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就如同我們談詩歌,總會想到唐詩,談到書法,亦會想到魏晉,而談到繪畫,大概都會想到宋元。明朝的文化似乎永遠不在主流藝術舞臺上。整個明代,大概在畫史中能佔據一定分量的只有浙派繪畫的創始人戴進、江夏派繪畫的創始人吳偉、吳門四家,以及董其昌、徐渭、陳洪綬等,而能與宋元諸大家被後世稱讚的,也莫過於徐渭一人而已。周臣,雖然培養出了吳門四家之二的唐寅與仇英,但是在畫史中,我們卻很難找到太多關於周臣的痕跡。或者說,周臣是這樣一位差不多被畫史遺忘的畫家。

周臣,生卒年不詳,大抵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間,字舜卿,號東村。關於周臣的生平際遇,畫史不見詳述。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畫論》中評價周臣道:“亦是院體中一高手。”略晚於周臣的批評家王穉登在評價當時蘇州畫家時,就曾就說周臣“一時稱為作者”。從這些評價來看,人們對周臣的繪畫似乎還沒有達到與其學生唐寅、仇英那樣的高度。

周臣流傳下來的作品有很多,而周臣本人是一名非常勤奮豐產的畫家。甚至有人說唐寅成名之後的許多作品都為周臣代筆完成的。何良俊《四友齋畫論》中的記載:“聞唐六如有人求畫,若自己懶於著筆,則請東村代為之,容或有此也。”姜紹書《無聲詩史》卷二中也說:“唐六如畫受之東村,及六如以畫名世,或懶於酬應,每請東村代為之。今伯虎流傳之畫,每多周筆,在具眼者辨之。”老師為學生代筆,這在今天看來有點難以置信。當然,關於周臣為唐寅代筆之事,目前也沒有定論。但是,藉由此事,我所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周臣,一個遠高於時人評價的周臣。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柴門送別圖》

一、掇英者周臣

不到100年元朝政權在朱元璋等農民起義軍的反抗下瓦解了。對於多數漢族文人而言,似乎等來了自己的春天,包括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紛紛在新政權裡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朱元璋的鐵血統治絲毫不亞於元朝統治者。加之明朝時宦官崛起,並逐漸取得了相應的權利,導致一批有志之士鮮有晉升通道。

在這種背景之下的明代繪畫,也很難取得宋元時期那般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明朝初期,畫家們多以虔誠學習宋元傳統為主,鮮有創造。類似王履這樣“作畫不可泥古,要以自然為師”的畫家實在是少見。王伯敏老先生稱這一時期為中國繪畫的“掇英時代”。所謂“掇英”,即效法古人,緊扣古人(主要是五代北宋以及元)的傳統模式,從章法、筆墨等諸多方面全方位地學習,簡單說就是不遺餘力地吸取傳統的精華。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甯戚飯牛圖》

明代的繪畫並不像宋元那般有著自己的模式;明代的繪畫是在宋元模式下的一種組合與延續。因此,我們通常看整個明代,除了吳門四家以及戴進、吳偉等人,其餘的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的。這當然是畫史的態度。不過,在畫史中常常被一筆帶過的,卻未見得不重要。在明代畫史中,周臣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他的繪畫,既有著院派畫的嚴謹纖細,又有著文人畫的肆意灑脫,故而也被稱為非院派的院派畫家。

多數畫史研究者評價周臣時,認為周臣的繪畫藝術價值不高,甚至比不過他的學生唐寅、仇英。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無外乎內外因兩種。外因在於周臣作為職業畫家,以賣畫為生,其許多作品必須對贊助人“負責”,很難像沈周、文徵明這類不依靠賣畫為生的文人畫家那般恣意灑脫。內因則在於周臣對宋元傳統的執著追求,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是一位缺乏創造力的畫家。其對宋元傳統的執著于堅守,本就是一種創造。也正因為這般的“創造”,培養出了仇英這樣的大家。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松泉詩思圖》

自元代以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杆旗幟,諸如元四家、吳門四家、清六僧等說法,而明代吳門四家是一個特別的組合。吳門四家中,唐寅與仇英皆為周臣的學生,且二人的繪畫路徑不同於沈周、文徵明這樣的純粹文人畫傳統,而是兼富院派特點的文人畫家。這其中的貢獻者,非周臣莫屬。

