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富家千金、风流影后、落魄乞丐,这些词恐怕很难联系在同一个人身上,但这偏偏是杨耐梅一生中最最鲜明的三个标签。纵观她这一生当真应了她演的一部电影——《奇女子》,她早年风光张扬,晚年却流落街头。世人对她褒贬不一,我倒是很喜欢她这个“奇女子”。

杨耐梅名字里有一个梅字,但是她的性格更像是娇贵妩媚的玫瑰,带刺的玫瑰。她的一生过得相当精彩,比任何一部她演的电影都精彩。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

为梦出逃的富家千金,逐梦上海滩

出身富商之家的杨耐梅如果按照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她要么是做个大家闺秀,嫁人以后相夫教子;要么就是掌握了知识,成为新女性,继承父业在商界叱咤风云。前一个符合世俗,后一个是父亲对地的期盼,然而她通通不想要,她想要做的是——风风光光的大明星。

杨耐梅是独生女,家庭环境优渥,父母千娇百宠,为了她可以摘星星摘月亮,她也被宠得娇纵任性,不甘拘束。父亲希望她可以好好学习,留洋深造,光耀门楣,但她却无心向学,唯独喜欢表演。在校的时候是活跃的文艺骨千,离开学校没有老师的管束,她更加放肆,出入各色的舞会,沉浸于交际。

因为父母喜欢“文明戏”, 杨耐梅也受到了影响,对“文明戏”也有了兴趣。但是当时的“文明戏”跟传統戏剧一样,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是由男旦来扮演的,杨耐梅认为他们矫揉做作,装腔作势,非常不自然,她对此很不屑,认为如果是自己来演的话,一定会更好更自然,她也一直在寻求这样的机会。

我在想,说不定杨耐梅会庆幸自己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因为这个时候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社会的性别观念开放发展,女性进入公共空间并登台演出成为可能,许许多多的电影女明星纷纷涌现,杨耐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孤儿救祖记》剧照

彼时,明星电影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正在上映,杨耐梅坐在观众席上,深深地被女主演王汉伦吸引,她不禁想:既然她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呢?我也有长相,对自己的表演也有自信,我想试一试……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她在电影散场后,直接驱车去了明星电影公司,她要毛遂自荐。

当时,明星电影公司的郑正秋正在为一个角色烦恼,这个角色出自《玉梨魂》,《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徐枕亚的畅销作品,女主角已经有了,正是王汉伦。但是却迟迟无法敲定合适的人选扮演女配角小姑筠倩——这是一个美艳骄纵的富家小姐,电影公司这边看了许多演员都不下满意。当时的大部分女性锋利不足,温驯有余,无法演出筠倩的神韵,恰恰是这个时候,年轻气盛的杨耐梅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这不正是从书中走出来的筠倩吗?

郑正秋把杨耐梅引荐给导演张石川,导演对她很满意。很快地,明星公司与杨耐梅签了约,杨耐梅拿到了她演艺生涯的第一个角色,她的传奇人生也由此拉开序幕。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

尽管在拍摄过程中,张石川的严苛让从小娇生惯养的杨耐梅吃尽了苦头,不过电影上映后反响不错。这个新颖的角色设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再加上杨耐梅招摇张扬的行事作风,几乎与角色融为一体。初入行便崭露头角,杨耐梅喜不自胜,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初的社会风气对拍戏这件事并不怎么认同,时人认为拍电影就是做“戏子”,而做“戏子”是件不光彩的事,名门淑女们不屑也不敢去做“戏子”,而杨耐梅敢!她真的是反叛又大胆。

趁热打铁,公司马不停蹄地给她接了第二部戏——《苦儿弱女》,她本以为自已可以继续演绎妖娆美丽的女子,哪成想这次居然演的是里面的大反派——一个丑陋恶毒的地主婆,爱美要面子的杨耐梅不乐意了,但是为了成为大明星,她也只能硬着头皮演下去。

好在公司有体谅到她的情绪,下一部剧本《诱婚》便是量身为她打造的,而且她也是这部戏里真正的女主角了。她饰演的是一个身边绕满追求者的摩登女郎。这才是杨耐梅想要的角色,这是她第一部主角戏,为了能更贴合这个角色,她每天带着一大箱衣服去拍摄地,她还大胆地模仿国外明星的神情,妩媚挑逗。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剧照

在电影上映后,杨耐梅凭借大胆的演岀一炮而红,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以风流放荡著称的女明星。在她为自己的名气而欢欣之时,她的父亲给她浇了盆冷水。他对女儿去演戏这件事非常恼火,自己的掌上明珠怎么能自甘堕落去做戏子呢?他勒令杨耐梅不许再去演戏,杨耐梅怎么会甘心明星梦被就此扼杀呢?她负气之下毅然离家出走。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敢拼敢闯,是风流影后,也是奇女子

为了能够摆脱家庭的束缚,杨耐梅愈加放纵,她除了拍电影就是混迹在灯红酒绿的场所。这个期间,事业也相当忙碌,杨耐梅陆陆续续拍了《好哥哥》,《新人的家庭》,《空谷兰》等等。杨耐梅在《良心复活》的戏里戏外的表现更是吸揽了上海滩的目光。

