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zhangxiaotao042035


在紅夷大炮的數量上,明朝是超過八旗軍的,明末製造的紅夷大炮數量非常巨大。

光是在順治2年,清朝固山額真準塔南下江蘇北部的時候,明軍山東總督王永吉等逃跑,其餘徐州,宿遷等地明軍1名總兵和48名副將參將投降,獻出的紅夷大炮就有120門。

順治十三年,明朝海澄城守將黃梧投降,獻出的紅夷大炮更是多達300門。實際上,清軍紅衣大炮數量不如明軍。但是,清軍大炮有3個特點,一個是可以野戰,有炮車,另外一個是主要是重炮。

第3個特點是,清軍的攜彈量非常大,甚至超過了抗戰時期的國軍。清軍一般出征,一門火炮要準備300發炮彈,一支鳥槍要準備800發彈藥。這主要來源於清軍擁有大量的牲畜。這三點,都是明軍弱於清軍的。

但是,雙方最大的差距,則在於明軍,大順軍和大西軍的野戰能力,弱於八旗軍太多。明軍就是出動再多槍炮,由於野戰能力太差,動輒一兩個衝鋒,就被八旗軍突破戰陣,導致槍炮丟失。即便威力再大,大炮再多也沒有發揮火力的機會。

一旦被清軍圍城,明軍援軍打野戰,衝不進去,無法解圍。清軍重炮就可以慢慢轟開城牆。這種依託大炮和野戰部隊組成的圍城打援戰術。導致,後來,明軍都不敢增援了,大部分城市則也失去了固守待援的信心。


深度軍事


火炮,這個武器,在蒙古大軍橫行歐亞的時候,就常常做為克敵的利器。所以說,蒙古軍隊天下無敵,不僅僅是靠快馬彎弓,更是靠高科技。元朝時候,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軍事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是毋庸置疑的。

明朝繼承了蒙古軍隊的火器科技,對火器的應用還是很早的,從明朝初期就開始了。

明朝剛建立不久,開國大將沐英就在平定思倫發之亂中,發明了“三段擊”的火器戰術。

朱棣靖難之變,登上皇位,他著手組建了“神機營”,這是世界上首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遠征漠北時,朱棣麾下的神機營就曾經採用過“三段擊”的戰術,效果也不錯。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明朝面臨巨大危機。兵部尚書于謙撐起了江山,率兵抗擊瓦剌,“北京保衛戰”打響。神機營發揮了重要作用,瓦剌騎兵被誘入街巷,遭到了明軍火炮和火銃打擊,潰敗而去。

所以說,在明朝初期,明軍的火器水平和戰術在世界上還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由於明朝的封閉政策,對世界的瞭解完全懵懂無知,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還沉浸在“中國之長技莫過於火器”的美夢中之時,被蒙古帶到歐洲的火器科技的發展卻飛速趕超,將明朝遠遠甩在了身後。


正德年間,1521年中葡屯門海戰,1523年中葡西草灣之戰,明軍就領教了歐洲火器的厲害。

雖然依靠軍隊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明軍最終獲勝,但葡萄牙人的弗朗機大炮,沉重打擊了明軍。明軍那些所謂的“炮”,與弗朗機相比,簡直就如同過年的二踢腳一般可笑。

震驚之後,明朝也開始仿製這種後膛裝彈的火炮。

從嘉靖年間開始,直到萬曆時期,明軍裝備了大批佛郎機,這種火炮也立下過大功。

萬曆年間,倭子們大舉侵朝,朝鮮國王向萬曆求救,萬曆派李如松率大軍赴朝援戰。

其實,這個時候的日本在火器技術上已經領先於明朝了,倭軍中已經大量裝備了改進型的葡萄牙火繩槍,無論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遠超明軍裝備的火門槍和三眼銃。而明軍中罕有的鳥銃(火繩槍)也敵不過人家。

在平壤戰役中,倭子們就靠火器憑城拒守,給明軍制造了大量傷亡。連李如松的胯下戰馬都被當場射殺。

雖然明軍的槍銃比較落後,但明軍中裝備有很多重型火器――將軍炮(大型佛郎機)和虎蹲炮,這玩意兒的射程和威力比槍銃可要厲害得多。

李如松拉來了幾百門火炮集中起來猛轟,擊毀了倭子們的糧倉和彈藥庫,轟開了城門,殺了進去,雙方在城中短兵相接。李如鬆開脆把炮拉進城去用於街壘戰,倭子們怕被全殲,就撤退逃走了,明軍收復了平壤。

