皇帝。

老皇帝死去,對於大臣們來說可謂又悲又喜,因為隨著新皇帝的繼位,意味著權利的洗牌,必然又是一場重新爭奪權利的較量,是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小皇帝朱翊鈞的理政,也同樣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臣僚展開了一場權利爭奪戰。於是,萬曆初年三個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首先登上了政治舞臺,這便是內閣輔臣高拱、張居正和司禮太監馮保。

在此三人中,就數高拱權利最大,且氣焰最為囂張。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嘉靖朝進士,後拜文淵閣大學士。穆宗即位後,高拱自以為是先帝舊臣,開始不把他的引薦者、內閣元輔徐階放在眼裡,常與之相抗衡,並迫使徐階“乞歸”。自此之後,他以精明強幹自詡,負氣用事,傲視同僚,先後又趕走了四位閣臣。至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十一月,內閣輔臣只剩下他、高儀和張居正三人了。

而張居正和司禮太監馮保一直與高拱不和,就在萬曆小皇帝登基後不久,張居正就與馮保合計逼退高拱。由張居正出謀劃策,讓司禮太監馮保趕到剛加封不久的慈聖皇太后和萬曆的養母仁聖皇太后宮中,磕頭不絕,聲淚俱下,添油加醋地將高拱在穆宗駕崩時所說的“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一句,纂改成“高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並謊稱高拱要廢掉萬曆,準備擁立周王做皇帝…。在馮保一番入情入理的表演後太后震怒了,她決心懲治這位聲名顯赫的首輔大人。而在這場政治較量中,因為小皇帝萬曆自幼就在馮保身邊長大,自然也站在了馮保一邊,第二天高拱便被罷職回鄉。


高拱被趕走不久,另一名閣臣高儀也病故了。這兩個顧命大臣的一走一死,自然使已成為首輔的張居正高興異常。因為他現在手中的權利終於可以推行他當年給穆宗皇帝提出的《陳六事疏》了,並一步步地實行著他的變革,實現他的理想抱負。

而事實證明,張居正所推行的變革也是行之有效的,他以不計譭譽、勇於獻身的精神,銳意變革,釐剔宿弊,終於使危機四伏的大明帝國在萬曆初年又煥發了生機,取得了“海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庫寺積金四百餘萬”的輝煌業績。而這業績的取得,自然是與李太后的支持和萬曆皇帝的敬畏分不開的。

張居正之所以可以取得李太后的支持和萬曆皇帝的敬畏,與他以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為萬曆小皇帝授課有極大地關係,他精選了5位主講經史、兩位主講書法的老師和一位侍讀給小皇帝,所學內容也由他親自編訂,事無鉅細,皆體現出了張居正地忠心輔導。而當萬曆小皇帝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時,張居正也會對其進行耐心地勸諫,並言之以理。就是這樣一位忠心愛國的老師,加上其有效的變革,使得萬曆小皇帝對其無比得敬佩,並尊稱為“先生”。



那如此這樣一位“先生”為何死後卻身敗名裂?

其原因有三:一、張居正作為一個政治家,欠缺豁達寬容的風度,他自己也無法做到清廉公正:在和馮保聯手用計逼退高拱後,因為貪戀權利不願回鄉為剛死去的父親守孝,需要知道當時盛行的“父母三年之喪”的習俗,張居正應當立即停職,回家按照四書所說去“守孝三年”,這讓百官極為不滿,並在他死後集體上書彈劾抹黑他。二、高拱臨死前寫的《病榻遺言》將當年馮保和張居正合謀矇蔽小皇帝的“王大臣事件”曝光了:王大臣是戚繼光的逃兵,因好奇偷進入皇宮後被抓,張居正為防止牽扯到戚繼光,乾脆嫁禍給已被退官的高拱,以斬草除根。不料東窗事發,張居正和馮保又利用職權的便利將王大臣殺死。三、張居正主持的《陳六事疏》變革損害了部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張居正逝世後,這些官員自然向皇帝抹黑他,致使最後頗具成效的變革被完全推翻。



這些官員的彈劾書,讓小皇帝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落差,原本偉岸的老師竟然也會為了政治權利而不擇手段,謀害他人,什麼四書五經,什麼孔子之道,難道都是假的嗎?少年天子自此形成了一種被扭曲的特殊性格。其結局就是,張居正在為行將垂死的大明帝國恢復元氣的同時,也為它的徹底毀滅注入了難以治癒的毒菌。


