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羽评郡主


载沣是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在溥仪继位时被慈禧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与隆裕太后共同辅佐溥仪。由于隆裕太后在国政大事上向来没有主张,所以他成为宣统年间,实际的掌权人。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瞬间席卷中国。眼见各地纷纷独立,清廷更是岌岌可危。无力应付局面的载沣,只得把军政大权拱手让给曾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同时解散皇族内阁,并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务。

此时,载沣不过29岁,正是而立之年。然而他却不得不选择退休回家抱孩子。那么他退休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载沣旧照)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也退位下岗。

尽管清廷灭亡是大势所趋,但心有不甘的满族遗老们,却将责任归结到载沣和溥仪身上。骂他们父子庸碌无能,软弱窝囊,是葬送大清国的罪魁祸首。

载沣对这些声音不理不睬,闭门谢客,看书画画。还纳了侧福晋邓佳氏,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不过,完全说载沣游离于政治之外,也是不对的。

1912年8月24日,孙文突然莅临醇亲王府拜访载沣。

孙文的来访,一方面是赞扬载沣在辛亥革命时主动退位,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大义精神,同时还肯定了他不问政治不参与复辟的行为。

载沣和孙文相谈甚欢,并借机定下日期设宴招待孙文。

孙文亦在临走时,将一张亲笔签名照送给了载沣。

载沣之所以要宴请孙文,他还是从皇室长远利益考虑。原来自从隆裕太后和袁世凯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后,载沣就一直担心会不会一直实施下去,所以当孙文造访他时,他便盛情相邀,打算尽一步落实此事。

果然,在9月11日的宴会上,孙文虽没有发言,但在进餐的过程中,他表态,民国对于《清室优待条件》,会一直延续下去。

(袁世凯旧照)

袁世凯任职大总统后,为了复辟称帝,他找到了有影响力的载沣。表示只要清室支持他称帝,他就将《清室优待条件》写入宪法。并且还主动提出待他举行登基大典后,即让女儿和溥仪完婚做皇后的建议。

袁世凯的建议,让载沣心花怒放。因为他一直都在寻求一个能让《清室优待条件》永不作废的办法,如果写入宪法,成为国法,也就永远不能废除了。

两人一拍即合,载沣作为清皇室的代表,很快给出一张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公文。

只是袁世凯称帝仅83天,就在全国人民的讨伐中,忧惧身亡。他承诺的一切也就没有兑现的可能了。

黎元洪上台后,不死心的载沣又花重金运作,希望能“召开国会,速定宪法”,将《清室优待条件》写入其中。

在载沣的争取下,副总统冯国璋、议会长汤化龙等人都支持将《清室优待条件》写入宪法,以保障清皇室合法权益。

然而,由于张勋复辟,导致载沣的愿望功亏一篑。

载沣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1924年11月,西北军阀冯玉祥派兵入驻紫禁城,不光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载沣对此事极为惶恐,又害怕溥仪被人利用,所以他对溥仪管制得较严。但凡有人来拜访溥仪,他都加以阻拦。实在拦不住,他就在旁边守着,唯恐那些人撺掇溥仪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来。

(溥仪在伪满洲旧照)

溥仪正是年轻气盛之时,再加上从小就不在载沣身边长大,所以对载沣的行为非常抵触。后来竟伺机逃出了醇亲王府,住到日本使馆去了。

载沣数次劝他回家,他都谢绝了。

后来溥仪又搬到日本人给他安排的天津张园。载沣无奈,多次去看望他,希望他不要与日本人走得太近,但劝说无效。不久溥仪在日本人的诱骗下,还是到伪满洲国做皇帝去了。

溥仪登基后,载沣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扶持溥仪登基,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他对溥仪非常担心。

尽管溥仪一再写信来,要他去长春重享皇族生活,日本人也多次上门游说他举家搬迁长春,并给他下了职务任命书,都被他拒绝了。

为了劝说溥仪,载沣曾专门跑了一趟长春。遗憾的是,对于他的劝说,溥仪无动于衷。载沣见溥仪执拗,只得孤身回了北京。

此后抗战爆发,日本人又多次找到载沣,希望他能出任伪职,但都被他拒绝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载沣起先还担心新的政权建立后,会不会对他们这些皇族遗老们进行清算。然而他不久就发现,政府对他们不仅没有人身攻击,经济打压,反而对他们处处尊重,并在生活上给予了许多帮助。

载沣对政府的行为大为感激,于是也积极地投身于新北京建设的大潮中。他先是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将住了一辈子的醇亲王府和花园都半卖半送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随后他又将所藏多年的珍贵书籍全部赠送给了国家。

1950年8月,载沣在得知溥仪在抚顺战犯所里接受劳动改造后,长舒一口气。

1951年2月,老病缠身的载沣病重,医治无效,溘然而逝。

(参考资料:《末代摄政王载沣的最后两年》《载沣的晚年岁月》)


张生全精彩历史


载沣,光绪皇帝的弟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末代摄政王。

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认为摄政王载沣理政不力,命令他辞职。

载沣性善平和、不喜争斗。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宅第生活,享受醇亲王的待遇。

这一年,载沣29岁。辞职后回到家中,他感觉十分轻松,并且乐呵呵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正式开始。



退休之后不久,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载沣安于现状,只希望政府保持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不变,没有更高期待。

日常生活读书、看报、写字、有时也写日记。醇亲王府中一切大小事务都是由他的母亲刘佳氏管理、安排,载沣基本上不管不问。

尽管载沣很想过上与世无争、远离纷扰的生活,但是,这样一个政治背景深厚的人物,肯定会被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找上门的。

孙文赠照,前嫌化解

1912年9月10日,正在北京的孙中山亲赴载沣家中,载沣亲自把孙中山迎进亲王府的大书房“宝翰堂”中。

两人刚开始会谈时,载沣有点紧张、不很自然。

孙中山对载沣辞去摄政王的举动充分肯定;孙中山对载沣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给予赞许。

