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没杀孔尚任?

侯东dd


历代的王朝不可能所有王朝的统治都十分稳固,大清王朝也是如此,特别是大清还实行过文字狱,许多人更是在这种迫害中死去。

曾经康熙下令将一个写了一本书的人处死,但是看到这本书的作者以后,康熙立马后悔了,直接改口,说只要把那个人的官职免了就好。到底是什么人,能在反抗皇帝时依旧被对方放过?


要知道朝廷里的权臣也是换了一波又一波,只要招惹了皇帝的,没几个能安生的度过自己的晚年,而他却能够安然生存下去,他的名字是孔尚任,虽然能力不足,却有着不俗的出身。

中原王朝最喜欢的就是用儒家思想控制百姓,其实刚开始的儒家思想还好些,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已经被彻底的改变了,那个时候的儒家文化带给百姓的都是偏安于当前的生活,不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大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自然没办法管好天下几十上百倍于他们的汉族人,为了自己的统治,大清也大规模的开始推行儒家文化,他们任用了许多汉人官员,想靠这些措施在思想上控制住汉人,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汉人的确很少有反抗的。


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康熙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寻来孔家的后人,当时的孔家在世后人名叫孔尚任,虽然康熙对这种儒家思想也有过了解,但是在这位儒学大师面前他完全没了地位。

听着对方的一番讲解,康熙似懂非懂,这也没关系,他找来这位孔家后人的目的也不是跟对方唠家常,对他来说只要让天下知道自己善待了孔家后人就足够了,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共同的想法,还真就因为这个这位儒学大师的加入,天下反抗的声音小了许多。


为了巩固统治,康熙大兴了文字狱,因为这他也发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桃花扇,里面讲述的是一些南明王朝的事情,大清这时候统治还不算稳固,这本书的出现让许多明朝遗孤用它来发动百姓,南方地区一度混乱了起来。

康熙听说了这件事自然十分气恼,他想知道是谁写出来这本书的,并且让属下查出来这本书的作者之后直接处死,不需要再向他禀报,手下人的效率的确也很不错,没过多久就找到了这个作者,但他们实在不敢自己处置,就找到了康熙,让他来想办法。


原来这本书是孔尚任写的,他写的时候也没有作乱的心思,只想把自己的才华写出来,让世人对自己的才华有进一步的了解,只是很可惜,这本书被别有用心的人拿过去用了,本来没他啥事的,非要因为那些事让他受到牵连,他也是相当倒霉的。

看到作者是他,为了天下的稳固,康熙立马让人不要对他动手,只要把官职撤了就行了,而被撤了职的孔尚任,因为才华没了展示的空间,竟生了重病,不久之后抑郁而死。


魏青衣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叙述了他创作《桃花扇》目的,是为了效仿其祖先孔子写《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写一部信史。是为了说清楚明朝三百年江山,是在何时何地由谁导致其灭亡的。孔尚任是孔子的后代,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实践者。\r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评价左良玉:仓皇谁救焚书祸,只有宁南一左侯。\r

看一看孔尚任在评这个评价的时候,当时马士英和阮大铖正把东林党和复社的那帮书生往死里整,左良玉出兵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救这些书生,当然史书上说,他手下的那些降将们,全都反对马士英,如果左良玉不出兵的话,他们全部都要发动兵变。左良玉再也控制不了啊。\r

左良玉当时起兵清君侧,讨伐马士英,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左良玉起兵后,那些李自成投降过来的军队纪律很差,左良玉,一边对付南京政权的江北4镇,后来多铎起兵后,马士英所部江北四镇主力基本上都投降了清朝,左良玉是几乎唯一跟多铎作战的南明军队,左良玉实际人马大约有10万人,左右互搏,两线作战,从军事角度纯属自杀。从中看出来左良玉是没有什么头脑的,后来左梦庚被黄得功击溃,但仅仅是溃逃,未伤主力。左良玉死后左梦庚投降了清朝。\r

