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Celiaki


有钱人还是流浪汉,李卫一人双面。

家境殷实的李卫花钱捐了个五品员外郎官职,不久后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户部掌握全国的财政,李卫商人头脑发挥的如鱼得水,这个时候康熙让八阿哥胤祀掌管户部,户部为了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花费甚巨不得不从盐税和增加厘金上增加收入,浙江是盐道赋税和厘金重镇也是李卫家乡,当一个国家的财政靠一个省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发达的好机会。



胤祀没有管好户部让国库出现亏空,康熙五十九年黄河发大水淹没了河南和河北数省涉及数十万灾民,如果灾民得不到安置就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朝廷拿不出钱赈灾不得不将希望投向浙江,冷面王胤禛承接了到江南筹款的重任,此时此刻李卫也从云南盐道调任浙江盐道,胤禛赈灾需要李卫协助聚集商人捐款,实际上江夏镇的任伯安是二月河和刘和平一起人设的虚拟人物,李卫出色协助胤禛筹到数百万两赈灾款,胤禛将他纳入自己核心圈子。

冷面王的改革

康熙驾崩,胤禛从九王夺嫡中胜出开启了十三年改革,康熙一朝奉行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治国理念,这样国家赋税总体规模有限而支出就在增加,同时朝廷按照人头收税极为不科学,农民为了避税不得不卖地给免税地主乡绅,这样的税制执行过程中又层层盘剥到各地蕃库剩不了多少,蕃库将农民缴纳的散碎银子融成官方标准银子,银子提炼过程中有损耗,朝廷有损耗标准地方有应对技术,超出部分落入官员腰包,于是大清的国库成为官员中饱私囊的内库。雍正皇帝为了充盈国库,实行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同时将人头税摊入田亩之中,有钱有地的地主豪绅多纳粮,无地无钱升斗小民不纳粮少缴税,地方官府将赋税徭役折算成官银中的火耗全部归国库,国库充盈后给官员们提高薪水高薪养廉,这一套的财政改革触碰到了贵族官僚与士绅集体利益遭到抵制,雍正需要一群强有力干臣推动改革,潜邸时期培养出来的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试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李卫负责浙江地区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李绂在湖北推行整顿吏治工作,年羹尧担任西北五省大将军镇压青海罗布藏丹津和准葛尔叛乱稳定边疆,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只是长期的高度压力和工作量让胤禛英年早逝了。



旧人还旧帐,乾隆要盛世

雍正十三年革新让国库充盈,弘历继位后康乾盛世达到鼎盛,这个时候新政需要继续执行需要先帝创业的老臣稳定盘面,乾隆依旧重用三朝老臣张廷玉和李卫等,张廷玉继续负责军机处的条旨和政务统筹,李卫担任兵部尚书和直隶总督稳定京师,对于雍正时期处理的一批九王夺嫡时期的叔叔们和兄弟需要进行一个了解,乾隆皇帝不希望新人理旧账,旧账由旧人来还,李卫负责的刑部需要进行政治清理干净,这个工作的具体故事在李卫辞官中有描述,胤祀的子孙被清理干净了。



李卫除了还旧帐还需要带新人,他擅长的财政改革被乾隆皇帝挖掘潜力发挥到极致,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李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李卫病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唐俊龙55398571


历史上的李卫和小说《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完全不是一个人,可以说二月河先生只是借了历史上真实李卫的名字彻底虚构了一个小说里的李卫。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属于雍正捡来的乞丐,大字不识一个。


可是历史上的李卫压根儿就不是乞丐,而是徐州地区有名的富N代。


李卫出身徐州大族,可以说徐州李氏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都是徐州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徐州李氏是由河北真定人李正居开创的,他于元朝大德五年居家迁移到徐州定居程子院(今梁寨镇李新集)。


从目前现存的史料看,李正居是武人出身,应该在元朝担任小武官,类似今天的连长、排长。


徐州李氏真正发迹是在李正居儿子李让时期。


元末明初有两个李让最有名,一个是当了明成祖朱棣女婿的富阳侯李让,许多自媒体把这个李让说成李卫祖先,其实这是错的,这个富阳侯李让并非徐州人,而是安徽人,而且其子后来卷入政争,这个李家很快就没落了。


