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有禮儀之邦的稱呼,不光是非常的講禮貌,而且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都開始崇拜我們中國的文化,並且也在學習著我們的漢語,甚至有一些外國的國家已經把漢語納入了他們的教育學科當中,並且還成為了一門必考的科目。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現在我國的漢語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了。

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當然就不光是一些外國人,就說我們中國人吧,有時候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大家也要仔細的去聽課,可能一不留神兒就沒有真正理解到這句話的含義,因為一句話雖然表面上表達的是一個意思,而它真正的內在含義卻又是另一個意思,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地去想,去琢磨了。在古代,人們往往通過做事來體現自己的文化程度,會寫詩的人往往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

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而在古代最鼎盛的時期,唐朝就有這樣一個人,被人們稱為是最笨的詩人,但是他寫出來的這兩句詩,直到現在還被人們稱讚,他就是詩奴賈島,人們稱它為最笨,最懶的詩人,整整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憋出了兩句詩。其實我們這裡說的最笨,最懶也是一種褒義詞,因為賈島之所以會被稱為詩奴,是因為他對於詩歌有著非常專一的態度,而且一種喜歡鑽研的精神,對於詩歌的用字方面,他基本上都是咬文嚼字,要斟酌很久才能選定。

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使用我們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她特別喜歡摳字眼兒,我覺得這個字不合適,那麼他就會簽字後想好久之後才回去定下來,所以他也被稱為了當時的詩奴,而他用了三年寫出來的那首詩就是《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當然,在整首詩的創作過程中還是非常順利的,但是偏偏就是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兩句是上他一直捉摸不定,所以才花了三年的時間。

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其實這兩句是他糾結的字眼兒,就在推和敲,當時他一直都定不下來,到底應該選敲還是用推,所以經過了兩年的時間,他終於決定還是用敲字更為穩妥。當時賈島遇到了韓愈,兩人一見如故,而且聊起來也非常的投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沒過多久韓愈就發現賈島有心事,所以便問他,後來賈島告訴他,他自己一直拿不定主意,到底使用推還是用敲,經過韓愈的分析,最後決定用敲字更為合適。所以也由此產生了推敲這個詞語。

唐朝“最笨的詩人”,3年憋出2句詩,卻被後人歌頌了千年

不得不說,古時候的人們真的對於文學付出了非常多的時間,他們有一種肯鑽研的勁兒,雖然看起來時間這麼久,但是他們仍然可以為了這個問題去思考這麼久,這是值得我們現在人去學習的,現在的好多人就是太過於浮躁,而且沒有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