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90后女孩打工日记


雍正和八爷党的矛盾之所以在雍正4年爆发,是因为此时双方实力已经开始出现了压倒性的逆转。


雍正用了4年的时间隐忍不发,做了几件决定成败的大事,彻底改变了朝局的力量对比,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想雍正继位之初,可谓势单力孤,各种被质疑。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几为光杆司令。虽然有胤祥这个铁杆替自己掌握兵权,控制局面。但实际上,他不得不依靠八王胤禩出面给组阁以稳定朝局;不得不依靠隆科多总理维系朝局;不得不依靠年羹尧在西北替自己统领全国精锐。

面对开局之初,雍正必须笼络这些人,目的只有一个操持现状,坚决不能出现动乱。


他封胤禩为总理王大臣,(实际在正史上还廉亲王也是雍正继位时封的,而非八大山庄康熙封的)令其出面组阁,统领朝局。


他以舅舅称呼隆科多,加封其太子太保,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被授为吏部尚书,入阁处理政务。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令他的长子岳兴阿承袭。清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连纂修《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并且监修《明史》这些事情也尽皆交于他。


年羹尧就更不用说了,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穿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整个西北都交给了年羹尧,而在平叛罗卜藏丹津的时候,几乎是把整个大清家底和生家性命全部压到了年羹尧身上。吃个荔枝,突然都能想到年羹尧,让人用快马6天从北京送到西安,当年李隆基对杨贵妃也不过如此。

但是即便如此。雍正面临的是什么呢?自己实际上就只能算是比傀儡稍微有点尊严罢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想着手推广改革,解决烂摊子。结果处处碰壁。


在《雍正王朝》里,自己即位后第一次大朝会,自己上面说一句话,下面十阿哥就放一声屁,有恃无恐,自己还不能发作,只能“戒急用忍”。

“新钱案”雍正被当成傻子一样被糊弄,新朝新气象,给你把钱做的漂亮一点,字刻明显一点,铜的比例就要增加点,但实际上贪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后来明知道被耍了,也只能减少制钱量,而不能叫停。

搞个恩科想为新朝选拔人才,主考官、副考官都有名气有声望,但是开考前三天,试题就在伯伦楼上卖起来了。

表彰一下“追比藩库欠银”的先进典型,结果硬是打脸,原来竟然是造假的,大部分“欠银”实际上都是山西商人的钱。


一个皇帝做到这份上,简直可谓奇耻大辱。当然这几个案例都是《雍正王朝》为了凸显雍正继位初期的尴尬境地而艺术创作的。在实际正史上,雍正的处境虽然没这么夸张,但也差不多少。实际权力把握在隆科多和年羹尧手里,而宗室门又都是支持胤禩的,雍正不止一次说出“如果你们觉得胤禩水平比我高,让你们有人上奏,我可以让位给胤禩。”结果那些阴里阴气的宗室们却又无人敢于上奏,因为面对那样的烂摊子,交给胤禩还真未必有雍正做的好。

但是雍正用了四年时间,通过支持年羹尧西北平叛,最终赌赢了。不但赢得了西北的胜利,还赢得了自己权威的建立。


他采纳李维钧改革建议,重用田文镜在河南试点“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政策。逐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并且通过 解决了年羹尧,实现了真正的大权在握。

而此刻与雍正元年刚即位时的朝局情况相对比,雍正已经处于碾压式的优势地位。此刻是应该解决胤禩集团了。这帮人真正解决处理时局困难是一点能力都没有,但是吃里扒外、中饱私囊、煽风点火样样在行。

在《雍正王朝》里,是胤禩一党在看到雍正改革遇阻,得罪了各方既得利益势力。所以觉得自己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联合隆科多,孤注一掷,搞了个“八王逼宫”。


然而正史里面没有这么凶险,反而胤禩表现得猥琐的多,胤禟利用自己的“密码”传递消息,被雍正截获,查出胤禩一党在军队里有动向。因此直接将胤禩一党都抓了起来。雍正的性格如此,爱你爱死你,恨你恨死你。一怒之下,将胤禩改名阿其那,将弘旺被改名菩萨保,将胤禟改名塞斯黑,削去了宗籍,圈禁起来了。

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客观来讲,雍正越往后的行为越偏激。但是更多是出于无奈,因为雍正首先要解决的是烂摊子问题,而且雍正的情商并不是很高。面对那些风言风语及嘲笑自己的,拼命打压来立威,实际上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失去历史情境的情况下,光看结果,雍正很容易被人诟病,认为雍正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炒米视角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矛盾,在雍正四年后爆发这是雍正精心策划的,也是雍正收拾八爷党最好的时间节点。



