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无奈沦为“使馆区”

——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要说北京的胡同巷子,通常大多也就几百米,不到一二里路。但是有一条巷子,竟达到了3公里,将近6里路。从而,它也成为北京城最长的一条胡同。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这就是东交民巷。

这条胡同位于东城区,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到崇文门内大街,与西边的西交民巷相通,原本是一条巷子,后来才分为东、西两段。

不仅如此,它还是北京城里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呢。据说,在马可·波罗造访元朝大都时,这条胡同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是一条贼繁华的巷子。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不过那时候,这条长长的巷子叫“江米巷”,它是专门运送粮食的咽喉通道,地位十分关键。

至于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儿,还有个有趣的来历呢。

元朝时,北京皇城的东墙外边,通着一条水道。到了1292年,政府下令挖凿了一条通惠河,才把从北京到苏杭的一条南北大运河连通了。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打那以后,江南的粮米船到了北京,就先停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然后,人们在岸上卸下那些粮食,就地吆喝售卖。由此,这儿形成了一条粮食买卖街。

不过,一开始北方人管这些粮食叫“糯米”,南方人则叫“江米”,大家各叫各的,互不相让。然而日子久了,北方人也就习惯了,无所谓,叫什么不是叫,就随那些南方人吧,大家就索性都叫江米,把那条胡同就叫江米巷了。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元朝灭亡,到了大明朝,篡位成功的燕王朱棣把京城迁到自己的藩地,也就是北京城,从前的大都。整个永乐年间,天下太平,北京城极为繁盛,江米巷也成了最为热闹繁忙的一条巷子。

就在明朝时候,这条长长的胡同,被划分为两段:一段是东江米巷,一段则是西江米巷。就在东江米巷里,朝廷又专门设立了礼部和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机构。胡同里还修建了一栋会同馆,作为接待外宾的馆所。

不过,这个会同馆主要接待安南、蒙古、朝鲜、缅甸这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而,人们便把它叫四夷馆。

打这以后,这条江米巷似乎注定要成为近代的使馆区。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到了清朝,四夷馆又被改叫“四译馆”,而且规定,外国使臣来京,在这里最多只能住40天,不能让他们白吃白住太久了。

然而到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变成软蛋了,也就不敢那么规定了。就在第二年,根据条约,一批各国洋人纷纷高傲地住进了江米巷,并且可以随意地长住下去。

那些贵族王爷的府邸,一个个都被腾了出来。“铁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改为梁公府,成了英国公使的住所。安郡王岳乐的府邸改为纯公府,成了法国公使的住所。江米巷的一座私宅则成了美国公使的住所。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则成了俄国公使的住所。

打那以后,这条胡同一下子住满了许多傲气十足的洋鬼子,谁也不敢惹。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随后,外国其他的公使馆纷纷效仿,就像是一窝蜂似的,都瞅着选在东江米巷作为自己的驻所。一时间,各大使馆林立,风格迥异。据说,到“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前,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都已经在这里设立了各自的使馆。

谁都知道,这些各国使馆的建立,无非是为了未来方便在中国占便宜,都想随时从中国这个“大公鸡”身上吃一口肉呢。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没多久,声势浩荡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义和团针对的目标,就是那些可恶的洋鬼子。毫无疑问,东江米巷的使馆区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

据说,当时流传这么一句童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这话听起来很好笑,其实义和团打哪儿,跟吃面没一毛钱关系。当时,西什库指的北京西皇城根下的西什库教堂,交民巷指的就是东江米巷。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辛丑条约》签订,条约上规定东江米巷改叫“使馆街”,但在中方地图中,则把它改称为“东交民巷”。

自然,使馆街被洋人霸占,清政府的官衙也就没指望在这儿待了。在洋鬼子的驱迫下,清政府的官衙统统迁了出去,除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洋人在这条胡同里,开始建立各国自己的银行。几年间,东交民巷一下子涌进众多洋人外资银行,如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此外,这儿还增添了一些法国邮局、医院等洋人设施。一眼望去,那些建筑上面全是看不懂的洋文。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总归一句话,这条胡同几乎被洋人霸占了,几乎没有中国人插脚的地儿。

于是乎,一位清末诗人不得不感叹:

长安门外御河桥,轿马纷纷事早朝。

不料皇宫居冠地,炮台高筑欲凌霄。

这正是对东交民巷的描述,堂堂的主权国沦落成这样子,情何以堪。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却依旧不能拿洋人奈何,东交民巷依旧是使馆区。那些洋鬼子依然作威作福,随时能给国民政府脸色看看。

与此同时,东交民巷那些公使团纷纷支持袁世凯这个复辟分子,他终于窃取了革命果实,当上了短暂的皇帝。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为了当皇帝,袁世凯竟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答应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派代表前去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就在其中一座楼里,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被签订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京学生抗议了,要求废除《二十一条》,要求收回山东半岛。上千名学生集会游行,并纷纷来到东交民巷,向各国使馆投去了抗议书。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一时间成了最喧嚣的地方。

直到1937年,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除了个别国家,许多使馆区都移交给了国民政府。这条胡同才算是归属中国的地界儿。

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依然被作为使馆区。不过性质不同,这是中国主动设立的,而且主要保存了原德意志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友邦国的使馆,与当年的清政府时被迫被洋人霸占不可同日而语。

大约10年后,使馆区被一律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那儿倒成了第一使馆区。东交民巷只剩下些西式使馆建筑,不再被洋人占据了。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人们的政治观念太敏感了,这条胡同更是成为批判的对象。东交民巷被改为“反帝路”,那些使馆被统统捣毁。

不用说,东交民巷破坏严重,断砖残瓦,满街狼藉。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东交民巷需要拓宽,那些原来的汇丰银行、怡和洋行、德华银行及俄罗斯馆的旧址都被拆除,最终变成了马路的一部分。几年后,当初的日本使馆的旧址,变成了北京市政府,这似乎暗含着某种意味。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到了新世纪,东交民巷里又兴起了新式现代建筑,原来的风貌也渐渐模糊了。不过,如今政府还是及时将它列为一条文物保护街了。

当年的江米巷,没想到在近代,却无奈地变成一条使馆街,算是历史的悲哀。如今,这条北京城里最长的胡同,看起来倒像一条宽敞的马路了。

京城胡同----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