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长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没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顺势教育顽石张


养孩子,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看几本育儿书就能够做好的。照书育儿,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家长的个性不同,孩子的各方面条件不同,遇到的实际情况也完全不同。

很多育儿书籍,是父母根据自己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的经验写的书。各个孩子的体质、性格、兴趣、天赋、各方面能力等条件都参差不齐,遇上不同性格的父母,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的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以畅销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为例:

①其作者尹建莉老师家中算是书香之家,培养的女儿酷爱阅读,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读金庸的长篇小说。而有的家里面养的是一个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很强的男孩,于文学方面没有兴趣也没有天赋,读小说只不过是消遣,并不能从中吸取文学营养,诱惑孩子读小说或许百害而无一利。

②尹建莉老师可以让女儿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还会怂恿女儿玩电脑游戏,并放任女儿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还耽搁了很多重要的计划,也不横加干涉。这样的事,相信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即使有家长能做到,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不一样,到最后,能不能做到、何时做到自我控制不玩游戏也是不确定的。



二、书籍的借鉴是有限的,家长的领悟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不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临场应变的灵活度也不同。

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在女儿被“坏小子”欺负时,先是送了“坏小子”童话书作为“行贿品”,约谈时又表示了对“坏小子”的认可、包容和鼓励,“坏小子”就再也没有找过女儿的麻烦。但是,如果遇到真正的坏小子,而且背后还有有权势的家族撑腰之时,书中却没有借鉴之法。

②很多育儿书中都强调了赞美对孩子的重要性,部分家长认为很简单,在实际情况下却词穷了;部分家长很努力地去学习,但仍旧不得要领;部分家长时常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左右,忍不住唠叨责备。



三、育儿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甚至很多育儿书的观念完全相反,容易陷入矛盾纠结中。

市场上有很多销量较大的育儿书籍,教育理念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处理方式却不一样,那么家长到底该借鉴谁的呢?

当只接触到一种教育理念之时,还可以生搬硬套。当读得越多,接触的理念越多之时,就不知该如何抉择,开始陷入矛盾纠结,不知道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家的孩子。

最后,往往是看了一大堆,杂糅了一大堆教育理念,使用起来效果也是可见一斑,连自己都对这些教育理念产生了怀疑,何谈教育处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四、很多育儿书作家养出来的孩子也很普通,甚至还有养的孩子出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推行“哭声免疫法”,即“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因其见效快,一度在国内疯传。

事实上,约翰·华生的大儿子曾数次尝试自杀,最终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出现自杀行为,小儿子也是完全放弃了自己。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还在后代身上延续着。



五、大部分优秀的育儿书都提倡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人无完人,不足也各种各样,都是有缺点,有负面情绪的,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缺点和负面情绪,允许孩子犯错误。

如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的那样:牛顿如果因为不注意生活细节而成天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爱迪生吗?



六、教育最终的成功并不是“他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 。

所谓理想中的“优秀孩子”,是不是父母眼中听话省心的乖孩子,他人眼中的学霸?

对孩子一味的严厉苛求,要求孩子听话省心,压抑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不过是把孩子当做傀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教育的成功。

前不久,众所周知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一案,也是发人深思。吴谢宇应该算是那种,表面上看来是别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的学霸,如果没有弑母一案,或许大家都不会知道发生在这种“优秀孩子”身上失败的家庭教育。



七、书不在多,重在精,看了育儿书,最重要的是要实践。

市场上有很多案例类和攻略类的育儿书,真的不用买太多,买适合的就好。

即使看再多的书,不把育儿书中的知识运用起来,看那么多书也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又怎么能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好的作用呢?



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尽量把心态放平和。我们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并不是为了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而是为了:

1、 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遇事有解决办法,不会一头雾水。

2、 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学会了解我们的孩子,学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


星星之家育儿记


作为家长,我不但读了很多育儿书,而且还坚持写了六七年的育儿日记,很可惜,我仍然没有教育的我女儿犹如天才般聪明,也没有教育出我女儿像白雪公主般漂亮。

为人父母,我很惭愧!

