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子談心7:能夠迅速提高80後、90後能力的一篇文章

80後、90後,是隨著經濟改革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專業性較強,理論素養較高,創新能力強。但是,他們中學時代一般沒有社會實踐,就連很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由家長包乾。大學時代社會實踐也極其有限,有的做一些工作,也很少有深入企業和農材一線的。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觀察到,這代人在具有前人所不具備的亮點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欠缺,給人感覺動手能力弱,手高眼低,期望值很高,腳踏實地少。在順利的時候,容易忘乎所以,經歷挫折又顯迷茫。需要成熟起來,提高能力。

東子談心7:能夠迅速提高80後、90後能力的一篇文章

做過! 學過?

毛主席的《實踐論》,雖然寫作年代與當今不同,內容有些與當今社會有出入,但這篇文章的精髓,卻是80後、90後的理論財富。下面,就把這篇文章的主要理論與80後、90後情況對對號:

1.社會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

十年前,一個地理信息的企業,辦公室副主任是位80後,主任因為到境外公司負責,這位副主任覺得自己應該升職當主任了,但領導層決定招聘個主任,這些副主任很不理解。新的主任到任,人家企劃、人力資源、到機關辦事,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副主任服氣了。

破萬卷書,行千里路,一樣不能少。讀書只是認識的一個方面,而實踐做事情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無論讀多少書,沒有社會實踐作為基礎,不會有正確的認識來源。

2.感覺到了不是認識到了

在一個資產經營公司,一位90後的本科生,平時做事情手腳麻利,也很自信。可他提交的可行性報告就是很難入領導的法眼,不光他自己不理解,大家都不理解。有一次,領導告訴我協助他做一做。這一協助發現問題了,報告的絕大部分的基礎數據來自網上,並不來自本地實際情況。於是我告訴他推倒重來,給他規定了十幾家目標數據企業,讓他都要走到,並且要求每一家企業提交一篇基礎數據郵件。他按這個程序走完,各方面數據的內在規律充分顯現,我並未協助他什麼,可行性報告順利通過並實施。這件事對他啟發很大,三年後他被任命為部門副經理。

感覺差不多了,其實還差得遠了。因為感覺只是感性認識領域的,它只是對事物表面的反映,而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本質的解釋,停留在感性認識是隻看到表面,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事物的核心的本質的關係才被揭示。

3.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立足於改造主觀世界

一個物業服務公司,點多面廣,當年在本地有30多個管理項目。管理總監是招聘來的80後。老總很看好他,但幾乎全部的項目經理都不待見他,工作協助溝通內耗很大。做企業管理諮詢,受這家企業委託進入這家企業,三天就發現了問題。這位管理總監主觀性太強,說話辦事替項目部門著想較少,使項目部門很難做。我們提議管理總監分別到三個項目點各工作一週,後來他的主觀認識落到實際,工作協調順暢了。

現實當中的主觀主義,往往以自己理論知識為依據決斷,不注重主觀適應客觀,造成主觀脫離客觀實際,結果辦錯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