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勘千古吉壤,覓“王在灵沼”真境,走宗周遗址,访人文古村,探西周文化源头。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长安沣西“灵台”】

《诗经.大雅》记载:“王在灵沼,于观鱼跃。《孟子-梁惠王上》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唐徐元弼《灵圜赋》记载:“灵沼其处,地势低洼潮湿,广余顷余,遍地泉涌,汇而为泽,俗名海子。”清乾隆孙景烈撰修《户县志》记载:“董村,一名海子,即灵沼故址,有文王庙”

西安市长安区与鄠邑区交界处的海子、赵王镇、董村、回鹤庄,各自占有灵沼遗址重要位置,通过田野考察,文献收集,青铜器铭文鉴别对照丰京地理地貌。揭开三千年灵沼遗址神秘面纱,助学者走出文献语言的迷茫和抽象。

史前灵沼的传说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灵沼遗迹】

据传四千多年前的灵沼,位于海子和董村中间到赵王镇这段地方,是天神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脚印。后稷之母姜嫄(也叫大嫄),误踩巨人脚印引来遍地涌泉而称大泽,至此姜嫄怀孕诞育“后稷”。《夏氏春秋·仲夏》:“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太平广记》卷226 ,《水饰图经》原文这样记述:“有姜嫄于河滨履巨人之迹,弃后稷于寒冰上,鸟以翼荐而履之;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灵沼图标】

本地大原村原名:“大嫄村”,是纪念后稷之母大嫄而取名。后人简化去掉女子旁。回鹤庄东北灵沼岸边,建国初有“巨人塔”遗迹。后稷“教民稼穑”今遗迹尚存,苗家村原名:“苗稼庄”,村中有“教稼台”遗迹;冯村原名:“封稷村”,村中“大头爷”庙有匾额“封稷廒”(廒:粮仓的意思)。鉴证了尧帝在此封“后稷”,建“廒仓”的壮举。

后稷为周族之先祖,后裔辗转迁徙于渭水流域,公刘迁豳,亶父迁岐,凝聚成一个坚忍不拔,不断壮大的群体,到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自岐阳东迁归丰。归丰,就是回到先祖后稷诞育之地。从而完成一个天神安排“天降于斯”;“文王受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的天命安排。

周文王灵沼遗址今何在?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周文王灵台】

清乾隆孙景烈撰修《户县志》记载:“董村,一名海子,即灵沼故址,有文王庙”。灵沼水域由于几千年农耕对土地的高度需求,人为破坏自然生态,导致灵沼遗址上下游水面分别消失于本世纪初。关于“灵沼”《三幅黄图》、《太平寰宇》、《长安县志》均记载:“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灵沼遗址主要分上下游两大部分,上游“灵沼大池”,下游灵沼辟雍、辟池、西雍、雝泽水。《左氏》:“言之灵沼,谓之辟雍。”

关于“灵沼大池”,青铜器《遹簋》载:“佳六月既生霸,穆王才在 (丰)京,呼鱼于大池”。《静簋》载:“雩八月初吉庚寅,王……射于大池”。

“灵沼大池”即今大坡(泡)湾一带。经实地勘察,在今海子、赵王镇南高原地,坡下为湾;高原边缘,垄梁长为龙脉象,上下落差数米,故为大坡;湾阔而逶迤,东南西北朝向,数里多滩多水,横跨长安鄠邑,人们把“大池”俗称“大坡湾”或“大泡湾”。今属高新辖区,原长安小丰村西北,鄠邑正庄以北,谷子硙东北。当地民谣:“灵沼大池大坡湾,池水灵台连着天,南岗龙脉三里长,龙头龙尾一道梁”。“龙头圪垯”遗址在海子东南约二里,“龙尾”遗址在鄠邑赵王镇村南。

“辟雍明堂”实为一事,互为异名所称。《周礼·考工记》载:“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长桌),堂上度以筵(蓆子),宫中度以寻,野度一步,涂度一轨,宫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描述辟雍:“平面正中的建筑坐落在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基台上呈繁体字亜子形台榭没边长42米,中心建筑四周由四面围墙,四向远门和四角曲尺形配房围成方院,围墙外环绕一圈环形水渠,整组建筑形成环水方院和圆基方榭的双重外圆内方格局。中心建筑正中为17米见方的中心台体,四隅各有两个方形小夯土台。中心台体上建一大尺度方室为‘太室’,外侧小夯土台上各建一小室,与太室一起构成中心建筑上层的五室,中心建筑的中层在台体的四方各建一堂,这四个堂分别为明堂、青阳、总章、玄堂,上层五室与四堂构成九室。展示了典型的双轴对称的台榭形象”。辟雍明堂的核心建筑,圆形屋顶寓意以法天,方形台基寓意循地,天圆地方,天人合一。是礼制尊卑分明,祭祀天地,祖宗,行礼乐,宣德化,尊事三老五更,朝觐诸侯,布政颁令的重地。

