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赵信义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汉臣于成龙,一个是汉军于成龙。

汉人于成龙

这位于成龙的仕途是在明清之际。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的贡生。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十八年,被授为广西罗城知县,广西当地民族关系十分复杂,但于成龙治理有方;康熙六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他革除当地的弊端,大力整治,使得当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他在任湖南黄冈同知时,对维持当地治安进行了有效治理。十三年,又署理武昌知府。当时正值吴三桂叛乱之际,波及湖南地区,于成龙当时也参与了反抗斗争,湖南地区平定后,继而安抚民心。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又任福建按察使,对当地的冤狱进行了重新审理。十九年,升为直隶巡抚,康熙朝之时,直隶还没有总督,直隶巡抚是当时直隶的最高长官。于成龙任职直隶期间,关系民间疾苦,赈灾蠲免一应事务管理的十分妥善。并参劾了大量的贪官污吏,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随后,于成龙又升迁为江南江西总督,值得注意的是,此间,他还推荐了另外一个于成龙担任直隶通州知州。二十三年,年迈的于成龙卒于江苏安徽巡抚任上。

民间常说的天下第一廉吏,便是指这个于成龙。他为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之后,他的身边只有一件官袍和随身使用的几个茶盏饭碗罢了,生活十分清贫。他这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疾苦,所以百姓知道他去世之后“罢市聚哭”,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了。

汉军于成龙

第二位于成龙是汉军镶黄旗人。所谓的汉军,虽然本质上是汉人,但因为加入了八旗,所以称之为旗人。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所以说汉军和汉人是两个身份之人。

于成龙在康熙七年由阴生授直隶乐亭县知县,在康熙二十年之前,他一直在直隶地区担任知县、知州等不起眼的职务,又因当地十分动荡,缉盗之事往往出现差池,所以屡降屡升,官位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二十年,也就是汉官于成龙推荐他当了江宁府知府,才开启了他的仕途升迁之路。最终这位于成龙做到了直隶巡抚、河道总督。因他对直隶地区十分熟悉,所以对于维护直隶地区治安,推行保甲制度十分在行,而且在治理河道方面也十分有名,深得康熙皇帝器重。

两个于成龙皆是清朝康熙年间十分有名的大臣。汉军于成龙时常以汉人于成龙为榜样,效仿其清廉务实。虽二人曾经做过同样的官,同样清廉,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个是旗人,一个是汉人;一个主要在南方任职,一个主要任职直隶;一个因清廉为民请命而深受百姓爱戴,一个专职于河道治理而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于成龙都为清朝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海烂柯人


清朝有于成龙这个人,但是没有证据,毕竟你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我说天上有太阳你也不一定相信。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这个人,而且记载于史册的于成龙还不止一个人。康熙一朝就有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他们曾同地共事,都官至一品总督,并且都为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廉吏。

其中一位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吕梁市),号北溟,谥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龙。这也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于成龙,电视剧《于成龙》的主人公。

图——影视剧中成泰焱版于成龙

此于成龙是明朝副榜贡生,也就是备取生,不算中举。清朝顺治年间于成龙参加科考仍然没有中举,直到入了国子监学习毕业才进入仕途。此时他已经44岁了,可以说大器晚成。

于成龙当官后,为政清廉,整顿吏治,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康熙称其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图——于成龙雕塑

另一位于成龙(1638~1700)比山西于成龙小21岁,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州)人,为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谥襄勤,称为襄勤公于成龙或于振甲。

于振甲(为了区别于山西于成龙)不同于于成龙,生下来就是旗人,不能参加科考。和于成龙相同的是,于振甲也是通过进入国子监学习而进入仕途。

于振甲出仕做了乐亭(今河北乐亭县)知县,后来官至直隶巡抚,这个职位于成龙也做过两年。

和于成龙不同的是,于振甲的主要功绩在于治理河道。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就是因于振甲而得名。


