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近年來,建盞成為收藏界的新寵;但由於斷代等種種原因,初見時易有霧裡看花之感。真正能作為投資選擇的收藏級建盞,具有哪些特性?建盞釉色多種多樣,如何辨識和鑑賞?建盞為何叫“盞”而不是碗?今天的四個問題,一一為您解答。

建盞釉色多種多樣,如何辨識和鑑賞?

宋代建盞的代表釉色斑紋為兔毫盞。此外還有油滴、曜變等名貴釉色。另有烏金釉、雜色釉等釉色分類。

如果要快速記憶兔毫、油滴、曜變的區別,可以理解為兔毫是線,油滴是點,曜變是點線面的結合

▼兔毫、油滴、曜變釉面對比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建盞斑紋的形態、顏色、分佈等,每隻都不盡相同,表現形式變化萬千。並非油滴就一定比兔毫貴重,而要看釉色的整體表現。局部驚豔,整體卻不夠和諧的例子也時有發生。

建盞斑紋的形態、顏色、分佈等,每隻都不盡相同,表現形式變化萬千。並非油滴就一定比兔毫貴重,而要看釉色的整體表現。局部驚豔,整體卻不夠和諧的例子也時有發生。

建盞為何叫“盞”而不是碗?

如果是一個不玩建盞的現代人,見到傳統建窯12cm束口盞、15cm撇口盞的尺寸,恐怕第一反應是稱它為碗。疑問也隨之產生,即使建窯幾乎都在燒茶碗,為什麼統稱建窯茶碗要說建“盞”呢?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首先我國的飲茶風俗興於唐代,比飲酒風俗來得更晚。國人最早的飲茶器具,唐代以前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

唐時,茶風漸盛,陸羽(733~804,字鴻漸,典出《易經》「鴻漸於陸」)撰寫第一本專門的茶書《茶經》,被後世奉為「茶聖」。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有了經典的依託,喝茶成為公認的講究活。茶客在飲茶本身之外,也更加註重飲茶情趣;除茶葉、茶水、飲茶方式之外,對飲茶器具,也開始產生特別的要求,比如質地、顏色和保持香氣的能力等。

自唐代開始,茶文化日益興盛,茶具工藝也隨之快速發展,並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大作之中。從這些詩文字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對茶器的「雅稱」有所不同。

在唐代,飲茶器具常被稱為「茶碗」、「茶甌」。而唐詩裡「茶甌」出現的頻次要遠高於「茶碗」。

碗是日常的、口語化的表達。如果要做成文章, 說「碗」未免有些太大白話了。在唐代,可代替碗的就是「甌」。

「甌」字在《說文》中被註解為「小盆」,它與盆、碗、盂、杯、盞的具體分野,目前也還沒有定論。或可理解為唐代對茶器的慣用稱呼。

從具體的實物上看,唐代的茶碗,器型上較為疏朗。口大、腹淺(如下圖)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而到了宋代,「茶盞」是最為普遍的說法,但以甌、碗指代茶器的說法,並未在宋代消失。 描述建盞的詩文中,有說兔毛紫盞的,也有說兔毫紫甌的,還有毫盞雪濤、兔毫甌子等

盞的本義是淺而小的杯子。從宋代的文物上看,宋代茶器的形制有別於唐代,除特別為鬥茶而改進的束口盞之外,撇口盞等器型,也較唐代更為疏朗挺拔(如下圖)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典型的宋代茶盞,口闊底窄腹深,給人一種剋制內斂、優雅協調的感覺。配合盞託使用,頗具纖穠簡古的意味。

進入明清以後,飲茶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飲茶器具的尺寸也隨之明顯地縮小。這個時期的新型茶具,更多地是被稱為茶杯,在觀感上,顯然就比唐宋的大尺寸茶碗小多了。

雖然明清時期也會將茶盞作為茶杯的書面語使用,但是其本質已經和宋盞唐甌有明顯的區別。

▼清代白瓷杯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對於現代人來說,杯和碗也是有明顯差別的,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會指杯為碗。

不過建盞的口徑跨度比較大,有15~20cm以上的大碗,也有7~8cm的小杯。不僅出於口語、書面的考慮,就算是尺寸而言,直接稱為茶碗,也有片面之嫌。稱為建盞,不僅雅俗共賞,而且不拘什麼尺寸。

建盞具有收藏價值嗎?

