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打进身体里后子弹是怎样运动的?

军粮处


不同子弹射入人体之后运动也不同。

如果弹头是空尖或者是软件的弹药进入人体后是会从头部破开的,然后弹头扩张变形,同时伴随着一些金属碎片的破裂。当然,这只是手枪弹。

如果说是高速步枪弹使用易变形的弹头的话效果是这样的,弹头的高速在入体收阻之后瞬间碎裂,数枚金属碎片能打出很可怕的永久性空腔。

实际上小口的5.56 M193弹虽然不是空尖,但极高的初速(近1000m/s)让铅芯弹头在射入人体后迅速翻滚、与铜被甲脱离,较软的铅芯继而碎裂,伤害比AK的M43钢芯弹不知道大到哪里去了。

而一些全威力步枪弹,尤其是初速不那么高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入体后翻滚如下

因为弹头在飞行中遇到人体这种密度陡然增大的物质时,会因为遇阻而翻滚(弹头重心靠后)。所以说,看子弹伤害不能光看口径。


疯狗的轻武


一般来说,普通子弹在人体的运动就是直线,特别是初速较大、稳定性较好的子弹,它们往往在穿进人体的时候维持着自己的弹道性能,直进直出。

上图是常见的几款手枪子弹,124格令和127格令的9mm帕拉贝鲁姆弹,绝大部分手枪和冲锋枪都使用这种子弹。下面125格令的.357西格弹属于这几种弹种中对硬质目标穿透最好的;.40史密斯维森弹属于维森和部分格洛克手枪使用的弹种,与9mm帕拉贝鲁姆没什么太大差别,.45ACP是柯尔特自动手枪弹,采用了圆锥形全金属被甲重弹头。

可以看出这些手枪弹都产生了弹头膨开,并在入体时造成了极大的动能伤害,但最后弹药都呈直线状运行并停留,没有发生拐弯。上图是维森.40弹膨开的开花头。

枪弹的不同对射入身体后的形态有很大影响,如上图:9mm帕拉贝鲁姆弹打的就是直线,弹道运行非常均衡,关于这个可以结合开头的那几张图看看。

下面第二个是.30卡宾枪弹,也就是二战时的7.62×33mm弹,它的弹道运作差不多就是个强化版的手枪弹。比9×19的帕拉贝鲁姆和7.62×25mm的托卡列夫弹强多少完全是药瓶的区别。

第三个5.56mm的北约小口径弹就完全不一样了,小口径枪弹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失稳,从而造成弹头的翻滚,制造出极大的永久空腔,但也因为动能被留存的极为彻底,子弹的穿透性也被破坏了。

再下面第四个是12号霰弹枪的弹药,射击到人体后子弹制造出极大的创口,然后分散出大量的小碎片,凶险无比。

最下面的是温彻斯特.30的马格努姆空尖弹,将之理解为达姆弹也没大错。俗话说的小洞进大洞出的炸子儿就是这种东西,它会膨开一大片,然后化成碎片打出去。虽然没有5.56mm的小口径步枪弹造成的永久空腔大,但要人命的本事一点也不亚于小口径。

继续看图,上图第一个是7.62×39mm的M43弹,也就是AK-47步枪所用的弹药。第三项的M67弹其实也是M43的南斯拉夫改进版,略微提升了对软目标的杀伤。我们看到AK的子弹打出了一个葫芦形的两联翻和歪斜移动,无论是M43还是M57都几无二致。

第二张是7.62×51mm的北约全威力标准枪弹,如M14步枪采用的就是这种弹药,其杀伤力相当大,弹丸在入体后迅速炸裂,膨开非常恐怖的永久空腔,弹头一边形变一边产生不等的碎裂。

第四张图则为联邦弹药公司设计的NATO 7.62×51mm战术狙击枪弹。估计是为了强调远距离弹道稳定性,它牺牲了一部分杀伤力,因此造成的永久空腔没有瞬时空腔大,打出了一个笔直的完美弹道。

这里还有一堆北约5.56mm标准弹型的攻击测试,可以感受感受小口径子弹入体的毒辣。

除了图像上的弹道和空腔外,还有些属于动能伤害,大致可以理解为力量通过子弹传导到人身上,与被拳头揍、棍子打没有本质区别。这里放张打凝胶的动图看看。


王司徒老百科


子弹打进身体后如何运动的?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子弹是如何飞行的。

步枪刚出现时,枪管是光溜溜的,即就是我们常说的滑膛枪。滑膛枪射出的子弹是直愣愣往前飞的(无论是圆弹还尖头弹),这样飞行状态的子弹很容易受空气、风向影响,准确性很低。所以,就会出现欧洲军队打仗时,排队开枪的情形(为了保证击中目标只能用密集度来保证)。

后来,人们发明了膛线枪管,子弹通过膛线枪管时,会顺着膛线高速旋转,并一直以旋转的姿态飞行,减小了空气与风向的影响。这样,子弹击中目标的准度就几和级数般的提高了,于是枪械进入了膛线枪管的天下。

高速旋转的子弹突然遇到阻力后,就会出现偏转。所以,当子弹打入身体时,子弹就会剧烈翻转,将人体内撕开一个大空腔。噢......让人惨不忍睹。


50后男人


这是个比较纠结的问题,不可以以偏概全,

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子弹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穿透型子弹。这种子弹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二战时期日本有坂式步枪(三八大盖)所用的6.5㎜子弹。这种子弹配上有坂步枪0.8米长的枪管(仅仅是枪管),使得射程和子弹弹道循迹性都特别优秀,再加上6.5㎜的口径在塑型固体(肉就是其中一种)的阻力很小,所以打在人体上会直接穿透,造成贯穿伤,但入射口和出射口的直径都很小,几乎和子弹口径一样。这也是日军白刃战时为什么退弹的原因。