康熙一直主张让雍亲王做个孤臣,所以四爷党班底人很少。雍正靠步军统领隆科多和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拥戴登上皇位并坐稳皇位。但是雍正的班底和八爷党没法比,八爷党有胤禟、胤䄉、胤禵、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几十人。对雍正来说,八爷党的存在始终是一块心病。但是八爷党人多势众,直接打击没有必胜把握,雍正采取了先安抚,后分化瓦解,最后分而治之的策略。

雍正登基后,为稳定人心,先进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八爷党其他成员,有的没动还是原来职务,有的提升调离京城,名誉上重用,实际上是在分化瓦解个个击破。



雍正第二步要解决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在康熙驾崩被雍正召回奔丧时圈禁。十阿哥胤䄉在雍正二年四月被圈禁。但九阿哥胤禟在西宁被年羹尧看管时出了问题。

雍正受意年羹尧在看管期间将胤禟解决掉,年羹尧不但没执行,还好吃好喝好招待,让胤禟过得舒舒服服。雍正看得出来,年羹尧有意靠拢八爷党,他是在为自己留后路。于此同时,雍正还发现隆科多暗地里与八爷党联系。雍正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他得回头先解决年羹尧和隆科多。



到了雍正四年,雍正的班底有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大学士马奇,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整个朝廷核心圈雍正有六人。八爷党人还不少,但核心圈就剩胤禩自己,胤禟被看管。雍正这时收拾胤禩已经不会有任何问题。

既然这时胤禩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为什么雍正还要把胤禩彻底去根?一方面雍正为人心狠手辣,另一方面,八爷党在全国散布谣言,说雍正得位不正,干出了弑父、逼母、屠弟等恶行,造成各地总有反清活动发生,雍正要彻底消除一切不利因素。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我们都知道康熙末年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指的是康熙的9个儿子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争夺储君位置。康熙二废太子以后四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脱颖而出,成为最有机会登上皇帝位置的皇子。其中八阿哥实力最大,朝中八爷党羽遍布,四阿哥胤禛手握关键王牌隆科多,年羹尧,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韬光养晦。三阿哥围绕着一批文人掌握天下文辞,私下甚至以储君自居,十四阿哥以军事才能担任西北大将军王,战绩卓著。其中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才能,性格俱佳是新皇的最佳人选之二。


在关键时刻,四阿哥胤祯弯道超车,借着左膀右臂主管京师防务的隆科多和牵制西北大将军的年羹尧成为新的皇帝雍正皇帝。虽然雍正掌握了内外兵马,但是朝中地方文臣中八阿哥胤禩党羽林立,刚刚登基的雍正根基不稳,为了稳定朝局,雍正反而将胤禩封和硕廉亲王,委以重任。因为康熙末年,很多满族贵族都支持胤禩,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胤禛当了皇帝。这些满清贵族知道当初支持胤禩现在,如果转而投向胤禛的话也不会有多少信任可言,所以他们依旧支持着隐私。雍正对于当时的现状也表示无奈,甚至直接说如果有人明奏或者秘奏,允祀才能高于正朕的话,我立刻让位给允祀(雍正登基把自己弟弟哥哥们的胤改为允)。


等到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坐稳了位置,但是与他对立的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在民间的位置日益提高,雍正在民间的形象甚至都妖魔化了。这其中很多谣言都是八爷党门人散步的,而且当时消息闭塞基本都是口耳相传,可见八爷党居心叵测。雍正三年年末的时候,甚至有人将八爷的一封书信交给雍正。信上都是雍正都不认识的文字,据说是允祀借着当时葡萄牙传教士的葡萄牙语发明的往来的通信密码。再加上当时允祀是因为军官不听他的指示,命令太监将军官杖刑致死,被宗人府密奏雍正,引起雍正警觉。


雍正立马提高了对允祀的监督,后来一怒之下,将允祀一党都抓了起来,削去了宗籍,老八被改名阿其那,儿子被改名菩萨保,老九被改名塞斯黑。相传雍正五年,老八,老九被雍正毒死,但是这只是有人猜测,一般老八在狱中抑郁而亡。


红雨说历史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雍正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是贯穿于这部电视剧的一条主线。

雍正和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究其根源就是康熙朝后期的“九子夺嫡”。

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当中,最后胜出的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四阿哥胤禛,而一直是“势力强大”和拥护和支持者众多的人称“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却是总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总是在形势大好的局面下输掉。

而反观四阿哥胤禛,尽管是一个号称“冷面王”,并且是以“顾臣”自居,但是在康熙朝后期却是名望和势力在不断的上升,最终,在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身边有邬思道,关键的时候有十三阿哥胤祥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涉险继承了大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个结果,八王爷胤禩及其八爷党是极不情愿也极不服气的,所以,几乎是从雍正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八王爷廉亲王允禩(胤禩)和他的八爷党就想尽办法明里暗里和雍正作对,挖坑下套使绊子的各类招数没少用,雍正登基之初就面临着各种阻力和不协调。