图——影视剧中于振甲形象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浑河发大水,和永定府境内河流合水一处,给北京带来了严重水患。当时于振甲以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康熙亲自点名于振甲治理河道。

于振甲亲自查勘浑河河道,决定加固石卢段旧堤的同时,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疏筑兼施,既筑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时注意治沙,并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变以往历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经过于振甲不懈努力,浑河终于治理成功,从此改名永定河。

后来于振甲被任命为河道总督,统领全国河道治理。黄淮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河水泛滥地区,为了彻底根治这一顽疾,于振甲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死在了河道总督的任上。

于振甲死后,朝廷追封太子少保,谥号襄勤。


图——于成龙(于振甲)墓,现已破坏

两个于成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山西于成龙官总督江南、江西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清端;辽宁于成龙历官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谥襄勤。

二人都不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的;二人都曾任直隶巡抚;二人都因为清廉得到康熙御批嘉奖;二人都是因劳成疾死于任上;二人都获得朝廷谥号。

不过相对来说还是山西于成龙能力强一点,辽宁于成龙属于汉军旗,出身好一点。

说了这么多,清朝有没有于成龙,就在你怎么看了,非要说没有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既然看到这了,顺手点个关注吧,又不会怀孕,也不会掉肉。

资料来源:《清史稿·列传六十四》、《清史稿·列传六十六》


别酒怯流年


▲晋剧《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县)人,祖籍位于今吕梁柳林县于家沟村,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早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就参加了乡试,因发现考官收受贿赂,便在试卷上写文攻击,结果出榜后只考取了一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后面的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赡养其父为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清朝国子监

清朝建立后,于成龙也参加了多次科举,但都未能乡试及第。后因生计劳累奔波,只得暂时放弃科举。顺治十八年(公元1611年),于成龙进入国子监,结业后清廷将他分配到偏远荒芜的广西罗城担任县令(正七品)。因非科举而入仕途,其前途可谓渺茫。其次,广西罗城过于偏远,亲人纷纷劝阻,但他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毅然辞别父母妻儿,只身赴任,时年44岁。

▲清朝广西地图

说起来,清廷对广西的有效统治还不足两年。于成龙上任之初,只能住在当地的关帝庙中,因为乱世之初,盗匪横行,他采用重典治理罗城,很快将县城治安整顿了一番。同时,他又鼓励农耕,还以身作则耕种农作物。为发展农业生产,流民只要肯在罗城定居,县令于成龙就会亲自欢迎并鼓舞其放心生产。在他的治理下,罗城发展很快,三年任期结束时当地百姓十里相送,人称“于青天”。

因其卓越表现,两广总督金光祖在考核中将他评为广西省唯一“卓异”。于成龙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此后又历任湖北黄州府同知、知府,同样在考核中被评为“卓异”。连续三次因工作成绩卓越而考核的“卓异”,于成龙的光辉业绩无法掩盖,他由此进入康熙皇帝视线。事实上,这样的成绩在整个清朝也极为少见。

▲康熙皇帝画像

普通官员一旦进入皇帝视线,只要不犯错误、有能力,那么升迁几乎是注定的。于成龙此后果然平步青云,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出任两江总督(从一品)。对于他19年间连升11级的惊人速度,却从未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许是因为于成龙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调任湖北之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如不是被人发现,很难想象他竟然和仆人吃的一样。担任两江总督时,人们赫然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居然吃不上肉,整天都以青菜下饭,一时间全省哗然,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不仅严于律己,御下也非常严格,因此无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谋私。他撰写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更是被被奉为清朝地方官的行为准则。在执政方面,他秉公执法又不滥用刑罚,多数冤假错案得以在他手上平反,时人称之“于青天”。

▲于成龙故居

从政二十余年,于成龙与家人聚少离多,赴任从不带家眷,孑然一身。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终因操劳成疾去世,遗物仅一件朝服。康熙皇帝破例亲撰碑文,金陵百姓闻之痛哭流涕,送葬队伍多达30万人,绵延二十余里,哭喊嚎啕掩盖长江流水之声。


