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定都長安,以洛陽為陪都。唐高宗時以洛陽為東都,此後便頻繁往來於兩都之間,最終在洛陽病死。

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后,決定放棄原來的首都長安,遷都洛陽。直到她死後唐中宗復辟,才還都長安。

武則天之所以要遷都洛陽,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武則天在長安害死了王皇后、蕭淑妃以後,每次睡覺都夢見她們披頭散髮滿身是血的樣子,像是要找她討公道。武則天想用巫術將她們除去,也無濟於事。因此,她在稱帝后決定遷都洛陽,不再回到長安這個令她驚悚之地。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王皇后、蕭淑妃兩人死時距武則天定都洛陽已近二十年,這二十年如果武則天總是做如此噩夢,恐怕早已精神失常。況且,武則天稱帝后,也曾在長安住了兩年。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

坐落於河南洛陽東南的昇仙太子碑。碑文表面記述了周靈王太子昇仙的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

其實,武則天遷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政治而言,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當了皇帝,必然會遭到眾人的反對。長安作為都城,是前朝重臣及精銳兵力的所在,武則天當然要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打擊反叛之人,進而實現改朝換代的心願。從這個角度說,洛陽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從地理位置上說,當時的洛陽也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疆土得到擴大。都城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於西邊,失去了居中而統領天下的作用。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今河北、遼寧地區),西接秦隴(今陝西、甘肅地區),東達海岱(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南至江淮(廣義上指江南地區),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第三,就經濟而言,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要優於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作為古都的長安地區因人口增長、土質惡化、耕地面積縮小和氣候等原因經濟逐漸衰落,糧食供應出現問題。而關東地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自古以來農業就很發達。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實際就是以洛陽為中心,這使得此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

因此,武則天遷都洛陽有其政治、經濟、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考慮,僅從武則天個人身上找原因恐怕以偏概全了。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華夏曆史》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