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燒製為什麼需要1300度以上的高溫

大家都知道所有瓷器的燒製都需要高溫,陶器才是低溫。而建盞的燒製對於溫度的要求,更加嚴格有些窯口1200度就足夠,而建盞燒製需要1300度以上。

建盞的燒製為什麼需要1300度以上的高溫


1

建盞的燒製為什麼需要1300度以上的高溫?

建盞的高溫不是一味加溫就可以,要形成精美的結晶,溫度區間是很窄的,太高或太低都不能燒出好盞。溫度過高或冷卻過快,會導致結晶無法析出,形成純黑釉(也更加容易產生粘底、變形等問題)。

燒製兔毫、油滴、曜變等具有結晶的建盞,需要還原氣氛(由於供氧不足,令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產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不含或者極少含氧分子的火焰,稱為還原氣氛)。若氣氛不當(比如密封沒做好,氧氣進入過多,或同一窯爐不同位置導致氣氛偏差),即使溫度不變,也無法順利燒成美麗的結晶,很大幾率會形成其他雜色釉。

銀色斑紋比褐色系斑紋(包括黃褐色、黑褐色、灰褐色等)更加罕見也是因為氣氛的問題。還原氣氛很難控制,燒製褐色系斑紋,可以先還原後氧化,燒製銀色斑紋則需嚴格控制為還原焰。而且銀色斑紋的色彩、形態不穩定,生成之後極易消散,邊界也不容易如褐色系斑紋清晰,含藍光的銀色斑紋更是難以捕捉,這也是帶藍光的盞更珍貴的原因(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燒成條件最為苛刻的曜變盞,輝彩都偏藍,部分學者以此為方向,推斷曜變盞可能的形成機理)。



建盞的燒製為什麼需要1300度以上的高溫


油滴香爐盞【編號:52288】


2

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因為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製的。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種釉色,來源很複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

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兔毫盞燒成溫度範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燒油滴的條件更苛刻,因為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

對於曜變,至今還沒有公認的仿品問世。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

從以上分析可證,建盞燒成過程中,火焰氣氛和溫度的變化對釉層的含鐵結晶,起著微妙、複雜、不可思議的作用,也極大增加了成品的不可控性。這個問題從古至今都無法妥善解決。

想要了解更多與建盞相關的資訊,關注古盞堂,這裡不僅有最新、最有用的資訊,還有各式精美的品茗杯,期待大家前來選購、品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