趣观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主的问题,老梁心里老大的不乐意,啥有这人吗?请您把哪吗字给撸了好吗?老梁为俺山西这嘎达出这么个牛掰的人开心的要命。想必大家伙知道于成龙这三字,是从2000年中央电视台整的一套电视剧《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知道的吧。

这事咋说呢?现在的电视剧除了胡编乱造就是胡编乱造,但这电视剧那比黄金还真,不过要老梁说,真的于成龙比电视剧里演的还厉害。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要问了:“厉害到哪了?”

老梁这就撸起袖子和大家伙掰扯掰扯。

大器晚成的于成龙

这么说吧,于成龙这人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应了那句老话时也运也命也,没得办法!但人家的脑袋瓜,满满的脑细胞,智慧这东西在人家的脑壳里不算个事。

崇祯十二年的时候,于成龙开始准备进入体制内,这就参加了乡试。大家伙都知道,那个时间点上,官场上那叫个黑,而且是乌漆嘛黑的黑。于成龙蹲在太原的考场上,居然发现考官在太阳公公温暖的怀抱之下,一帮子讲究儒家经典的读书人面前,玩起了行贿受贿。

当时老于这脑仁蹦起三尺高,这叫啥事?蹲在自己的那不足一平米的号房里,大笔这么一挥就写当今天下的混乱。就这卷子交上去,大家伙也能想到名落孙山,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总算还是捞了一个副榜贡生。

说到这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啥叫副榜贡生?”

就是候补队员,您这不算中举,但也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老于这心里老大不痛快,你说不中就不中,还整个副榜?当然最后老于会试还是参加了,但参加完成后,撅着屁股将官帽子丢给了朝廷,自己个回家去了。

掐着时间点的,这就换了天,这就到了顺治四年,于成龙到了太原开办的学校,又学了四年,又一次参加了乡试,不过这次是真的落榜了。这天他的年龄已经到了三十五岁,人生的路也走了一半。

大家伙都知道,人到中年这家里上有小,下有老的,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为家里那几张嗷嗷待付的嘴能填饱肚子终日忙碌。顺治十五年的时候,于成龙的老父亲这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于成龙蹲在自己的家门口,总觉得这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于是一拍大腿,一脚就踏入了国子监学习,这学习期满之后,这就正式的步入了体制之内,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

建功立业

广西罗城县县令的官帽子这就丢给了于成龙,家里人一听是这破地,一致反对他去这里。为啥?这地方到满清手里不到两年的时间,整了俩大脑袋去管理,一个直接死在了那里,另一个撅着屁股跑了回来。就这情形,去了这就是找死的行为。

“怕啥?”于成龙不信这个邪,这就去了。

到了地,于成龙才发现这比他想想中的还要糟糕。大家伙能想到嘛?一个县城,城里居然只有六户人家,泥糊的墙,草棍搭的屋顶这就叫房子,这地方脑门上贴个村子的字号都让人觉得亏的慌。您在瞅瞅那县衙,就三间房,还是那种四面漏风的茅草房,就那架势,感觉您在旁边吹口气,这房子一准塌。

于成龙没辙,这就带着五名随从蹲在关帝庙里休息。没多久这五名随从要么死了,要么跑了,就剩下俩苦大仇深的随从。

一般能称的上廉吏的,都是能吏,而且都是那种八十头牛拉都拉不回头的主。于成龙敲了敲自己的铁脑壳,就打算用这铁脑壳去撞这地,让这地换个天玩。

于成龙抱着为民而死的信仰,加上乱世用重典的信条,整顿吏治,加强联防。为了剪除那些个为非作歹的强盗,自己装乞丐,装老农,满罗城县的地域里溜达。最后竟然达到了,只要是强盗,他于成龙居然能如数家珍的倒出他的来历以及家庭住址。

老于都做到这份上了,以前强盗们敢大白天的打劫,但现在你试试?脖子想尝尝老于的破刀片子玩玩,老于很乐意送一程。

三年,就用了三年,罗城这就变了样,换了天。

这年终写业绩报告,这就报道了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手里,金光祖一瞅:“能人啊!卓异!”