载沣与孙中山的会谈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气氛较为融洽,双方都比较高兴。

临别时,孙中山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给载沣,还在照片上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第二天,溥伦代表载沣,前往孙中山住处回访,中午在那家花园设宴款待孙中山。

一次造访、一个回访,清皇室重要成员与清朝的埋葬者之间的嫌恨仇怨算是化解了。

1924年底,孙中山二度进京,载沣精心安排一桌高档筵席、绍兴黄酒一瓮,为孙中山接风洗尘。

事后没过几天,孙中山派马超俊代表自己,前往醇亲王府答谢,载沣亲自接见了马超俊,并致谢孙中山。



喜纳小妾,好新讳医

载沣退休后,宅于府中,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读书看报之余,情感需求自然必不可少,但与嫡福晋幼兰志趣不投,爱好迥异。载沣决定纳妾。

1912年,载沣将邓佳氏迎入王府。那一年邓佳氏15岁,成为载沣的侧福晋。

邓佳氏聪明贤慧,仰慕文化,学习勤奋,喜爱新事物。她喜欢摄影,热爱绘画,能弹风琴。

载沣曾经出使欧洲,热爱西方新式生活。载沣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他喜好数学,喜爱照像,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载沣与侧福晋邓佳氏生活在一起,恩爱有加,甜密幸福。两人共生育了两男四女。

更让人惊奇的是,两人都有些不相信现代医学、而信奉宿命。他们认为医疗是治不好疾病的,所以有病都坚持硬撑。

1942年,邓佳氏轻微肺结核,没有接受医疗,后病情恶化去世,年仅45岁。载沣内心无比悲痛,此后至死没有续弦。



优待条款,期望入宪

1917年1月15日,在那家花园,载沣亲自主持筵席,宴请170多位民国议员。

载沣请徐世昌帮忙,请求把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款写入宪法、永远有效。议长汤化龙等人即席表态,支持这项请求。

载沣也在努力活动,希望副总统冯国璋也支持优待清室。经过禁卫军守备队队长从中牵线,冯国璋明确表态,支持将清室优待条款写入宪法,切实加以保障。

因为张勋复辟,这次制宪无果而终,优待条款入宪的愿望没有实现。



福晋幼兰,强势自尽

幼兰是荣禄的女儿,慈禧太后的养女。1902年1月3日,慈禧太后在保定指婚,将幼兰嫁给载沣。幼兰成为载沣的嫡福晋。

出身于荣禄家庭,依靠慈禧太后这座强大的靠山,幼兰在醇亲王府中生活舒适惬意。

1906年正月十四,幼兰生下长子溥仪,就是后来的末代皇帝。幼兰与载沣共生育两男三女。

幼兰生性强势,具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望。与载沣情趣相差太远。

当载沣辞去摄政王回到府中时,幼兰如临深渊、无比失落。她想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已白费、所有的希望都有可能很难实现,不禁悲从心生,跑进卧室、关上房门,放声痛哭。

当宣统皇帝退位之后,幼兰痛不欲生、整天到晚郁郁寡欢,对载沣也冷若冰霜。

载沣对幼兰不理解、也不接受。他有时也用言语不轻不重地指责她,但无济于事。不久,载沣纳了小妾邓佳氏,弥补自己生活上的不足。

载沣继续过着自己恬淡的生活;幼兰却为恢复帝业努力奋斗着。

一件突然发生的事,让幼兰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1921年,宣统帝与瑾太妃(光绪帝妃)因太医辞退一事,发生激烈冲突。瑾太妃把载沣生母刘佳氏、幼兰一同召入宫中,狠狠训斥一番。

个性极强的幼兰从未受到这样的遭遇,忍受不了这个刺激,从宫里回到醇亲王府后,越想越气。

她认为丈夫窝囊,没有能力;现在儿子又不听话,惹来事端。一时想不开,吞下超量鸦片烟,自尽身亡,享年37岁。

溥仪闻听噩耗,火速赶到醇亲王府,跪到妈妈灵前,一句话没讲,只是重重地向妈妈磕了三个响头。

这是溥仪进宫以来第一次回醇亲王府。载沣看见儿子回家,百感交集,伤心与疼爱并重。

担心儿子因为妈妈去世而与家庭生分相恨,担心儿子伤心而影响其他事情,也担心儿子年青气盛以致做出过激行动,载沣将幼兰死亡原因隐藏在心。

只是对溥仪说:“你额娘突然发生紧痰绝,一口气没上来就丢下我们走了。”

载沣长长叹了一口气,亲自张罗,为幼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事。从此以后,载沣很少与外人谈起幼兰。



玉祥逼宫,载沣劝说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要将宣统帝溥仪从故宫中赶出去。

载沣希望儿子溥仪能留居宫内,保留逊帝地位。在溥仪还没有被赶出故宫的时候,载沣到南苑驻军营地去了好几趟,试图说服冯玉祥放弃逼宫。

有一次,载沣好不容易进到南苑驻军的会客厅,看见一个身穿灰布军大衣的大汉,面朝里站在厅中。

载沣以为那人是冯玉祥的警卫,上前小心翼翼地询问:“冯检阅使在营中吗?”

