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臨街綺閣五雲高,不厭湖園繼返勞,聞道喬妝趙抓髻,豔歌猶勝鄭櫻桃。

這是晚清民國詩人高樹在其著作《金鑾瑣記》中,對民國時期名噪南北的“平民藝術家”抓髻趙進行的主觀評價。其中,高樹認為抓髻趙的藝術造詣超過了鄭櫻桃,這一評價可謂首肯心折

鄭櫻桃,後趙武帝皇后,美麗動人,優伶出身,能歌善舞。因唐詩人李頎曾做樂府詩《鄭櫻桃歌》,使其流傳千古。我認為,高樹詩中的“鄭櫻桃”其實是代指具有突出技藝的演藝人員,他認為抓髻趙可以勝過“鄭櫻桃”,其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孤本·高樹《金鑾瑣記》敘

抓髻趙,原名趙奎順,太平歌詞滿族藝人。早年為慈禧太后賞識,進出皇宮,成為皇家供奉。抓髻趙在皇宮時地位超然,能與京劇名家王瑤卿相提並論。清代《昇平署志略》中有相關記載:

玩藝供奉,第二名奎順,食銀四兩……連李蓮英也向他學習過……(抓髻趙)與京劇界王瑤卿的“王老供奉”相媲美。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慈禧很喜歡欣賞滿族藝人的表演

作為滿族藝人的抓髻趙,曾經得到慈禧“萬壽無疆,太平歌詞”的8字賞賜,並就此在晚清名聲鵲起,到民國時,抓髻趙仍然在太平歌詞上擁有較高的造詣,四處走票,曾在開封逗留3年,招收門徒,但是卻未能得他真傳。

1939年,主持廣播電臺文藝節目的戲曲研究家傅惜華延請抓髻趙前往電臺播音,抓髻趙在播音時,《十里亭》、《逛南頂》、《大西廂》等曲目都留下了珍貴的音頻,不過,時至今日,因為多種原因,這些珍貴內容都已流逝,頗為可惜。另,遍尋網絡,也無抓髻趙之照片,同樣令人唏噓不已。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戲劇研究家傅惜華

抓髻趙對於太平歌詞的貢獻,在於晚清、民國的代代傳承,他與民國早期活躍的汪兆麟、吉文貞不同,抓髻趙對於太平歌詞的領悟更多地是從晚清皇宮國樂開始,向民國民樂過渡,既有滿族藝人不同於撂地而生的藝術追求,也有依託電臺廣泛傳播太平歌詞的探索,他是太平歌詞託生蓮花落、北京小曲的見證者,也是上世紀40年代太平歌詞由盛而衰的最後那抹色彩。

抓髻趙1939年病逝,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於大江南北的汪兆麟(1932年病逝)、吉文貞(1944年病逝)等太平歌詞藝人同樣也先後隕落,至此之後直到八十年代,活躍在太平歌詞舞臺上的曲藝大家不過寥寥數人,太平歌詞進入衰落時期,王本林正是衰落時期仍然堅守太平歌詞舞臺的曲藝大家之一。

王本林:奉獻光與熱,太平歌詞傳承四十載

1950年,時年32歲的王本林在陝西西安市設立紅星相聲社

,十三歲拜師、二十三歲登臺的王本林在說相聲的同時,兼顧太平歌詞,他依託紅星相聲社,使得太平歌詞逐步在西北大地繁衍生息。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紅星相聲社演出單·太平歌詞作為獨立演出形式存在

同年,抗美援朝打響,王本林先生積極籌措力量,以實際行動予以支援。在王本林之子王雙福家中,有一封

西北文聯寫給紅星相聲社的信函,上面明確記載著當時相聲社的捐款數額。

紅星相聲社共捐款4次,捐款總額為521400元。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紅星相聲社捐獻“魯迅號”飛機的收據存根

這是1953年前後,王本林積極參與衛國建設,為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捐獻一架“魯迅號”

飛機的收據存根,當時,王本林集結全社力量,開展連場義演籌款捐獻飛機的同時,王本林積極參加“西北五省赴朝慰問團”,參與慰問演出。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王本林(右)與搭檔在朝鮮參與慰問演出

新中國建立後,與很多藝人相同,王本林擁有一顆愛國拳拳之心,捐款捐物、親往義演,將太平歌詞帶向異國他鄉,受到了指戰員的歡迎,這不僅是王本林曲藝生涯中的一次洗禮,也為他1958年之後專攻太平歌詞,成為太平歌詞藝人,砥礪傳承太平歌詞埋下了伏筆。