总之,辟雍是一组建筑结构复杂,集宣德教化性、宗教祭祀性、最高礼制性于一体,周代最高艺术水平的恢弘建筑群。遗址位于今海子为中心的岛屿村,曾经是四面环水,以水为雝,圆如璧玉,形似神龟的地貌遗存。辟池:指辟雍(海子)周围的四面环水,环水宽度300多米,水域面积500多亩。《麦方尊》、《北唐父鼎》等出土青铜器多有周王,乘舟“辟池”的铭文记载。

关于“西雍”《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顾名思义,在辟雍之西,故谓之西雍。郑笺解释:“白鸟即于西雍之泽”。毛传释:雝为泽,雝泽同义。学者金鹗认为:泽,由于与辟雍相近古称西雍。其又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川雍为泽。足以印証,雝泽为一地。川为流动之水,雝之侧为泽……。

西雍遗址:即今海子以西,至赵王镇西灵沼河以东;文王庙前灵沼雍泽水,至灵沼大池(大坡湾)以北,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存历史遗迹与以上历史文献所述十分吻合,,从大池向北的川流,即今西灵沼河。顺河向北依次有“烽火台”;“坤池”(也叫半月池,小湾池,半径150—200米)水域面积150亩左右。

雍泽水遗址:即西雍地海子与赵王镇之间水域。据建国初遗留古地貌:灵沼河起源口,赵王镇一侧圆形大水面。雍泽水南北水面宽度400米左右不等,东西长约600米。水域面积350亩左右。是灵沼川形三水(西灵沼河)与海子辟池西北角退水,两水交汇形成的西雍泽水,自赵王镇东北排水灵沼河,水域消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文王为什么引水辟雍灵沼?引的是什么水?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坤池遗址密布的螺狮壳】

灵沼辟雍是周文王在丰邑近郊建立的一所封闭式贵族大学,据《考工记》,诸侯国设立的地方大学叫“泮宫”,是三面环水;天子国立贵族大学在南郊,叫“辟雍”,是四面环水,形如璧环,盛水不衰,象征王道教化流行,圆满不绝,是周礼礼制教育形式,国家王朝与诸侯国形制上的尊卑之分。所以,文王引水辟雍灵沼,是辟雍贵族大学形制设计的需要。

《诗》:“丰水北经灵台东,文王引水辟雍灵沼”,文王到底所引什么水?根据1987年《户县誌》216页,描述苍龙河源头,化羊峪、牛角峪、黄柏峪、乌桑峪1977年冬改造以前的历史走向,和现存地貌水文遗迹勘察考证,以及民间流传记述,文王所引之水,为化羊峪、牛角峪、黄柏峪、乌桑峪、自然形成的汇流之河,经崔家湾向东北灵台以西,入丰水(沣河)中上游,原归属丰水支流。周文王顺水引流,形成灵沼大池。

灵沼大池(大坡湾)之水自东向西,川形三水而北流灵沼下游,为辟雍、辟池、西雍坤池、雍泽水、提供“阳水”。继而保证下游灵沼辟雍盛水不衰,舟行泽水、辟池、大池、到花园头、灵台、灵囿而上下无阻。秦岭北坡地下暗流形成辟池四周涌泉水而为“阴水”,取《易经》“阴阳平衡”,“天地合一”之意。

灵台、灵沼和灵沼大池,都在灵囿范围内,因而《左传》有:“台下有囿,有沼”之说。说明灵沼大池之水来自灵台西边水域,因而上下水域相通。周王的祭祀活动都是坐船经灵沼大池,在灵囿水中或上岸射猎动物、大禽,按照需要在灵囿养殖场获得相关活物,而往返辟雍、辟池、泽水、泽宫、射宫举行大典仪式。青铜器《唐伯父鼎》、《遹簋》、《静簋》、《麦方尊》等铭文,见证灵沼大池是链接灵台与灵囿的重要水系枢纽。