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难成立。你没看见马士英统帅的江北四镇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军主力多铎统帅的南征大军作战的是左良玉所统率的部队。有一次在扬州北面的江苏盱眙,左良玉正在进攻多铎的大军,激战之时,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请史可法一起进攻,说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但史可法害怕打不过就没过去打。从《续明纪事本末》这一段看出来,史可法的性格有点软弱,过于谨慎和胆小。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难成立。你没看见马士英统帅的江北四镇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军主力多铎统帅的南征大军作战的是左良玉所统率的部队。有一次在扬州北面的江苏盱眙,左良玉正在进攻多铎的大军,激战之时,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请史可法一起进攻,说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但史可法害怕打不过就没过去打。从《续明纪事本末》这一段看出来,史可法的性格有点软弱,过于谨慎和胆小。\r


e_listen141814398


清朝期间,不知有多少人因文字而遭遇厄运,清廷以狠辣手段,整治起读书人来,十分残酷。《鹿鼎记》的开头,写的就是《明史》一案,牵连而死的人有七十多口,校书的、刻书的、卖书的这些不参与内容创作的人,也都统统砍头。甚至有的还判了凌迟重刑。有些人把这件事让鳌拜背锅,算在他头上,然而著名的戴名世的《南山集》案,却再也找不到替罪羊,这正是康熙亲手督办的冤案,相比起来,《明史》案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案子,直接有三百多人脑袋落地。所以说,康熙和鳌拜在弹压汉人诗文的创作上,是没啥区别的,他们虽然水火不容,但也莫要以为搬倒了鳌拜,康熙就是恩人。

《桃花扇》这出戏,按清廷的尺度,还是非常“反动”的,这出戏“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很多前明过来的老头,看了后都放声大哭,“当年真是戏,今日戏是真”,其勾引前明旧恨的力度,空前强大。

《桃花扇》其中还有这样的台词:“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恨,割他不断吗?”里面还有台词说“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直接讽刺那些投降清廷明朝旧臣。

于是,康熙皇帝大为震怒,当时孔尚任已经做到了户部主事这个官,突然一旨下来,削去了他所有的官衔,孔尚任思想迟钝,还一脸蒙逼,不知道因为什么。

其实,康熙本来想就《桃花扇》一事,对孔尚任举起屠刀,但因为老孔毕竟是孔家人,而且是孔氏嫡亲一枝, 如果把他明正典刑,上纲上线后,不免要照惯例株连九族,那衍圣公孔家就要统统惩治,但孔家人数毕竟太多,而且影响很大,康熙做了不少表面功夫,尊孔祭孔,就是为了安抚人心,假如把老孔一刀宰了,以前那些尊孔的功课,不免前功尽弃,于是康熙只好隐住这口气,不想把这件事搞大,于是只是摘去了老孔的顶戴花翎,没再治他别的罪。

其实唱戏惹的戏,在清朝有很多,洪昇写了《长生殿》后,竟然被逮捕下狱,革去功名,不但如此,连看戏的观众,比如赵执信、金庸先祖查慎行等人也受到革职、削籍等不严肃处理。

然而,老孔当时还不明白,对于皇帝的手下容情麻木不觉,还以为罢了他的官,是官场上浮浮沉沉的惯例,还四处奔走跑官要官,要知道皇帝既然讨厌了他,哪里还能再给他官做,等了几年,老孔终于彻底失望了,于是在五十三岁时,卷铺盖回曲阜老家去了。其实,孔尚任家境富有,又不缺钱,还当啥子官哟,能保全首领,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就相当不错了。


江湖夜雨


在当时的汉人眼里清朝毕竟是少数名族入关,而且元朝当时给汉人留下了阴影,在他们看来满人和蒙古人都是北方少数名族,因此不能重蹈覆辙不能屈服于他们的统治,再加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时汉人对清是非常抗拒的,从康熙上位以后,特别是平叛吴三桂以后,康熙意识到一味的平叛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汉人认同才能更好的统治这个国家,因此康熙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包括他南巡期间拜谒朱元璋陵墓,祭拜孔子,在政治上宣扬孔孟之道,这些措施也确实使当时很多的民众放松了心里的芥蒂与反抗,纷纷入朝为官,当时的孔尚任也是其中之一,只是他一直未能中第,后来康熙得知有位孔子的后人便直接邀请他入朝为官,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康熙在刻意表现他的尊崇儒术,孔尚任入仕期间也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调到当时反抗情绪最严重的淮扬地区,也是在这里他写出了这本千古佳作《桃花扇》,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是映射的却是明朝灭亡之事,这本书在民间传播的极为迅速,因此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准备杀了这本书的作者,但是在得知这是孔尚任所作之后,他并没有杀了他,而只是将他罢黜回家,康熙毕竟是一代明君,他知道民意不可违,他知道文化的可怕之处,他也知道刀子只能杀人头却不可收人心。杀了孔尚任倒下的便是清朝的孔孟之道!留着孔尚任留下的就是孔孟这杆大旗,也就留下了汉人对清朝的温情。


hehedita


因为桃花扇好看


云雀叫天子他信西那瓦


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