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一、病因:

1、機械性阻塞:如小兒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長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礙:司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咽鼓管軟 正常鼓膜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

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於負壓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

3、感染 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

4、免疫反應 小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二、主要症狀如下: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四、疾病預防:

加強身體鍛鍊,防止感冒。進行衛生教育,提高家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性聲導抗檢測。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