大汉转过身来,回答道:“我就是冯玉祥。”声如洪钟,不怒也威。

载沣心中畏惧,没有说上多少话,就离开了。

载沣找机会向冯玉祥赠送了一些贵重礼品,又再次当面与冯玉祥会谈,但是,冯玉祥反封建的革命决心已十分坚定,他只是礼貌地应付载沣,逼宫态度没有改变。

载沣竭尽全力,但每次都是垂头丧气离开。劝说冯玉祥不要将溥仪赶出皇宫这件事,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随后不久,宣统帝号被废除,每年四百万两银子停止供奉,溥仪迁出故宫,宫内财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被驱赶出宫,住进了醇亲王府的北府。载沣十分恐慌,他很担心儿子的生命安全。

冯玉祥被迫通电辞职后,载沣一心一意想争取让儿子恢复帝号、回归皇宫。

有人主张让溥仪出国,载沣不同意。他禁止这种主张的人进入王府;可疑人士来访溥仪,载沣要么拦阻不让接见,要么亲自站在旁边看着,不让来人有劝说溥仪出国的机会。

当时溥仪只有18岁,年幼气盛,找个机会离开醇亲王府,躲进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

载沣曾经去过几次,劝说儿子回到王府,但是溥仪坚决不同意。

1926年2月23日晚,溥仪逃到天津、入住张园。载沣时常到那里看望儿子,但是儿大不由老,最终没有劝回溥仪。



满洲称帝,载沣反对

1932年3月1日,日本策划成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改为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年号为康德。

载沣向来反对儿子与日本人亲近,溥仪到东北去了,载沣认为凶多吉少。

溥仪当上伪满国皇帝之后,多次要载沣全家搬过去,享受皇族生活。日本人也多次劝说载沣迁往长春。

载沣不相信日本人,他对儿子的处境忧心忡忡。载沣认为全家都去东北是愚蠢至极,因为一旦陷入圈套,必将任人宰割、死无葬身之地。

载沣不但自己不去东北,还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最小的两个女儿都留在身边,也不放他们去东北。

1934年7月,因思念儿子溥仪,载沣到长春去了一趟。在长春住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内地,大部分时候都住在北京的王府。

载沣反对溥仪接受日本人的安排,但劝说儿子没有成功。



六十大寿,快乐一天

1942年正月,七弟载涛亲自组织张罗,为载沣举行了六十寿辰盛宴。

初春的寒冷像小刀一样,藏在风中,刮到行人的脸上有丝丝疼痛,小瓣雪花慢悠悠地飘在北平幽深的天空中,但是,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花园却是另一番景象。

花园里所有的道路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小孩来往穿梭,繁忙热闹。应载涛的邀约,载沣散居在各地的子女都已经赶来,他们要为载沣庆祝大寿。

载沣的卧房装饰一新,改成了寿堂。里里外外的墙壁上挂满了亲属族人、旧友故好敬赠的寿联。祥和之气溢满花园内外。

宴会就在在园里举行,载涛还请了马连良、孟小冬主演两出大戏。马连良演唱了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唱了一出《盗宗卷》。

载沣在众人簇拥中欣赏了两出大戏,笑容始终洋溢在脸上,不时发出朗朗笑声。载沣高兴地说:“这是我六十年中最快乐的一天!”



北平解放,载沣爱国

1948年底,载沣知道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担心家人被冲散飘零,载沣让家人都搬进花园的益寿堂。

隆隆炮声传来,载沣命人用厚实的棉被把所有窗户遮得严严实实,家里漆黑一团。

家里人都说白天把被子撤下来,可载沣坚决不同意。

1949年1月,傅作义和平起义。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内。载沣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正月,北平局部开始和平矣……解放军入城尚俱安靖。”

载沣觉得共产党政权不同于以往。他雇了一辆洋车从鼓楼大街出发,一直跑到地安门大街,然后又跑回鼓楼。他亲手买了几串山楂糖葫芦,有滋有味地品尝,酸在嘴里,甜到心上。

载沣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里,接受了新时代的风尚。1950年2月,载沣派溥任参加了韫欢的婚礼。

这是破天荒的大事,韫欢自由恋爱,得到了载沣的认可。

看到新社会新气象,载沣也希望自己能为新中国作些贡献。1950年,载沣把王府出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自己搬到东城魏家胡同46号,后又搬迁到利溥营11号居住。



变卖家业,维持生活

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载沣带着一家人主要依靠变卖家业维持生活。载沣除了变卖一些值钱的古董之外,也接受溥仪的资助。

溥仪在满洲期间,也给家里一些支持。

载沣爱书如命,从不卖书。载沣也捐献了不少皇家宝物给北京大学。

不信医药,瞌然长逝

载沣坚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晚年患病后,他根本不听医生嘱咐,他把药品扔掉。他有糖尿病,却爱吃甜食,病情总在不断恶化。

1950年冬天,北京异常寒冷。载沣双腿严重萎缩,身体十分虚弱。载涛带他到火锅店吃了一顿大餐,回家后病情急剧病化。

后来,糖尿病又并发尿毒症。

1951年2月3日,载沣病逝,终年68岁。溥任和溥涛料事丧事,将中国末代摄政王载沣安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载沣宽厚和善、顺应形势,历经数个政权更迭,最终因疾病而亡,也算是善终了。

你觉得载沣退休后的生活怎么样?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岳飞的飞。


岳飞的飞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发布诏书,宣布退位。

即将迎来29岁生日的载沣以这种方式,平静地告别了原本显赫的政治生涯,此时距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执掌清廷仅仅过了三年。

少年时代的载沣,就是一个不知仇恨为何物的人,经历了为大清掌舵的岁月,也亲历了”亡国“的时刻,到了而立之年,载沣完全成了看淡一切的局外人。

有一件事很能反应他这种心态。

民国二年的秋天,受邀来京与大总统袁世凯会面的孙中山提出要造访醇亲王府,局外人载沣没有拒绝,也没有欢迎,他平静而简单地接待了这位曾经的敌人。

除了这种不好回避的造访,退居王府的载沣很少与外人来往,他只想平静而安逸地生活下去。

当摄政王的时候,载沣只有幼兰一个妻子,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如今”亡国“了,他却打起了纳妾的想法。

之所以想纳妾,一是因为幼兰的性格太强势,总嫌弃载沣没有志气;二来是因为载沣渴望平常温馨的生活。

就这样,刚过而立之年的退休老干部纳了一个妾,18岁的邓佳氏。

除了闹出这个动静,载沣在王府中的日常生活犹如刻板文章一样。

每天一睁眼,先到生母处问安,然后回到自己的”宝翰堂“读书、写字;中午到内宅和福晋幼兰一起吃午饭,然后重回”宝翰堂“午休、读书。

晚间又回到内院和福晋一起吃晚饭,饭后再去生母处问晚安。

之后回到内宅与妻妾闲话,然后进入夜深人静。

因为习惯这种只读闲书的日子,载沣从来不过问家事,生母刘佳氏在的时候,家务事一直由其主持。

可即便如此,载沣亦未能彻底远离乱世的纷纷扰扰。

但他却总能泰然处之。

1915年底,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复辟帝制,载沣只淡淡地说了句”胡闹“,之后便冷眼旁观,不再多言。

1917年5月的一天凌晨,睡梦中的载沣被电话吵醒。电话是七弟载涛打来的,在电话中,载涛问哥哥,张勋率兵入宫了,该怎么办?

