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文 | Turing

这几日,朱利安·阿桑奇的引渡之战正式拉开帷幕,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被他闹得沸沸扬扬。阿桑奇何许人也?他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他一手创建的维基解密,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密信息的公报源,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以及其余诸多政治丑闻的披露就是他的手笔。他认为,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的透露,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

BBC在2014年曾在自己的科技纪录片系列《地平线》中,拍摄了一部《地平线:深入暗网》。彼时,作为嘉宾的朱利安·阿桑奇还并未身陷囹圄,而与他一同作为嘉宾的,还有公认的“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与“棱镜监听丑闻”的披露者爱德华·斯诺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也是一名信息安全爱好者(也就是灰帽子啦)。而在我看来,不管哪一个方面,作为世界顶级的纪录片制作方BBC,都在这部中作品中展现了它一贯的高水准。这部纪录片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暗网的诞生与发展,同时极具前瞻性的关注了比特币与区块链的兴衰;高超工艺水准与叙事节奏,更让这部纪录片具有极佳的可看性。

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起:数据与监听

<strong>

观看这部纪录片,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它“起承转合”的经典叙事结构。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起”,也就是“暗网为什么诞生”。

影片开头,黑暗中突然打开的探照灯是极具BBC特色的起手式。“万维网距诞生起仅过了25年,但它的触角却以深入我们的生活。”随后,画面从极慢转为极动,晃动的手持镜头与快速切换的场景,勾勒出了现代数据生活的图景。

探照灯象征着被照明的秘密,即我们的隐私。而这光线,就是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生产的数据。据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

那么175ZB的数据到底有多大呢?1ZB相当于1.1万亿GB。如果把175ZB全部存在DVD光盘中,那么DVD叠加起来的高度将是地球和月球距离的23倍(月地最近距离约39.3万公里),或者绕地球222圈(一圈约为四万公里)。目前美国的平均网速为25Mb/秒,一个人要下载完这175ZB的数据,需要18亿年。

但随后,影片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虽然我们的网络看似高高在上、飘在云端,但它仍然、并且必然存在一个物质世界的载体:信息线缆。而这些线缆需要在一个个数据处理中心集中并再次分发——而这些数据中心,都建立在具有主权的国土上。影片以英国为例,英国的康沃尔郡拥有一个数据中心,用来处理跨海线缆传输的信息,超过25%的数据在这里中转。但是,它同时也处于英国政府的管理之下。

英国的政府官员常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处理这些数据,一次来否认监听的说法。但影片告诉我们,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处理这些数据的不是人,而是机器。通过一系列算法和设置,AI能够轻松定位到敏感信息的特征码。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按照部首查字法去查字典一样,AI也能够通过一系列优先级不同的信息特征,来精确定位操作者想要追踪的信息。

在影片中,BBC邀请了牛津大学网络研究所的怀特博士、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和维基解密的阿桑奇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结论:网络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数据:点的外卖、搜索的结果、乘车的路线甚至智能家居的记录....“POWER”(力量/权力双关)不再是培根所说的“知识”,而是更海量的信息和数据。

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信息的“泄露”,很多时候是用户自愿的——作为享受互联网便利的代价

承:暗网的诞生

<strong>

在阐述了暗网诞生的背景与原因:人们希望拥有匿名性来避开监听之后,影片正式将视角转向了暗网诞生的过程。

什么是暗网呢?据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显示,在过去数年,全球的数据量都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会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平均全球每人600多GB(这还是包含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非网络人口)。如此庞大的数据,能被日常访问方式——即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不足10%。互联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人们能看到的只有海面上的一角。那些无法被检索到的页面,被称为“深网”(DEEP WEB),而那些因为刻意隐藏而导致无法被检索的深网,就是“暗网”(DARK WEB)。

在影片中,BBC邀请了“暗网大门”Tor路由(即洋葱路由,The onion routing)的奠基人大卫·乔姆和现任维护者雅各布·阿普勒鲍姆为观众阐释洋葱路由的核心思想:对于信息加密来说,信息的收发人与收发时间,和信息本身同等重要。

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洋葱路由的原理示意图,影片中有详细的动态演示与解说

转:比特币、区块链与地下交易

<strong>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与匿名性有关的更是如此。影片在这里做了一个转折,向大家介绍了“暗网”在成功之后,带来的黑暗图景——它同时也会成为犯罪的温床。

因为暗网的匿名性与不可追踪性,天然的成为了地下交易最中意的场所。影片以曾经(并且现在依然)是暗网最大交易市场的网站“丝绸之路”为例,介绍了被加密技术包庇的犯罪:儿童色情、枪支弹药、违禁药品甚至买凶杀人,通通可以在这里买到,这里几乎就是犯罪者的淘宝!世界各国警方经过艰难的侦查,最终(用传统刑侦手段)抓获了疑似丝路运营者的“恐怖海盗罗伯茨”罗斯·乌布里希。丝路也随之关闭。但可怕的是,没过多久“丝绸之路”网站,又悄然重新上线了....

在影片中,BBC邀请了彼得·陶德作为嘉宾,为我们讲解暗网地下交易的逻辑——比特币与区块链。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的身份人们至今未知,但彼得·陶德毫无疑问是整个区块链货币体系的重要开发者之一,他一手开发了比特币交易的钱包系统。这种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使用整个交易网络的参与者来共同记录加密的信息——而无需受到政府和银行的监管,简直是地下交易的绝配。虽然近年来资本市场入局区块链和比特币,把币价炒得天翻地覆——但至今,比特币仍然是所有地下交易最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

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既然是货币,那么金融犯罪自然也会参上一脚啦,我马赛克的部分,甚至就是一个地下网络赌场的广告。

合:隐私与加密的未来

<strong>

在影片的最后,关注的重点被重新拉回暗网,以及暗网的本质:隐私,加密与匿名。在介绍完一个问题后,给出合理的展望与讨论,这也是我最能看出纪录片水平的地方:总结与思考。BBC在这一环节同样给出了完美的答卷。

在这一环节,BBC访问了著名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的创始人卡巴斯基先生,卡巴斯基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人们需要的不是实名制下的面具,而是匿名制下的通行证。网络行为可以采用二元形式进行,在某些非敏感操作部分,人们应该保持默认的匿名;而在银行卡等敏感操作时,使用受监管的有限制的实行。

BBC还深入直击了一个绝密级秘钥重置的顶级会议,这场会议由“互联网教父”史蒂夫·克罗克主持,他是互联网地址分配机构的主席。互联网的地址,也就是IP和域名,是人们定位到一个页面的主要依据,就像线下的收货地址一样。这次会议,旨在探讨一系列有关域名的加密,来从另一途径保障人们对信息的保密性需求,避免虚假信息,改善暗网对犯罪的包庇。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类似会议,来保证人类能够安全、高效得使用互联网,向他们致敬。

互联网大数据库之完美犯罪《地平线:深入暗网》

这是会议现场,二十多位世界各地的顶尖数学家、密码学家、信息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会议,并由三位值得信任的专家严格按照长达数十步的流程进行“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安全升级”

如果一定要把世界上的纪录片分为两种,我的分类方法是:BBC出品,以及其它。这不仅是因为BBC一以贯之的精良制作,还包括了它的作品中始终内蕴的人文气质与知识分子式的责任感。纪录片是我们认识更旷阔天地的窗口,而BBC纪录片独特的视角、理中客的分析与深刻的思考,无疑是值得所有纪录片创作者、乃至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