第二,组织损伤型子弹。这种子弹最主要就是小口径步枪弹,比如现在北约5.56㎜子弹,中国5.8㎜子弹。这种子弹的优点是既有一定的穿透力,也有很强的破坏力,但主要体现在破坏力方面上。这种子弹一但击中人体,会立刻在体内翻滚,产生气室,严重破坏人组织,导致中枪者立刻失去行动能力,这也是受到现代战争青睐的原因之一。

第三,中间型弹药。这种子弹主要就是指苏联的7.62㎜子弹,它穿透力强,威力适中,击中后翻滚程度较小,对人体组织损伤程度较小,但还是会在射出口留下较大创伤,一般都会掀下一块肉。这是一款中规中矩的子弹,但它与5.56的竞争中还是处于下风。

第四,人肉绞肉机型。能配上这个名字的只能是萨姆子弹(平头子弹),它没别的优点,就是对人体伤害特别大。一但击中人体,将在人体内疯狂翻滚,弹头能把组织搅成烂泥,在射出口留下巨大创伤,造成破坏性不可恢复性伤害,使中枪者立刻失去知觉。这种子弹一般打中肚子和胸部就直接见马克思,打中手脚就必须截肢,打中头就更不用说了,自己脑补。所以这种子弹已经被国际上禁止使用。


小馬哥哥哥哥


子弹进去人体后,它的运动情况除了跟子弹大小有一部分关系以外,其实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子弹射击的距离。

一半的近距离射击,子弹都会贯穿人体,因为人体除了骨头以外都是软的,一旦贯穿人体,子弹的运动情况就会跟在人体中运动时的情况发生很大改变。这是因为介质发生了变化,子弹进入空气后,子弹会发生失衡,但是子弹本身依旧保存了很高的速度,所以子弹穿过的身体组织就会向周边运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子弹贯穿人体后,所经过的创道回比子弹口径大很多。

如果是远距离射击的话,子弹的动能会因为在空中远距离飞行而变小,子弹的稳定性也会变小,所以这个时候子弹进入人体后,子弹不会贯穿人体,而是会因为人体组织产生的阻力而在人体内翻滚,这也会产生巨大但不规则的创口,这与近距离射击产生的创口原理是不一样的。


神笔马小二


题主,你好!

简单说:

子弹从枪膛出来后呈旋转状向前运动,包括进入身体以后也是旋转着进去的,子弹旋转的主要原因是枪管内有膛线,枪管内并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旋转的膛线,为了让子弹能飞得更远而设计的.所以这样就产生了子弹射进身体的时候伤口小,但出来的时候伤口大这个是事实。例如一颗7.62mm口径的步枪子弹以850 米/ 秒的旋转速度射穿人体之后,首先会在正面射入点皮肤上留下一个直径不到1 厘米的小口,而旋转弹头在经过身体时形成的巨大力量会震伤脏器,然后以570 米/ 秒的速度穿出人体,震波形成的出弹伤口直径有可能达到12厘米以上。当然,不同的子弹,不同的距离,对人体的伤害也不相同。伤害程度力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弹头的口径,物理学中讲到物体质量越大,在相等的速度下,拥有的势能越大,同样的,弹头口径越大,质量就越大,拥有的势能也越大,对物体撞击后释放的冲击力就越大;小口径的,只会穿个人身体,中口径的,被击中的附近会爆裂,就像爆头一样,头会爆了,大口径的,人会全身爆裂。

深一步说:

子弹进去各个不同身体部位的感觉:1.胸部被击中是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接着灼烧 胸口有巨大压力2.头部和贫血的感觉很像 也有神经被伤 没有痛觉的例子3.四肢是有个1秒左右的反应时间, 在反应时间内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受伤 或者收到其他剧烈刺激 可能导致受伤者对于伤害处没有痛觉。当然 这些是建立在中枪者没有死亡并且神志清醒的情况 通常这种情况下还能清晰思考自我感觉的都是意志力比较坚韧的,对于意志不同的人在中枪后的伤口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不同导致的

按照子弹的伤害分类说:

子弹对人体伤害一般分为:侵彻效应,锤击效应,空泡效应,取决于子弹的弹径,速度和结构。比如日军的三八大盖因为弹径小,速度高,对人体损伤小,但AK74弹径也小速度适中,射入人体后子弹在体内翻滚对人体伤害很大,被称作“毒枪毒弹”;弹径速度一样或者相近的子弹,达姆弹对人体伤害最大,这取决于与它的结构特点,进入人体后弹丸分裂会造成大面积损伤,根本没有治疗的时间或者说治好的可能性,所以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

下面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大家酌情查看







无悔人生1029


这才是正确的测试方法



电竞加滕鹰


子弹刚进身体很烫、出血多了开始冷了……


显示风釆


题主好! 通常来说,子弹进入人体后的弹道与弹头的种类和摄入人体的部位有关。例如大口径手枪弹进入人体之后,因为子弹自身的自旋遭到破坏,便会开始翻滚。由于其速度很快,同时就会造成内部的撕裂伤并引起出血,弹孔入口小而出口大。如果这时候遇到骨骼,这很有可能粉碎骨骼,或者嵌入其中,造成更复杂的枪伤。



你不是小可爱QAQ


一打一个眼,没啥大事,回吃多吃肉就补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