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吳冠中(1919—2010)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20世紀中國美術史最具風格魅力、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他早年以油畫為主,致力於油畫民族化的探索。1975年以後轉向水墨畫創作,走上了中國畫創新的道路。創新是吳冠中藝術創作的核心,他的創作為中國現代繪畫事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中國繪畫史上,吳冠中的特殊意義是他開闢了一條跨越傳統程式、融匯中西藝術的道路,將中國繪畫的精神與風貌推向了世界。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大學教育——“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

教學評估檢查——“是個勞民傷財的活動”

美協和畫院——“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

中國當代藝術活動——“跟妓院一樣了”

美術的發展——“科協制度不取消,中國的科學上不去。美協也是這樣。”

當代藝術市場的虛假繁榮——“很多沙子將會沉下去”

中國當代美術水準——“落後於非洲”

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一個體制問題!”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係、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 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齊白石利用花鳥草蟲創造了獨特的美,提高了社會的審美功能,但這比之魯迅的社會功能,其分量就有太大的差異了。我晚年感到自己步了繪畫大師們的後塵,有違年輕時想步魯迅後塵的初衷,並感到美術的能量不如文學。

他說,“一百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的作用,多個少個齊白石無所謂,但少了魯迅,中國人的脊樑就少半截。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文學,成為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丹青負我。”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越到晚年我越覺得繪畫技術並不重要,內涵最重要。繪畫藝術畢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侷限性,許多感情都無法表現出來,不能像文學那樣具有社會性。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反過來就不行,為什麼?又比如,西方音樂家能聽懂二胡,能在鋼琴上彈出二胡的聲音;我們的二胡演奏家卻聽不懂鋼琴,也搞不出鋼琴的聲音,為什麼?是因為我們的視野窄。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面對大自然,人有智慧,無論古代、現代,西方、東方,都會獲得相似的啟迪,大寫意與印象派,東方書法於西方構成,狂草與抽象畫 ......我曾經選潘天壽與勃拉克的各一幅作品做過比較,發現他們畫面中對平面分割的偶合。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對於“筆墨”,吳冠中認為:這個觀點太陳舊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離開畫面,脫離了畫面,單獨的線條、顏色都是零。筆墨不是程式化的東西。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這話怎麼理解呢?兩個層次:一,構成畫面,其道多矣,點、線、塊、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無窮氣氛,孤立的色無所謂優劣,品評孤立的筆墨同樣是沒有意義的。二,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於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奴才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變換形態。所以,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我明白,傳統的東西過去了,強調也沒有用,魯迅早就點出來了。回到傳統是不可能的,抱著傳統死路一條。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寫作方式、作畫方式都在變,什麼方式都在變,而技與藝,時乖千里,藝是感情,我不信複製的感情,不信感情能複製。黃金屋,顏如玉,換不到真情。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中國畫近親結婚,代代相因,越來越退化,甚至變得越來越猥瑣。

我的畫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就好像不懷孕就不能生孩子。作畫也要十月懷胎,我必須構思很久才能下筆。想要創新很難,十之八九都不能成功,成功的那一兩成,就非常了不起。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工夫的人越來越少。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真正的藝術家是養不出來的。要獎勵作品,不獎勵這個人,不把他養起來,要讓生活來養他,讓社會來養他,讓苦難來養他。

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至明之士能利用理性認識來啟發理性感受,並從感性感受再歸於理性認識。畫山具靈氣,畫水有動感,畫林充滿生意,畫人物則飄逸。

一個傑出畫家的成就絕不限於畫面,感人的畫面孕育於豐富的修養於獨特的感悟中。山間石隙中一棵極小極小的松,我曾想拔回來盆載,豈知其根深深扎入大石底層,誰也拔不出來,除非拔斷。

繪畫中色彩的效果產生於色與色的關係中,而不決定孤立色塊的鮮豔或骯髒。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有些人畫畫偏重追求畫面的表面效果,但往往缺少內涵。什麼內涵呢?是指感人的,非畫不可的情之催迫,像梵高作畫時那種心之顫粟。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藝術作品的價值寓於真情實感。風格之誕生源於情感之赤誠。虛情假意與裝腔作勢,絕對偽造不出風格。

繪畫藝術,技藝從屬於思想感情。技藝遲早可以學到手,而情感素質的高低決定作者成就的高低。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作者的作品雖有質量的差異,但明眼人都能在任何一件作品中觸摸到作者的心臟及脈搏的跳動。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坐冷板凳的人少了,認真讀書的人少了,但垃圾書大量湧入市場,有了錢,什麼人都想出版一本自己的“書”,出版社的倉庫擠垮了,垃圾回收站將成為新興企業。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譁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

藝術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藝術家的天職,就是要將自己血液中攜帶的,對人類命運的,前途的那一縷淡淡的哀愁傳達出來,感染他人,引人深思。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藝術是無用之用,無為之為。真正的藝術品雖看似沒有物質價值,卻具有無與倫比的精神量。

美盲不等於文盲,前者是審美缺陷,過去在農民院子寫生,我常常會拿一幅並不好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會說畫得像,我再拿出一幅畫得滿意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則說“美”。從這裡我知道,儘管他們沒有文化,但是他們不是美盲,相反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卻是知識越豐富越是美盲。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我有兩個觀眾,一是西方的大師,二是中國老百姓。二者之間差距太大了,如何適應?是人情的關聯。我的畫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這二者我才動筆畫。我不在乎像和漂亮,不能打動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歡。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藝術誕生於藝術家的孤獨。誰也不能例外,生命的本質是孤獨,痛苦的。。。孤獨是藝術家的影子,陽光下,月光下,燈光下,都可以清晰地發現它。沒有亮光的時辰,它藏於藝術家的心靈,用利齒咬噬著這最柔軟,最敏感,最疼痛的地方,使它流血不止。。。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我不讓我的孩子學畫畫,因為我不希望孩子真正成才了,像凡高那樣變得瘋瘋癲癲,我也勸很多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學美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畫家,其實沒有那麼多藝術家。

人生只能有一次選擇,我支持向自己認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歸,錯到底,作為前車之鑑。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我這一輩子啊,很孤獨。我有親人,但一步步往前走時,親人漸漸不理解,你走得越遠,中間距離就越遠。親情,我並不很看重。至於朋友,只能某一段同路而已,過了這一段,各走各的路。一輩子的同道,幾乎沒有。這時代有太多的虛假,與我們那個時代比,垃圾更多,人心更虛偽,所以更難求知音。

吳冠中:藝術,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

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我感覺以後我散文的讀者肯定比欣賞我的畫的人要多,我的終生情人是文學。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魯迅、梵高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高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我感覺以後我散文的讀者肯定比欣賞我的畫的人要多,我的終生情人是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