这消息对载沣的心理冲击较大,但即便这样,他依旧没有迈出王府,只是在府中秘密地和载涛商量了一些对策,剩下的就是静观其变。

结果12天后,张旭复辟即草草收场,载沣虽然深感遗憾,但流露出来的依旧是淡定、超脱。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福晋幼兰。这女人对大清亡国始终耿耿于怀,时刻幻想着能恢复祖业。

结果一通瞎折腾,发现上当受骗后,精神遭受沉重打击,吞鸦片自杀了。

据说幼兰临死前嘱咐儿子溥杰: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像你阿玛那样没志气,要好好念书,你哥哥是大清皇帝,你要好好帮助你哥哥,恢复祖业,这才不负我生你一场——

福晋的死,并没有改变载沣的心境,他依旧远离各路势力军阀,甚至将象征祖制的辫子也给剪掉了。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溥仪带着一批遗老去了天津,载沣依旧安然面对一切,依旧在醇亲王府里过着平静、刻板的日子。

但因为小朝廷被逐,优待条款被废,醇亲王府失去了生活来源。

尤其几个月后生母去世,一向对家事厌烦不闻不问的载沣不得不担负起持家的重任,但他持家的办法很简单,所有事一律交给府中尚能信任的下人。

缺钱,就卖东西。

少年溥杰救曾亲眼见过载沣给奉命卖物的下人打电话——8件不行,你说再添2件,叫他凑个整数得了。

在漫长而平静的闲人生活中,另一点也能反应出载沣内心的平静。

他连皇室亲贵都痴迷的佛教也不信。

除夕夜,载沣带着溥杰被迫拜完神佛后说:这是为让你的太太(满人对祖母的称呼)高兴,要不然我才不带你到处磕头呢!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28年。

1928年的某一天,溥杰突然接到奉军少帅张学良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赶紧到天津租界躲避一下,冯玉祥来了,情况很危险。

见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这一回,载沣被吓着了,之后便率全家搭上奉军撤退的兵车出逃天津,住进了英租界溥仪的别宅。

之后多年,载沣在勉强平静的生活下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不久,26岁的溥仪在日本人的鼓动下,前往东北,妄图借助日本人恢复大清的统治。

但载沣抵制住了日本人的诱惑,面对儿子溥仪多次敦请他将家搬到长春,载沣只是在1936年夏天到长春象征性地住了一个多月,之后便回到了天津英租界。

政治上没有任何活动。

然而,在政治上不跟日本人合作,并不代表载沣不和日本人交朋友。说载沣不知仇恨,原因就在这里,少年时八国联军打来的时候,他便这样,为了维系自己的安逸富贵,他跟什么样的洋人都能交朋友。

日本人占领平津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和很多日本人都是朋友,醇王府里的保镖就是日本浪人。

他甚至还跟日本人一起卖过不属于醇亲王府的私产。

总之,这是个除了保住自己富贵安逸,什么都不掺和,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1949年之后,北平又迎来了新主人。

载沣索性将醇亲王府卖给了高工学校,于11月移居东四北魏家胡同,1950年又将住宅卖给政务院,7月移居东城利薄营11号居住。

1951年1月23日,68岁的载沣在这个简陋的居所去世。

载沣自号”书痴“,书房悬挂”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对联,气息就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清闲知足人。

有人评价说,昔日的摄政王是真正读懂白居易《对酒》的那个人(载沣平生最喜欢的一首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笑口是痴人。


黑句本


载沣和光绪皇帝载湉是亲兄弟,他们的亲爹醇亲王奕譞曾留下一段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急流勇退,不贪权,说起来比喝凉水还简单,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了。但载沣就做到了,他是他老子家训忠实的践行人。从这点上来说,我佩服他。

载沣接过摄政王一职的时候,清廷烂到了骨子里,江山社稷摇摇欲坠,任谁来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何况载沣性子温和,优柔寡断,做不到杀伐果断,雷厉风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迫于形势,启用袁世凯,他被手段老辣的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间,无奈之下,解散内阁,辞去摄政王一职,回家乐得逍遥自在。<strong>

他这种行为,叫软蛋吗,算不负责任吗?小编觉得不是,当时爱新觉罗家族,对军队的控制力已经很弱了,新军又是袁世凯的嫡系,岂会听命于旁人。载沣看透了,整个大清烂透了,自己能力有限,将领们不再甘心臣服,就是再有气节,不过是煮熟的鸭子,嘴硬,起不到一点实际作用。如今袁世凯大权在握,我为鱼肉,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那样自己和家人还能得以保全。

张勋复辟行动,载沣没有参加

张勋复辟的时候,奉溥仪为皇帝。载沣虽说是溥仪的亲爹,对这次行动,不以为意,从头至尾都没有参与。

载沣这个人真的没什么权力欲,或许也是看透了,大清不得人心,难以东山再起。此时的国民,大都开始觉醒,反对帝制,此举必定没什么好下场,不得长久。载沣遗传了老爹,胆小,只想安安稳稳度日,既然从权力漩涡中出来了,就不打算再回去。

日本扶植溥仪,力邀载沣,载沣坚辞,怒斥溥仪

日本人为蒙骗世人,掩盖其狼子野心,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欲扶植溥仪当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此人,看不清形势,还一直坐着复辟大清的清秋大梦,此举正和他意。

