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張居正為什麼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顧宇博


大明王朝的主題曲就是“生命不止爭鬥不息”,內閣次輔搞首輔就是典型病症。嚴嵩搞掉夏言吉,徐玠搞掉嚴嵩,高拱搞掉徐玠,按這個“既定方針”,張居正不搞掉高拱,那該多掉價!

張居正之所以能讓高拱趴窩,一半是高拱“自作孽”,一半是“陰陽兩手抓”,使得高拱面臨的局面是,下,沒有群眾基礎;中,沒有政治同盟;上,沒有領導支持。上擠下壓中間掐,高拱不下臺都沒有天理!

一、飛揚跋扈的行事風格,讓高拱失去群眾基礎

《明史》說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

急性子,眼裡不揉沙子,遇到點事就發怒,你要是犯上他,讓你不死也要脫層皮!活像一頭公牛!同事們都離他遠遠的。

本來性格就有缺陷,身份又非常特殊。隆慶皇帝當太子時,高拱就是他的老師,師生感情深厚。就這個身份,連嚴嵩和徐玠都要讓他幾分。

曾經有一次,高拱放著嚴嵩的面,引用古詩諷刺他,嚴嵩連任何不痛快都不敢流露,還得擠出一點笑容奉陪。

在這種環境下,高拱跋扈慣了,現在升任首輔了,更加目空一切。有個叫殷士儋的內閣大臣,受氣不過,指責高拱:“若先逐陳公,再逐趙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長此座耶?”言急之下用了個很不客氣的“若”,說完竟然揮拳擊打高拱。

別以為只有外國議會,才有議員打架,咱們明朝就有!高拱飛揚跋扈到什麼程度,內閣成員被他紛紛排擠,最後只剩他和張居正兩人。

由此不難理解,高拱受到別人抵制和排擠,一點不奇怪。

高拱跟張居正的結怨,源自一件小事,或者說是徐玠的小陰謀。嘉靖皇帝駕崩,徐玠故意跳過高拱,單獨找張居正草擬遺詔。這件事表明徐玠與高拱已經勢不兩立,但張居正是無辜的。放在別人身上,這事心照不宣就完事了,但高拱從此就嫉恨上了張居正,說白了,高拱性格使然,太狹隘,太跋扈!

二、接連得罪張居正和馮保,讓他失去政治同盟

張居正與高拱其實沒有本質衝突,高拱第一次被趙貞吉排擠出朝廷後,還是張居正幫他復職。兩個人的矛盾,我估計就是高拱的性格,跟誰都不兼容。在政壇,不兼容又沒法迴避,所以只能死掐。

高拱跟馮保的矛盾就不僅僅是性格問題了,高拱有點不自量力,想剝奪司禮監的權利。司禮監太監干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有它的歷史淵源,想解決這個問題出發點是好的,可惜被下定決心與高拱分道揚鑣的張居正利用了。

馮保得知高拱的心思,立刻跟張居正攤牌:要不咱倆合夥,幹掉高拱,你做首輔,要不......這個選擇題對張居正來說不難選,高拱註定不能合作共事,馮保是斷斷得罪不得,拿掉高拱,他就是首輔,何樂不為?

於是針對高拱的兩條陰謀誕生:

王大臣事件:

這件事像極了梃擊案。有個叫王大臣的人,穿了件內侍服裝,突然出現在宮中,見到萬曆皇帝后,驚慌失措,被侍衛拿下了。一審問,說是高拱派他來的,袖子裡還藏了一把刀。按理來說,這麼大的案件,應該審得清清楚楚,可莫名其妙的是,王大臣竟然在審訊過程中,不知道被什麼人下藥,啞了!

審問不了了之,以處斬王大臣草草結案。以高拱的說法是,這件案子就是張居正勾結馮保,對他的故意陷害。這件事雖然沒有扳倒高拱,但讓高拱受驚不小。

謠言中傷:

高拱曾經跟張居正說過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估計是兩個人討論政事的時候,高拱無意之言。馮保把這句話修改成“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並添油加醋對李、陳二位太后說,高拱準備擁立藩王!