王本林先生的太平歌詞韻味十足,聽上去婉轉動聽,尤其在閉眼聽時,更能感受其中的曲藝魅力。本人結合現有的王本林先生太平歌詞選段內容,對其太平歌詞藝術特點做一些歸納梳理,不對之處,萬望海涵。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王本林先生在表演太平歌詞

  • 有板有眼,不急不慢中盡顯韻味

太平歌詞講究的就是韻味,曲調雖然較為單一,但是其中韻味卻是很難拿捏的,王本林先生的太平歌詞充分展現了其中的有板有眼,並且在不急不慢中,顯示出了大家風範。比如:王本林先生在演繹太平歌詞《層層見喜》時,其節奏稍慢,卻不見任何拖沓之感,而是在徐徐吟唱內容的過程中,一板一眼運用單點、連環點手法展現出這段太平歌詞的精彩之處。

單點:單手攥著玉子,分別用拇指和另外四指,將竹板掐住,以掌心為支撐互相擊打。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玉子伴奏之單點技巧

連環點:以拇指和中指掐玉子,通過手腕抖動,可晃出連環點。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玉子伴奏之連環點技巧

  • 嗓音洪亮,一唱一和裡都是魅力

王本林先生唱太平歌詞時,嗓音洪亮,能夠讓唱詞與玉子板在微妙的和諧中發揮出更大的藝術魅力。比如:王本林先生的

太平歌詞《秦瓊觀陣》,其玉子板與唱詞一唱一和,配以洪亮的嗓音,細細聽來,老先生的太平歌詞功力立顯,尤其是其中大段貫口,聽上去就是一種莫名的享受。

說你今天馱出我這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钂、棍、槊、棒、柺子、流星四門兜底鎖子八卦連環陣。 ——摘自太平歌詞《秦瓊觀陣》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太平歌詞愛好者手寫太平歌詞《秦瓊觀陣》

王本林,起於微末,成於太平。王本林伴隨著太平歌詞由盛及衰,既見證了汪兆麟、吉文貞的極盛時代,也度過了隨後漫長的衰落時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本林成為天津為數不多的太平歌詞藝人,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不僅自己仍然致力於太平歌詞的傳承,而且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其子王雙福也將太平歌詞當成了自己終身奮鬥的藝術事業,多少年來活躍在太平歌詞的舞臺之上,代代傳承,雋永流芳。

王雙福:耳濡目染,以傳承人身份助力太平歌詞發展

1957年,天津市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如期舉行,當時到場的相聲演員匯聚一堂,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大合影。馬三立、張壽臣等老先生赫然在列,年僅12歲的王雙福有幸坐到了最前排的地上,見證了當年的盛況。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老照片·1975年合影,馬三立(前排右一)王雙福(中間席地而坐)

王雙福,王本林之子,連笑昆之徒,馬三立徒孫。對於太平歌詞,受其父王本林耳濡目染,很小便接觸這一藝術形式,6歲半便能登臺表演,到12、13歲時,王雙福已經成為舞臺常客,時常有報紙對其進行報道。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1958年《新晚報》關於王雙福的報道

王雙福基於太平歌詞的貢獻,尤為突出。王雙福對於太平歌詞的傳承並不容易,越來越多相聲藝人丟失了吟唱太平歌詞的能力,發展大環境並不理想。甚至很少有人能唱出整段的太平歌詞。基於此,我認為,他的藝術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是當前少數能夠唱完整段太平歌詞的藝人。第二,勤於研究,以著作出版綿延太平歌詞發展。他不僅身體力行,以紮實的藝術修養帶動太平歌詞得以發展,而且在晚年編著專業著作,以更為客觀、永久的方式讓太平歌詞能夠獲得更好展現。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王雙福登臺表演

  • 能夠唱完整段太平歌詞,實屬不易

王雙福,已經是當前少數能夠完全唱完整段太平歌詞的藝人,而且,在乃父王本林、其師連笑昆的衣缽傳承下,王雙福的太平歌詞特點鮮明,節奏緩而不拖,嗓音洋洋盈耳,韻味獨有千秋。比如:王雙福在演繹太平歌詞《百戲名》時,隨著玉子的伴奏聲,一連串太平歌詞戲名被一一唱出,節奏一直保持在相對緩慢的狀態之下,配以抑揚頓挫的語氣,使得《百戲名》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王雙福演繹太平歌詞《百戲名》