在這場戰鬥中,明軍用火炮的優勢彌補了槍銃的弱勢。


明朝正在為自己的“佛郎機”大發神威而沾沾自喜之時,歐洲的火器製造技術又一次飛躍發展。

1601年,荷蘭的兩艘武裝商船和葡萄牙人在澳門海域發生激戰,荷蘭被擊退。但荷蘭船上裝備有“紅夷大炮”,這是一種前裝滑膛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驚人,讓明朝的觀戰人員瞠目結舌。

後來,明朝與澳門的葡萄牙人聯絡,買到了幾門紅夷大炮。由徐光啟和湯若望進行研究和仿製。

遼東大地上,建州女真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與明朝發生戰爭。努爾哈赤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是因為努爾哈赤對明軍的體制、戰術和裝備十分了解。明軍的火器射速慢,問題多,質量難以保證,努爾哈赤的陣營中已經能夠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傷亡。比如綿甲和盾車,“盾車掩護,徐進擊之”

但在寧遠城下,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遭到了明軍新式武器的重創――紅夷大炮。

1626年2月,努爾哈赤率1兵攻打寧遠。守將袁崇煥率部死守,憑藉著城頭11門紅夷大炮的火力支持,取得了“寧遠大捷”。後金軍的防護措施在紅夷大炮的重摧之下,簡直不堪一擊,很容易就被摧毀了,“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

這是努爾哈赤戰鬥生涯中少有的敗戰。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明清雙方在火炮上展開了競爭,但雙方的表現大不相同。

都說滿族以騎射功夫起家,刀馬戰力所向無敵,但他們對火器的熱愛和痴迷程度也令人震驚。

咱們先看看明朝引進紅夷大炮的過程:

1604年(萬曆二十三年),荷葡澳門海戰中初次接觸紅夷大炮。


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有朝臣提議引進紅夷炮,受到大部分官員的反對,提議無疾而終。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崛起,明軍薩爾滸之戰大敗,關外戰局岌岌可危。徐光啟等呼籲購買紅夷大炮,明朝政府才開始購買。

1620年(泰昌元年),明朝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裡買了4門紅夷炮。

1623年(天啟3年),再購22門。葡萄牙人派來22名工匠和翻譯,歷盡艱辛,把火炮從澳門拉到北京進行演試。發射時,因被強令裝入過多的火藥,有門炮炸裂了。明廷內部發生爭議,爭議焦點不是技術,而是國體:“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

1625年(天啟四年),明朝總共擁有紅夷炮三十門。1門炸膛外,18門留在北京,11門調往寧遠。

1626年(天啟五年)2月,寧遠大捷。

1630年(崇禎三年),徐光啟、孫元化等受命前往山東主持仿造紅夷炮,訓練炮兵。八月,共造出各型紅夷炮400餘門。


從接觸到仿製成功,明朝用了28年。

再來看看清朝方面對紅衣大炮的引進過程。

1630年(崇禎三年),在遼東海灘上的一條船上,後金打撈出來一門紅夷炮。皇太極大喜,懸賞重金,在國中漢族工匠中搜尋技術人員,進行仿製,經過數月努力,工匠採用失蠟法鑄造出了後金第一門自產紅夷炮,炮身居然達到領先的鋼製,很快進行了量產。

1633年(崇禎六年)4月,徐光啟、孫元化等嘔心瀝血打造的火器部隊發動了吳橋兵變,將領孔有德、耿仲明率三千多名炮兵,帶著十幾門紅夷炮投降後金,皇太極大喜,出城數十里迎接。

1634年,皇太極以漢族士兵為主體,組建了中國大地上第一支專門用於野戰的炮兵部隊――“烏真超哈”。

從接觸到組建成功,形成戰力,清朝總共用了四年時間。

到如今,很多人對清朝能夠取代明朝坐了天下很不理解,耿耿於懷,總以為是滿族人的運氣。但當我們從紅夷大炮的角度來互相進行一下對比,就應該明白了,明朝的腐朽和無能,不但遠遠落後於世界,當時連清朝的腳步也快速趕到明朝前頭了。

還有人至今還在做夢,說清朝不取代明朝,明朝能夠發展的更好。

純粹是屁話!