而李卫的祖先是另一个李让,这个李让则因跟随黔国公沐英征战有功,因功被封为锦衣卫世袭千户。(明初有两个黔国公,一个是生封安陆侯死晋黔国公吴复,但是他从没有到过长江以北,所以李让不可能从长江以北跑到湖北从军;而另一个则是沐英,沐英曾长期驻守京口,李让从徐州去京口投军很正常。)


锦衣卫世袭千户虽然是五品武职,但是明初朝廷经常拿锦衣卫世职作为对功臣的奖赏,锦衣卫世袭千户百户逐渐成了一种不是爵位的爵位,因为世袭千户、百户想要任实职还需要一系列繁琐手续。这就是所谓的空闲带俸官。


这个李让就是李卫直系祖先。


虽然有明一朝,徐州李氏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但是凭借李让挣下的“锦衣卫世袭千户”这个官职,也足够李家在徐州本地称王称霸了。


史书上记载李卫的高曾祖父李铸虽然是李让一脉次子,没能继承祖传的“锦衣卫世袭千户”职务,但本人也是“田园连绵,阡陌纵横”的徐州当地大地主。


李卫的曾祖父李从任是秀才、祖父李藻是监生,两人虽然没能考取功名,但是均以“义名闻乡里”。


所谓义名,无非就是乐善好施,而在传统社会哪些人才有资格乐善好施呢?当地有名地主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李卫家族到了清朝也并不贫穷,依然是徐州当地大族。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李蟠也出身于徐州李氏,只不过李蟠的祖上是徐州李氏一世祖李正居的长子李恭,而李卫祖上李让是李正居的四子。


按照史料记载,李卫虽然不喜欢四书五经,但绝对不是文盲,只不过父亲早逝,母亲在李卫教育上有点放任自流,用李卫自己的话说“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由此可知,李卫文化程度并不低,毕竟能讲《通鉴》,只不过他没有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吟诗作对上面差而已,但是论知识程度李卫应该是要超过清末袁世凯的。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月,李卫花钱纳捐,以国子监生身份被兵部选任为武选司员外郎。按照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捐一个员外郎需要纳银1700两。


1700两是什么概念呢?


康熙年间按照金庸先生祖先查慎行的《南斋日记》记载,当时一个轿夫月工资是一两、苏州织造衙门里的一个熟练织工的月工资是一两四钱银子,另还有每月四斗米的实物口粮。苏州织造衙门太监的收入是最低的二两,最高的每月八两。


而同时期苏州的一名家庭纺织女工大约一天可挣五六十文钱,按一个月计算,月收入是一两上下。


另外,李卫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官至直隶巡道,并且得到张廷玉和奉天府尹朱轼高度赞扬,并且被推荐给了康熙帝,康熙帝还公开表扬过李卫“曹郎实心任事如李卫者,盖无几人。”


还有,李卫事实上是怡亲王允祥在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推荐给雍正帝的,允祥以李卫“才品俱优,可当大任”,向雍正皇帝力荐。此前,雍正皇帝并不知晓李卫的姓名。


李卫在雍正朝的风光事迹我这里就不说了,总之他是雍正高度赞扬的“模范总督”。


我这里着重说说雍正帝去世后李卫的遭遇。


乾隆元年,乾隆帝让直隶总督李卫兼任直隶河道总督;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奏请免职,准备回籍里丰县调理。乾隆皇帝允请并遣太医到保定诊视。四天后,逝于任所,享年五十一岁。


二十六日,乾隆降旨:“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通往直前,无少瞻顾。......今闻溘逝,深为悼惜。”并遣直隶省官员护送灵柩回丰县,凡经过地方文武官员礼奠照看出境。十二月二十二日,葬家乡丰县城南杨家集东,谥号敏达。