“辟雍”是个什么样的大学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灵台、灵沼手绘图】

辟雍作为西周的贵族大学,其所设学科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周礼》:是西周宗法制度典章之大成,大到九州天下,天文历象,国家建制,官吏设置,礼乐兵刑,政治文教,农商税赋,小到道路车马,衣食住行,婚丧衣饰草木鱼虫等。

乐,即音乐舞蹈艺术:相对说“乐”的产生较早,作为载体。西周把“礼乐”并重,作为社会舆论传媒工具,形成礼乐文明,上层社会尊卑有序,下层移风易俗,以达意识形态教化。

射、御:即学习和训练掌握射箭、驾驭战车技术。

书、数:相当于现代的语文、数学。书,具有读和写作技能。数,在西周已不是简单的计数,掌握十进位,四则运算,已延伸到建筑、测量、设计和制造、制陶、青铜铸造等行业。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缉熙敬止”陶砖,出土于赵王镇,非周物】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缉:继续;熙:光明;绵绵不息,光明通达。仁、敬、孝、慈、信、五德,明明德止至善。“缉熙敬止”被认为是辟雍大学之校训。

辟雍贵族大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子弟,平民庶民子弟的优秀者是通过乡学择优选拔,奴隶们是无法享受文化教育特权的 。西周教育的宗旨,礼是一项政德行为规范,行事准则,具有强制性原则,“道德”是礼的灵魂,“敬”是礼的核心”就是要“明人伦”,即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育,其宗旨就是要为周王室和军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辟雍”遗迹考察解析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文王庙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粗布纹陶瓦】

经实地勘察,对照历史文献,西雍灵沼河,是文献所指“川流”,使西雍同样成为以水封闭的重要学区。遗迹有“烽火台”;“坤池”;“箭台路”;“箭台皋”“雝泽池”。雝泽池文献也称“泽水”,以上遗迹虽然在建国后不同年代遭到损毁,但大的地形地貌均在,千百年人们口口相传,文献、青铜器均有记载,是解读西雍、泽水的重要依据。。

《礼记·射义》:“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郑笺:“泽,宫名也”;《白虎通》:“以辟雍为射宫,则泽宫当与射宫相近矣”;泽水南岸原高地有“箭台皋”“箭台路”遗址,(现苍灵路南),“皋”:池边高地或岛屿。是一处具备射箭比赛,大祭大典前的选拔择士的重要遗迹。“箭台皋”,并具备西周王朝大射、宾射、飨射、燕射、水射、陆射等一切“射礼”,军事训练和检阅功能。与“箭台皋”相连的西雍大岛屿,是学员学习驾驭战车,骑马、骑射,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功能区。是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助威呐喊的模拟战场。

灵沼水系遇旱不干,遇洪不淹的秘密

文王引水,成就灵沼大池(大坡湾)。以坤为川,川流三水,浮动在恒定水位范围,使辟雍灵沼、西雍泽水长盛不衰。灵沼水系主要是川形三水,是灵沼大池从东到西约2公里段分别自南而北流入下游辟雍,西雍泽水的三股水流。东流,在回鹤庄西南;中流,在海子西南;两水在海子(辟雍)以南约三百多米,交汇于南辟池,形成辟雍四面环水。西流从赵王镇东南,中途经“坤池”后,流入西雍泽水。川形三水汇入泽,北流灵沼河入丰(沣河)而渭(渭河)。

灵沼大池平时小溢流和洪水大溢流,大部分西经“龙尾湾(滩)”北流苍龙河,古来相传苍龙河发源于大池大坡湾,苍龙河一名出自古传神话“苍龙佑灵沼”。

随着几千年农耕对土地的高度需求,特别是秦汉之际,秦岭北坡化羊、牛角、黄柏、乌桑屿汇流,从上游崔家湾改道苍龙河,灵沼大池年水量骤减408·1万立方米,(《户县誌》77页,1980采集数据)。使灵沼失去大量“阳水”源头。

灵沼下游的排水,位于(海子)辟雍辟池西北角,退水于雝泽池与西川形流水交汇,从赵王镇东北排入灵沼河。辟池东北角,原有“镇水塔”;也叫“巨人塔”。回鹤庄村北与鲁坡头之间漕形地貌,是灵沼辟池东北角退水丰河的古“灵沼渠”遗址,今已成为农田。