下面看看明清兩朝的紅夷大炮在戰場的交集點――松錦大戰。

1640年(崇禎十三年),明清松錦之戰拉開大幕。錦州被圍,明朝總兵祖大壽向大明朝廷求援。崇禎下旨,洪承疇為主帥,並調集了王樸、唐通、吳三桂、楊國柱、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共八個總兵的部隊,率十三萬精銳前往應援,力求一戰而勝。

明軍起初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但很快,急不可耐的崇禎下令,要洪承疇加快前進步伐,速戰速決。

洪承疇無奈,率軍出擊,被皇太極使用塹壕戰圍困,雙方展開炮戰,

1641年(崇禎十四年)8月20日,明清雙方展開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大的一次炮兵對決,明清兩方的紅夷大炮悉數在戰場上亮相。

明軍這邊炮多,總共達到3273門,但是大多數都是射程很近的小炮,真正有威脅的是6門紅衣炮。明軍炮手訓練久疏戰陣,訓練很差。

而清軍一方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憐,卻有37門紅夷大炮。炮手們也經過葡萄牙教官的精心訓練。

清軍大炮的命中率主要是靠炮手們出色的技術,而明軍大炮的命中率主要靠的是炮手出眾的人品。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明軍每次能打到八旗陣地上的炮彈是6枚,能中命中目標的就更少了。清軍每次射來的是37枚炮彈,但每一枚炮彈都能準確命中明軍陣地上的目標。明軍的一門紅衣炮被摧毀了。

明朝對科技的敷衍、緩慢和排斥,在戰場上收到了惡果,明軍被硬生生地轟垮了。

明軍組織突圍,被清軍趁勢追殺,幾乎全軍覆沒。


松錦之戰大敗,明軍關外的紅夷炮大多數都被清軍繳獲,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大炮,見證著當年曾經擊敗努爾哈赤的輝煌。

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將近百門紅夷大炮。 他們揚言道:“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明朝政府中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

“彼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

火炮技術優勢的喪失,使明朝走向了崩潰,再無法挽回。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其實是個很悲哀的故事。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明軍的火器一直是對清軍佔優勢的。然而事實上明軍的確曾一度對清軍佔據火器科技的優勢,不過這個優勢自從1632年之後就開始被縮小,1636年之後,明軍對清軍的軍工科技優勢蕩然無存,在松錦大戰中,清軍就已經表現出了比明軍更為強勁的火力。

對於八旗軍,歷史課本和影視劇給大夥留下的固化印象是大刀長矛加騎馬射箭,火器這種東西至少也要入關之後才繼承了明朝遺留下來的產品。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早在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就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所在,只是受限於生產力低下,後金早起的火器只能靠繳獲獲得。

1623年努爾哈赤就規定八旗軍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剩餘的九十名甲兵中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火器配合重裝步騎運用,只有特別難打的仗,八旗軍才會使用火器。比如說渾河一戰面對難啃的土司白杆軍,八旗軍最後便是靠大將軍炮炮轟川軍陣地後取勝的。




1626年,大明從葡萄牙商人手中夠得紅夷大炮40餘門,其中撥出10門安置在寧遠用來對抗八旗軍。寧遠大捷中,明軍之所以能取勝,很大的因素也是靠紅夷大炮的火力優勢。


不過苦於大明即將崩潰的財政,以及腐儒劉宗周這種讀書讀傻了不懂兵還妄議的人對朝廷繼續僱傭葡萄牙炮手的阻撓,明軍的紅夷大炮自1632年登州兵變之後研發工作便一落千丈,火炮數量增長緩慢。

而在另一邊,自從皇太極領教了紅夷大炮的威力之後,便開始出高價從遼東策反鑄炮工匠,而這些工匠也因為明政府對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分分跳槽後金。在這些工匠的幫助下,後金於1631年正月成功仿製了第一門紅衣大炮,僅在這一年年清朝就生產了近40門紅衣大炮。



1633年,孔有德降金,他從登州為皇太極帶去了大量的火炮工匠。1635年,皇太極在瀋陽建立專門的鑄炮場,此後八旗在作戰中變得非常仰仗紅夷大炮的威力,養成了每逢攻城戰,非有紅夷大炮不攻堅的習慣。


在1639-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清軍的火炮數量竟明顯比明軍要佔優勢,松山炮戰,如不是吳三桂領騎兵演殺過去,怕是明軍的火炮陣地就要被清軍打散了。


火器工坊


明朝火器並沒有落後於滿清。

第一:由於清朝統治實行文字獄,很多歷史都是都被清朝抹黑、篡改;

第二:明朝輸給清朝主要是戰略上的事務,以及國內動盪和黨爭激烈,還有自然災害頻發,袁可立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任登萊時,厲兵秣馬、從海上封鎖後金,收復遼南數百里,多次挫敗後金部隊,同時策反劉興祚,對後金打擊巨大,要不是黨爭激烈,受魏忠賢的暗算掣肘,袁可立完全可以消滅後金政權;

第三: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在明代的炮臺發現了開花炮彈,比當時的清軍炮彈好多了,左宗棠都感嘆:中華300年前就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了……

所以並不是明朝落後滿清,用腳想也能知道,中原文明怎麼可能落後於遊牧文明,肯定是其他客觀因素造成的不真實的結果。




小金學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先搞清楚當時明朝與清朝的處境再說吧!