李卫后人里最出色的是大儿子李星垣,他是乾隆元年的武进士,被乾隆钦赐为武探花,最高职务做到过广西右江镇总兵,但是李星垣做到这个职务的时候已经是乾隆二十七年了,可以说和他父亲相比,仕途上显得中规中矩了。


而且很快李星垣就因为勒索辖内土官财物,被乾隆帝处以“死缓”,右江镇总兵自然也做不下去了,史料后来也没有李星垣起复的记录,应该是从此退出清朝政坛了。


李卫其他儿子在仕途上比之李星垣更有不如,最高不过道台(四品)。


李卫孙子辈里官职最高的是李光文,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官至福建台湾南路参将,而他另一个孙子李光续也只担任过七品知县。


可以说乾隆朝之后,徐州李氏似乎逐渐沉寂下去了,虽然还是累世为官(每代都有人做官),但是再也没有出过总兵、巡抚、总督这样的高官了。


不过到了清末民初,徐州李氏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曾经担任过李鸿章卫兵、福建督军、北洋全威将军的李厚基,不过李厚基并非李卫后人,而是李卫同族。


兰台


历史上的李卫家境殷实,在康熙年间通过花钱买了个官。在雍正登基后,李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官职不断提升,最后总督一方,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之后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一生活了51岁。

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并没有讲述李卫后续的结局,但从李卫的表现来看,他的下场肯定不会差,这个人能从一个捐官出身,做到正一品大官,绝对有他过人的本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逢迎皇帝的意思,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李卫知道如今的一切是谁给的,因此他把讨好皇帝作为第一要务

李卫从一介布衣到官居一品,要是没有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他三辈子也当不了这么大的官。他在外是执掌大权的朝廷命官,但是在雍正面前,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最忠心的奴才。

他忠心的是皇帝,在康熙朝的时候,李卫最忠心康熙,雍正继位,李卫就是雍正的心腹,到了乾隆也是如此。

官当的越大,李卫越是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年羹尧因为过于跋扈,让雍正觉得无法掌控,下场凄惨。李卫看到这种局面,肯定更懂得如何保全自己。

不过李卫能在雍正死后继续做大官,说明李卫也同样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讨好皇帝方面,李卫确实有独到的手段。

李卫尊重读书人,文人对于李卫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虽然李卫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非常尊重读书人,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的思维非常敏捷,而且经常出资修建书院,并捐献过大量的钱财。

之后雍正大兴文字狱,不许浙江人参加科举,李卫对那些受到牵连的学子深感同情,而且亲自去记录了这些人的具体情况,然后转交给此后前来巡查的大臣,以此帮助这些人申冤。

这不仅让浙江一地的读书人对李卫十分感激,同时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员也对李卫很是赞赏,可以说李卫非常懂得为官之道。

在李卫病逝之后,乾隆帝下令以总督之礼厚葬,李卫历经三朝,而且还颇受赏识,确实是个能人。


东方大史


对于今天苦奔职场的人来说,李卫这个人,无论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电视剧里的角色,用一生时间,从普通老百姓变成封疆大吏,都具有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就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说,并没有交代李卫这个角色的结局。

李卫最后一次在本剧里出场,是在最后一集,也就是第44集,已经是几省总督的李卫听见曾静污蔑雍正,二话不说,直接到刑部大牢里痛扁曾静,给自己亲爱的主子雍正出气。

我们先看李卫的官帽上的顶戴——

深红色的红宝石。戴这个顶戴的官员,已经是一二品大员了。

然后这个大员把官服脱了,当着大家的面在牢房里修理曾静。

然后被雍正和将来的接班人宝亲王,也就是乾隆撞见,他的结局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雍正,来了以后只字不提李卫,而是把围观的大臣们训了一顿——

雍正只字不提李卫打人不对,而是骂官员们:

“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之人,居然没有半点愤慨之心,居然还围观取乐。”