想想孩子上小学以后的时光,我有种想掉泪的感觉,因为这几年,我自己像变了个人一样,有对女儿的讽刺挖苦,有对女儿的严厉斥责,有对女儿的大打出手,有对女儿的冷若冰霜。

身为父母,我很惭愧。

自从孩子上小学以后,仿佛就进入了一场无休止的猎杀,不是被别人猎杀,就是自己猎杀自己,女儿从小心底善良,对人总是一副热心肠,做事总是一副很慢的优雅,哪里见过这样残酷,在每一次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温存对我来说成为非常稀罕的东西。用最尖锐的语言唤醒她那颗雄狮般的好斗之心,要想一直凶猛的狮王一样致猎物于死地。这是我所要求的。在昨天上班的车上,我给她讲“和光同尘”,我说你要看到光明,心向往光明。但你必须容忍别人的缺点,身边的不公。这就是和光同尘,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心都永远向着光明一方。不放弃不抛弃。在今天的送她上学的车上,我给她讲“成王败寇”,一切都用实力说话的,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相信眼泪,不相信弱者的哭诉,作为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好学生告状,在老师看来那就是委屈,差学生去告状在很多老师看来那就是矫情,不同的人老师的评价为什么不同,因为一切都是以实力说话的。成功者就是王,失败者就是贼寇,被人唾弃。你一定要努力,不要被打败,不要轻易服输。

我不知道她能听懂多少,我知道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环境中,恶意总是有意无意,学会生存,必须不被干掉再说!

现在想想,我真的有点残酷,我没有教育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每次读我女儿的作文,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她的文笔非常的淡然,平淡的文字中总有一种很硬的力量。我见过很多孩子的作文,要么无底线模仿,要么无底线矫情,像女儿这样的文笔,真的很少,我认为她有作家的天赋。

但我感觉我真的没有教育多优秀的孩子,尽管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写了那么多的东西。

我想有原因:

1.很多的育儿书都是虚张声势,作者根本就不懂教育,只是理想化的表达。读过很多的书,也看过很多所谓教育专家的视频,看到他们罗曼蒂克的叙事,我也曾经热血沸腾,但是实践起来效果真的不好,根本就不符合当前实际。有一个专家说:要永远说,孩子你真棒。这句话有特别的魔力。会让你的孩子真的棒起来。很多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你真棒”,结果培养出了一群自高自大的孩子。表扬鼓励是必须的,但绝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细节和动作进行。这一点专家没有讲明白。

2.自己缺乏耐心,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特别是进入小学以来,孩子一下子变了,每次放学累得都不行,我接她回家都能在我车上睡着。我有多么的心疼,但是没有办法,我知道孩子要慢养,不着急,但是当别人都在快马加鞭,你不得不催促她前行,当在和别人比较之中,你的耐心会被耗尽。人性的温存在慢慢的丧失。我反思自己,有些书说的很好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正面管教》《欢乐家庭书》写得都很好,都是一些国外真正的教育专家所写的,有实践有理论,但缺少耐心和恒心,对孩子缺少容忍度。这是父母最缺乏的,读再多的教育书,都没有,必须从自己的心性真正改变才行。

3.太忙,缺少有效的陪伴。陪伴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陪伴孩子长大,特别是在她十岁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时光稍纵即逝,等到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再想陪伴也已经没有可能了。但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以太忙为由,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想一想,那一种事情能够比得上陪伴自己孩子,培养自己孩子的事情 重要呢。没有!领导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让你琢磨半天,对待自己的孩子却缺少耐心,孩子难受了,哭泣了。我们反而骂她,太娇气,不够坚强。父子,母子一场,竟然不如陌生人的一个酒场儿,说一说,就感觉到特别的满目可憎。

4.拖延,总认为时间还长。孩子的成长,带给我们太多的期待,在这些期待之中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漫长,不急,慢慢来,还有的是时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还早着呢。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我们在劳累当中 ,总是这样问,于是就缺少了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在不知不觉当中,孩子竟然长大了,而我们很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很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准备。拖延,是很多父母的硬伤,错失了孩子成长的时机!


生而为人,我很惭愧。

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但愿孩子你能够原谅!


教育锋线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初为人父时的种种经历。俗话说“头娃照书养”,在孩子出生的前前后后我买了十几本育儿书籍,比如《育儿大全》、《如何培养天才宝贝》、《早教宝典》等等,借着初为人父的兴奋劲,我每天钻研着这些宝典,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今天晒太阳补钙,明天喝萝卜水补维生素,好好的娃儿被我折腾得今天感冒,明天腹泻,三天两头地看医生。



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初为人父人母时都喜欢照书养娃,但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成功了呢?