用戶5873267928


1. 歷史上少見【得善終】的改革家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商鞅都因推進改革得罪利益集團,導致最後“改革未成身先死”,但張居正不僅全面推進實施了改革、在世時一直身居高位直至善終。

相比那些個性張揚又理想主義的改革者來說,張居正的高明之處主要在於改革的務實性和本人強悍老練的政治能力。張居正首先取得了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持,結盟馮保、善於團結能團結的力量,打擊反對力量。其次,一條鞭法並非張居正首創,但張居正善於策略,使改革更務實有效易於操作,通過強化中央集權,使之“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張居正的改革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全面鞏固明朝政權,使國家一度出現“中興”之象,為大明王朝“續命50年”。

2. 生前顯赫、死後遭殃的獨裁者

張居正雖然因為政治能力和手段比同時代的高拱、徐階更強悍得以推進全面改革,但其獨裁強勢的作風依然留下了非常多的隱患:小皇帝在他嚴厲的教導下長大,對其怨恨之心日益增加;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團在他生前不敢放肆,但死後怨恨之氣全部發洩出來。最終張居正的家人慘遭抄家清算。

3. “能臣不是賢臣”、個人品行之不可說

<strong>

張居正是難得“心中裝著百姓”的政治家,其改革充分考慮了百姓的利益,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本人品行與傳統國人心中的道德楷模相去甚遠。他的善於斂財成為死後被抨擊的一大罪狀。在個人生活上,據傳妻妾四十餘人,死於縱慾過度。


星宿魔法學院


張居正的名字也許大家都陌生,在古代的階層如此固話的情況下。 他更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作為明朝的首輔。 他的工作盡心盡力,不僅發揮自己的政治天賦也為明朝續航了50年的時間。

沒有家庭背景的幫助,張居正可是全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父親一輩子都沒有考上舉人,張居正確13歲中了秀才,在家裡積極學習準備和父親一起考舉人(父子一起上陣考舉人也是一段佳話)。16歲因為申論寫的受到了當時才子顧東橋也是當時的江南省委書記的接見。

而之後的政治生涯也是精彩萬分,在和嘉靖皇帝時期和當時首輔嚴嵩鬥爭就註定了他輝煌的政治生涯。

在隆慶朝時期,雖然只有六年。但是在這期間實行了隆慶新政,由於政治鬥爭壓力逐漸的減輕,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但是這在張居正眼中是遠遠不夠的,了隆慶新政距離張居正的目標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而張居正真正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的時候,是從他得到了首輔的位置開始的。在出任首輔以後,他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首先是國家竟然拿不出給朝廷官員的俸祿了,改革的急迫性就顯示了出來。他實行稅制改革,把嘉靖時期的財政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在新政得到實施以後,國庫開始變的充盈了。在萬曆年間,曾有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把張居正稱為世界經濟第一人。極大的讚賞了張居正的執政能力,而後來的"以田為宗",擁有多少土地就繳納多少稅的改變也十分的公平。 雖然得到了利益集團的阻撓,但是還是順利的實施了。之後重新丈量土地的政策,要企圖通過隱瞞土地的官員的美夢破滅了。

而在做了這些以後,,明朝還面臨著對外的戰爭。明朝的土地比較完整,但是周圍的鄰居卻都是虎視眈眈。這時候軍事上,他啟用了李成梁和戚繼光這些人,這些人的加入極大的改變了對外戰爭的局面。

而萬曆皇帝也一直都是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下,從小就是自己的老師對於自己十分的嚴厲, 就連自己做錯事情,母親都是拿張居正來嚇唬皇帝。出自於一個老師的道德也可能是張居正很想把皇帝培養成明君。張居正對於年幼的皇帝是十分嚴厲的。可能是對於皇帝太嚴厲了,在萬曆的心中張居政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而張居正也是有一個讀書人的清高的,每一個讀書人都想自己能左右皇帝,改變皇帝不對的行為。 這彷彿是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一樣。 但是反而遭到猜忌的也是很多。所以在萬曆親政以後,他的不滿和恐懼開始發作。 他廢除了張居正的新政,開始了新的方案。

如果張居正新政還能繼續下去,我想以後明朝的命運也許能作出改變也說不定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