明代繪畫(前中期)是一個掇英的大時代。周臣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畫史上的名聲不及吳門四家,也不及浙派與江夏派的戴進、吳偉,但是,周臣卻大抵上稱得上是最全能的職業畫家了,他的作畫技藝並不屬於同時代的任何一人。我們幾天評判一位畫家的作品,往往是從多維度進行認知的,以戴進和唐寅的作品為例,戴進的作品在技巧上明顯高於唐寅,但是,論畫史地位,唐寅則遠勝戴進,這其中就與繪畫作品中是否具有獨特的精神韻味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周臣並不是一位擅長或者說需要他在繪畫中過多表達這種精神價值的畫家。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水亭清興圖》

翻閱周臣的作品,是另一番氣象。一個遊離在世俗生活與精神世界邊緣的偉大畫家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著對過去文人精神生活的歌頌,也有著對現下殘酷生活的鞭策。既有著對個人理想田園牧歌生活的禮讚,也有著對現實情境下的生命無奈。只不過,多數時候,我們很難通過其稱不上創造性的筆墨中去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家。

畢生都在學習宋元氣象的周臣,絕對是一個堅定的宋元復古主義者。他的作品往往表現出一種超越了當下的氣象,即體現出了文人畫傳統和職業畫家傳統之間的互動關係。周臣不僅擅長職業畫家的院體畫風,還突出了筆墨本身的審美價值。

周臣在一定程度上兼備了院體繪畫的嚴密和文人畫的雅逸,所以作品左右逢源,深受歡迎且影響廣泛。應該說,周臣的嘗試使蘇州的職業繪畫初步形成一種嚴整雅緻、灑然磊落的獨特面貌,在其作品《柴門送別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明清文人潑墨寫意時代的在悄然來臨。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寒鴉月夜圖》

二、《柴門送別圖》: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慄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杜甫《南鄰》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柴門送別圖》局部1

周臣的《柴門送別圖》將杜甫《南鄰》的詩意以圖像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漂泊至成都,並建草堂過上了其一生之中相對安寧的一段歲月。這首《南鄰》即作於此時。在這首詩中,我們不再感受到杜甫詩中那種悲愴和不忍,作為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南鄰》更像是其現實中的僅存的那一絲寫意的人生片段。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江村暮”、“月色新”一幅美好溫情的畫面彷彿呈現在眼前。再看《柴門送別圖》,非常貼切地將這份溫情以圖像的形式轉換了出來。對周臣創作這幅《柴門送別圖》的動機以及當下的情形,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碰巧有客人來訪,在送別客人之後有感而發;也許是某位贊助人鍾愛杜甫這首南鄰,希望東村先生能畫出一幅《南鄰圖》;又或許,周臣對詩中所營構出來的高隱生活心生嚮往,於是便訴諸筆墨寄託情思。

“柴門”二字大概是這首詩中最讓人動情的,它樸素而真切,它平淡而活潑。而周臣亦以“柴門”二字入畫,將一份高隱之情以率意揮灑的筆墨表現在我們面前。“柴門”幾乎是中國文人隱士棲息的精神家園。周臣畫此畫的目的大概更多的還是源於自己內心對高潔淡泊生活的無限嚮往吧。沈周亦曾劃過《東莊圖》,同樣也表達了類似的生活嚮往:聽稻風蛙鳴,過竹林小橋,河畔聽荷,亭中觀魚,桑洲話桑,南港漫步,東城眺望,西溪獨坐。顯然,從這一角度看,明代的士人內心中始終有著一種不安定,他們亟需通過作品來平衡現實與理想世界的衝突。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柴門送別圖》局部2

我們看《柴門送別圖》,在松風雲水之下,主客二人在柴門外作揖拜別。巨大的松樹遮蓋著茅屋,也遮蓋著送別的主客。整幅圖景被置於一個隱蔽的世界裡。而“送別”的故事則在僅存的一點空間中動人地演繹著。一艘小船停泊在岸邊,船上的船伕大概是在等待主客寒暄的時間太久,以至在船上睡著了。肩挑琴書擔子的書童跟隨在客人的身後,眼睛注視著自家先生與主人家的寒暄送別,大概也是被先生與主人的對話所吸引了,其神情顯得非常投入。

在在柴門外的男主人,隔著小土坡向客人告別,但是其身體明顯是朝著前行的方向,似乎還不捨友人的告別,欲向前迎接一番。主人家身後是柴門和他所隱居的家,可以看到女主人正在收拾著剛剛和客人一起用餐後的餐具。通過這個場景也可以反映出主人家的身份,如果是官宦人家,不會由女主人親自收拾。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柴門送別圖》局部3

