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封针”治脑瘫太残忍,伪科学背后依旧是集体焦虑


东方快评丨“封针”治脑瘫太残忍,伪科学背后依旧是集体焦虑

由“丁香医生”公众号撰文揭露,河南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三附院)独有的脑瘫治疗手段“封针”不仅过程残忍,或许还是一场“医疗骗局。”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采访,媒体报道称,“封针”治疗是由三附院儿童康复科名誉主任万国兰发明的。这种“封针”治疗需对婴儿的头、颈、四肢到腰部扎入几十至近百针不等并注入药剂,整个过程令婴儿极为痛苦。而且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封针”在可信度、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处处成疑。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这种“封针”治愈脑瘫儿的奇迹几乎可以说是一场伪科学盛宴。根据多位专家分析指出,确诊的脑瘫患儿不可能治愈,只是通过治疗出现好转和改善。而另一些病例则可能是误诊或医生误导,原本这些婴孩就不是脑瘫儿,也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治疗。

不过,即使有媒体、专家及时揭露了一些骗局,依旧无法唤醒一些家长。好像此前的“量子波动速读”一样,全国各地媒体均报道过其“伪科学”的一面,但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

面对“封针”治疗,许多家依旧垂直入坑、不愿自拔,而这背后,既有值得同情的原因,也存在不少家长,赤裸裸的“起跑线”焦虑。婴幼儿时期,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三翻六坐九爬”,自己的孩子迟了一些日子,就要干预、治疗,结果只能自讨苦吃。长大一些,家长又看见别的孩子聪明乖巧、记忆力超群,也寻求旁门左道,给自己孩子“恶补”。殊不知,揠苗助长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量子波动速读”让家长损失钱财,而“封针”则更为严重,它将直接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笔者注意到,一位被上述万国兰医生误诊过的孩子家长提出的告诫就非常中肯。她认为,家长要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要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其以自己女儿举例:当时孩子11个月才翻身,16个月才走路,被误诊为脑瘫,其实只是发育迟缓。她并没有为孩子干预、治疗,只是陪伴等待。现在孩子已经6岁,聪明伶俐,熟练识谱弹钢琴。

正如这位妈妈所做的,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旦家长本身陷入焦虑,凡事急于求成,抹杀孩子的个性、天赋,那必然得不到完美的结果。

如果说,家长的智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那每一位家长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折磨孩子。(作者:木子)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