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惊人一鸣》第一篇

公元前621年,是鲁文公六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邑算起,春秋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人,五十而知天命,一个时代同样如此。自郑庄小霸,齐桓建霸,晋文继霸后,春秋这个时代终于可以定性为霸主的时代。

大国争霸,小国图强,弱国求存,是这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色。而一旦霸主产生,中原就会形成一种类似于江湖堂会的国际秩序。霸主如同武林盟主,通过召开武林大会,也就是诸侯大会的形式,宣示权威,推行霸政,如果有人不服,霸主就会召集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

如果联盟内的小国受到他国的进攻,则霸主就有义务充当裁判的角色,分辨事非,锄强扶弱等等。

在霸主国的领导下,春秋虽然仍是战事不断,但上面有带头大哥坐馆,大家打得都比较克制。鲜有夺人土地,灭人国家的事情发生。这对一些弱国小国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而在享受霸主保护的同时,自然就有义务缴纳一些保护费。

在鲁文公六年的秋天,鲁国就派出了一个使者到晋国去访问。当然,访问是比较委婉的说法。那一年的中原,是晋国的中原。晋国自晋文始霸晋襄继霸之后,已经成为中原最顶尖的大国,霸主的位置也牢固无比。就连一向对霸主之位虎视眈眈的楚国近几年几乎从中原销声匿迹了。

作为名为大国,实为小国的鲁国,对晋国这个霸主国自然不敢怠慢。

事实上,鲁国在对晋外交工作上是有过血淋淋教训的。当年晋襄公刚登上君位,鲁国国君鲁文公没有重视起来,竟然没有亲自去面见这位新上位的霸主。结果第二年晋国就进攻鲁国。鲁文公这才惊慌失措,连忙跑到晋国面见晋襄公。晋襄公还十分生气,故意不见他,只派国内的大夫与鲁文公见面。

当然,过了一年,晋襄公想想这样对鲁文公有点过分了,第二年主动要求再重新结一次盟,这一次晋襄公终于亲自出席,与鲁文公进行了友好的会面。晋襄公请鲁文公吃饭,饭桌上大家还赋了诗,在诗里,鲁国正式表了态,认为自己就是受晋国罩着的小国。

至此,两国关系终于走上了正轨。

从那次起,鲁国就把鲁晋关系提到最高等级,甚至超过了鲁国原本最重视的鲁齐关系。隔三差五就派使者去晋国访问,官方名称叫“聘问”,实质就是交纳保护费。

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这一年,鲁文公派出的使者叫季孙行父,姬姓,季氏,谥文,历史上多称呼他为“季文子”。

这位季孙行父出身于鲁国著名权贵集团“三桓”,其爷爷就是三桓源头之一的季友。这位季孙行父也是三桓掌控鲁政的标志性人物。当然,在这一年,季孙行父还很年轻,离他掌权还有二十年的时间。他眼下只是鲁国的重要储备干部,去执行的自然就是到晋国交份子钱这份颇有锻炼意味的任务。

这个工作,不复杂,却很重要,而且这位季孙行父有个特点,凡事喜欢三思而后行。谨慎得连孔子都觉得过了,认为考虑两遍就够了。

出行前,季孙行父就多考虑了一下,他叫来随从,让他去向国内的老大夫们打听一下。

“我这次去晋国,如果碰到了丧事主应该行什么样的礼数才合适?”

随从很奇怪,“问这个干什么?”

对于这个莫名其妙的考虑,季孙行父却埋直气壮,“老一辈的人说过了,有备无患。我们多准备一点,总是没坏处的。不然,万一发生了,我们又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就难办了。”

在春秋的历史上,有两国的人说话是十分准的。一个是周国,另一个就是鲁国的,其基本特点是,好的不太灵,坏的经常灵。

本来是给晋国交保护费的,却连纸钱什么的都想着准备一沓。在鲁国乌鸦嘴的照顾下,晋国不死个人,那就要违反春秋鲁咒必应这一历史规律了。

季孙行父秋天的时候抵达晋国,八月十四的时候,晋国最重要的人去世了。

中招的是晋国国君晋襄公。

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说实话,认为晋襄公是被季孙行父咒死的,有点牵强,而且也不科学。

准确的地说,晋襄公是病死的。应该病得不轻,大概因为这个,季孙行父才在出使前就想着应该给晋襄公带点纸钱。至于什么病,不好推断,但据《史记》所说,晋襄公自从在殽山大败秦军后,对个人生活就有些放纵,大抵是把身子淘空了。

但季孙行父能把晋襄公的死预判得这么准确,实在有些惊人,因为就是当事人晋襄公,也没料到自己会“薨”得这么快。照这两年的记录来看,晋襄公明明是一付我真的好想再干五百年的劲头。

在这一年的春秋,晋襄公雄心勃发,搞了他继位以来第一次的大阅兵。这种阅兵在古代称之为“蒐”,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祭祀这种高端活动。

跟阅兵类似,“蒐”有小蒐跟大蒐之分,小蒐就是普通的农闲时候,组织军队去野外打个猎,检阅一下军队,训练一下队伍。大蒐则牵扯到任命将帅这样的重要事务。而且大蒐一般三年才举行一次。而晋国,举行大蒐的次数更少。上一次大蒐还是晋文公时期举行。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晋国对“蒐”这种活动极为重视。当年晋文公回国,为了谋求霸业,把教化国民当作先行要务,而教化国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蒐”。举办“蒐礼”时,要把晋国国都的人召集起来,向他们展示相关礼仪。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但是军事大会,还是国民大会。