表面上骂周围的人,其实就是在表扬李卫,只有我们家小李,才知道愤慨,才知道为主子分忧。

然后官员狡辩说,主要是李卫把钥匙收了,我们没办法。

这个答案很显然是零分,因为雍正的潜台词是,你们居然围观取乐,都不进去帮着教育一下曾静。

于是宝亲王补刀,宝亲王也只字不提李卫,而是把围观取乐的官员们痛骂了一顿,说他们麻木不仁,忘恩负义,然后把他们都革职了。

当今皇上和未来的皇上基本上就定调调了——只有李卫心中有君父,心里有正义感。

官员们代表的就是官僚集团,官僚集团就是等着看皇帝笑话,官僚集团都不出来说话,皇帝就很尴尬,而李卫敢站出来,当出头鸟,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就很给雍正出气。

这一幕,李卫表现就满分了。

但是,雍正还有一层意思,是李卫做不到的,那就是你做恶人出来修理曾静唱白脸,让这个清高的知识分子吃吃拳头吃吃苦,先认怂,而差不多了的时候,我要站出来制止你,加恩于曾静,唱红脸,给颗糖,真正收买人心。

所以,把官僚集团的代表大臣们哄走以后,当着曾静的面,雍正开始批评李卫。

怎么批评的呢?很艺术。

也没说他打曾静这件事对不对,而是说李卫不顾官体,这哪里是批评,这是爱护。你一个一二品的大员,这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以后怎么服众?

然后处理结果就是罚俸一年。


当年雍正清理国库亏空没做好,也是被康熙罚俸一年,但是这个罚只是告诉你你做事的方法不对,没有革职,没有降职,没有削弱权力,表示——你的心为我好,我是懂的。

而对于李卫这样有权力的人,罚俸一年根本不算什么,各种孝敬银子,各种奖励,各种陋规,要活下去不难。一年后照样吃香喝辣。

而李卫呢,连哼唧都没哼唧一下,一句话不说——

按照李卫的脾气,觉得委屈了,肯定哼唧一个皇上,奴才xxxx,但是人家一个字都没说。这一主一仆,一唱一和,一恩一威,就把事情办了——正皇帝的权威,灭百官的威风,收曾静的心。

接下来呢,马上雍正就请曾静吃自己的饭——

曾静这个喷子喷了人,挨了打,受了恩,瞬间也就痛哭流涕了。

其实古往今来的喷子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那里瞎喷就是为了出位,你整死他不要紧,正是成全了他,但是你折磨他,稍微吃点苦,立马就认怂,而你对他好点,一满足他那点虚荣心,他瞬间也就软了。

最后,曾同学吃得香香的,出去就可以显摆——当今皇上的饭我吃过。



足够显摆一辈子,也足够为雍正正面宣传一辈子了。

李卫的最后一次出场,就这样用自污,自我牺牲的方式帮了雍正,帮主子出了气,同时也给了主子加恩曾静的机会。

你说雍正爱不爱他?

其实李卫的每一次出场,都是满分,小时候机灵,在江夏镇救了主子的命,到当铺骗《百官行述》,监视年羹尧,回来看主子不坐轿子而是走路,在江南收拾官僚,推行新政......

这样稳,这样贴心的奴才,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了。更重要的是,他还和图里琛救过宝亲王的命。所以如果雍正王朝有续集,这样聪明,能干,忠诚,有分寸,值得信赖的大臣,基本上就可以笑几代人了。

而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和电视剧里其实是有很大出处的。

首先,不是叫花子,而是富户,捐官出仕。

李卫主要是搞财政和刑侦工作的,他出道是因为干盐务很出色,才被雍正重用,后来去浙江,也是管理雍正的最大的税仓,换句话说,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特别能搞钱。能搞钱的大臣谁不爱?

