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定陵下

访古定陵下

访古定陵下

相傳王母娘娘有隻金鳳凰私離天庭,飛往人間,二郎神奉命追趕,一箭將鳳射落,其鳳遂化為一座山,就是今天位於富平縣城北邊15千米處的鳳凰山。此山主峰突出,酷肖鳳頭,一道半環形山樑連接起左右側峰,恰似展開的鳳翼。且左高右低,正好應了寧叫青龍高一丈,不讓白虎高一尺的風水中語。而散落山前山後的三個自然村,則依次稱為鳳陽(頭)、鳳懷(懷即翅下也)、鳳尾。

一千多年前,唐中宗李顯死後即葬於鳳凰山,史稱定陵。

访古定陵下

唐朝共有21帝,除唐末兩位皇帝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的陵墓分別在河南偃師市、山東濟陰縣外,其餘都在關中,號稱關中唐十八陵(其中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自唐太宗李世民肇始,唐朝皇帝死後,多依山為陵,即利用山的自然形勢在其南邊開鑿墓室,環陵則築有牆垣,將方圓10千米乃至20千米囊括在呈方形的陵園內。陵園分內外城呈中軸對稱,外城由南向北依次為鵲臺、乳臺和神道。神道北端是內城的南神門,也就是朱雀門,朱雀門內建有規模宏大的獻殿,以供祭祀之用。神道相對而立排列著天馬、鴕鳥、獅子、文武大臣、番使等石雕,距離陵墓西南5裡抑或10裡則是下宮。據專家介紹,下宮一般是守陵的嬪妃宮女居住生活之所,也是皇帝謁陵的臨時處所。下宮一般仿唐長安城的宮城而建,其內最重要的建築為寢殿,殿內供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陪葬墓選擇在山陵東南,這個制度始於唐初,是對功臣的一種獎勵制度。

访古定陵下

當年定陵佈局,想必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比乾陵更大,定陵前亦有一座無字碑,高約8米、寬2.2米、厚1.5米,乃系一整塊青石鑿成。1923年,康有為應陝西督軍劉鎮華之邀來陝,曾兩度暢遊定陵。康對陵前形制宏大、氣勢雄渾的無字碑細細端詳,唏噓讚歎。惜乎此碑在“文革”中被當地造反派動用大型拖拉機強行拉倒,據當時一親歷者說,石碑轟然倒地時,有無數黃褐色蠍子從基坑裡湧出。此碑最後的歸宿,是被做成72條石碾子,以每條10元價格出售之。而神道兩側的石雕群,除了一座石獅和數個石人,也都蕩然無存了。

访古定陵下

散落曠野的這幾件倖存石雕,依稀可見當年陵園的豪奢氣象。曠野蒼穹下兀自孤立的那座石獅,底座及獅爪已被埋於地下,但其龐碩強健昂首雄踞的造型依然奪人眼球,撼人魂魄!歷經千餘載時空輪轉,風雨雷電,石獅不改其怒目向天張口欲吼的威勢。頷下三綹鬍鬚,腦後舒捲自如的鬃毛,及其肌腱突暴的四肢,在刀工細膩中,猶兀自翕張著盛唐的大氣和自信!陳列於原寬約百米的神道兩側的石雕群,現僅存的兩尊翁仲(石人)(據說地下還埋有兩三尊),東西相對,東側者廣袖長袍,面丰神安,持笏胸前,顯系文臣;西側者頭戴幞頭,柱劍胸前,並蓄有八字鬍,當為武將。雖說東側石人耳、鼻已遭人為損壞,西側石人則大半截被土壅埋,然從東側石人足有3米多高來看,依然氣勢奪人。而其飄逸流暢的衣褶和楚楚可見的耳旁鬢髮,亦顯示出彼時工匠的高妙不凡的技藝!

访古定陵下

眾所周知,中宗皇帝李顯一生最大的不幸是遇到兩個強勢女人:一個是他的生母武則天;一個是他的老婆韋皇后。公元683年,高宗死後,他繼位做皇帝剛剛兩個月,就因濫封皇后韋氏家人,被野心勃勃的武則天抓住把柄廢為廬陵王,度過了十幾年流放生活。公元710年,趁著武則天年老多病,張柬之等唐舊臣擁立中宗成功復辟。中宗二次即位後,竟以國家公權酬謝患難妻女,放縱韋氏和安樂公主禍國亂政,由此助長其政治野心,終被親女愛妻合謀毒死!其子李重茂被立為少帝。而早已暗中積蓄力量的侄兒李隆基(唐玄宗),趁機聯手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剛過把臨朝稱制癮的韋氏遂被亂兵殺死,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亦遭誅殺。隆基之父李旦登基,是為唐睿宗。兩年後,睿宗禪位給他的三子李隆基,即唐玄宗,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拐點。在封建社會494位皇帝中,中宗當屬庸主之列。不過,一隨行者卻笑稱中宗為歷史上最牛的皇帝,蓋歷代皇帝中,有哪個皇帝如李顯那樣自己做過皇帝,其太爺爺李淵、爺爺李世民、父親李治、母親武氏、弟弟李旦、兒子李重茂、侄子李隆基都當過皇帝呢?據說這是網絡中語,姑妄錄之,聊博一笑耳。

作者簡介:柯喜堂,陝西富平籍作家。出版散文集《品讀富平》,編著有《富平縣地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