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演而優則導的女導演張艾嘉,擅長拍攝從女性角度出發的愛情文藝片。前作《最愛》就頗能捕捉女性微妙的心理變化和對感情、愛情的執著。雖然題材相若,但在寫實中透出的悲情,跟李安的喜劇筆觸大異其趣。

張艾嘉鏡頭下的女人總是顯得有些哀傷,有些落寞,但又很善良與堅強,生活在喧鬧匆忙的城市中,試圖來尋找自己存在的真正價值。

《20 30 40》是,《少女小漁》也是。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1、張艾嘉與嚴歌苓獨特的女性視角

張艾嘉總是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以其最細膩的感觀和柔情來打動熒幕前的我們,將我們柔化。她的作品沒有波瀾的情節,沒有誇張的表演,只是鏡頭緩緩的劃過每一個臉龐,或哭或笑,或喜悅,或悲傷。張艾嘉是知性與柔美的結合體,如今利落的短髮,從不遮掩以爬上眼角的皺紋,反而以一個人到中年的成熟女性的獨特魅力向世人證明自己,以她最爽朗的笑來證明自己的魄力與實力:女人是要主宰的自己的命運,是要堅強與獨立的。

很喜歡《少女小漁》,從對愛情盲目的順從,到真正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一個女人的蛻變。

這是繼《面紗》《小城之春》之後我發現的第三部耐人尋味的影片。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而提起《少女小漁》又少不了它的原作者嚴歌苓。

覺得初識嚴歌苓是在《十月》雜誌上陸續讀到她的幾篇短篇小說,都是幾篇以70年代為背景的小故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這個詭異的女子的筆下,時代的浩劫竟被處理得不見蹤影,就彷彿是深埋於血肉之下的骨骼一樣,絲毫也不奇突,甚至毫不起眼,但是卻支撐著起決定性質的框架。這位奇女子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令我驚歎不已。之後,在一些報紙上陸續讀到一些關於嚴歌苓報道,對這位唯一一位入駐好萊塢的編劇團的中國女作家更是肅然起敬。

看到《少女小漁》純粹是因為在“探索”嚴歌苓的時候的一個意外發現,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充滿著驚喜與感嘆,在不斷的推測與計算中我看完了這部張艾嘉導演、李安監製、劉若英主演的電影。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嚴歌苓的文字是冷靜簡潔的,她喜歡以冷酷的筆調寫辛酸的現實,對旅美華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的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電影把原著的這些元素都很好地保留了下來,用細膩卻不拖沓的鏡頭和把握得很好的節奏給觀眾講故事。

與很多漂泊異鄉的移民故事一樣,《少女小漁》從頭至尾浸染著一層感傷的情緒,偶爾的快樂湮滅在深切的痛苦之中,辛酸與彷徨始終相伴相隨。

沒有《非法移民》悲喜交織式的情節起伏,沒有《秋天的童話》式的浪漫氣息。《少女小漁》中的愛情和理想無法用熱烈來形容,它平實淡雅,娓娓道來,帶著張艾嘉特有的女性詩意情懷。文化衝突、女性刻畫,這是監製該片的李安電影一向關注的題旨,但落在張艾嘉手裡,卻更見細膩與深刻,行文所到之處散文化的生活氣息濃郁撲鼻。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2、探討女性的內心世界

《少女小漁》講得是留學美國、半工半讀的江偉為了能與為了他而不顧一切偷渡到紐約的小漁(劉若英飾)正式結婚,被迫策略性地先讓小漁與一個失意、落寞的美國作家馬力和假結婚以便拿到美國綠卡的故事。

這三個人身上的特殊氣質又共同澆築起了《少女小漁》的內核:外國人在美國的種種遭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女性的自主性。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女性的獨立自主性一直是張艾嘉所關注的主題之一。

在楊德昌早期的作品《海灘的一天》中,張艾嘉就出色地飾演了一位由傳統的家庭主婦在遭遇到婚姻問題後成長為獨立自主的都市女強人的角色。而在她親自執導的《少女小漁》中,女性的自主性的發現就成了影片所要闡釋的關鍵詞之一了。小漁偷渡到美國純粹是為了江偉,來到美國之後她也是唯江偉是從,在小漁的腦中根本就沒有自我的概念。