在雍正朝,雍正对他的评价是——

“此筹是,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时,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李卫到了乾隆朝照理说也可以有一番作为,但是李卫有肝病,身体不好,加上是劳模,日夜操劳。

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李卫在随乾隆帝拜谒泰陵时,突发肝病。同年十月病休还乡,然而还来不及还乡,就吐血身亡,享年五十二岁。

五十二岁,对于一个古代官员来说,真的死得太早了,本来还可以走二十年,然而他年轻而辉煌的政治生命,就此也就戛然而止了,非常遗憾。当然戛然而止也是好处,因为伴君如伴虎,鬼晓得以后的权力斗争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就此成为一个完人,就是给自己政治生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乾隆的评语是: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总结李卫的一生,忠诚,机敏,能干,这也是今天奋斗的人值得学习的优点。

坚持优质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HannibalLecter


change

作为雍正的家奴——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去世后也获得乾隆的信任,可以算是善终之人了。

细数历史的河流中能做到这样的人也没有几个人,毕竟在一个满人掌管的天下,李卫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汉族捐资员外郎,可谓是没有前途光明的。可是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巧合,李卫不仅做官一路顺风顺水,还历经三朝,善始善终。

如果仔细总结不得善终的大臣,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权力核心走来走去,所谓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端掉。李卫有个很大的优势,他基本上是在做地方官。并且有一点不结党营私,体察民情,灵活变通在民间口碑也不错。

在雍正去世以后,乾隆当上皇帝。李卫监管直隶河,帮助穷人要回在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手中的土地,而且还把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告到了皇上那里。因为这件事情乾隆特别的喜欢他,喜欢他的严肃和正直。继续被乾隆重用,他派了一名医生去到李卫府中给他医治,乾隆在位三年后,李卫因病去世。


tangible小雨


在《雍正王朝》中,并没有特意交代李卫的下场如何。但如果按照剧情推测的话,李卫的结局应该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李卫很少得罪人。综观李卫的为官之道可以发现,李卫这个人办事很有一套,对于在地方很难推行的新政,往往在他手中可以出奇制胜,但又能尽量少的得罪人。比如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他擒贼擒王,死死抓住保守派代表黄伦的案子,将其拿下,又张贴通俗易懂的布告,利用生动活泼的民间艺术形式宣传新政的好处,从而赢得了百姓对新政的支持。而且李卫做人一向谦卑低调,眼低手高。比如对李绂,李卫既可以在恩科泄题案中帮助他,让他心服口服,又能做到不自傲不居功,始终保持对读书人发自内心的崇敬和谦卑之情。可想而知,李卫的官声口碑在清流和读书人中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在雍正去世后,应该不会有人对他落井下石搞清算。



第二,李卫会站队。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来,先帝的旧臣就危险了,说不准新皇帝还会斩杀几个老臣,以示新朝新气象。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也应该会有这样的顾虑。但他站队站的早,几次拯救宝亲王弘历于危难之际。比如弘时要暗杀弘历,赶去护驾的正是李卫和图里琛。再比如,雍正犹豫着是不是要除掉弘时,为弘历铺路时,李卫这时说了一句关键的话: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亲王贝勒的加封,把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正是这句话,让雍正最终下定决心,杀弘时以绝后患。可见,李卫早已坚定地站到了宝亲王弘历一边。弘历继位后,对于有拥立之功的李卫,应该还会继续委以重任,至少不会做出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事情。

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出身富商家庭,通过捐官的方式进入仕途,官至直隶总督,是雍正年间的能臣之一。李卫病逝于乾隆三年,乾隆赐谥号曰“敏达”,并以总督例赐予祭葬,没有遭到什么清算和麻烦。比起张廷玉等雍正旧臣,结局算是好得多了。


达摩说


雍正帝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与《雍正王朝》差别太大了。因为在《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这部电视剧就结束了,所以李卫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李卫最后怎么呢?他在乾隆朝时有没有受到器重呢?他有没有善终呢?

李卫当官

先来了解一下李卫,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李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李卫病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雍正一死,《雍正王朝》就结束了,所以谁也不知道电视剧或者是小说中的李卫最后的结局是如何的。但如果一定要从影视剧中去了解那个虚构的李卫在乾隆一朝结局的话,那也就只能从《李卫辞官》中得知一二了。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于虚构的《李卫辞官》电视剧中,非史实,而乃戏说。

话说雍正驾崩,乾隆皇帝即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这位新君频频下诏将雍正一朝所留下的老臣纷纷赶出朝堂。李卫这位直隶总督自知自己肯定不能幸免,于是决定自行辞官。但是正当李卫准备要上折子辞官时,乾隆却诏见他入朝面圣,但这次面圣,并非是罢官,而是贬官。