這句話殺傷力太大,把身居後宮的兩位女人嚇夠嗆,她們連給高拱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把他打發回老家了,甚至連回家換身衣服都不讓,直接返鄉。

如果說,高拱的性格缺陷,使他失去政治同盟,張居正和馮保的陷害,才是導致高拱被撤職的直接原因。

三、與太后和皇帝嫌隙,讓他失去領導支持

高拱雖然是隆慶皇帝的老師,但他與太后及萬曆皇帝的關係並不親近,尤其是萬曆的生母李太后,她只信任張居正,當高拱與張居正出現矛盾時,李太后站在哪一邊,顯而易見。

“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句話,其實也多少能反應一點,高拱對萬曆皇帝不屑。能不能治天下是一回事,哪怕萬曆只有三歲,他也是皇帝,按封建禮法,但凡有點人臣之道,都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更不能說。

再加上馮保的偏向性,李太后母子對高拱的反感是必然的。沒有李太后的支持,高拱即便不被罷職,他想做事,難!

其實,張居正的萬曆新政,為什麼能成功?除了張居正自身的能力外,李太后這個堅強的後盾非常關鍵,高拱失去這條線,倒臺是早晚的事。

綜上所述,張居正之所以能幹掉上司高拱,一是由於高拱偏執的性格,是他失去政治基礎;二是得罪張居正和馮保,被人陷害;三是與李太后出現嫌隙,失去領導支持。


尋根拜祖


明穆宗病危時還曾握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而高拱卻在僅僅做了七天的託孤大臣後,就被幕後的張居正聯合貴妃和太妃等人下旨貶為庶人,反轉之迅速,令人好奇。所以張居正到底為什麼能“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呢?

高拱被張居正鬥下臺,還要從徐階說起。

最初,高拱和郭樸都由徐階舉薦,事後二人合夥與徐階作對。高拱入閣後,自詡為隆慶皇帝的老臣,而徐階此時身為首輔,兩人自然少不了摩擦。據記載:“階旁睨拱,見拱方怒,勉從之。”,講的就是徐階不太聽從高拱的意見,為避免極度爭端,也會勉強照顧高拱的想法。這也很能說明徐階不趕盡殺絕的習慣,若徐階性格不是如此,日後也不會有高拱的捲土重來,一番風雲湧動。

大抵就是在嘉靖皇帝起草遺詔之時,徐階將自己的門生張居正叫至御前,而同為內閣大學士的高拱卻是事後才知,加之師傅的影響,張居正與高拱就此結怨。

接替徐階擔任內閣首輔的是李春芳,此人循規蹈矩,做事踏實,為人寬厚,卻缺乏氣魄。偏高拱此人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是隆慶的老師,內閣的很多事務都要由高學士做主。在高拱把李春芳等人趕走後,內閣就只剩下了他和張居正。

張居正此人是有大抱負的,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就必然需要手握大權,那就得坐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於是張居正開始計劃除掉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絆腳石”高拱。而張居正早早就找到了盟友,那便是大伴馮保。

原來在嘉靖時期,馮保他就已經是秉筆太監之一。隆慶時期,他被派去掌管東廠。東廠是管理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據過去的成例,管廠者必升司禮太監。而由於他與大學士高拱不睦,沒有能夠升任這個太監中的最高職位。對於年幼的萬曆皇帝而言,張、馮二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沖齡之際,自然想不到二人聯手的厲害,可高拱絕對深有體會。