馬里奧問她:“你為什麼來美國?”小漁的回答是:“為了江偉”。但是,小漁在馬里奧一次次的教誨“It is your life”,以及江偉極端自我的表現中,她慢慢地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尤其是影片的最後,在江偉的威逼、恐嚇之下,她還是留在了馬里奧的身邊,陪伴他走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個早晨。同時小漁看待周遭的眼神同樣發生了變化:她不再低頭,不再怯懦,而是異樣的堅定和自信。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而男女間情感的變化是推動這部影片敘事的動力,涓涓流水般的細膩筆觸刻畫著人與人與生俱來的熟悉和陌生。性格孤僻乖張的馬里奧和唯唯諾諾的小漁,在虛假的婚姻生活中逐漸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改變著對方,他們的關係由緊張變為和諧。

與之相反的是,男友的自私和不信任卻導致小漁與男友的關係由和諧變為緊張。也許,感情的世界真的容不下三個人,即使馬里奧只是個糟老頭,即使小漁對於這個美國老頭的情感只是出於人性的關懷,即使他們之間無關乎愛情。李安很巧妙的把這個假結婚的對象設置成馬里奧這樣一個足可以當小漁爸爸的角色,而沒有淪為一個三角戀的俗氣套路。

不然故事背後所折射出的價值批判就和普通的假結婚題材的情節劇沒有兩樣了。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少女小漁》是一出比較“慢熱”的電影,尤其是飾演馬里奧的外籍演員的表現,總的來說有點彆扭。但直到馬里奧到製衣廠找小漁,才越來越有戲味。片末馬里奧一病不起,江偉來接小漁,小漁說要照顧馬里奧,江偉又愛又恨,最後賭氣地開車離去。

影片中細膩地勾劃了年輕人最易在戀愛中出現決絕心態,這正好回應了馬里奧向小漁的表白。他說他自己年輕時不懂珍惜和麗妲的愛情。說到底,無論故事背景是香港的中產階級,還是紐約的非法移民,張艾嘉最感興趣的仍是從女性角度去探討男女愛情和女性的內心世界。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3、逆來順受的中國式傳統突起

小漁是身處異地的傳統中國少女:忠貞、逆來順受、盡心為身旁的人好、努力融入環境。服從的表皮下,小漁其實聰明善觀察。一開始,她將馬里奧視為房東兼獨居老男人,深怕對方會對自己不利。然而隨著一天天的相處,小漁逐漸瞭解頑固的馬里奧其實有顆善良而敏感的心,因而將之視為父兄般的存在。

江偉是頑固的中國大男子主義代表。他認為外國人只不過是他為了實現美好未來的踏腳石,要說他將他們視為工具也不為過。他跟其他男人固守中國人的基地,他們要在番邦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單純美好而深愛他的小漁是他的所有物,他可愛的小木偶。他用盡積蓄讓小漁跟馬里奧假結婚,卻因為對自我的缺乏自信而開始疑神疑鬼,開始將馬里奧視作敵人,企圖從他手中奪走小漁。火爆、防守性強,江偉信奉的是人性中最原始的野獸。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英文諺語有一句:每隻狗都有它的一天。馬里奧也不例外。他曾以作家的身分過活,只是過程中發生了太多事,而他的創作力似乎也隨著他的年華老去而慢慢消逝。小漁是他在即將滅頂之時一根飄過的帶刺浮木,至少他是這麼想的。

但實際接觸後,馬里奧才認清小漁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無助,真正無助的其實是自己。小漁破壞了他原有的生活,卻讓他找回自信跟人生。膝下無子的他將小漁視如己出,要小漁學會尊重自己。小漁則提供他生命最後的救贖,讓他能帶著微笑去見上帝,馬里奧最後說著“此生無悔”幸福的離去。

小漁對馬里奧的感情,是善良與善良的共鳴,孤獨對孤獨的同情。無關情慾的感情或許更接受身體中叫靈魂那部分。當然可以說馬里奧是孤兒小漁精神上的父親,但人類最細軟微妙的感情從來無法定義。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少女小漁》仍然秉持了李安早期電影的風格,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在電影中比比皆是: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工作觀如此等等,但是種種不同大概還是可以指向較為深層的差異: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個人主義得到張揚,他們看待世界都是從自我或者個體出發,個體是最小的邏輯出發點:

個人的自由、利益、權利等等;相反,中國傳統文化更重“家”,“家”是個體將其自然本性實現為社會人性的前提,在“家”中,在“他者”或者“關係”中,我們才能自我實現,才能“人之為人”。

《少女小漁》中的江偉代表了西方文化的“自我”觀,而極端的自我必然會遭致批評;小漁代表了極端的“他者”觀,但是後來的小漁同樣發生了變化,她不再一味地迷失自我,Mario的教誨讓她漸漸地找回了自我的存在,這就有了電影的第三個內核:女性自主權的發現。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而角色間的情感轉移是《少女小漁》最出色的地方,並在戲末馬里奧死亡時的一幕達到高峰。

馬里奧即將死亡,小漁十分無助,江偉卻認為這只是小漁的藉口。小漁如聖女般堅持要守在他身旁,江偉到樓下時她卻有了彷徨:是漸行漸遠的愛人還是異鄉垂死老人?

她把決定權留給她的男人,希望當他開門時能給她方向,告訴她她該怎麼做。然而江偉只到門口站了一會兒後一句話也沒說的掉頭就走。隨著車子引擎聲越來越遠,小漁的愛情也從幻想中硬被拖回現實。江偉,從來不是她想像的那樣,他從來沒有尊重過她,從沒把她視為一個對等的伴侶。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然而,電影並不是講述這些紛紛亂亂的情愛故事或愛情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更加重大的主旨:放開移民政策和在美國華人的艱難生活不談,電影所渲染的哀愁和飄忽的美麗,強有力的塑造出一位典型中國女性的形象——隱忍,堅韌,忠心,善良和無私。

而小漁對愛情的選擇和對愛情的付出,無疑成為本片的思考中心。電影對小漁角色幾乎完美塑造,以至於模糊了她最後的選擇。對馬里奧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點:這個偶爾會歇斯底里的老頭其實是一個不太得志的作家。他的愛情和前半輩子的生活就如同深藏的風溼病,在哀哀怨怨的溼涼晚上發作不已。

此外,對江偉的塑造,則是真實而帶諷刺的。力度也很大。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4、主演精湛的演技

談論電影《少女小漁》,不得不說的是主演劉若英的出色表現。

這位外表纖柔婉約的女子在她的銀幕處女作中的表現締造了一個精美的童話:首次參演便將一個具有複雜個性、背景,深有挖掘潛力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先聲奪人取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影片中的小漁,一個非法移民,在紐約這個燈紅酒綠的大都會里橫衝直撞、愛恨糾結。這種性格化的差異其實是很難體現的。

劉若英把她刻畫的真的很完美,完美不在於其不斷重複蹩腳式英文“i am sorry”“thank you”...而在於她的眼神,那種驚恐,那種無助,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或許初出茅廬的奶茶演技還稍顯稚嫩,她那吐氣如蘭的文藝腔卻已蔚然成形,這個乖巧而謹慎的異鄉客很適合劉若英來演繹。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劉若英在影片中的表演看似柔若無骨,然而不經意間又總是有一種別緻的剛強和堅定,這一性格與劉若英似乎很是接近——至少在不少的影片中我們都能夠體味到“奶茶”的這種別緻的性格。

她怯生生的模樣,還有在風裡飄的紅裙子,都成為這部電影最為經典的記憶。

當她與男友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時,那種小媳婦的滿足和驕傲統統毫無保留的展露無餘,儼然一個幸福的小女人,而在接近馬里奧的途中她卻又是那麼的堅定和執著,不顧其妻子的侮辱及自己男友的威脅,她堅信自己的判斷,認為馬里奧是個善良而可愛的老頭,這種毅然決然的態度,不禁使我們為之顫抖,這份可怕的力量支撐起來的獨立人格使我們肅然起敬——也正因為這樣而慢慢化解了馬里奧先前的敵意,贏得了尊重。

劉若英處女作《少女小漁》:一個女人十年蛻變,和被碾壓的美國夢

雖然電影剛開頭時明顯看出張艾嘉似乎還抓不清方向,但約莫半小時後戲開始有了生命並一路順暢到底,《少女小漁》也順利奪下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等大獎。

三位主演的表現都相當不錯,氣氛、音樂等輔助元素也都好好的扮演了各自的角色。

強烈推薦,還是很值得觀看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