灵沼海子遇洪不淹,是上游大池溢洪苍龙河,下游排水“一渠一河”,即有灵沼渠、灵沼河来实现。遇旱不干,涌泉相济,灵沼涌泉丰富的地下水,直到本世纪初才干涸。这就是灵沼辟雍遇洪不淹,遇旱不干的秘密所在,以及周人智慧的彰显。

历代文人墨客看到灵沼的萧条,多有感慨和遗憾,如:明代刘仕龙诗:“烟水回环四望周,当年画舸此中游。而今盛世归岑寂,露冷蒹葭两岸秋”。清代王仕祯《池北偶谈》:“旁有灵沼,周数十顷,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

户县十二景“灵沼瑞莲”说的就是这里。

居住在辟雍岛上的海子村,至今流传民谣:“玻璃罩地四野明,蛤蟆打更水围城”,海子八景:“村东水流桥上桥下,村西油葫芦黄鸭,村北芦苇毛蜡,村南稻子莲花”。53年,为解除灵沼大池大坡湾雨涝水患,依灵沼川形三水,顺水利导深挖河道,使灵沼“辟池”、“雍泽水”水域面积大幅下降。

灵沼的地形地貌,水文水系与文献记载,青铜器金文十分吻合,是西周辟雍大学,国家祭祀,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特殊地表文物。

历经千年的灵沼奇观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丰镐遗址】

灵道是周王来灵沼祭祀、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重大活动的必经之道,因而过往丰镐二京客省庄古桥叫“灵桥”。

灵沼西畔的赵王镇东村北二巷,古来叫“灵道”;西村东城门外与商街西城门之间叫“灵道”;邻村莫寺坡东庄路叫“灵道”;这是西周“灵道遗址”叫法的延续。灵道还是经灵沼通西岐岐阳的重要干道,赵王镇西城门砖雕匾额“灵衢佳域”是最好的诠释。《毛传》载:“言灵道行于沼,后喻帝王恩泽所及之处。”

流传,灵沼灵道曾有周文王“长乐楼”,梁柱出奇粗壮,宏伟高大,三面通透一面套楼。两边柱刻“与民长乐,与民同乐”。楼顶大构件与楼檐小构件椎卯艺术结构,奇特玄妙,令人费解。出土明崇祯五年(1632)“重修平等大王庙”碑记镌载:“今昔之所以同心也,西周数武许建乐楼一座,巍峨耸拔,又一奇观。”与流传不符的是周武王时建,从而鉴证“乐楼奇观”曾为古灵沼一大景观。

“王在灵沼”奠基中国元典文化之先河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王在灵沼】

《诗经》:“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诗以歌颂文王之德,彰显“王在灵沼”,突出了灵沼特殊的重要地位。从出土青铜器和文献记载看,成王、康王、百年后的穆王、历代周王无不出现在丰京灵沼辟雍、辟池、大池、宗庙。说明镐京虽为理政中心,而直到西周中晚期二百多年,几乎历代周王有居于丰,在灵沼辟雍祭祀大典,会盟诸侯,处理朝政。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chu)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其历史背景,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平息了“三监之乱”,彻底革除了殷商的天命,又奔袭惩罚了淮夷,成王自成周洛邑回归丰京,作《周官》,兴礼乐,改革创始了新的制度,民众和睦,歌颂声四起,所以史载“周公制礼作乐”。

《毛诗序》:“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止乎”者,达到礼仪的最高境界,“先王之泽”即周文王所建灵沼辟雍。更确切地说灵沼辟雍是《周礼》《周易》、《诗经》的成作整理地,也是《周礼》、《礼乐》的贯彻推广地。是总结夏商,重塑社会灵魂的重大改革文化,所以,灵沼辟雍为元典文化的发祥地。

“元”,始也;“典”,即典籍、典章。从青铜器、文献记载来看,这些礼仪典章在灵沼辟雍、宗庙,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成体系作为国家意志的先河。其元典文化的基因,渗透于中华民族公共人,公共文化的历史长河。

灵沼辟雍、西雍,遗址昭昭,沉淀着中华文明的源头。

西安地理:沉淀着中华文明源头的“灵沼”

作者杨军辉:西安市鄠邑区赵王镇人,长安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世居宗周丰京遗址沃土,常年醉心于西周文化研究,历经数年,翻阅古籍,实地勘察,走访乡老,挖掘西周遗迹,整理西周人文,其所文所作堪称宗周文化研究宝贵实地资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