之后,溥仪曾力邀老爹载沣和其兄弟姐妹一切前往,日本也派人前来游说,载沣只是不为所动。他觉得日本人不怀好意,全家都去,如有不测,难以脱身,是以他不仅自己不去,还坚持把儿子溥任,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

不止如此,载沣对溥仪的行为深恶痛绝,多次痛斥他卖国求荣,希望他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然而溥仪沉迷于皇帝梦中,不能自拔。无奈之下,载沣和溥仪断绝父子关系。

生活低调

载沣赋闲在家之后,生活一直很低调,每天看看书,陪陪老婆孩子,身为皇亲,这样倒是有点没志气了,可他就喜欢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很多满清遗老,还以贵胄自居,而载沣转变很快,他知道天下已经变了。什么王爷贝勒的,老百姓都不认这一套了,心态端不好只能自取其辱。

晚年将王府卖给政府

大清都亡了,载沣也不是王爷了,是平民,曾经的仆人尽皆离去,诺大的王府,清扫都是问题。而且像载沣这样曾经娇生惯养的,生计很是问题。正好新政府又急需办公地点,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将宅子卖给政府,自己获得一些钱财,贴补家用。

卖掉王府后的第二年,载沣因病去世,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于公墓。

载沣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泰然处之,正视现实,虽无贡献于国家,但坚持气节,不卖国求荣,得以善终。


西堤君


载沣曾经是新中国的公民,也是历经三朝,1951年才去世,他后半生经历了什么呢?对于这段故事,我们很少听到。

▲:载沣母亲

而关于载沣更多的记忆是他三年摄政王的经历,这也从侧面说明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之后,为人低调,隐没在了北京这座大城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让人注意的事情。

其实,载沣内心里并不喜欢政治,他渴望自己平静安宁的小生活。因为他的后半生都没有与政治挂钩。

载沣的晚年生活

载沣的夫人幼兰,却与他并不一样。他的夫人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慈禧看中了载沣的才能,指腹为婚。

载沣辞职之后,他本人十分放松,而他的夫人却十分失望,认为自己苦心经营的这些,在载沣辞职之后,全部都付诸东流了。

不得不说这干女儿的性格与慈禧如出一辙。这样的情况对于接受过西洋文化的载沣来说,极其痛苦,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夫人,至少这样的两个人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和喜好。

于是,载沣又续娶了一个妻子,他们是志趣相投,两人性格很相似,两人都对西方的医学持怀疑态度,生病之后都不去医治,认为应当硬抗。

▲:载沣一家

除去个人生活,接下来谈一谈他在政治方面的一些行为。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国父访问醇亲王府,在当时,新兴主义的代表人物访问旧社会的摄政王,难以相信。

据资料记载,孙中山对载沣的评价很高,认为载沣辞去摄政王职位一事,是值得表扬的,是对共和的支持。

而载沣能够接受这些新式的政治思想,在清朝灭亡之后再也不过问政治事情,也不参加清朝复辟的政治活动,孙中山很赞赏他这一点。

两人见面之后,本来还约定载沣要回访孙中山,只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孙中山先生就去世了。整个醇亲王府都为孙中山先生陷入悲痛,并且载沣还将孙中山先生的照片供在了书房中,以表悼念。

不过有一点值得说明,虽然说载沣并未参与到任何清朝复辟的活动当中,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载沣还是不断的奔走,希望能够保全清王室的名誉和优待。

▲:载沣出访德国

甚至在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前期,载沣不止一次的寻找冯玉祥,请求他不要这样做。但每一次冯玉祥都特别礼貌的接待他,但是将末代皇帝赶出紫禁城的决心,从来都没有变过。

溥仪从紫禁城出来之后就住进了淳亲王府的北院。对此,载沣十分担心自己儿子的安全。对于出入府内的人,都严格审查。

但是只有18岁的溥仪年轻气盛,他受到日本人的蛊惑,瞒着载沣,悄悄搬到了东交民巷日本人为他提供的住处。此后,载沣也常常去劝他搬回醇亲王府内。

可谁知,溥仪这一次又搬家了,搬到了位于天津的张园。搬到天津之后,载沣还是常常到这里来探望自己的儿子,不断劝说他。

溥仪成为伪满康德皇帝,但载沣骨气十足,淤泥不染(曾亲手葬送满清)

再往后说,就是溥仪在东北登基的事情了。溥仪登基之后,多次请载沣一家人搬到东北去,甚至也有很多日本人来这里劝说她,但载沣认为日本人是不能信任的,当然这也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


▲:康德皇帝登基诏书

在溥仪的不断邀请之下,他去了东北,但是只去了一个月,他就返回了北京。在东北,他还极力劝说溥仪,不要同日本人为伍,只可惜溥仪并没有听他的话。

载沣在这个时候,毅然决然地回到北平,不再与溥仪联络,这也是他的一种民族情结吧。不管日本人怎样威逼利诱,他都不到东北去,这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民国时期的载沣,一直都在坚持着清朝皇室的那些旧礼制,但是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全部废除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缺少办工场所,正好此时的醇亲王府有大量空房。此时的载沣也愿意为国家做些贡献,再加上他生活艰辛,难以为继。

经历过思考之后,载沣决定变卖王府维持生计,将醇亲王府卖给了政府。

我想除了这些之外,载沣的生活都是十分平淡的,并没有其他的波澜。他的后半生无病无灾,安安稳稳,一直到1951年,他积攒多年的旧疾再加上感染风寒,在北京病故。


小小嬴政


家庭

载沣有两位妻子,发妻瓜尔佳氏,风度非凡,能说会道,是晚清重臣荣禄的女儿,由慈禧指定。她生有2男3女,是溥仪的生母。溥仪15岁时,瓜尔佳氏因故走上了绝路。

后妻邓佳氏出身于普通满族人家,从小自强好学,爱好广泛,会摄影、绘画,持家很严,谁越轨一步都要受到斥责。邓佳氏生有2男4女,是他晚年的得力助手。

退位

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之位,回到家中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载沣在摄政王位子上憋屈地干了3年后,被袁世凯逼下台,时年30岁。