所謂禍從口出,隆慶皇帝去世後,“首揆”高拱自詡先帝重臣,竟說出“十歲幼童何能盡理天下事?”此等大逆不道的話。這話經由大伴馮保傳到太后與小皇帝的耳中,“天子不過是小孩子,太后不過是婦道人家”,這種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份決不能相容的。忠臣張居正立即獻上妙計,建議採取斷然措施解決高拱。隆慶六年夏(1572),黃紙文書一經宣讀完畢,跪在前列的高拱不禁大驚失色。他已然墮入深淵——他已經被褫去官銜職位,並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張居正在如此艱危之際保障了皇室的安全,建立了如此的功勳,其取高拱而代之自屬理所當然,馮保也自然在高拱下臺之後得願成為司禮太監。<strong>

<strong>

張居正與高拱都是心懷理想的政治家,他們面對的事實就是:政治並非懲惡揚善,真正的政治實踐囊括有違本心,並不高尚的抉擇。作為政治家必然要懂得忍辱負重,舉重若輕,私以為這也是張居正打敗高拱的根本原因——高拱此人過於“直”,他的狂妄清高讓他被淘汰出局,而張居正儘管驕傲,卻也能屈能伸。單就做政治家這一方面而言,張居正勝了。


鄧海春


嘉靖至明穆宗期間的內閣之爭是相當精彩

除去贏得千古罵名的嚴嵩,包括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都是治世能才。在嘉靖、朱載垕這倆位懶政的皇帝手裡,其中,張居正和高拱是最富有能力的兩位政治家。


可惜同一時期兩人位高權重,卻最終互不相容,為了實現理想的張居正,不得不把高拱這頭攔路虎趕走。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皇權、內閣、太監——三者之間的相殺相愛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時候,原本只想找幾個輔助大臣,替朕分憂!髒活累活總的有幾個幹活的。然後不孝子朱棣很快的體會到他爹的良苦用心,折騰出內閣制度。朱元璋壓根沒有想到,這麼搞出來的內閣威力不比丞相差,明末期一度架空了皇帝的權利。在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位強勢的男人手裡不管文武大臣、內閣丞相、太監後宮都會乖乖的為自己服務,可是不是每個皇帝都和他們一樣精力旺盛,勤快一輩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明朝這些割掉蛋蛋的男人!

———這個群體,很厲害!

這個原本為了監視官員的群體,為了平衡官員權利的機構,卻和內閣一樣有了同樣性質的權利。先不說東西廠多麼殘忍可怕,就談談兩個大太監頭子:

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一個替皇帝批改文件,一個負責蓋章發放到內閣執行。在弄虛作假的情況下,太監的職位和丞相也沒有什麼區別,這些身體只有外傷的男人,對明朝的迫害才是內傷!


很清楚是這三個群體尋釁滋事,那麼作為主體的皇帝承擔了什麼角色?

明朝至嘉靖年間,朱厚熜對信仰無比的虔誠,一生信奉道教,超過他至死不渝的愛情。這種變態信仰導致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皇權的弱化帶來內閣權勢的增長,造成人人想當官,當官想入閣的政治環境。皇帝的不作為是造成權利爭奪的根本源頭。

張居正和高拱,只是爭奪內閣權勢的人之二

在他們之前嚴嵩扳倒夏言,徐階又幹掉嚴嵩,然後高拱攆走徐階,最後張居正整垮高拱。看著好複雜,這麼亂七八糟的人名和關係說明什麼問題?

張居正搞掉高拱沒什麼好稀奇的


在皇帝不管事的時候,內閣就是萬人之上!然後這個機構裡的首輔就萬萬人之上。

內閣有六個成員組成,一把手被稱為首輔,副手被稱為次輔,剩下的四個是閣員。

張居正作為一個志比天高,心氣沖天的公務員,一心想著怎麼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成為內閣首輔就是他施展才華的必經之路。再說的直白點為了榮華富貴,為了金錢美女,首輔是一個官員畢生的追求!除掉高拱是張居正唯一的選擇,如果換位思考,同樣本事不小的高拱何嘗又不想除掉張居正?


