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這是Sheldon的第 107 篇漫畫,所有圖片大約 2.6 MB。)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前天,比爾·蓋茨和他的夫人梅琳達·蓋茨一起發表了 ,分享他們一路走來沒有料到會發生的事。其中一個意外是:今後40年,全世界的建築規模仍會持續增長,相當於每個月新建一個紐約(或上海)。

蓋茨發現,每一幢新蓋的房子,都將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份子——不是隻有發電站、汽車和飛機才會影響,而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對氣候變化推波助瀾。

這讓我想起,在400多年以前,人類文明也面對過一輪類似的挑戰。當時,不同國家朝著不同的方向努力,因而走向了不同的結局。這些歷史教訓,也許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當下的氣候變化問題。

(一)

故事發生在17 世紀初。當時的英國人發現,國內的森林越來越少了。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在當時,木材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重大產業都離不開它。例如,要想贏得國際競爭,就得多造船,造船就需要木頭。要想發展文化和教育,就得多印書,造紙也需要木頭。

除此之外,冶煉金屬、打造武器需要木頭。蓋房子、造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木頭。城鎮人口越來越多,家家戶戶燒飯取暖也需要木頭。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然而,英國人砍木頭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森林恢復的速度。要不了多少年,大英就會變成一個沒有森林的國家。

(二)

這時,大英帝國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想要保護環境,就得禁止人民砍伐森林,大英的國防、教育、工業、商業一定會立刻崩潰,人民會揭竿而起,推翻帝國政府。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如果任由人民砍伐森林,不知道大英能否堅持到 100 年以後,也就是 1722 年 4 月 5 日。他們將會見證另一個可能的結局。

那一天是復活節,荷蘭探險家雅可布·羅赫芬在東太平洋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島嶼。島上沒有大樹,人口也不多,卻充滿了大量的巨石像。於是,這個島就叫作復活節島。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後來的科學研究發現,復活節島曾經充滿了森林和動物。同時,它也滋養了一個燦爛的文明。巨大的石像群就是由島上的居民立起來的。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大約在英國出現木材危機的同時,復活節島人民砍掉了島上最後一棵大樹。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從此,燦爛的文明轟然崩塌,人們吃的鳥類、魚類陸續消失,島上的人口銳減到鼎盛時的幾分之一。當羅赫芬第一次踏上這座小島時,他看到的只有老鼠、野草、灰燼、骸骨、洞穴、石像和捱餓的倖存者。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也許,從長遠來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保護環境、防止崩潰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然而,大英帝國的木材危機並沒有真的爆發。因為,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使用一種新型的“環保能源”,它就是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煤不但拯救了大英帝國,還間接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注]。同樣一個危機,將一個文明毀滅,卻帶領全體人類跨入了新的時代。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三)

400 年過去了,人和環境的矛盾並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如今,凍土正在融化、冰川正在消失、物種正在滅絕、海平面正在上升、極端天氣正在變得頻繁,與此同時,全球的平均氣溫正在逐漸升高。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主流科學界認為,這都是因為我們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更嚴重的是,這些排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溫室氣體就像 400 年前的木材一樣,已經深入了我們衣食住行用的每一個方面。

比如,要想蓋房子,就要用到鋼筋、水泥和玻璃,製造這些材料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CO₂)。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要想出門辦事,就得坐飛機、開汽車、乘高鐵,它們用電燒油,也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再比如,不管是身上穿的化學纖維,還是印書用的紙,都要經歷高溫才能生產出來。所以,穿衣服、用紙也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就算人類放棄大部分現代生活,回到田園牧歌時代也不行。因為只要給田裡施肥,就一定會產生溫室氣體(N₂O)。並且,種水稻會產生溫室氣體(CH₄),養牛也會產生溫室氣體(CH₄)。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實際上,沒有人會真的放棄現在的生活。經濟必須增長,社會必須發展,生活水平必須提高。