载沣退位后从不参与复辟活动,他只希望能维持新政府的优待待遇,维持现状就行了。

去东北

溥仪跑去东北,载沣认为溥仪此去凶多吉少,但已无法劝阻了。后来溥仪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起伪满洲国,多次派人请载沣全家人到东北安居,日本人也数次来游说,但载沣始终怀疑日本人行为不轨,去东北有可能掉进日本人的圈套,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多年后,载沣才去东北走了一趟,呆了月余就返回了北平。此后,载沣除了私下里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外,从不公开发表任何对时局的评判言论,更不参与任何满清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

60寿辰

1928年载沣随溥仪到天津住过一阵子,回北平后为了节约开支就搬到了醇亲王府西侧的王府花园。

1942年农历正月,载沣的七弟载涛将载沣的子女召来庆贺载沣的60寿辰,在王府花园举行了宴会,请马连良、孟小冬演了京戏。载沣说,这是他退出政坛后最快乐的一天。

王府花园假山叠翠,殿堂巍峨,花木掩映,芳草如茵,景色秀美,当年王府鼎盛时,光仆人就有上百人。载沣身边只有邓佳氏、四子溥任及其妻、六女韫娱、七女韫欢等6人,仆人也少了。载沣患下肢萎缩症,行走不便,坐在轮椅上的时侯多了。

1945年伪满洲国瓦解,溥仪和溥杰及几个妹夫去向不明。在东北的几个姐妹不得不拖儿带女回到王府花园,但几十年的坐吃山空和失去了溥仪的支持,王府的经济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只能勉强支撑着。

讲故事

载沣给两个女儿讲故事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以清官故事为主,讲得最动人的是珍妃的故事。

他对报上所载珍妃曾跪求免罪和崔太监毡裹投井的说法作了批评,他说说当时慈禧叫来珍妃说:“外国人的军队就要进京,不能带你走。你年轻貌美,留在北京怕遭洋人污辱,愧对列祖列宗,为了保全名节,可在皇帝面前一死,也让皇帝放心。”说完,慈禧指了指井口。珍妃一言不发,转身向井口走去,又回转身向光绪跪说:“奴才辞别皇上,请皇上保重。”说罢起身奔向井口投入井中。

但讲故事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在60大寿后邓佳氏因病去世了,邓佳氏的死给载沣寂寞的晚年留下了伤痛。1943年六女韫娱也结婚搬走了,王府花园显得空旷、寂寞。

北平解放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隆隆的炮声传到王府,载沣让家人搬进西侧花园的益寿堂,命人用厚棉被将窗户遮住,屋里非常黑暗,家里人认为白天应把被子撤下来,载沣却不同意。

载沣害怕新政权没收他们的财产,害怕将他们列入打倒的行列。在载涛的劝说下,载沣雇了一辆三轮车,去鼓楼大街转了一圈,他看见解放军严格遵守“约法八章”,艰苦朴素,对居民秋毫无犯,同前清兵勇、北洋军阀、日伪警宪、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他改变了对共产党的态度,使他有了和平安定的感觉,身体也就慢慢康复了。

1950年6月,载涛列席参加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来自全国的政协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这使载涛和载沣感到无比自豪。载沣渐渐地释去了疑虑,对新中国的态度积极起来。

卖房

载沣为了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主动将王府及花园出售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价钱为90万斤小米。载沣把售房款的一半留给他自己另购住房,另一半由8个子女平分,让他们到外面买房或是租房住。他搬到了离魏家胡同不远的利溥营13号居住。房屋虽然小了,人口也减少了,但载沣的心情却宽敞了。

正当载沣开始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因多年的老病感染风寒,他认为生死祸福天命所定,竟拒绝就医用药,以至卧床不起,终于1951年2月病逝,享年68岁。

周恩来接见溥仪等人时曾说,载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上摄政王的,他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无法承担历史重任。他后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是好的,也没有积极进行复辟活动。他自己从未任过任何伪职,表明了民族气节,是一个爱国者。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清朝历史上有两位摄政王,一位是辅政顺治帝福临的睿亲王多尔衮,另一位是辅佐宣统帝溥仪的醇亲王载沣。清朝在多尔衮的手中于1644年挥师入关,入主中原,却在二百多年后的1912年,在末代摄政王醇亲王载沣黯然下台二个月后,随着一纸清帝退位诏书终结统治。那么曾经作为皇亲贵胄的载沣在清亡后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载沣是如何从一名皇室宗亲成为清末的实际统治者的。



载沣引起慈禧的瞩目是因为一次出使德国之行。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兵枪杀于北京,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次年德国要求战败的清廷派使赴柏林就此事致歉德皇。由于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又是慈禧的外甥,在皇室宗亲中身份非常显贵,所以当时的德国公使穆德就中意载沣赴德。

载沣的德国之行是一次屈辱之旅,德国要求使团人员行跪拜之礼。难能可贵的是年仅18岁的载沣坚持气节,顶住压力,拒绝了德皇这一要求。

慈禧对载沣德国之行的表现非常满意,此后对载沣备加拉拢栽培。次年就把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的干女儿瓜尔佳氏赐婚与载沣。

此后,载沣备受慈禧恩宠,在24岁进入军机处,跻身权利中枢。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病重后,慈禧自知来日无多,开始部署身后之事。她下了一道懿旨,指定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年仅3岁的长子溥仪进上书房读书。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监国。次日,慈禧病逝于仪鸾殿。

载沣监国后,立即展开驱袁行动。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载沣对袁世凯在百日维新中出卖光绪帝一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当时全国的军队几乎都在袁世凯部将的手中,袁对朝廷形成威胁。可是袁世凯长期经营军队,军中关系盘根错节,扳倒袁世凯谈何容易,奕劻和张之洞等人也反对驱逐袁世凯。奕劻是害怕把袁世凯手下逼得造反,而张之洞则认为袁世凯已交出军权,并无威胁。最后,载沣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将袁免职打发他回了老家。