近年來,拍賣市場上建盞一路飆升的價格,讓許多朋友開始認識到宋代建盞的收藏價值。

▼創造紀錄的7800萬宋代油滴盞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顯而易見的是,多數老盞都具有收藏價值。只是根據釉色器形美觀稀有程度、完整度、傳承等因素,升值空間有所區別。

對於新盞,則有一些爭議,有些朋友會認為,老盞才有收藏價值,新盞並沒有,其實這就有失偏頗,厚古薄今了。

如果一直這麼想,會錯過有意思的新盞。

倘若新盞工藝師們也對新盞沒有藝術上的期待和追求,恐怕也無法恢復建窯的全貌與巔峰。

好在即使建盞燒製困難重重,依然有工匠不斷突破自我和自然的限制,燒製出驚為天人的作品。

這些作品也是具備收藏價值的,但是跟老盞相比,確實比例太低,需要仔細甄別才好入手。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

如今市場上能燒製「收藏級建盞」的匠人,怎麼看都太少,不管是和其他行業比相對數量,還是絕對數量。

是哪些因素決定這些工藝師的作品能成為收藏投資之選?簡單來說就是三點——

釉色、器形、人。

1. 無法複製的釉色

釉色斑紋是建盞的靈魂與核心。

一位建盞工藝師燒製的作品,能到五位數甚至六位數,具有收藏價值,其原因首先在於「他燒的斑紋別人燒不出,傳承建窯風骨,且極具美感」。

建盞因工藝特殊,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窯變斑紋。名貴品種有兔毫、油滴、曜變等。

以油滴為例。油滴按色彩分有金銀彩褐等多種,每種顏色又有細分。

按形態分有大油滴、小油滴等,也衍生出不少俗稱。如老盞中,德川美術館藏的小油滴盞就稱為「星建盞」。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不同釉色的燒製難度不同,一隻新盞能到收藏級,必然是其釉色類型中的頂級代表作。

如頂級銀油滴,一眼望去能窺見宋代銀油滴的韻味,細節也經得起推敲,兼顧斑紋色澤(呈優雅純淨的銀色)、斑紋質感(金屬感立體感強)、斑紋形態(圓潤不變形)、斑紋排布(分佈均勻疏密有致)、玻化質量(玻化良好,幹口窄)。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建盞燒製,工夫更多在窯內,一旦入窯,人工無法干涉窯內斑紋與釉面的形成,最後的結果,需要工藝師的經驗技巧,亦需要自然的造化。

一般銀油滴,可能做到其中2-3點,但無法面面俱到。而頂級的則可以。

這就是頂級和一般的差別,也是收藏級和非收藏級的差別。

其他類型的斑紋,如彩油滴、銀兔毫等,評判標準則不同。

如今能燒製收藏級建盞的師傅,其作品成就都是達到單類頂尖,其他人無法超越,且作品具備藝術觀賞性,也傳承宋代建窯技藝(如果使用的不是建盞工藝,屬於另一個話題)。

具有這些特性的作品,顯然符合前文所述五點。尤其是稀缺性、不可替代性、藝術觀賞性。

2. 精心設計的器型

釉色固然是核心與靈魂,歷來為世人所重,器形也不可輕視。建盞作為茶器,不僅用於觀賞,還須上手使用。

玩過其他瓷器的朋友乍一接觸建盞,會覺得建盞的器形有些單調。

並非工藝師沒有這方面的藝術追求,只是因為建盞的胎骨含鐵量很高,高溫下極易變形,且釉色形成對氣氛要求很高,無法如含硅鋁高的青瓷、白瓷一樣塑造各種複雜多變的造型。

▼宋·建窯B式束口盞(香爐格)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但即使是戴著鐐銬跳舞,收藏級的建盞,也會在器形上做好每一個細節:

以嫻熟的手法手工拉坯,手工修足,穩重而不粗笨,有質感又符合人體工程學;

在宋代傳統器形的基礎上,基於現代人飲茶習慣稍作調整,且符合極簡之美,兼顧觀賞性與實用性。(如束口部分的處理,若太厚則口感不佳,若太薄則易變形)。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3. 具有匠人精神的工藝師

除釉色與器形之外,決定收藏價值的還有人。

收藏價值而言,作品本身是先決條件,而燒製他的人,是賦予作品這些價值的造物者,是口碑的象徵。

匠人精神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為保證爐內氛圍,一窯僅燒製個位數盞,12cm標準鬥茶器甚至只燒製1-2個。

②.專精技藝,不斷鑽研建盞工藝,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一流;在致敬古人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風格。

③.對自己作品有極致要求者,沒燒出想要的斑紋,絕不會出廠,精品率再低,也堅守本心,不走捷徑。

燒出收藏級建盞的工藝師,都具有以上共性。

以此精神持之以恆燒盞,最終或著書立說,或獲得頂級職稱頭銜,成一派宗師。他們的作品產量稀少,而且精益求精。

下圖2只都是孫建興的柴燒作品,為同一窯燒出。一隻盞同時擁有柿紅、烏金2種釉色,另一隻則同時表現出藍兔毫、茶葉末2種釉色。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什麼樣的新燒建盞才是收藏級建盞?又該如何辨識和鑑賞?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