八爷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让雍正的皇位坐稳当,然后找机会扳倒这个怎么看都不顺眼的雍正皇帝。

所以,八爷党和雍正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也一直在不断的积累,只是在雍正四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总爆发罢了。这次矛盾的爆发,标志着八爷党的彻底瓦解和失败。雍正也是通过这次爆发,真正的坐稳了皇位,也开始真正有效的推行他的新政。

雍正在登基之后,为了尽快改变“国力空虚”和“吏治腐败”的弊政,办的好多事的确比较着急,其实雍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西本局势不稳,青海的罗布藏丹增和准格尔的阿拉木坦的反叛已经基本不可逆转,朝廷在西北的这一仗早晚要打,而贪腐成风的吏治,捉襟见肘的税收,让雍正十分心焦。

这个时期的廉亲王已经被雍正任命为总理王大臣,但是他和和八爷党在这个时期的基本方针上就是“怎么让雍正难受怎么来”。

雍正的新朝发行的新币,廉亲王分管的户部,大约是欺负雍正不大懂铸造钱币当中铜的比例对国民经济和金融流通的重要作用,故意把新朝的雍正制钱的铜的比例提高到六成,这些个黄灿灿铜钱的确很好看,但是却基本无法流通——铜的比例太高,必然导致“铜贵银贱”,朝廷法行的制钱会被大量收购然后重新熔铸成铜器。

这个非常专业的关键问题,被廉亲王允禩隐瞒下来,在看到新朝的铸造精美品质很好的制钱,廉亲王一句:彰显我雍正新朝的新气象的话,就忽悠的雍正下旨按照提供的样品大量铸造雍正制钱。

要不是那个“眼里不揉沙子”的户部云贵司主事孙嘉诚冒着开罪户部堂官的风险,为了新朝制钱的铜的比例太高而和户部堂官撕打到雍正面前的话,雍正还就真的掉到廉亲王允禩的这个坑里了。

这就是雍正登基之初面临的局面,直到雍正四年发生廉亲王允禩极其八爷党勾结隆科多,利用关外的铁帽子王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借口实行“逼宫”之前,雍正和八王爷廉亲王允禩之间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而且越演越烈。

本着“雍正拥护的八爷党就反对”这个原则,雍正要想做的几乎所有的事,都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山西巡抚诺敏在清理山西藩库的过程中,为了取悦雍正,竟然弄虚作假,用借来的晋商的银子冒充库银,在半年之内就将三百多万两藩库亏空收齐。雍正喜出望外,诺敏也骗得了“天下第一巡抚”的御制牌匾。

但很快隆科多举荐的诺敏的弄虚作假被揭穿,诺敏也被革职拿问押解进京。雍正觉得自己被戏弄了。

但是,祸不单行,诺敏的案子还没有尘埃落定,科场舞弊的案子却接踵而来。廉亲王允禩推荐的恩科主考张廷璐“私自夹带考生”也被革职押入大牢。

为了整肃吏治,雍正决心要严惩这两个让他极为失望,为他的雍正朝带来奇耻大辱的两个“贪官污吏”。

但是,廉亲王允禩和他的八爷党却暗地里鼓动朝廷上下的官员们“力保诺敏和张廷玉”。尽管最终诺敏和张廷玉被斩,但是八爷党们的背后“使绊子”,还是造成了雍正和部分朝廷官员之间的一些矛盾。

而在弹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事件当中,八王爷允禩则是充分的搅动和利用“清流”的力量,并把清流摆到了和雍正对立的位置上,算是借用清流的力量迫使雍正妥协,按照清流的意愿杀了年羹尧,生生的让雍正背上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罪名,当然,年羹尧的死,很大程度上也算是他自找的。

但是八爷党和雍正之间的这种暗地里较劲的较量,到了雍正四年得到了总的爆发,摆到了明面上。

导致八王爷允禩和他的八爷党最终决定和雍正彻底摊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八王爷允禩认为“时机到了”,而判断时机到了的,是当年发生在河南的“书生罢考”事件。

田文镜在河南推行雍正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得罪了除了老百姓之外的“富绅”和“读书人”甚至是各级官员。

中国的历代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追求目标,最低也是“不当差,不纳粮”,当然还有更高的追求,但是就这两个最低的追求被取消了,既损害了读书人的利益(不纳粮)也损害了读书人的尊严(不纳粮)。

对待“学子们”的反对浪潮,田文镜的反应很强势,清流领袖李绂是带头反对新政的朝廷高官,田文镜处理“学潮”过于生硬,强势和操切,导致了河南学子罢考。而李绂联合清流们弹劾了田文镜。