蜇伏于老家的袁世凯保住了性命,他在静待东山再起的时机,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又把袁世凯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朝中无将可用,奕劻、徐世昌等人要求重新启用袁世凯。这时袁世凯又拿起了架子,对载沣说“我的足疾还没好呢!”袁世凯以退为进,等到载沣满足了他提出的全部条件后,他终于出山了。

袁世凯是个圆滑的两面派,对南方革命党人他以武力威逼,对朝廷他又以革命党人胁迫,他居中两头捞好处。他借口革命党人要求摄政王载沣退位才接受调停逼迫载沣退位。此后,载沣向隆裕太后提出辞职,卸任摄政王,此时载沣只有29岁。


退位后的载沣无官一身轻,远离政坛的纷争,再无过问政事,平日里读书看报看戏玩牌,日子过得平淡低调。载沣唯一一次代表清室公开出席活动是在1912年9月与孙中山会面。在会见中,孙中山对载沣在出使德国时坚持气节、在辛亥革命时不计个人得失主动退位的大义之举高度赞赏。

1917年,张勋借机调停府院之争,发动复辟,清室的王公贵族纷纷热衷于此,独有载沣从未参与此事。

北京政变中,冯玉祥部下鹿钟麟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溥仪暂居“娘家”醇王府,以后溥仪又住进了日本使馆,也摆脱了父亲对自己的严管。当载沣得知溥仪意图利用日本人进行复辟活动时,他曾警告溥仪复辟是搞不成的。但天真的溥仪根本听不进父亲的劝告。溥仪就任“伪满州国”元首后,载沣断然拒绝日本人邀请他入住日租界,并拒绝就任“日满文化协会”总裁一职。在坚持民族气节这点上,父亲载沣比儿子溥仪要有骨气得多。他曾对儿子溥任说,溥仪给日本人当儿皇帝,连石敬瑭都不如。载沣也看透了日本的野心,日本觊觎侵占我国,溥仪想依靠日本搞复辟,无异于与虎谋皮。



1942年,陪伴载沣近三十年的侧福晋邓佳氏病逝,这时载沣也年近六十,邓佳氏的死对载沣是个巨大的打击,本来多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在纷乱的战乱中,他还在牵挂着溥仪、溥杰等子女的安危。

抗战胜利后,载沣和儿子溥任利用王府闲置的空房办起了学校。这其实是载沣为避免王府被国民政府强占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过最后国民政府还是在王府内秘密设置了监狱,直到北亲和平解放后,王府内的军警特务才顿作鸟兽散。

建国后,载沣把醇亲王府出售给了高级工业学校,全家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大宅院居住,后又迁至利溥营11号。

1951年2月,68岁的载沣在利溥营11号家中病逝。

载沣性格温厚谨慎,为人正直、思想开明,是晚清皇室贵族中并不多见的青年才俊,朝廷一度把中兴的厚望寄托于他。但载沣缺乏魄力,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局时,缺乏冷静果断的处置能力。所以面对积厚难返、沉疴难起的清王朝,载沣也是束手无策。难能可贵的是载沣在辛亥革命后不恋栈、不贪权,明哲保身,不问政事,历经权力几度更迭,终得善终。


岁月是一条河流


载沣是醇亲王的儿子,是咸丰皇帝的侄儿,是同治皇帝的堂弟,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是宣统皇帝的亲父亲,叫慈禧四妈或者大姨都行。标准的天潢贵胄。载沣在清末位极人臣,到了民国恬然自得,做一个安静的老寓公。

(载沣)

1、天潢贵胄是载沣

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是咸丰皇帝,第七子是醇亲王。

咸丰皇帝媳妇是慈禧,慈禧生了儿子同治;

(道光皇帝)

醇亲王媳妇是婉贞,生下了孩子光绪;侧福晋生下了儿子载沣。载沣生下了儿子宣统。

这么算下来,载沣的爷爷是道光皇帝,四爸是咸丰皇帝,堂哥是同治皇帝,哥哥是光绪皇帝,儿子是宣统皇帝。

(慈禧太后)

都是特亲近的担任皇帝。而且亲上加亲的是载沣的妈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载沣这出身确实太赞了。

2、年少也尝试有为

王府长大的孩子,家教非常严格,载沣的生活非常规律,毫无叛逆之举。在担任摄政王后,任命一批年轻勋贵担任重要职务,他们也尝试做一些事,在人事上也做了澄清吏治等事。但一是大厦将倾,难以真正作出大进展。


(辛亥革命)

二是和戊戌变法后的满洲重臣狂热一样,尽量用小圈子,自然不可取。

3、恬静的人生

政治上的载沣在武昌起义后就结束了,安心的回到了府邸。一没有反对南北议和,二没阻挡清帝退位。安心的回到了府邸当寓公,尽力保障一家大小平安。

(载沣)

在混乱的民国,载沣依然平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参加复辟活动,而且对清皇室的待遇也满意。在张勋复辟中,全程都未参与。

在溥仪去了东北,载沣比较反对;在“伪满”建立后,溥仪要全家搬到长春,载沣拒绝了。在1934年去东北探亲一个月多就回来家了。

(伪满)

抗日战争时期,载沣也在王府,拒绝日本人拉拢,安心做自己的寓公。在建国后,将房子卖了换了很多小米,自己搬出去住了。

(溥仪)

载沣是天生的天潢贵胄,在大变革的时代,年纪轻轻的他担起了历史大任,不胜任是正常的。在民国安心做寓公,保障了一家老小的平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提前退休的人生理想

很多年轻人都将40岁退休作为成功人生的理想模式。

历史上,有个人做到了,而且30岁之前就退休了,但是,他却不太成功,甚至还被族人们骂了一辈子。

准确的说,他不是退休,而是下岗。

他就是清朝末代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

载沣生于1883年,跟汪精卫、阎锡山同年。

他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

他的人生的关键词就是:快!

