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

一氣呵成地看完,當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故事,讓旁人用幾個小時瀏覽,會有些喘不過氣的。

尤其這個故事講述了眼淚,所以總覺得有種無形的東西壓迫著自己,直至合上書,頭疼欲裂。

然後系統死機,讓剛剛開始的書評夭折,所以決定,還是找一個清醒的時間來寫,免得糟蹋了這本好書。

慶幸只是平凡普通的小女子,不必揹負任何壓力,否則如果是某一大家,去給一本光環閃耀的書寫評,壓力就比書本上的價值要大許多了。

很少碰國內作家的書,尤其是那些獲了獎的,嘩啦啦作品可以排成排的。

怕的就是打開,一臉苦大仇深,一臉我並不瞭解的時代的灰色往事,還總透著那麼股子悶騷勁兒。

承認自己學書淺薄,如同去看《白鹿原》,2個小時的戲,聽懂的臺詞不及自己在下面發的短信,更不要說劇情。

讀這本書,是因為小時候,依稀記得看過一篇報道,葛尤舉著獎盃,然後鋪天蓋地的說著他在嘎納稱帝。

電影卻被禁,時隔多年,偶然看過,在心裡烙下了痕跡,很淡,卻看得見,只記得一幕,最後的兒子或是孫子,也死在他面前,那種欲哭無淚地默然,讓人心裡揪得緊緊的,也沒有眼淚,卻比大哭一場還要累神。

書中寫得比起電影沒那麼戲劇化,卻如同起霧一樣,一層層繚繞,最後伸出五指,卻看不見了。

悲痛就這樣,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捲。

然而,合上書的剎那,發現自己的悲,不是因為福貴一生的遭遇,而是因為那種面對命運的無奈。

痛的是,似乎他沒有怎麼抗爭過,唯一的憤怒似乎只有對春生的咆哮。

他所有的力量都用來承受苦難,流盡眼淚,然後繼續蹣跚前行。

生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運給予或者操控自己。

即使看不透,開始怨恨迷茫,也會在心底的深處被隱藏的自己說服,讓回憶告訴自己,這一切是註定的。

正如作者說得,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命都是註定的,不到最後一步我們是看不到結果的。

所謂的和命運做鬥爭,不過只是走直路到達終點,和走彎路到達終點一樣。

直路短,風景少,所以會覺得最終的結果晦澀;彎路長,可以沿途尋花問柳,遍嘗春色,以至於掩蓋了結果的單薄。

其實,不過是心態而已,再怎麼改變,我們也只是改變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內容。

路走得多,心胸開闊,路走得少,人或許也就閉塞,所以看待結果自然不同。

如同結果都是一杯苦酒,有人覺得全當是解渴的水,有人覺得卻是殺人的毒。

但還是敬那些有勇氣去改變的去鬥爭的,畢竟拼搏地結果是自己對自己的佩服。

故事終究是講給別人聽的,福貴的故事合上書的剎那就過去了。

他再苦,也是他必須去面度和承受的。不需要人可憐,也不需要太多人瞭解。

每個人不都是一個福貴嗎?求福滿倉,貴滿房。

卻在求的路上,承受著自己應該承受的一切。

苦的多了,便哭一下,找個人說一聲,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

怨的多了,便罵幾句,然後做做白日夢,幻想下輩子換個好命,錦衣玉食,福祿雙全。

這本書是可以打動人的,最打動的是我們每個人需要承擔的原來是如此的沉重。

原來我們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為我們都在堅韌地活著。

哪怕轉身看著跟在身後的命運如此高大,卻也不過只打個哆嗦,轉身,走路。

書更打動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話,與故事無關,是寫在自序裡的。

他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因為這句話,而不是這本書,讓我崇敬餘華,因為他作為一個寫字人而不是作家的操守,因為他真正尊重的是寫字,而遠大於寫出的字。

相信自己只有不停地寫字,將心底的飛雪落花化成黑色的印記,才可以留住生命中每個流年。

或許有一天容顏不在,卻可以憑藉過往中的隻言片語,流出歡笑的淚水。

或許有一天愛我的人走了,我愛的人走了,卻會因為我曾經的感悟將心底的愛繼續灼燒。

或許有一天一切都落寞了,那也可以如同黛玉一樣,焚一香爐火,帶走所有的過往,陪著來生不再寂寞……

《活著》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