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寒冬?搶灘萬億級新能源車市場,將誰主沉浮

在近期落幕的2019上海國際車展上,史無前例的共有218輛新能源汽車“集體亮相”。令人驚喜的是,這裡面上汽、比亞迪、廣汽、小鵬等國內主流車企和新造車勢力的產品佔了大頭。

看得出來,國內主流車企都卯足了勁,要在新能源這根跑道上佔得一席之地。但說到新能源,必講技術,那我們的自主新能源車的技術水平究竟如何,在洶湧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大潮中,到底能走多遠?千軍萬馬過獨木道,哪家企業技術首當其衝?

萬億級汽車新市場可期,魚龍混雜堪憂

回顧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從0到1%用了10年;從1%到4%,僅短短3年。業內人士預測,2020年市場滲透率將達到10%,2025年達到30%,2030年達到60%甚至80%。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有望達到 2000萬輛左右。

2017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據聯合發佈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預測中顯示,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銷量將達到700萬輛,即2019-2025年間的年複合增速為27.82%。而乘聯會數據則顯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僅為4.47%。

可以說萬億級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就在眼前。

面對這樣的市場誘惑,加之近年來的政策和市場雙重推動,大批新能源汽車企業應運而生,截止2019年,國內已有50家左右新能源造車企業,幾乎是傳統車企數量的一半。

但這裡有一個現實狀況不容忽視:在大勢前行中,必多“魚目混珠”。比如技術走“輕巧路線”,利用傳統燃油車平臺進行“油改電”式技術改造,成本可控,但是這樣產出的產品則是質量低劣、性能不佳,引發的消費者投訴也是越來越多。再比如混補貼,但“享補貼”的日子馬上結束,研發差距卻無法快速追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將 “不斷退坡”甚至“淘汰”。

隨著距離2020年補貼全部退出只剩最後一年,業內分析認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正在加快良優分化。

跑贏新能源,還需要實力做戰、技術為王

縱觀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主要分為純電動、插電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條,現在斷言究竟哪條技術路線是必由之路還為時尚早,好在咱們國內汽車企業三線齊發,進行了深入佈局。

車市寒冬?搶灘萬億級新能源車市場,將誰主沉浮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以上汽集團為例,憑藉其領先的“電池、電驅、電控”三電核心技術,成為國內唯一全面實施“純電、插電、(氫)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的企業,現已推出了20餘款新能源車型。去年上汽的“低能耗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新能源車技術首次獲得國家級權威獎項,也進一步驗證了其技術能力。

說到上汽的三電核心技術,可以說從本世紀初開始新能源以來,就多年在三電核心技術領域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創新。上汽旗下的上海捷能汽車就是專注於三電技術的,形成閉環、體系化的“電池、電驅、電控”開發能力。同時,上汽還通過與寧德時代、英飛凌等國內外巨頭開展電子、電芯、IGBT電驅動系統的合作,進一步完善了新能源產業鏈關鍵佈局。目前,電驅變速箱、電軸、逆變器、電池管理系統等“三電”技術第二輪創新,以及全新電動車專屬架構開發,都是上汽新的突破點。

再說到這兩天比較熱的氫燃料,上汽是國內第一家實現(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和商用車量產的整車企業。上汽大通的FCV80燃料電池輕客已經在全國三個城市實現商業化運營,車隊規模超過了300臺。上汽榮威950燃料電池轎車實現銷售50臺,用於分時租賃和UNDP示範運行。去年新成立的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燃料電池電堆系統、燃料電池系統,並將為全行業提供整套燃料電池驅動方案。近期,上汽300型燃料電池長堆開發取得了可喜進展,試製試驗功率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車市寒冬?搶灘萬億級新能源車市場,將誰主沉浮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圖示

和不少國內自主品牌不惜投放“低質低價”產品來快速搶市場的做法不同,上汽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已經逐漸樹立了上汽新能源中高端的品牌。技術驅動下,2018年上汽集團銷售新能源汽車14.2萬輛,自主品牌榮威和名爵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7萬輛。

上汽在新能源上的進展,還是受到了國內的眾多關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不容小覷的。未來的競爭裡,隨著國內新能源車使用環境不斷改善、用戶體驗不斷升級,像上汽這樣走“技術為王”,會在市場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這也應該是跑贏新能源的正確姿勢。

在人工智能、5G技術爆發的今天,新能源之戰是眾多車企必經之役,國內車企開始探索,開展跨界合作和前瞻佈局,推動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汽車工業深度融合,還是讓我們看到咱們中國汽車產業振興的可能性。這可能也是中國車企趕超世界一流的重要機會。

但總體來說,鑽空子來追求短期銷量的增長,是沒有前途的。市場巨大,以技術以創新取勝,才是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