  • 以專業著作助力太平歌詞,綿延發展

2009年,太平歌詞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遺名錄,王雙福成為非遺傳承人。自此,王雙福不斷致力於太平歌詞專業著作的編撰工作,他所編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太平歌詞》(以下簡稱:《太平歌詞》)於2016年問世,王雙福在《太平歌詞》中將其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予以考究,對太平歌詞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藝術傳承等都進行了逐一闡述。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王雙福專著《太平歌詞》

王雙福此舉,使得太平歌詞從原先的口口相傳、師徒傳承,向著書立說完成了紮實的探索,也使得太平歌詞更好實現發展走出了劃時代的一步。王雙福終身致力於太平歌詞的獨立發展,他繼承其父王本林先生志願,賦予了太平歌詞更多的藝術魅力,也使得太平歌詞更多地展現出民間底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當前,很多相聲藝人將太平歌詞作為暖場小唱,只是將這一藝術形式作為相聲的點綴,唱,則只唱幾句,很多情況下,還沒有唱出太平歌詞的精髓,如此這般,如何能夠更好傳承太平歌詞,相聲藝人們需要向王雙福先生學習,唱出太平歌詞的“味”,道出太平歌詞的“情”。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王雙福演繹太平歌詞

  • 以玉子唱和,推動太平歌詞迴歸本位

太平歌詞的傳統演繹,離不開玉子板,為此,相聲藝人在吟唱太平歌詞時,需要注重玉子板的作用發揮,使其與其他曲藝形式進行明確區分,只有如此,才能通過玉子板的唱和,推動太平歌詞迴歸本位,更多地展現這一藝術形式的傳統魅力。比如: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在唱太平歌詞《韓信算卦》時,手拿玉子打出節奏,以玉子唱和,唱出的《韓信算卦》,別有一番傳統韻味。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張雲雷手持玉子,吟唱《韓信算卦》

  • 以學習為重,促使太平歌詞規模發展

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永遠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舉措。對於相聲藝人來說,太平歌詞作為“說學逗唱”中的“唱”,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使得四門功課不會“缺一門”。這裡的學,既要學習太平歌詞的段子內容,也要學習蘊含於這一形式之中的傳統韻味。如今,除了“少馬爺”馬志明,及其德雲社的部分演員之外,很多相聲演員並不擅長太平歌詞的吟唱,這就使得這部分演員在說相聲時,少了太平歌詞這一藝術形式的演繹,其效果也就此打了折扣。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馬志明、黃覺民表演相聲《太平歌詞》

  • 以演繹為要,助力太平歌詞擴散傳播

太平歌詞作為傳統曲藝形式,想要獲得更好的傳播,不能僅僅依靠非遺傳承人的努力,相聲藝人們同樣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不同演出場合,對不同太平歌詞段子進行演繹,只有如此,才能讓太平歌詞不會真正埋沒於時代之中。比如:德雲社班主郭德綱在演繹太平歌詞上表現的不遺餘力,他在不同場次表演中,就曾演繹過《層層見喜》《餑餑陣》《楚漢相爭》《單刀會》《大實話》《秦瓊觀陣》《老虎學藝》《滿江紅》《莫相爭》《勸人方》《循環報》等數十段太平歌詞,其中,《大實話》更是成為德雲社的保留墊場曲目。

太平歌詞漫談(中):民間曲藝代代傳承,地方藝術生生不息

郭德綱帶領眾人演繹太平歌詞《大實話》

太平歌詞,雖屬小眾,歷經滄桑,綿延百年。依附於相聲而生,卻能發展於藝術之林,晚清時為皇家供奉,民國時從盛及衰,到如今,遍歷興衰反覆,非遺榮耀得興。相聲藝人推崇“說學逗唱”,自有傳承太平歌詞之重任。然而,眾多相聲藝人忽略這一傳統技藝,使其明珠蒙塵,難得廣泛傳播。幸有王寶林、王雙福父子代代傳承,德雲社郭德綱、張雲雷一行深入挖掘,才使得太平歌詞得以在民間劇場予以流傳。

太平歌詞,凝結了恩緒、抓髻趙等先輩心血,經歷了汪兆麟、吉文貞的興盛發展,也走過了多年的無人問津,時至今日,相聲一門百花齊放,更需要為太平歌詞的日漸復興做出更多的努力,只有如此,才不負前輩厚望,不負觀眾重託。

參考文獻

[1]高樹.金鑾瑣記[M].中華書局.2007

[2]佟守本.中華太平歌詞珍本[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3]王雙福.太平歌詞[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6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