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如果能不逼孩子,他就很優秀,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放棄“咆哮式”和“打壓式”的育兒方式。但話雖說如此,仍有很多家長不知足,因為在他們眼中,優秀的孩子理應變得更優秀,孩子就像海綿的水,擠一擠,總能榨乾水分撈出“乾貨”,方便成才。

這部分家長認為,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他有多優秀!能逼迫孩子走向成功的家長,才是負責的家長。

而另一部分家長則秉持“自由生長”的原則,對孩子實行放養政策,放任孩子去瘋、去鬧,按自己的方式安排學習和生活,他們認為這樣才能養出陽光、健康、心靈充盈的孩子。因而極少主動干預孩子的人生走向,更習慣作壁上觀。

這部分家長是“放任派”,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較為鬆散,頗有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意味,認為放手才能讓孩子走的遠。

兩種風格迥異的教育方式,到底誰對誰錯呢?

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爭議:教育孩子應“隨本心”還是“被逼迫”

在“被逼成才”這塊兒,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世界著名鋼琴演奏家朗朗。朗朗的父親郎國任為了兒子練琴辭去公職,用非人的打壓方式讓朗朗練琴,這位天才少年的童年時光,完全是在練琴中度過,練不好就要捱打,沒有其他選項。

朗朗9歲時,郎國任誤以為兒子貪玩誤了練琴,勃然大怒的他甚至扔出狠話:要麼跳樓,要麼吃藥!有一次,朗朗的媽媽早已定好了去北京的車票,但因為郎國任認為朗朗對媽媽的依戀會耽誤練琴,因而嚴詞拒絕了。

儘管看上去十分殘酷和極端,但郎國任和兒子朗朗成功了!逼迫孩子,將其最大的天賦“壓榨”出來,對其潛能開發到極限,不少人被這個勵志家庭故事所感動。

但更多人在紛紛豎起大拇指後也表示,個例不可複製,這種逼迫出天才的教育模式並不適合所有人,對整個家庭的過度犧牲也不敢苟同,不提倡,只默默點贊。

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比起朗朗被逼練琴的殘忍,這樣教育孩子未嘗不是另一種殘忍,只不過更隱蔽,不易被察覺,等到發現時已經後悔莫及。

分寸拿捏不當,孩子易形成兩種“缺陷人格”

其實現實中很多家長都是“兩手一起抓”,有放任教育的影子,也有逼迫成才的時候。每種教育方式都不是固定的,而要根據孩子量身定做,還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加以改良。放任還是逼迫,就看家長分寸拿捏得如何。

教育分寸拿捏不當,就容易讓孩子形成兩種“缺陷人格”,一定要引起注意。

逼迫型教育,孩子被壓迫得越深,反彈得也更嚴重,一旦這根彈簧失控,孩子就會徹底被壓垮,喪失了學習動力和前進方向,形成唯唯諾諾、屈從型人格。

放任型教育,只給自由不加以管束的話,孩子會恣意長成,規則意識差,缺乏規劃性和自律性,形成自由散漫、任意妄為的人格。

逼迫型教育的家長傾向於嚴師,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全方面的把控,不允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但孩子長期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內心往往也很壓抑,焦慮,親子間關係緊張。

放任型教育的家長更像朋友,可以和孩子無話不談,任由孩子自主發揮,幾乎不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指手畫腳,但伴隨這種鬆散教育的代價,也是孩子需要後果自負,因為這是娃“自行決定”的事情,家長反倒推得一乾二淨。

過度放任的孩子,成為被驕縱的一代,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不考慮後果。兒童時期親子關係肯定是非常融洽的,但如果被一味縱容,毫無原則的話,孩子容易走向歧途,而親子關係也面臨被“反噬”的結局。

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逼迫”還是“放任”,家長要如何選擇?

先來分享一下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還是那句話,是逼迫還是放任,關鍵看家長如何掌握其中的“度”。無論哪種教育方式,都只是手段,而並非目的。家長嚴苛,是為了孩子先苦後甜,不要讓將來一事無成的孩子,來折騰曾經放任自流的父母。家長放任,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不要被眼下繁雜的作業和巨大的壓力壓垮,而成為正向生長的幼苗。

放任還是逼迫,主要看孩子本身!!!

給孩子自由還是許孩子“牢籠”,家長的選擇,應該孩子的性格

這頗有些因材施教的意味。也就說,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尚有開發空間,而努力程度還遠遠未達到,那不妨就“逼迫”他一下,看他有無上升到90分的可能。

相對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了,再多做一道題都屬於吃力的範圍,而且能力水平也已經很高了,甚至接近他的極限了,這種情況下逼迫教育就是在透支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可不必。

逼迫型教育,適用於能力尚有開發空間,且孩子本身自律性差,缺乏方向感的孩子,家長鞭策一下能前進一些,稍有鬆懈就放鬆的被動型孩子。即使是這樣的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等他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自己積累了很多辦法之後,家長也要給其“放任”的空間,讓孩子嘗試自我突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放任型教育,主張在學習之外,鼓勵孩子掌握其他的生活技能,或者能帶著孩子旅遊、運動等,在緊張之外有能呼吸自然空氣的機會,讓孩子在重壓和放鬆之間找到平衡點。放任教育不是放縱,對於原則底線的問題,家長一定不能鬆懈。主張張弛有度,嚴肅活潑。

朗朗有一次右手小指突然劇痛,醫生診斷說是過度疲勞所致,朗朗被迫休息,並開始在媽媽的引導下嘗試接觸鋼琴以外的世界,結果很好。朗朗對媽媽說:“媽媽,我現在才知道,就算沒有鋼琴,我也能過得很好。生活是一個平衡體,它像一架鋼琴一樣,必須有很多不同的音階才能彈出完美的曲子,而不能只由一個單一的琴鍵構成。”

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放任還是逼迫,不在乎形式,而關乎對象,你認為呢?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