明未,明朝積弊己久,腐朽己到極點!猶如一個百病叢生的病人一樣,雖尚能支撐但己經不能再經受外力的重大打擊了。雖然崇禎皇帝嘔心瀝血的試圖加以挽救,但是卻由於其秉性多疑而又急功近利,不善於籠絡人心。對臣下不分賢愚功過,一概冷酷無情。對時局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導致無法把握有利機會去"御外安內″。這是明朝傾覆的根源!

中國的火器從根本上講,自明朝下半期就己經相對落伍了。國內的冶煉工藝和製造工藝都落後於歐洲強國。而且因為明朝早期是很強盛的!周邊無強敵,即使有蒙古人等犯邊,憑藉原有的火器就足以應對。因此沒有改進的動力!在明末那幾十年的時間裡,內憂外患不絕,己再無時間與精力去做火器改進了。面對內有農民軍大起義,外有後金(清)叩邊的危急情況,為了應急只能引進西洋火炮及訓練團隊,尤其以葡萄牙人為主。這批火器和火器手的確幫助明朝在與後金的戰鬥時的大忙!但是由於明朝大批軍隊腐敗,能戰的軍隊不多。所以這些武器可以應付於一時,在長期看卻無法挽救明朝的頹勢!

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陣亡於袁崇煥的紅衣大炮之下,使後金注意到了火炮的戰爭威力!為此他們也在千方百計的蒐羅火器與火器手!通過啟用被俘明軍的炮手與工匠也組建了火器部隊。而登州兵變後,叛明投清(皇太極改金為清)的明軍炮兵部隊使清軍如虎添翼,在其後清軍在火炮方面己經基本上與明軍持平了!再加上清朝正處於崛起期,君臣雖有內爭,卻可以一致對外。其軍隊的戰鬥力也強於多數明朝軍隊。因此才會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帝殉國後,在被吳三桂獻山海關迎入關內後勢如破竹。利用關內人心星散之機,一路招降納叛,順勢掃滅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及南明的反抗力量,統治中國兩百餘年…

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火器,而在於人心。更在於崇禎雖勤政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更沒有可以同心同德共度時艱的團隊!他的朝臣們多半隻有黨爭內訌的口頭本領,少數幹才卻又不被崇禎完全信任。明朝的大船就在內外交困之中翻覆了…假設崇禎能夠先與皇太極議和,騰出手來集中安內。待內部穩定後,再用十年左右時間恢復力量。待將清朝初期的強悍君臣拖到"師老兵疲″之後,再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不過真要那樣的話,今天的中國還能否擁有現在這麼的大版圖就存疑了…

歷史不容倒退,假設也只能是假設而己了!





北疆同心


決定帝國命運的應該是帝國的管理者和紅衣大炮有什麼關係,無論多鋒利的寶劍在廚師手裡永遠只能切菜,然而殺手哪怕是隻能用牙齒,也能咬斷對手的喉嚨。所以決定事情和大勢的走向的是人。不是武器或者什麼科技。因為只有人在合適時間條件合理利用了這項科技,才能充分提醒出價值而主導事情走向,否則就是天空閃爍的流星,或者谷口吹氣一股風,風過豬落星墜。明朝後期的軍事技術相對遊牧民族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紅衣大炮算引進技術的提現,好像搞掉了皇太極,但是沒有阻止明的衰落。一系列的天災,明庭的權利快速變換導致的政權不穩,經濟崩潰,貪汙腐敗,以致無法維持強大的軍事能力。而不斷自我削弱。在局部上雖然有優勢,但任性全無,一旦被擊敗,很難組織同樣的力量。所以在遼陽戰役後的薩爾滸之戰後(基本都是明朝把全國的精銳東拼西湊出來的一隻互相不統領的假精銳聯軍。被後金一口口吃掉。)。明朝基本沒有和後金全面再戰的實力。所以有沒有用紅衣大炮不是不厲害(畢竟幹掉皇太極,而且南宋的投石機(有的說床弩)幹掉了蒙哥。)


大白74107


是袁崇煥擅自殺掉毛文龍,導致毛文龍手下的耿精忠,尚可喜降清叛變,火炮技術外流


LCKFC888


由於袁殺毛文龍 毛部下尚可喜部帶紅夷大炮海上降清


zdwhly


明朝的時候是進口大炮了,那個時候已經落後世界。否則不會進口葡萄牙的大炮


阿華13


登州兵變將技朮與火器獻給太極!太極出城五十里迎接!須知,技工不是三五年就培養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