就这俩字您就是翻遍了全广西,就这一个人。凭着这俩字,老于这就升官了,四川合州的知州的大帽子就扣到了老于的大脑袋上喽。

老于在罗城这地,已经呆了七年之久,他走的时候,满城的老百姓都出来为他送行,都不想让他走。可怜咱老于就是清官,老百姓走了,一摸口袋,这到合州的路费都不够,得,忍着吧。

升官

老梁这么说,这合州他也不是啥好地,这就是个战乱过后的地,十室九空都不夸张。老于就是能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地头一百户的人口就翻了十倍之多,一千户都冒了头。四年之后,您再瞅瞅,这哪是战乱过后的地,城里熙熙攘攘的都是人,大家伙虽然还是瘦了点,但笑容多了,衣服不至于还露着腚,老梁说的夸张一点,北京的天桥也差不离吧。

好吧,湖广巡抚张朝一瞅:“能人啊!卓异!”

咱说文治老于首屈一指,那武功是不是就差了。老梁送您一句,远远的,远远的,那红火那转去。

老梁举个例子,康熙十二年,于老于脑壳上又被贴了一个“卓异”的字号,这就被调到了武昌当起了知府。好吧这个时间点,正赶上吴三桂这掘了大明基业的混蛋造反。

吴三桂耍了个小心眼,这就派自己的部下跑到老于的地头,联络乡里人造反。

这暴乱可就发生了,老于一琢磨先发了告示安民,接着自己个单人独马的跑到闹事的山寨当说客,十天这就把这暴乱给平息了。

跟着第二次暴乱又开始了,这次的暴乱基本上有钱的大户都参与进去,想要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分一杯羹。老于这次可不干了,一挥手这就召集起一帮子乡勇几千号人,这就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暴乱分子干起来。

这一波操作下去,老于把暴力分子全都收拾的干干净净,还把暴乱的大脑袋给抓了,接着又乘胜追击,这就用二十天的时间解决问题。

三次卓异!这就引起了康熙的兴趣,所以江南这有名的肥地就丢给了于成龙,让老于这个廉吏去治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老于蹲在江南这地做官,他没尝过啥是肉味,被大家伙叫做于青菜。

当官到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最后死的时候,就在床头的柜子里发现一套官服,其他的是啥也没有。康熙帝破例亲自给老于撰写碑铭,这就是对他一声廉洁的最高褒奖。

老梁再插一句,当年他当两江总督的时候,到南京上任,这消息一传出来,南京的布价大涨,尤其是那些个有钱人大家伙一棍脑全把绫罗绸缎都脱了,穿上了布衣,搞个结婚啥的都不敢大张旗鼓的搞音乐,当官的着急忙慌的解散多余的奴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朝当然有于成龙这个人,而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能吏与廉吏,《清史稿》里有于成龙传,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于成龙生于公元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是山西永宁人(今山西吕梁市)。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第一次参加山西的乡试,成为副榜贡生,也就是不是举人。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于成龙再次参加乡试,未中。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此时于成龙四十四岁,也就说明于成龙既不是举人,更不是进士出身。

清廷任命于成龙成为广西罗城的县令,而清拿下罗城仅有两年,前面两任的县令是一死一逃,于成龙不顾家里的反对,支身前往罗城。于成龙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毫不畏惧,用了三年的时间,罗城大治。

两广的布政使金光祖十分赞赏于成龙,罗城之治成为全省的榜样。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金光祖举荐于成龙,以政绩突出,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从五品。

于成龙在合州的表现也很好,合州的人口与垦地大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于成龙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也就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

