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老街拾遗

桂平的建城史,长达二千余年,从山上搬到现址开始算,也有千余年了。一千多年中,风云变幻,或天灾,或人祸,城里的一切建筑,或被毁,或被拆,或重建,或更新,人也是来来去去,一代又一代的变换着。

现在的桂平城,也是千百年来的桂平城的延续,新桂平城,正不断扩建,更新,新城区日新月异,老城悄然在改变,但老桂平城的轮廓还在,部分历史痕迹还在,比如地名。

不过地名虽然仍在沿用,但城里的老的建筑却所剩无几了,毕竟城市在发展,新的建,旧的拆,民房建筑也好,民间各类公共建筑也好,市政建筑也好,现在都面临着清拆,改造的处境。

桂平:老街拾遗

老城范围中,现在能称之为老的地方,莫过于老街,旧街。也就是西街,上,中,下股街这里。当然,这老,这旧,也只是相对现在这个时候来说,这一带民居成片留存,重要的是,在近代一段时间里,这也是桂平最重要的街区。

这片旧街成街的历史,细算起来其实也就三百五十年左右。清代以前,桂平城区仅限于四城墙之内,城外近处民居少。

这片街道的出现,也是当时桂平城发展的必然,明末清初,局势动荡,桂平城也几经战乱,市井萧条。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康熙初年。

在1666年前后,浔州府,桂平县的府县当局,招徕广东等地的人士来浔城经商。综观桂平城区内外,小南门之侧,水塘众多,有新学塘,南湖,文家塘等等,但这片区域临城,临江边渡口,十分适合发展,于是,府县当局准其填湖塞塘,开市安居。

最终被选择的南湖区域,渐渐的被填为平地,开辟成为街道,这就是上,中,下股街和周边街道的前身。慢慢的,聚来了人气,聚来了居民,形成了规模成熟的街区。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直都是桂平的一个繁荣之地。

桂平:老街拾遗

这里就是小南门之口,上股街之始,这里的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就是骑楼文化。旧街一带的骑楼文化兴起于清末民国初,中间因为战争人祸毁过大部分,近年因为老旧也拆过一部分,但每一户在重建时依然保留了这一建筑特色。

桂平:老街拾遗

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骑楼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也是随着当时一种外来商业建筑思潮而出现的,人在街市中,雨不湿衣鞋,晴不晒甲背,屋廊之中完成日常生活经济交易,这也是旧街曾有过的经济辉煌的见证。

桂平:老街拾遗

这里进去尽头,就是福寿巷,位于中股街,现在早已没有当年的模样。这是早几年拍摄的图片,当初的青石板巷道,古旧又沧桑。如今已经铺设成为水泥地面,毕竟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已经不适合今天这里的居民出入要求。

几百年间,这里不知进出过多少平民百姓,大小商贾,但你可知道,这也曾经有过山大王出没的事情?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月间,有两头虎乘夜窜入这福寿巷(古称兴贤坊),各自叼了一头猪就撤退了。史料中的这段记载,是不是说明古时桂平地界也是华南虎的领地?这虎有多大?还成双成对?叼走的猪又有多大?

桂平:老街拾遗

这里过去,就是西街,浔州城千百年最重要的陆路正式通道。

桂平三面临水,一面靠山,陆路从贵县,邕州等地入浔城,必定经西街由小南门入城为要,西街的一头是小南门,另一头就是桂平西关,这也是当年选址填湖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西街兴旺几百年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西街,在一农贸市场改造,三农贸市场兴起之后,这里已然成为一个马路菜市,每天早上直到中午,菜市之声不绝于耳,路面更显狭窄而又拥挤。

桂平:老街拾遗

说到西街,就不得不提到这个房子,这个建筑看着年代久远,但实际也是民国初年的建筑,里面原来住的是魏姓人家,曾经房子很大,共三进,房有雅名叫魏笃善堂,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魏乃文!

具体请看 早前的文章:

桂平:老街拾遗

这是下股街,无论是早上,还是中午,或是晚上,上,中,下股街已是萧条凄戚了许多,百十年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里一直是个经济重地,城之重地,几百米街道两旁,百业兴旺,公司林立,人来人往,商业繁荣,而今,这里落寞萧静,多了几分宁静,少了几分繁杂。中,下股街多是家俱商铺,已成单一行业集中之地,上股街偶有几家打金铺银之铺,却更显老街的老旧之色。

时至今日,桂平的城市发展,已经偏离老城区域,正不断的向周边扩展,老城老街已成遗忘边缘,怀旧时去走走,平时,少有提起。

这里是桂平,我是 。

谢谢阅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