实际上,我们都犯了食古不化的毛病,学来的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每个孩子都是性格鲜明的个体,岂能用几本所谓的宝典千篇一律地教育得了呢?若想真正地用好育儿书籍,我们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宝宝使用不同的方法。

书籍给我们的借鉴毕竟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成长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生长环境。孟子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最后孟子学有所成,他的母亲功不可没。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所以我们要向孟母学习!

家庭环境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许孩子有话语权。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平和地与之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的言行、思想 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 可以说从孩子身上, 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我的父母虽是普通的中国农民,却给我们从小树立了许多做人的榜样。有一年旱灾粮食不够吃,远房的表叔来我家借,虽然自家不够,但父亲果断地把粮食借给了他家,两个姐姐私下里嘀咕他的做法,父亲对我们四个说,只因为表叔在我家建房时曾帮助过我家,这让我们从小明白了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可能是凭借一两本书所能照搬照套而成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把成人摆在成才的前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如果你喜欢这篇回答,就随手关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将让我加倍努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我最近都一直在学习亲子课程,能感觉到我和孩子都在改变。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别人的教育方法只能供我们参考学习,然后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而且优秀的孩子并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培训的,他需要父母不停的正面引导和鼓励,并且相信孩子,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孩子教育不好,先找自身的原因

我家的大宝我也没教育好,第一原因我和先生宠坏了他,第二个原因,我们家经常吵架,偶尔还动手,第三个原因就是我很唠叨,这些原因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里阴影。家庭的不和诣才是害了孩子的真正凶手。而我们父母就好比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了孩子的优秀程度。知道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后,我先从自身学习和改变,很快我就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孩子教育不优秀,可能是父母只说教,没有以身做则成为榜样

我原来一直在头条学习小孩子食疗治病,从去年下半年,子杰很反常,经常给我说他要离家出走,夜里不睡觉偷玩手机,期末三课老师都投诉说他学习态度不好,我天天辅助作业不是打就是骂,整天唠叨个没完,有次月考他考的很差,我又是责骂一顿,说爸爸挣钱这么辛苦,你才考这点成绩等等,后来子杰微信发信息给我,妈妈我错了,后面还有两篇文章,当时截图发个朋友圈,很多人留言,说子杰情商很高。我当时都无语了,孩子考试不好,我说两句,都还是我的错了。

其实我真的错了,孩子考不好,在学校里,老师肯定会批评他,同学们会嘲笑他,他心情肯定不好,回家我又责骂一通,孩子更加心情不好,而且也越来越没兴趣学习了。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这次考好,心情肯定不好,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卷子,看下是哪些问题,或者找老师聊聊天,找找学习方法和自己的不足之处等等,这就是学习了接受孩子情绪后,我的实际操作。说真的,给孩子讲道理他都明白,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做他的榜样,你不允许孩子玩手机,那你会陪孩子一起看书吗?你答应孩子去公园去了没?孩子心里难过时你在陪他吗?还是只要成绩好,什么都不重要。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正面积极的引导

陶行知校长四颗糖果教育孩子的故事,(有人看过这个故事吗?你们都很棒)。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在打另一个同学,然后叫打人的同学放学后12点到办公室找他。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办公室,12点十分陶行知才到办公室,看到孩子后就给孩子一个糖果,说孩子,你很守时,是个好孩子,这是奖励你的,(当时估计孩子都蒙了)。接着校长继续说,你在打同学,我叫你停下来,你很听我的话,谢谢,这是奖励你的。(孩子不淡定了)接下来校长给他第三颗糖果,说他刚才调查了他打人的事情,因为被打的同学欺负女同学,他属于见义勇为,糖果是表扬孩子的。这时孩子彻底不淡定了,马上哭起来道歉,校长,是我错了,我打同学是不对了。最后校长递给他第四颗糖果,知错就改是好孩子,值得表扬。这个故事真的很精彩,表扬的力量无穷大,要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他就更有信心做事,他也更相信自己能行。比如孩子今天写作业有点晚,你可以说孩子写作业辛苦了,看你写的这么认真,妈妈相信你会越写越快的。

做好自己,多学习,多鼓励,多表扬,多正面引导,我们都会越来越好,成就自己和孩子。

我是王书霞,阳光爱学习的全职宝妈,头条育儿作者,如有别字,多多包容。育儿是一项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们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码字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有免费实用的亲子课程,有需要的请关注私