一株枝幹虯曲的古松,在月色下更顯得鬱鬱蔥蔥。畫面中對遠近關係的處理,應對了當時的月色環境。在月色的籠罩下,遠景是蒼茫一片,而在這蒼茫之中,又似乎是一個鬱鬱蔥蔥的世界。淡墨刷出的土坡,與周圍古松構成了一幅層次有序,濃淡有致的月夜圖像。周臣的繪畫,一般被概括為“三個階段、兩種面貌”。所謂“三個階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謂“兩種面貌”,即謹細的面貌和粗放的面貌。這幅《柴門送別圖》從筆墨面貌上看,更傾向於粗放的面貌。而周臣之所以被稱之為非院派中的院派,此粗放的一面大抵上應了其非院派吧。當然,這只是簡單形式上的一種理解,更深刻解讀還應回到其筆墨所呈現出來的精神意義上。

月光粼粼的水面,盪漾著水草,山中清泉伴著輕快的節奏潺潺而下,溼墨濃筆揮灑出水岸的水石,與淡薄溼筆的土坡形成一種有趣的筆墨對話。在這種揮灑之外,則是松針的秀麗勁挺,流水紋的細麗。可見周臣豐富的筆墨技巧。

在這幅作品中,周臣有意壓縮了不同深度層次的空間圖像。我們看到的近景的船工、中景的客人、稍遠處的主人以及屋中女主人,彷彿被擠到了同一平面,前後關係幾乎都是依靠遮擋物來暗示。在筆墨上,歲用筆亦率性,,時見散鋒,也可見雄勁挺放、率意揮灑,但是又不乏秀整簡潔,絲毫不見凌亂粗野之勢。

拋開我們過往對周臣的固有印象來看這幅《柴門送別圖》,應該說,周臣在《柴門送別圖》中找到了一種筆墨的情趣,當然,這種情趣依舊是嫁接在宋元傳統上的,特別是李唐與馬夏的傳統模式。但是,藉由這幅作品中揮灑的筆墨,我們看到了大寫意時代悄然來臨的趨勢。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山齋客至圖》

三、生活之美,俯拾即是

在中國繪畫長河中,有許多類似周臣這般的畫家,他們擁有超凡的技藝,卻因為某種標準而不被主流認可。如果為唐寅代筆之事為真,那麼我們是否又該重新去認識周臣?因為那些託唐寅之名的周臣之作,是被主流所認可的。周臣不同於唐寅、文徵明那般的恣意灑脫,超凡絕塵。他時常還是一位有著以畫觀世之心的人。諸如《流民圖》這樣的不朽之作,又有誰會懷疑這幅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呢?

周臣是一個“不爭”的人,安於自己的生活,又觀照著自己所處的時代。那些名利之事,他大概也無心追逐。他也是一位愛才的人。唐寅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送至周臣門下學畫。周臣稱得上是唐寅的啟蒙恩師,而唐寅跟隨周臣學畫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兩三年之後,因為唐寅進步神速,周臣有感自己已經無能為力教會唐寅更多了,便推薦給了沈周。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觀瀑圖》

在明代這樣一個充斥著焦慮的時代,像周臣這般依舊樸實地堅守著自己內心的繪畫者是少見的。人人都在傳承中尋找著形式上的革新,卻少有人只為傳承而傳承。在繪畫上如此,在育人上也如此。每個時代,豪傑是少數,大多數人總歸是平凡的。周臣清楚自己就是一介平凡之人,他用自己可以駕馭的筆墨,訴說著自己平淡的人生。於我而言,這才是最動人的。

周臣的繪畫創作有一種自然之美,二十四詩品中有平淡一品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採蘋。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香山九老圖軸》

周臣的繪畫題材非常多樣,可謂是“俯拾即是”。觀瀑後,創作《觀瀑圖》,因為杜甫《南鄰》創作《柴門送別圖》,因白居易晚年退居香山而作《香山九老圖軸》,因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而作《流民圖》,因訪友而作《雪村訪友圖》。對於周臣而言,創作題材是源源不絕的。而這些作品,又具有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如同一幅幅平淡自然又精彩絕倫的生活圖卷。讀周臣,並非讀其筆墨,在其宋元傳統的筆墨之外,是東村先生對生活的一份充滿溫情的觀照。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春山遊騎圖》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毛詩圖》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長夏山村圖軸》

周臣《柴門送別圖》:相對柴門月色新,俯拾即是蓮花開

周臣《雪村訪友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