可是,如果我們任由溫室氣體的排放,終有一天,我們的舒適生活必然會像復活節島居民一樣戛然而止。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當全球變暖越來越嚴重,原本不幹旱的地方可能會長時間遭受乾旱,原本不下雨的地方可能會頻繁爆發洪水,原本宜人的地方可能會充斥新的傳染病,建在低海拔地區的城市、港口和工廠可能會沉入海底。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更嚴重的是,相比隨時可以轉移資產的有錢人,“靠天吃飯”的、抗風險能力低的窮人幾乎完全無法抵禦全球變暖的危害。一旦災難發生,有錢人拍拍屁股移民,窮人只能等死——如果窮人都死了,有錢人也活不長。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到那時,人類會更加不平等,社會會更加不穩定,人類社會要想重建家園,就會難上加難。

用燃煤解決木材危機的先驅者們不會知道,在 400 年後的今天,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保護環境、防止氣候劇變或將再一次成為人類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四)

蓋茨夫婦在他們的 中指出,氣候、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其嚴重程度遠在我們的意料之外。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為了早日解決這一矛盾,在 2016 年,比爾·蓋茨聯合各界有識之士,共同創立了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他們先期投入 10 億美元,希望能夠引領更多面向新能源技術的投資。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這是因為,能源是發展的必要條件。歷史教訓表明,只有通過能源技術的全面創新,氣候、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才有可能得到徹底解決。

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必將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獲得全新的發展空間。

比如,如果有人發明一種新技術,能夠捕捉和儲存二氧化碳,那麼鍊鋼、造水泥、造玻璃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封存起來,避免溫室效應。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如果有人能夠發明一種新材料,幫助汽車、飛機減輕重量,那麼出行時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會減少。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再比如,如果我們能夠回收紙張和塑料;如果我們能用生物質製造化工原料、燃料和可降解的塑料;如果我們能用昆蟲、藻類和人造蛋白質代替部分牛肉;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開發更高效的新一代核電站,我們就有可能在保持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同時,少排一些溫室氣體,徹底遏止全球變暖。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除了氣候與能源問題,蓋茨夫婦還在年度公開信中強調了其他8個“意料之外”。這些“意料之外”,有的說的是人口結構性別平等,有的說的是營養健康環境衛生教育等,都是與人類長期發展有關的重要議題。

強烈建議大家點擊 ,讀一讀蓋茨夫婦的年度公開信全文。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封公開信,那就請你跟我一起,再次把目光投向 400 年前。

在那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英國幸運地避免了崩潰的命運,迎來了轉折。同樣在那個時刻,復活節島上的最後一棵大樹倒下,島上的文明社會開始走向全面崩潰。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如今,我們像當年的英國人民和復活節島居民一樣,也面臨著一個艱難選擇。只不過,我們比那時的人們更有智慧,更有經驗,也擁有更多的機會。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正如蓋茨夫婦在公開信中所說:

漫畫 | 比爾·蓋茨:遏制氣候劇變,必須犧牲經濟發展嗎?未必!

蓋茨夫婦的年度公開信全文,請大力點擊閱讀:

作者:Sheldon | 繪製:Mirror、胡豆、黃呆

美指:牛貓 | 排版:胡豆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註釋:

1. 為什麼說煤的使用間接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為煤礦都在地下,要想挖煤,就得把地下水排幹,就需要水泵,還需要便宜高效的能源來驅動水泵。因此,挖煤的需求導致了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並間接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2. 在17世紀初,英國人逐漸用燃煤代替木材並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因為木材漲價太厲害,遠遠超過了貨幣的通脹率。因此,經濟規律也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

3. 2019年2月6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宣佈,2018年的海洋表面溫度比100年以前高出了1℃。因此,2015年—2018年是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四個最熱的年份。

參考文獻:

1. John U. Nef, An Early Energy Crisis and Its Consequences.

2. Bill & Melinda Gates, 2019 Annual Letter: We Didn’t See This Coming.

3. Bibi van der Zee, England's forests: a brief history of trees, the Guardian.

4. K. Jan Oosthoek, The Role of Wood in World History.

5. Jared Diamond, Easter Island's End, Discover Magazine.

6. 氣候數據圖表來源:U.S.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via Climate Centr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