王书霞19


我妻子除了特别勤劳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优点,她有些任性。在人生规划、家庭生活、孩子教育上,我们都有较大的分歧,两个孩子夹在我们中间,心里也是矛盾的。我自己忙于工作忙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疏忽了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我常对儿子说,李晓晨,今天语文学什么了,数学学什么了,今天不高兴,同学欺负你了?我们一起学唐诗、三字经,听少儿音乐。我跟你一起做作业。我对女儿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跟你一起学任何科目,在家的时候。毕竟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我们家长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去指导孩子。不要让孩子的思想输在起跑线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李新全春华秋实


最近一段时间,西西弗书店里总有一个位子上坐着个我,书架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也被翻了大半,所以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们不断地吸收教育理论和经验,是不是就可以教育出一个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家长自身。

家长读育儿书的常态化心理

寻找教育孩子的制胜法宝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看育儿书。孩子不听话了、顶嘴了、不好好学习了,这个时候家长的心理是非常急切的,一味想要从育儿书里找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或者答案,从而解决当下让自己感到棘手的教育问题。

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

有的家长喜欢把这些话挂在嘴上:我不懂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靠老师;我没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很亏欠。因此阅读育儿书作为一种了解儿童心理的途径也很受推崇。不过实话实说,家长在看的时候更多的是了解具体的问题,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看完也就随风散去了。

了解育儿书的作用,教育孩子归根结底在于家长的认知

看育儿书的目的之一:在家长冲动的时候敲醒警钟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和孩子相处有欢笑、有痛苦,有惊喜、有烦恼,每个家长都是从新手过来的,没有经验的时候特别容易想象式的管孩子,也就是说:我认为应该这样管。这本没有错,错的是你可能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因此你的方法就不会奏效。育儿书用研究结果、教育理论、千万事例向家长说明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可以怎么做,当家长急火攻心、气急败坏时,你所读过的育儿书就是此刻敲醒的警钟,告诉你三思而后行。


看育儿书的目的之二:在家长犹疑的时候提供参考

有的家长对育儿书只是看,看完就过去了,没有去思考。要知道育儿书所说的问题往往和文章前后有明显的联系,或者是对事例的特定分析,放到家长所面对的问题上不能生硬的去套用,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育儿书的内容需要家长看完再结合孩子的实际去领悟,而不是想当然的生搬硬套。还是回到原路上来,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工作,绝不是非对即错的简单判断。育儿书在我们犹豫如何处理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时,为家长提供了参考,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还可能有什么原因,还可以怎么做。

最后,我特别要说的是我不太认同问题中的描述,把孩子培养成家长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可能我说的比较武断,大多数普通家长理想中的优秀孩子都有满足家长虚荣心的特点。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是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帮助和支持孩子成为他想要的样子,做最好的自己。

就这么多了,希望有帮助!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幼儿园张老师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这是人性决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坚持运动对自己有特别大的好处,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大家也都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但是真正能够成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又有几个呢?


家长看育儿书来指导指导自己,这绝对是值得赞许的。姑且不论最后的效果如何,至少家长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真正地行动起来了。

所谓的“优秀孩子”,不一定指的就是成绩靠前的孩子。毕竟有排名存在,就总会有排名靠后的学生。总不会所有看了育儿书的家长,都能培养出排名靠前的孩子吧?


我觉得家长育儿,第一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心和行为。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灵,有着良好的行为模式,这是基础。也可以说,如果家长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有幸福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知道如何去争取,其实就一定达到了目的,这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了。

用分数和排名来评价孩子,一开始就注定了有很多“不优秀”的孩子。这种评价标准,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产生很多“失败者”。但是现实不是这样,高分的孩子未来不一定幸福,并不一定能够工作顺心。评价优秀的标准,不能只局限于成绩,而是关注人生活的底层。


家长如果把孩子定位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出类拔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长大了能够照顾好自己,能够照顾好家庭,能够和人和谐共处,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我想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但是我们现在在孩子小时候把焦点放在追逐更高的成绩,更好的排名上面,这就陷入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很多孩子都会不够优秀。

父母对孩子往往会所求过多,因为我们相信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胜出。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有好的行为举止,但是平时却总是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和命令;

我们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可是我们剥夺了孩子运动的机会,甚至因为孩子的学习没达我们的预期而对孩子发火;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善待他人,可是我们自己却经常对孩子大呼小叫;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可是我们却把孩子当成了“木偶”,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