这部戏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故事不但一波三折,还在上映期间出了奇招:电影公司与影院把观看环境做了精心设计,让观众们有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更惊喜的是,在影片中杨耐梅扮演的角色哼着摇篮曲哄婴儿入睡时,幕布升起,杨耐梅本人身着戏里的衣服,在现场乐队的伴奏下,悠扬地唱起《乳娘曲》,现场与大明星如此近距离接触怎么能不让人兴奋?这事当即成了上海滩的头条。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电影海报

女性进入公共空间,避免不了的是被注视,杨耐梅从来就不会躲避这种注视,不管是好意的,恶意的,她照单全收。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她依旧我行我素。拍《诱婚》时,她与王吉亭相恋,离家后也是借住在他家里;在拍摄《空谷兰》的时候,她又与男主角朱飞同进同出。她的花边新闻漫天飞舞,但她毫不在意,在当时的上海,哪个人不认识这样肆意妄为的杨耐梅呢?

她的脾气随着名气渐长,她越来越任性,她甚至想自立门户做个老板了。但是自立门户需要由头,直到杨耐梅在一纸新闻上看到于美艳自杀的报导,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美艳为了反抗包办婚姻逃往了上海,有天她走上阳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往街上抛洒大把大把的钞票,看着路人哄抢,她在楼上大笑。于美艳生前以作风大胆、喜好奇装异服、行为标新立异为人所知,坊间传言其曾玩弄过3000名男性。1928年,于美艳在由香港驶往上海的轮船上突然投海自尽,一时引发社会人士及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剧照

杨耐梅觉得这是个好题材,甚至觉得自己与于美艳惺惺相惜,她决定把于美艳的故事拍成电影,但是没人看好这个剧本,所以她决定自己来。她想尽办法终于筹到了一笔资金,杨耐梅当即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由自己来饰演主角于美艳,上演一代传奇女子的银幕故事。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募资开办耐梅影片公司开拍《奇女子》前夕,剧组全体成员合影

影片很快就拍好了,定名《奇女子》开始全国巡演。“以浪漫派之杨耐梅明星饰浪漫之奇女子,自尔佳妙。”《奇女子》不仅在国内大获成功,而且她还把电影推广到南洋。她在拍摄的时候就在考量如何开拓南洋市场,果不其然,影片在南洋大受好评,杨耐梅也狠狠地赚了一笔。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演唱奇女子忏悔词之装束(《世界画报》1928 年第一百六十四期)

历经动荡,昔日影后竟成街头乞丐

影片的成功给了杨耐梅奢侈挥霍的资本,她花钱愈发大手大脚,嗜赌如命,曾一夜之间挥霍了八万银元。公司随之关门大吉,她不得不复出拍戏养活自己。但奈何时也命也,在有声电影的冲击下,身为广东人的杨耐梅国语不过关,一代风流影后也慢慢淡出了银幕。

淡出电影界的杨耐梅嫁给了陈君景。陈君景属名门之后,还是经济学博士。婚后杨耐梅随丈夫去了香港,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她褪去骄纵,洗尽铅华,隐退在家相夫教子。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杨耐梅与女儿

本以为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结束此生,但是抗战爆发,父母去世,丈夫失业,家中没了生计,为了补贴家用,杨耐梅打算重回上海复出。

在1942年6月的《大众影讯》里,那些尖酸的文人如此调侃她的回归:“耐梅的年华虽已老去了,但徐娘的风韵,依旧万分的动人,也许沪上人士会再度拜倒在她皮鞋脚下。”

复出失败,她重回香港。1956年,她与丈夫离婚,不久,沦为乞丐流落街头。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左为费柏青,中为杨耐梅,右不祥

那个张扬的女子竟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令人唏嘘。好在,她的女儿女婿赶来把她接去台湾,一代佳人不至于荒唐地死在街头。1960年2月27日,她在台湾郁郁而终。

她在死前曾说过:“余(我)衷想前事,如春梦一场,甚思同业后辈,以余(我)为借鉴,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这是她用一生得出的感悟,谆谆劝导后世人。

早年嗜赌,中年失业,晚年行乞,她寄语后人:春梦一场,以我为鉴

图 | 晚年的杨耐梅接受记者采访

杨耐梅的晚景,令人慨叹之余又实在掩不住内心的亢奋。如果说她的惨淡收场,是人生终点的一场挫败,那相对于一个时代来说,那必将是一场精彩的挫败。

前清覆灭之后,遗留下来的大家闺秀,何其多,逆流而上的大家闺秀,何其少。敢第一个冲出来的,必将背负翻江倒海的唾骂,杨耐梅就是其中一位稀有的佼佼者。她所追求的理想,抛却了闺房,决裂了家庭,冲破了传统,挑战了社会,于今日来看,无一不使人激动沸腾。

她的后半生正因为有了创业失败、挥金如土、复出受挫、解除婚姻,才足以证明她用实力品味人生大起大落。即使晚年沦落至街头乞丐,也无法否定她在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中所树立的女性尊严。再放眼民国当下,女性活动一片死寂,宿命附庸于男性,一辈子匆匆别过。前者与后者的存在意义无需多说,有人活着,有人活过,甘愿遍体鳞伤也一往无前,这种精彩的魅力不在于是否成功圆满,而在于把握了生命的长度大干一场。

文 | 杨长思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