顺便提一句,国民指的是晋国国都的居民,算是有留京指标的,在政治军事上,有不少的参与权。而国都之外的人,尤其是农民,史书多称他们为野人。其实这个野人不是像今天神龙架上的野人,只是农村户口罢了。

晋襄公在这一年的春天,召集国民,举办“大蒐礼”这种重量级活动,怎么看也不像是马上就要撒手人寰的意思,事实上,这可以算是晋襄公登上国君以来,最大的一次内政与军事改革。

晋襄公准备将晋国的五军缩编为三军。

做出这样大的变动的直接诱因是,在去年,晋国有四位重量级的人物去世了。

就在去年,晋国四位大夫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像是约好了去下面打麻将一样,先后挥挥衣袖西去了。

这四位大夫可谓是晋国的顶梁柱。晋襄公这些年,能够先败宿敌秦国,后服卫郑鲁齐等国,再震摄楚国,将晋文公的霸业发挥光大,都是靠着这一批老同志在发挥余热。他们在晋国的职务也十分重要,先且居是还乡团最有成就的先轸的儿子,本人是晋国的上卿,中军的主帅。赵衰是中军副帅“中军佐”,栾枝是上军主将,胥臣是上军的上军佐。这四个人一去世,等于晋国的中军、上军群龙无首。

这样看来,晋襄公是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数字运算,既然二军统率都没有了,那就缩五军为三军就好了。

但事实上,但凡牵扯到政治这种东西,那就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的问题了。

首先,军队的首长没有了,完全可以从下面再提拔嘛,以晋国人士之盛,提拔几个人上来,完全不是什么难事。相信在这四位老同志的追悼会上,一些年轻的同志在沉痛悼念之余,早已经盯上了原属于他们的位置。

如果采用这种办法,那就是简单的补缺了。而晋襄公没有采取这种寻常的举动,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裁减方法。明摆着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大刀阔斧的对晋国的人事进行一番大改革。

每一个重大改革未必都能成功,但一开始时,一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晋襄公宣布要举行“大蒐礼”时,晋国的政坛就已经无法平静了。再联系到去年四位元老去世的情况。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晋国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说话最灵的两个地方,好话不灵坏话灵,咒谁倒霉,谁就倒霉

旧有的时代是晋文公建立的,那位流亡国外二十年的人回国之后一举奠定了晋国的霸业,而他的身边,团团包围着陪同他流亡的那些老部下。这些老部下,能力出众,各有所长,几乎囊括了晋国所有重要的职务。

现在,元老个个驾鹤西去,晋襄公也终于举行“大蒐礼”了,这明显是一个晋国政坛将大洗牌的信号。

只是这个牌到底要怎么洗呢?

有一群人是十分淡定的,就他们来看,这个牌再怎么冼,最后还得发到他们手上。

这些人分别是贾季、赵盾、胥甲、先克、栾盾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晋文公还乡团的二代,可以称之为还乡团二世。比如贾季是狐偃的儿子,赵盾是赵衰的儿子,先克是先且居的儿子(这个算三世了),胥甲是胥臣的儿子,栾盾是栾枝的儿子。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这个天下是他们的老子跟着晋文公打下来的,晋襄公的霸业也是他们老子保住的,现在老爷子们不在了,这些岗位自然由他们来顶上。再怎么洗,不过是他们内部分配的问题。

于是,这些二代们悠哉悠哉,就等着任命书下来了。但很快,他们就坐不住了,一份号称十分靠谱的任命单从宫中流传了出来。

这份名单对踌躇满志的还乡团二代们来说,不亚于一道睛天霹雳。

首先出来的是晋军将缩编的消息,晋襄公要撤消掉新上下二军,重新回到上中下三军的编制。军队少了,军人是不会少的,只是将上下新军的人并入到其它三军去,但有两样东西将消失。随着两军番号的消失,四位将领的编制将不复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将领的位置削减了五分之二。

这个消息让贾季赵盾们颇为不满,毕竟二代永远都比一代人数要多。现在晋国要过渡到二代,原本的官职还嫌不够呢,那知道晋襄公一下就砍掉两个番号,这让本来就超生的还乡团家族怎么办?

如果上一个消息就让贾季赵盾们十分不满的话,那接下来的消息就让二代们直接跳了起来。

据消息灵通人士讲,晋襄公将任命士谷担任中军主将,梁宜耳为军佐,箕郑父为上军的主将,先都为军佐。

士谷是晋国大夫士蒍的儿子。大家如果有印象,应该知道这位士蒍是晋献公时期的一位名臣,当年士蒍辅助晋献公,出过许多计策,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移除晋国公族。有了晋献公移除公族,这些晋国外姓大夫才能掌控晋国政局,可以说,还乡团就是这个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而士谷就比较悲剧了,因为当年晋国内乱时,没有站好队,结果晋文公时期就被排挤在外。而梁宜耳来历就有些让还乡团二代们犯嘀咕了,因为这位梁宜耳曾经是梁国的公子。梁国的女人嫁给了晋惠公,后来还生了晋怀公,也就是说梁宜耳是晋惠公晋怀公一派的人。晋文公回国之后,这位自然就哪凉快哪呆着去了。可没想到,到了今天突然死灰复燃。一下成为中军佐,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至于箕郑父与先都,是原新上下军的军佐,虽然是老干部了,但同样不是还乡团的成员。

这个方案等于把还乡团整个废掉了!

搞这么大的动静,只能说晋襄公对晋国的现状十分不满。

↓↓↓↓↓↓还没看够看过瘾?点击下方专栏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