于成龙在同知任上四年,被任命为知府,从四品,任上又是四年,政绩评价同样突出,所以很受湖广巡抚张朝珍的赞赏,所以被任命为武昌知府。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成为湖广江防道道员,正四品。康熙十七年,于成龙成为福建按察使,正三品。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升为直隶巡抚,从二品。康熙称赞他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没多久,于成龙升任为两江总督,从一品。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死的时候,他的木箱只有一套官服,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见于成龙之清廉。被赠太子太保,谥号为清端,入贤良祠。

于成龙死的时候,两江的百姓痛哭,康熙亲自为其写碑文。


历史简单说


于成龙,历史确有其人。不但有其人,而且被赞为“于青天”。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山西人士。清顺治十一年,于成龙被派往广西罗城县任知县。于成龙另行之时,只待家中随从二人,走了大半年才到了罗城县,到达之后已经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罗城县地处群山之中,少数民族杂居,民风粗犷凶悍,常常发生械斗事件。当时全县城只有六户人家,有一处小官衙,因为常年没有县令,早就坍塌。于成龙只好和仆人寄居关帝庙内。关帝庙四外透风,出来一张供案当桌子,三人全部睡在地上,连张床都没有。

于成龙走访乡间,到田间地头跟老百姓拉家常。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化解族人矛盾,教化百姓礼仪等等。三年之后,此地大变样。七年之后,等他离任之时,百姓无不落泪不舍。送行百余里,仍依依不舍。

于成龙以“卓异”被广西巡抚举荐,康熙六年,授予他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龙到达四川不负皇恩,将因战乱变得荒废不堪的合州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有一百户增长为一千多户。四年之后,此地变成繁华场所。

此后,于成龙先后被康熙授予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被康熙亲赐匾额“清官第一”,并赠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

于成龙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欣雀跃,纷纷称赞他为“于青天”。康熙二十三年,为民操劳一生的老总督于成龙在衙门的椅子上端坐而逝,享年67岁。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不论到何地从未携带家眷。他去世后,负责身后事的一干人等,在他的居室收拾遗物时,只在床头的箱子里,找到一套粗绸做的袍子。瓦甕里有几石米和几罐盐豆豉,文武官员无不恸哭失声。

于青天仙逝,百姓无不为此悲伤,人们聚在一起痛哭,有人专门绘制他的画像祭祀在庙堂,前往总督署祭奠他的百姓每天有万人之众。

康熙得知消息,对文武感叹道: “居官如于成龙,能有几耶?”


大狮


许多人认识于成龙都来自央视大戏《一代廉吏于成龙》,近年反腐剧投拍少,反腐却愈演愈烈,所以这部2000年拍摄的电视剧与2014年后得到反复复播。

于成龙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祖上在明朝曾多次出仕,于成龙于崇祯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因为看不惯科场舞弊,当了回愤青,在考卷上大肆发飙,虽然获得了会试的机会,但他以父亲生病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

顺治年间,于成龙再次参加科举,但依旧落榜,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到边远地区广西罗城做县令,当时的广西盗匪横行,瘴气遍地,给钱人家都不愿意去,44岁的于成龙为了进入体制内不得已选择支援边疆。

哪知他这一去反倒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到罗城的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为官三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全省治理先进个人,并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

KPI第一名的于成龙被提拔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今天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位置,但在当时却是另外一个给钱都不愿意去的烂地方,由于张献忠屠川,加上清兵的祸害,合州的野猪都比人多。但于成龙自带光环,上任两年合州就人口暴涨,荒地得到大幅开垦,建设根据地有功的于成龙再次获得提拔,出任: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的四年,于成龙成绩优秀,二次获得“卓异”奖学金,被提拔为武昌知府,上任没多久就赶上了吴三桂造反,吴三桂手下湖北籍军官众多,私底下大量撺掇造反,于成龙当机立断,挫败了多起反叛阴谋,受到朝廷通令嘉奖。

此后于成龙官运亨通,康熙十六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未逾两年,又出任两江总督。

从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县官做到最富庶地区的封疆大吏,于成龙的官员生涯简直是个传奇。

除了能干活会干活,于成龙还是出了名的清官,当年他离家做官为了改善生活不假,但他却恪守读书人的操守,从来不贪财不腐败,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遗物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康熙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破例亲为他撰写碑文,赞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成龙为官半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恪守了读书人的本分,值得后人敬仰!