我们希望孩子态度积极向上,有乐观精神,能够克服困难,可是我们一遇到孩子有一些毛病就会忍不住焦急甚至感到绝望;


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内心“分裂”的,在孩子一踏入小学之后,家长就已经开始不自觉地被推着走。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采用各种手段“压榨”孩子。有些家长成功了,但更多的家长“失败”了。在反思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又一致认定:我也是逼不得已!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还是我们本身就不够优秀?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看清这一点,我们跟孩子的互动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我们会更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引导孩子。

给孩子建立规则,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鼓励,帮助ta建立信心,看清自己。

选择和坚持,是成就“优秀”的有效途径,一起加油!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还是没教育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这个问题跟“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差不多,似乎努力并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但其实,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想要的结果远远高于实现目标的条件;第二,努力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管用,属于低质量的勤奋。

1.优秀孩子的标准不确定

拿别人的孩子来参照本来没错,但许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怎么样才称得上优秀是根本没谱的,所以,今天按这个成功案例上的孩子来比照,过几天又按另一个案例来参考,一直在往别人家孩子的样子在塑造,而把自己孩子该有的样子弄丢了。是以,怎么培养都觉得不够优秀,总不满意。

2.育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育和培养孩子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决无一蹴而就的道理。这个过程不单漫长,而且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孩子可能一直表现很好,忽然某一天受到某种刺激,自暴自弃了,家长之前的努力就化为乌有了。孩子也可能一直吊儿郎当,某一天幡然醒悟,从此高歌猛进了。所以说,育儿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能容错,要能接受孩子的反复。

3.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不容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理论要转化成育儿实践可不是随便想想就能做到的。它至少有三个步骤:第一,筛选出适合自己的理论;第二,把理论指导转化成可以操作的方案;第三,坚持实践,在试错改错中得到完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随意对待,稍有差池就会大谬不然。比如找到的理论不适合自己孩子,工夫就全部白费。

4.育儿书籍很多是个案性质,不能普适

育儿书籍大多是成功的个案,或者是父母的经验之谈,或者是编者的搜集罗列,或者是专家的理论推演,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你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试图全样复制。要不,全世界都是比尔盖茨了。

怎样才能培养出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呢?

1.认清现实,找准位置,树立标杆

人生很多的苦恼往往在于不能正确估量自己,所以古人才会劝喻“人贵有自知之明”。家长要认清自己,认清孩子,合理判断该有的位置,才能树立正确的标杆,不至于胡乱作为。比如说,孩子明明五音不全,非想着让他成为华晨宇一样的音乐奇才,再怎么努力也不成啊!

2.针对问题精选书籍

找准位置之后,估算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问题。带着问题去找合适的书籍,而不是什么书都看,什么观点都信,那会造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从孩子的特质出发,搜索相关的资料。

3.以用为先,注重实践

成年人读书,一定要以用为先。背诵理论,只能让你夸夸其谈,于改造孩子全无半点用处。关键在于把大目标化整为零,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攻克。要有具体的行动,行动才是带来改变的根本手段。躺在床上看书看得热血沸腾,不如直接教孩子去做一件小事。

4.一种方法,持续运用

育儿需要常性,不能犹豫不决,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主意,动不动来个创新,实在是育儿大忌。好比在石柱上刻字,你不在一个地方持续发力,就连一丝浅痕也留不下来。选择一种方法,不持续运用,就很难见到效果。这一点,所有的育儿书籍都会讲到,但家长们可能故意忽略了,因为做起来不简单。事实上,成功哪有随随便便的呢?


剑客谈教育


教育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具创意性的工作,说他具有创意性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与其相对应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完全一样,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依然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多看几本书,多听几次育儿讲座就能把育儿精髓搞到手,甚至为此乐此不疲,有些不良机构正是利用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从几千到几万甚至更高的讲座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忽悠对于我们养育孩子方面说实话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教育孩子不仅仅需要大众化的育儿知识,更需要个性化的对自己孩子有效的个性化育儿本领!


首先正确对待孩子的态度要重要于学习所谓的育儿技能!

