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大畈鎮大坑村 “枇杷支書”變身“馬路天使”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文虎 通訊員 全闖 鄭夢溪 黃清雲

4月28日,在通山縣大畈鎮大坑村村委會旁,袁達構推著一輛垃圾車,清掃著沿路的垃圾。

袁達構生於1949年,是土生土長的大坑人,也是村裡一名資歷頗深的老支書。

“如今的大坑村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袁達構說,以前的大坑村一窮二白,經濟條件十分落後,群眾生活特別困難。

1983年,經過村民推選,袁達構當選大坑村黨支部書記,開始為家鄉奮鬥。在充分調查分析後,他發現村中原有的枇杷產業頗具發展前景,但現有枇杷樹都已老化,品種也不優。外出學習,引進新的優良品種便成了首需攻克的難關。

為了解決品種問題,1986年袁達構就帶領村“兩委”成員前往浙江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經過不斷對比,最終決定引進“大五星”枇杷,並帶回苗木1600餘棵。

品種問題解決了,但新的問題卻接踵而至——村民對引進的品種並不看好,不願種植。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袁達構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講解新品種的優勢及未來所能帶來的效益,並承諾對種新果苗的農戶每畝補助半斤糧。通過不斷努力,全村都種上了“大五星”枇杷,並在1996年,迎來大豐收,每戶平均增收2000餘元。

如今,枇杷已成為大坑村的主要產業,全村枇杷種植面積達400餘畝,枇杷採摘園3個、合作社5個,每年為村裡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

“袁支書雖然退休了,但仍然堅持發揮餘熱。”一名路過的村民告訴記者,每天都能看到袁達構推著小車在村裡清理垃圾,於是大家都叫他“馬路天使”。

自村裡開啟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閒不住”的袁達構自告奮勇當起了村裡的清潔員,每天將村裡清掃一遍。同時不斷宣傳環保觀念,加強村民環保意識。

“村裡環境變好了,村民意識也提高了,我很欣慰!”袁達構說,人居環境治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村民自身,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

“能夠為村裡出一份力,我很榮幸。”袁達構時常這麼說。雖已古稀之年,但袁達構依然堅持為村裡發展而努力著,只為大坑村能夠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