日慕乡关


诚邀,如题。看到这个问题,小编不得不感叹一句影视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与影视剧相比,正统的史学故事反而因为枯燥无味很少得到人们的青睐,比如最近热爆的《于成龙》就把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广为传播,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影视剧中的于成龙大公无私,自入仕以来从罗城县令做起,宽厚仁爱,甚有功勋,累官至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于成龙为官勤政爱民,不仅治下有方,还敢与皇亲国戚江宁将军以及权臣明珠索额图等做对,真可谓官之楷模,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黎民。那么真实的于成龙有这么厉害吗?

划重点,其实大清一朝,是有两个于成龙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名为“于成龙”的官员有两个,一个是治河官员,一个是治民官员。影视剧中所描绘的于成龙应该是后者,于成龙是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计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终身,深得百姓敬爱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前些时候看了一期《开门大吉》,三德子赵亮说了一个消息,今年九月《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五部就要开拍了。



想到了小时候第一次看《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没当康熙装❌要玩完的时候,钦差大臣于世龙就来救驾了。这个于世龙的原型就是于成龙。



在2017年《于成龙》这部电视剧播出,主要讲述了于成龙为民请命的宦海经历。从最底层的官吏做起,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

于成龙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满清入关统治中国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成龙”的时间比较晚。



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抛妻别子,远赴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的广西罗城只有6户居民,府衙已经破败不堪,跟随前来的随从或死获逃,只留下了于成龙一人在罗城县理事,但是这确实其迈开仕途的第一步。

几年后因为政绩颇佳,50岁的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其后多次因为政绩突出被连续升任。

到了1674年,于成龙已经是黄州知府,但是时值三藩作乱时期。当地麻城县有人附庸吴三桂作乱。于成龙当机立断,组织数千乡勇主动进剿,最终平息了叛乱。



之后仕途一路平坦,先后出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最终出任为两江总督。这一年于成龙已经63岁了。

在升任两江总督后四年,于成龙病逝,当他去世后,仅仅留有一套官服,别无他物,可以说是清如水明如镜,南京的父老百姓为之动容。康熙也亲自撰写碑文,表彰他的一生廉洁刻苦。


我是越关


向敬之

清朝不但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是同时代人,都是康熙的廉吏重臣。

一个为汉人,即山西于成龙(1617—1684),三此被举卓异,官至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以卓越政绩和廉政官声,赢得百姓拥戴,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我们今天熟悉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讲述的就是此人,凭借前明的一个贡生学历,由治理南疆边远罗城而崭露头角,在仕途二十余年,官至督抚,却慷慨赈济,一贫如洗,平日里尽吃萝卜青菜,却成就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因为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故而山西于成龙又称“老于成龙”,而另一个则为“小于成龙”,即汉军镶黄旗于成龙。

汉军于成龙(1638—1700)曾为养猪倌,因荫生入仕,从县官做起,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河道总督。他是康熙朝的治河名臣,曾在安徽按察使任上,反对时任河道总督靳辅的治河方案,引发长达数年的朝堂之争。康熙很是看重于成龙,而且决意惩处权臣明珠,也是因为此于成龙对康熙直言明珠及其亲信大学士余国柱卖官鬻爵。

有趣的是,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龙由直隶巡抚,被擢升为两江总督时,曾奏请朝廷补缺江宁知府。康熙任命的知府就是小于成龙。二位于成龙不但同朝为官,而且有过上下级交际。康熙巡幸江宁时,曾勉励小于成龙多向老于成龙学习,传为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