最後,登場的就是我們的特殊群體

請不要忽視這群男人,生理上的失敗,不代表事業上的失敗。在內閣和皇權的此消彼長中,太監也是寄生著成長。扮演了類似小偷的角色,皇帝的消極待政,給了這群人偷權滿足自己私慾的機會。張居正和高拱的成功都離不開太監,高拱搬倒徐階也是通過太監,而張居正幹掉高拱就因為一個馮保。一個批改文件蓋章的權利真的很厲害,被士大夫不齒的閹人,在這場權利角逐裡起到了關鍵作用。



導致這種誰不服可以幹掉誰的最終原因就是:皇權的消失

如果皇帝不能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有效的干預治理國家,那麼一定會引起權利得你爭我奪。嘉靖起,開啟明朝黨爭最嚴重的時代,很萬幸的是,剛開始配備了真正的為公,為民的有識幹吏,即使皇帝不作為,國家在這幫人手裡反而欣欣向榮。然後在想想魏忠賢、東林黨?這種不良競爭的結果是,皇帝在抱怨:是文臣人人皆可殺!有個英明的能幹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高拱性格外露,個性偏激,張居正性格內斂,愛使陰招,倆人互相看不起,但表面上卻還相互尊重。張居正很早就跟馮保、李太后勾結在一起,而高拱一直看不起李太后和馮保。隆慶皇帝死後,高拱是顧命大臣,內閣首輔。馮保自己私擬詔,將自己弄成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拱欲彈劾馮保,他將消息告訴張居正,張居正立刻將消息透露給馮保。馮保將情況告知李太后,李太后同意將高拱免職。接著,馮保擬詔將高拱削職為民。

高拱失敗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性格火爆,處事操切,他以先帝帝師自居,目中無人,刻薄寡恩。

其次,根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他屬於前朝重臣,新皇帝繼位,罷黜他也實屬正常。

最後,他昧於人情世故。跟明代很多官僚一樣,他經歷了翰林院到內閣的過程,人生太一帆風順,故而性格稚嫩而偏激。

高拱與張居正鬥法可參考《大明權力場》,裡面有詳細、生動描述。


阮景東


其實很簡單說白了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高拱是隆慶帝的老師,但是張居正也是,先來後到所以高拱是首輔、張是次輔,而隆慶帝死後,他的兒子還不到10歲,主政的自然是他的媳婦李太后和她的親信馮保,而馮保和高拱又有深仇大恨(高拱當年還是首輔,把自己的人捧上去頂了馮保司禮監的位置),又加上張居正長得帥比較符合李太后的胃口(野史記載他倆有一腿),所以李太后和馮保合謀搞掉了高拱,捧起了張居正。


玉小王33


高拱個人才華和能力都是很不錯的!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心眼小記仇!朝堂之上凡是反對或者跟他作對或者是整過他的人都會被他罷官回家種田!所以這也導致他樹立了很多政敵!一旦他位置出現不穩的情況馬上就會有人群起而攻之!明朝的言官集團那是懟天懟地懟皇帝的存在!不過話說回來,明朝的的首輔不好當是風險最大的職位!明朝好像沒有一個首輔是善終的!


bobo愛食尚


一,高拱自負對對形式判斷錯誤,內廷對皇帝太后的影響。

二,張居正有太后的欣賞,並和大太監馮包關係密切有利益糾葛達成同盟關係。

三,張居正也是一代能臣,有才華有抱負按事物的發展規律取代高拱也是必然的。


馮雷奧妮


高拱是隆裕帝的老師,在隆裕當政時,哪個搞得掉他?張居正能搞他下臺,不過是仗著隆裕掛了,萬曆上臺,自己是萬曆帝老師的身份。說白了,他們上臺,手段高低是一方面,最重要是看哪個在領導的心裡比重更大!


獨鍾金志愛


高拱是一個很難拱的人,此人心高氣傲,自視很高,但此人量小,卻很清廉,公平的說,高拱是實幹家,但不是政治家


易燃雪山


皇后和徐階以及太監總管馮保全都向著張居正,而對方卻並沒有這些強力人物撐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