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僞!

大家瞭解了這麼久,應該知道其實建盞最大特點就是釉面變幻莫測的斑紋,當然,燒製過程中能夠出現斑紋的首要條件就是胎土含鐵量要高。那麼,要怎樣通過胎體來鑑定和辨別建盞的真偽呢?

如果胎土含鐵量高,那麼它的耐高溫性能就差,燒製中極易發生變形,甚至開裂。這樣,建盞胎土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顆粒狀的石英石等耐高溫的天然礦物。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構成一隻好建盞的胎。

所以,好建盞的胎顏色近深灰或深褐色,胎質較為粗糙堅硬,叩之有金屬聲,這樣的胎土只能取自建陽水吉一帶。這也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喜歡建盞的陶藝家都要到建陽水吉去買胎土的緣故。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建盞鐵胎鑑別原理

建盞神奇之處一則因其紋理,“入窯一色,出窯千變”,使每個盞都獨具特色;二則就是因為鐵胎,因其胎體所用粘土含鐵量遠高於其他窯內所出器皿。

從外觀上看,還原燒的建盞胎體多呈灰色或者灰黑色,氧化燒的建盞胎體則以黃色或黃褐色為主;而建盞在“正燒”時僅施以半釉,所以從外壁底部即可觀察其顏色,比一般瓷質或者普通陶土的顏色更深沉。

高鐵粘土,在宋代可謂建盞之鄉水吉得天獨厚的資源。距離建窯僅五十多公里的遇林亭窯所燒的黑釉描金盞,胎體含鐵量就已經比建盞低很多(如下圖)。更不用說其他地區的窯口。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無論是老盞還是新盞,鐵胎與否,都是判斷該盞是否正宗建盞的重要指標。究竟怎樣能夠方便快捷地辨認是否鐵胎?

目前主要流行幾種方法:

1、看顏色;

2、掂重量;

3、用吸鐵。

以上方法是否可以準確辨別鐵胎真偽?下文逐條辨析。

一、觀色法

問:鐵胎的顏色一定是鐵灰色嗎?鐵灰色的一定是鐵胎嗎?

答:因為建盞需要施半釉,所以可以直接觀察到露胎處的胎色。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如圖,鐵胎的顏色,確實會比現代使用高嶺土的青瓷、白瓷深,也比同時期其他窯口的黑釉盞胎色深,色調也主要是鐵灰色。但除鐵灰色之外,還會有紅褐色系的胎體,如下圖。

宋代老盞、現代新盞都會有部分紅褐色胎體。新盞是因為窯內氣氛偏氧化,老盞除此原因外,還可能是因為長期埋在土中被土沁導致表面顏色偏暖色。

▼宋代兔毫盞殘片底部,偏紅褐色,帶土黃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宋代兔毫盞殘片斷面,鐵灰色上也帶著土黃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現代工藝師燒製的柿紅釉建盞,表面胎色與斷面顏色明顯不同。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既然鐵胎表面不一定呈鐵灰色,那麼表面呈鐵灰色的一定是鐵胎嗎?答案也是NO。

在宋代就已經有其他窯口的窯工為了能“高仿”建窯兔毫盞,使用“化妝土”把露胎處塗黑,現代要想仿出深色的表面更是沒什麼難度。

結論:鐵灰色可以作為辨別鐵胎的參考,但不是絕對標準。鐵胎也有表面不是鐵灰色的,表面是鐵灰色的也不一定就是鐵胎。

二、掂重法

問:鐵胎應該比較重,可以根據重量來辨別是否鐵胎嗎?

答:鐵胎密度確實比非鐵胎更大。不過輕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單獨拿一個盞掂重,如果遇到小型器,可能感覺不出來密度大小。

以老盞為例,一般口徑12釐米的標準束口盞,拿起來分量都很足。

不過口徑10釐米以下的斂口小碗等,口徑小者,有的也會很厚實,有的就顯得輕一些,同尺寸的宋代老盞中,亦有不同重量。當然兩者與同體積的非鐵胎茶碗相比,都會更重。新盞的器形就更是五花八門,重量也不固定。

結論:輕重是一個相對概念,除材料密度外,也跟器形的大小、盞壁厚薄有關。重量可以作為參考,不過不夠直觀。

三、吸鐵法

問:鐵能被磁鐵吸引,可以用吸鐵石來測試是否鐵胎嗎?

答:憑肉眼手感既然不能一錘定音,那麼藉助工具呢?有人想到用磁鐵來檢測是否鐵胎,這個思路挺有意思。

有圖有真相,隨機抽取一些建盞實驗,確實多數能被磁鐵吸住。下圖所使用的磁鐵尺寸為厚2mm,直徑5mm,太大的磁鐵,重力會大於磁力,肯定沒法吸。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宋代建盞殘件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被小片磁鐵吸住的現代新燒建盞

建盞原來要這樣鑑定和辨偽!

還有許多盞,如宋代的茶葉末盞、灰皮盞,現代的許多位師傅所燒兔毫盞、油滴盞等,基本能被磁鐵吸住。而宋代茶洋窯茶盞、現代的青瓷白瓷,是都不能被磁鐵吸住的,就不一一貼圖了。

不過也有一些建盞,不太能吸,

能否斷定,不能被磁鐵吸住的,就不是鐵胎呢?答案也是NO!

關於吸鐵法的結論是,多數建盞確實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或者吸不牢,但不代表就不是鐵胎;而且吸附的牢固程度也不能體現胎體原料含鐵量的高低。

綜上所述,不管是觀色、掂重還是吸鐵,都能從大致上區分鐵胎和非鐵胎,但也有其侷限性,都存在反例。既然存在反例,就不能說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以上方法可以作為“粗篩”的方法,若要蓋棺定論,加上釉面表現、建盞應該具有的各種工藝要素等全面分析即可。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jz5201314m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