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巴黎時間4月15日18:50左右,巴黎聖母院起火,大火燒掉了幾乎全部的木質結構,屋頂變成一個焚化坑。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火災中的巴黎聖母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塔尖倒塌的畫面。

這個尖頂被稱為“森林”,是聖母院最古老的部分之一,大部分框架可以追溯到1220年。

它有1300個房梁,每一個都來自一棵12世紀的橡樹。也就是說,這場大火燒掉的是一整片樹林。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塔尖倒塌)

火災之前,塔尖裡面有一隻金屬小公雞,小公雞裡面,放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棘冠。

不幸中的萬幸,在消防人員的努力下被搶救出來了。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荊棘冠)

當我們回顧藝術史中出現過的著名作品時,會發現許多藝術品早已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其中,有的是由於藝術品保存不當而遭到損壞;有的是遭遇偷竊而至今下落不明;有的被畫家親自銷燬;但更多的是,它們遭受了人為的破壞。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2015年8月,ISIS炸燬的貝爾神廟)

史上最大的一場藝術品銷燬活動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眾所周知的是,希特勒在成為元首之前是一個沉迷古典藝術的文藝青年,當年在維也納求學時痛恨新興的藝術浪潮,認為“把天空化成綠色大地畫成藍色的人,應該斷子絕孫。”於是,等到戰爭時期納粹成功入侵法國,佔領盧浮宮的時候,那些有別於古典藝術的先鋒藝術,如梵高、基弗等大量著名的現代主義畫作,都集體被封上了“墮落藝術”的名號,扔到盧浮宮不遠的一個花園裡一次性給燒了個精光。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士兵們搬運藝術品)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銷燬藝術品)

在我們都在惋惜那些當年被納粹摧毀的藝術品時,世界各地仍然有許多藝術品在經受著人為摧毀的危險。自2014年夏天以來,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的戰火就沒有停歇過。伴隨著數千人的死亡,數萬人逃離血腥的烏克蘭軍隊,仍然有一小部分人選擇留下來,想方設法保護當地的藝術文化。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在頓涅茨克的歷史博物館,每天都有人堅持從戰地中收集四散的藝術品。這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博物館一直遭受轟擊,大街上橫屍遍野。即便如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是堅持回收了近15萬件藝術品。

同時,頓涅茨克歌劇院的工作人員還無償舉辦了兩場演出和一場兒童芭蕾舞劇,以保持這個遭受戰爭衝擊的城市的文化活力。這個劇院的導演說,“人們通過戲劇來毀滅壓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索馬里。自1991年以來,已有100萬人死於令人疲倦的戰爭與饑荒,在這個這個國家裡,大多數人只在乎自己的生存。然而,Sada Mire博士卻是少數派。多年以來,她一直流竄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地方,僅僅是為了能夠為能夠在考古過程中保護當地的藝術品,並且記錄成冊。

更糟糕的是,Sada Mire在她14歲的時候就因為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而與死神擦肩而過。儘管她的母親費勁千辛萬苦將她帶去瑞典尋求庇護,她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索馬里,試圖通過考古來解開她故鄉的秘密。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Sada Mire在TED演講)

至今,Sada Mire已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獨自保護了數萬件古代索馬里的文化。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索馬里藝術)

這些救世主式的故事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遠——畢竟能夠享受高速無線網絡的和平年代的人們對於戰場的唯一見解還是出於電影的介紹裡。不過,有一種藝術品則是大眾文化的產物,它無時無刻地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之中,甚至是以一種不合法的形式出現的——那就是盜版音樂。

大多數人都在抱怨為了聽幾首喜歡的音樂,不得不把市面上所有的音樂軟件都輪番找一遍。但在蘇聯時代,為了防止美觀文化的入侵,私聽一首“異端音樂”可能會被視為反動的表現。1950年代的蘇俄,你只能和其他人一起在赫魯曉夫提供的一個空間裡聽指定範圍內的音樂,簡直是社交障礙人士的音樂刑場。

於是,那些嚮往西方文化、尋求解放的年輕人,開始通過製造“骨碟”來收藏音樂。“骨碟”是一種形似黑膠,將音樂壓縮在X光片上的碟片,成就了歷史上最早的盜版碟傳奇。沒人知道你手裡的這張骨碟裡存著的是誰的歌曲,唯一的記號就是顯像在你骨碟上的那些骨骼影像。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即便是閒適的美國民謠,印在了骨碟上都變成了一種邪惡的精神毒品)

對波普、爵士、搖滾,或者只是處於對於潮流刺激的需求,讓成本便宜的骨碟唱片得到了海量的複製與傳播。當時的年輕人只需要帶上個刻錄機,深夜在醫院的垃圾桶邊上翻出遺棄的X光片、刻錄、用指甲刀把骨碟剪成一個粗糙的圓形、最後再用香菸在中間燙上一個洞——一張精緻的骨碟就出場了。很快,蘇聯當局就意識到了臺下的年輕人正揹著他們窺看資本主義的果實,於是於1958年明令禁止骨碟為非法出版物,許多傳播和複製骨碟的人被扭送進了警署及勞改營地。骨碟作為了一種讓人激動的文化異端,這更讓它在蘇聯黑市裡一種搶手的緊俏貨,一種可望不可即的西方精神鴉片。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儘管珍惜這些倖存的藝術品吧——不僅僅是它在拍賣行裡令人心驚肉跳的價格,而是能夠通過努力,讓後代的人能夠繼承這樣無價的文化遺產,彌補當年盧浮宮那場大火的損失。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戰爭時期的盧浮宮)

作者:施悅 一個搞藝術且被藝術搞的人

豆瓣ID:喜兒餵鴨正經地

即刻關注 不錯過任何一件文化新鮮事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商務合作 | wechat:一波 15988866382

那些倖免於難的藝術品的傳奇故事 | 7分鐘藝術史


本公眾號內容最終解釋權歸杭州文化消費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