面对河南学子罢考事件,雍正一面派自己的四阿哥弘历去“安抚”,另一方面却对田文镜给予了坚决的支持。对李绂等人弹劾,雍正则是用弘历从河南带回的“田文镜改革成就”数据驳斥了他们。

雍正的本意,是想告诉“清流们”:发发牢骚就行了,别没完没了。

但是雍正还是没料到中国的“清流”们的“死磕”精神。即使是不牵扯自己利益的“道义道德”上清流们都敢死磕,更别说像“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样的即损害利益有损害尊严的所谓“新政”。

死磕起来的清流们是很可怕的,在中国,只要被清流们认定为“小人”的人,如果还想比他们这些“君子”更吃香的话,那是要拿出“你死我活”的气概来的。

雍正被这些清流们的“死磕”气得浑身哆嗦,他决定“杀一儆百”,这样清流领袖李绂和陆生男就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但是,最终,雍正还是对清流(天下读书人)网开一面,让自己的四阿哥弘历在刑场“刀下留人”。说到底雍正还是不敢在根本上得罪“读书人”。

还是祸不单行,雍正对旗人不劳而获的弊政的改革,也得罪了旗人,很多旗人们在得到了雍正给他们分的土地之后,转手就给卖了,然后接着靠朝廷养活。

这也是后来雍正同意了弘时提出的请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的原因之一。

这些事是雍正四年发生的大事,这几件事各个都让雍正灰头土脸。个人威望和雍正皇帝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雍正的这个境遇,让八王爷廉亲王允禩做出了一个判断:雍正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已经搞得“天怒人怨”,雍正也是“人心尽失”。这就是一个向雍正的皇位发起挑战的绝好机会,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允禩认为,自己已经攒够了人心,所以他很自信:什么是八爷党,八爷党就是人心。在雍正的人心和威望降到最低点的时候,只要精心策划,一击而中的概率为九成——他把最后的一成交给了“老天爷”。

他倒是不知道,他做了九成的“文事和武备”,最后还是输给了那一成的“天意”。这个天意就是“雍正是皇上”。

所以,最后他很不服起的告诉雍正:你要不是皇上,你是赢不了的!


步武堂


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在朝廷上下派系横生,演变得轰轰烈烈,从朝堂到民间各种各样的故事层出不穷,就现在对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继位的合法性都有不同的声音,以下为一家之言,供诸君品。

首先,四爷党和八爷党的矛盾是相互克制的,在朝堂上形成了互相制衡的状态。在争夺皇储的过程中,各党派不仅仅是简单的敌对,有时候会因为某一党系的优势而遭到其他党派进行联合压制,所以就会出现时而是敌人时而是盟友的情景。从康熙47年废除皇太子胤礽起,众多有实力的阿哥开始了对皇位的觊觎。直到康熙61年康熙病故于畅春园之后,在长达14年中,这种忽而敌对,忽而联合压制的情景一直存在,这个过程之中,诸位阿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件遭到康熙对其势力的消减渐渐退出争夺皇位,最后形成了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其次,四阿哥胤禛成功争得到皇位,也就是雍正帝继位之后朝堂上的环境复杂,此时的时机不适合雍正对八爷党的势力进行铲除。康熙在位时,诸多皇子在朝堂各个重要的机构部门都有所浸透,雍正继位以后众阿哥的势力均潜伏起来,朝堂上曾站队的大臣们也都在观望。此时的雍正政权还不够稳定,康熙的好大喜功,多次征伐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困乏,天灾人祸不断,八爷党不甘心失败,政治上消极应对,舆论上从民间到朝堂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这一观点上,我是赞同雍正继位的合法性的,因为从众所周知的十四阿哥改成四阿哥,这一点来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满清皇位的继承秘招是用繁体字和满文字同时书写的,不是‘十’字改成‘于’字,就能够解释得通的,这点不在这里赘述。 八爷党在各个重要机构部门掌握着大权虽说给雍正造成了种种的不便,也促使了雍正对朝廷上下的改革,整顿财政严查贪官污吏,实施火耗归公,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官绅一体纳粮,一系列的改革既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也使雍正帝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同时无形中也消减了八爷党的势力。同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务,设置密折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控,更好的了解民间朝廷动态,有效的实施统治。

结局,朝堂内外的一系列改革,既消减了八爷党的势力,也巩固了雍正皇帝的统治地位,这个时候雍正三年7月发出《御制朋党论》对胤禩党人进行清剿,彻底清除八爷党的残余势力,12月年羹尧赐死,胤禟、胤禩囚禁,蔡怀玺自杀,郭允进斩首示众,以及原有的胤禩党人都遭到处分,至此原四爷党和八爷党之间的矛盾,从此烟消云散。


羊排夜话


当时时机不到。隆科多执行康熙意旨,四年后情况变化,因为诺敏一案隆科多受牵连,所以隆科多站到了八爷一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