很多的父母有时间去学习那些不着调的所谓育儿技能,却没有时间好好的去高质量的陪陪孩子,要知道孩子是活生生的,而那些学来的套路可不是你直接套在孩子身上就能有效果的!比方说有的家长听专家讲关于跟孩子分床睡的观点,结果回到家里就不由分说,如法炮制,强制跟孩子分开,甚至还听信专家的所谓坚持,任由孩子哭的伤心欲绝,而没有丝毫的回应,想想感觉这样的家长真的是傻的可怜,其实不仅是分床睡,包括孩子的其他各种心理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只是大体的原则框架,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幼儿园大班就能自己独立睡觉了,而有的孩子可能到了小学一年级还会有比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情绪,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们必须予以区别对待,采取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让孩子逐步的适应!


其次,育儿方面的某些所谓的专家很多时候缺乏必要的实践调研依据,比如仅仅是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就敢出书来宣扬什么所谓的育儿真经,我也真是被震惊了!

要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大量实践的调研,就妄图通过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些偶然成功因素去进行大肆宣扬,这本身就是有悖科学育儿原则的!就好像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虎妈育儿的案例,案例当中虎妈的教育方式确实取得了效果,那她的方式是不是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呢?当然不是,还记得头段时间发生在上海的17岁少年从桥上跳下去自杀的事件吗?也是因为妈妈管的严了一些,可能言辞激烈了一些,孩子做出了这样让人痛心的抉择,这是不是也算是虎妈?同样的虎妈,但是却未必都能育出虎子,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的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接触的外部世界不一样,每个孩子内心里得到的滋养程度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内心承受度不一样,不一样的孩子,我们用同样的教育手段,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再次,我们必须清楚,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式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必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了解自己的孩子!

就像前面提到的分床睡的问题,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西方的很多国家,孩子一出生就能在自己的小床上独立睡觉了,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要清楚的是,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而安全感的由来是要靠大量的亲密的身体接触来进行传递的,很明显的是西方人每天彼此拥抱和亲吻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礼仪习惯,而我们中国人由于天生的保守与男尊女卑、长幼有别的观念,我们相互之间很少会有身体的接触,所以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父母的亲情就会少很多,因此完全照搬人家的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作为父母,我们学习是必须的,重点在于学习的知识如何应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习了的育儿知识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把其中适合自己家孩子的点挑出来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运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宝宝才能因循着他个人的独特的成长轨迹更加自然和健康的成长!各位父母,如果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进行探讨和交流!

回答均为葛老师原创,严禁转载,特此声明!

葛老师教育新智汇


现在很多8090后的父母在育儿方面都显得非常的焦虑,似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因此现在很多家长也非常热衷于在育儿专家所写的书籍,里面寻找最佳的育儿方式。然而为人父母其实在我们看来也是一个一路升级不断进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读育儿书,却不一定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书上写了1000种育儿方式,孩子却一样都不按套路走

过于迷信育儿书籍上的教育方式,凡事都照本宣科,把这些专家的话奉为经典,作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照搬照套。可是往往发现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或者从不按书本上讲的方式发展成长,让本着优秀的教育育儿理念一丝不苟执行的家长感到深深的无奈。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于,书本的理念是呆板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却是差异的,没有哪一个育儿专家的话和经验,是可以照搬照套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的,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天性和实际,不断的摸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是专家的话没有道理,而是太讲道理了而忽略了实际。书本中的经验可以参考,却不能照做。

做一个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胜过10个专家

有人说过天底下好的父母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真正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是父母,因为天底下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应该幻想出那么多焦虑的育儿方式,或者照本宣科的书本上的经验。在你对自己孩子不够深入了解的时候,所有的育儿经验这是别人的经验。

其实培养一个孩子就像照顾一株需要开放的花朵一样,你既不能急于让他开花也不能因为它慢慢开花而焦急,育儿其实是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你只有了解他,熟悉他,陪着她一起慢慢的长大,从容淡定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耐心以及最重要不变的父母的爱。因此学会做一个了解孩子的父母,学会懂得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

教育好孩子前先教育好自己

教育孩子不跟结底就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当孩子的教育出现迷茫的时候,大人应该仔细的剖析自己的心态和教育行为上的失败之处。而不应该义务责怪孩子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实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是在反映着父母的点点滴滴的行为。

家庭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性格。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沟通都有助于孩子优秀习惯的养成,也决定了孩子能否通过父母的教育培养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完整的人格。要让孩子变得优秀,根源都要来源于父母同孩子一同成长,不断的修炼。所有的言传身教都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教育好的。书本上的专家的话是不能够替代父母自己利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