光绪帝4岁进宫即位,载沣7岁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因为,他们的爹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挂了。

虽然哥哥是皇帝,自己是亲王,但是载沣没有一般皇家子弟的臭毛病,为人比较正,名声比较好。

他的官运也比较好,18岁刚成年,就被任命为头等专使大臣出使德国;

23岁,现在大学刚毕业的年纪,他已经成为一品大员了。

24岁,他进入了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处,开始参与处理军国大事。

25岁时,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都走了,他成为监国摄政王。

28岁,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搞不掂,他解散了皇族内阁,卸任了摄政王,把军国大权交给了袁世凯,退归藩王府邸。

29岁,他6岁的儿子被迫逊位,清朝凉凉,他这个王爷也就彻底退休。

很多族人都将清朝灭亡的责任推给载沣,认为他能力不足,他的弟弟载涛说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事实上,他的三年摄政王生涯确实非常煎熬,卸任后,他一脸轻松,对福晋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载沣虽然能力一般,但是,政治眼光还是可以的。

不像其他遗老遗少一样瞎折腾,载沣明白,清朝是彻底凉凉了,因此,退休后,他知足常乐,无论是对张勋复辟,还是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他都没有积极响应过。

特别是,在对待伪满洲的态度上,他没有被虚荣迷了心窍,而是看出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他痛斥儿子溥仪去东北是卖国求荣,将来肯定身败名裂。周恩来总理评价说,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也许,载沣经历了大起大落,看透了世事炎凉,退休后,他衣食无忧、罕闻外事,为人处事比较低调,不折腾、不胡闹,因此,他一生平平安安,无灾无难。

1951年,因为年老多病,又受了风寒,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8岁。


饮水君


清末摄政王载沣是一个不小心走上历史核心舞台,却没有相应能力,反而能够独善其身的人。

载沣生活在清末最尊贵的家庭——醇亲王家。载沣的爷爷就是清宣宗道光帝,载沣的爸爸是清宣宗第七子醇亲王奕譞,载沣的嫡母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妹妹,载沣的生母是刘佳氏,载沣的哥哥就是光绪皇帝载湉。

按理说,在这样显赫的家庭中,载沣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教育背景,很好的政务和文学才能。然而很让人失望的是,载沣和他的爸爸奕譞一样,都是老实人,把这两个老实人放在妖魔横行的清末政坛,注定是要吃亏的。

1908年,慈禧死后,中国陷入了一种魔咒——谁当权,谁就会身败名裂。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蒋介石大都在声明最显赫的时刻用三五年世界走向败亡,老实人载沣,真的是一个例外。

有人说,载沣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摄政王,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载沣的确曾在辛丑年受命到德国道歉,因为义和团杀死了德国公使柯林德。可是,载沣在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行为,说明他只是一个庸人,无法掌握清王朝这个失去航向的大船。

载沣一上台,最想做的事,就是杀掉袁世凯,收回满洲贵族的权力。杀袁世凯的时候,因为张之洞反对,段祺瑞抗命,隆裕作梗只好作罢。收回满洲贵族的权力载沣做的很成功,载泽、载涛这些年轻皇族成员掌握军权财权,铁良、锡良、端方、瑞诚等人都掌握大权。可是满洲贵族大部分都只会唱戏,一时间清末新政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载沣到底有多弱,简直难以想象他连最懦弱的隆裕太后都斗不过。隆裕是慈禧的侄女,没有慈禧的才能,却有慈禧的野心。一开始,隆裕当甩手掌柜,由着载沣乱搞,辛亥革命后,隆裕居然铁腕驱逐了载沣,以奕劻和袁世凯的意见为意见,最关心的不是大清江山的存续,而是如何把皇帝宝座卖个好价钱,最后谈到440万,很满意。

载沣在朝中斗不过隆裕,在家中又斗不过自己老婆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是荣禄的女儿,在政治上极其热心,也特别瞧不起有社交恐惧症的载沣。瓜尔佳氏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载沣和母亲刘佳氏只能在家哭泣。有一次载沣在家,觉得冷让仆人关窗户,结果吆喝半天没人理。开关窗户都管不了,这个摄政王有点怂。

不过,自从退位后,载沣越活越明白,也许是读懂了父亲奕譞的教训“家也大业也大,子孙的祸事也最大”,他以“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自勉,从此不问国事。当卸下摄政王的重任时,他轻松的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胸怀大志的瓜尔佳听见了直接骂他个狗血淋头。瓜尔佳氏死的时候,对溥杰说,让他好好辅佐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不要学载沣没出息。

当张勋带领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时,瓜尔佳高高兴兴回来报喜,载沣怒斥“胡闹!”便不再说话,张勋复辟的确是胡闹。瓜尔佳氏拿着醇王府的钱收买北洋将官,更是胡闹!

当日本人邀请溥仪到东北当皇帝时,载沣对溥仪说“别拿日本人当傻子,他们不傻。他们不会打下江山让你坐,朝鲜就是个例子。古代的石敬瑭也是个例子。当这个皇帝没意思,不如当个百姓,活得像个人。”的确如此,溥仪当皇帝,连自己的贵妃都保护不了,差点没被小日本逼疯了。

抗日战争期间,载沣依旧没有接受任何日伪职务,躲在王府里不出门。并且用王府的闲置房间创办了竟业学校,不耽误自己读书写字。

1949年,全国大解放,进入了新时代。载沣把王府多年的藏书、文献无私捐献给了北京大学。他的住了大半辈子的醇王府,也以1万元价格半卖半捐出让了,他们全家十几口人,住进了西扬威胡同的一所普通四合院。

傻人有傻福,关键要有自知之明,多少当权者都死于非命甚至身败名裂,载沣年纪轻轻就走上政治舞台,最后能享年68岁寿终正寝,这也是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