乾隆打心里是瞧不起这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但是苦于雍正遗诏让他不能罢李卫的官,无奈下乾隆只得连贬他三级,就这样李卫从直隶总督变成了顺天府尹。

当然李卫深知自己的行事为人绝对不受乾隆的喜爱,于是早已是官场上老油条的李卫就开始了漫漫的“辞官”之路。



可乾隆这人虽极其讨厌李卫,但却是又不能不用李卫,他对李卫可谓是十分的矛盾,每当他要答应李卫辞官时,都有大事发生,而每次都是李卫替他解决了这些麻烦事,比如前内务府典狱海大人灭门案、江南四省三十六道海关走私案、科场泄题案等等,都是李卫替他解决的,所以乾隆对李卫是又爱又恨。



但每次乾隆不打算罢免李卫,并想重用李卫的时候,李卫总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要辞官,乾隆是气不得也恨不得,只能拒绝李卫,让他继续待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就这样反反复复,乾隆要用,李卫要辞,演绎出了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不过最后乾隆还是答应了李卫的辞官请求。紫禁皇城内,“万岁圣明”响彻天际;清幽小道上,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的李卫,骑驴远去。自此李卫逍遥于世外,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再也不用去管,再也不用去防,潇潇洒洒过着他世外高人的田园生活。



当然,在正史中乾隆登基后,李卫只活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李卫依旧受到乾隆的重用,先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任直隶总河事务,而后在1737年,李卫因在诚亲王府护卫与安州民众争夺农田一事上,秉公执法,被乾隆亲赐四团龙补服。

1738年,李卫重病,乾隆亲派御医到府诊治,但无奈病情过重,无药可救,最终在12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51岁。李卫死后,乾隆让其按总督级别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可以说在正史中,李卫的结局也算是中规中矩,为人臣子能被皇帝亲赐谥号也算可以了。


澳古说历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作为雍正的铁杆亲信,在乾隆上位以后,当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至于收到乾隆的打压,只能说失去了皇帝的恩宠。

大字不识的李卫,“捐官”上任。

清朝时期的捐官制度,成为了与科举并列的清朝选官制度,实际上就是有钱人“买官”的一种渠道,这样的官员会有什么样的作风,可想而知。

清朝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与这种捐官制度也有极大的关系,既然这些有钱人付出银子买官,当然要在任上把这些银子捞回来。

偏偏就出现了一个“捐官”的另类李卫。

李卫不仅为官清廉,并且对于达官贵人非常不感冒,当然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甚至是皇子、亲王。

但李卫刚好得到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帝的赏识,为雍正帝登基,可以说也出了一把力,是一个“从龙之臣”。所以雍正登基以后,面对皇兄皇弟的刁难,对于李卫这样的“实干家”,更加重用、信赖。

所以李卫这样一个富商家庭出身的“捐官”,在区区15年的时间里,官至直隶总督,可见雍正得信赖。

乾隆登基以后,李卫的待遇出现什么变化?

雍正是非常著名的“抄家皇帝”,对于贪污腐败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对于李卫这样的“实干家”非常喜欢。但是乾隆呢,恰恰相反,擅长和稀泥,只顾自己享受,从乾隆重用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就可以知道了。

李卫在乾隆登基以后,虽然还是原来的李卫,一直对于贪污腐败不能容忍,承办了几个大案,甚至告发了当时的诚亲王。

如果是雍正,当然会对李卫的行为大为赞赏,但是换了乾隆,却只会埋怨李卫给自己惹麻烦。

乾隆登基三年,李卫因病去世。

按照惯例,古代的大臣去世以后都会按照实际的官职,晋升一级下葬,显示皇帝的恩宠。

但是李卫显然不在恩宠之列,只是按照实际品级,“总督例赐予祭葬”,从这里就能看出李卫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还对李卫的庙宇做出了非常过分的事情。

因为李卫给江南的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戴,给李卫和他的妻妾立了一座庙。

但是乾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反而下令“撤像烧毁”,甚至专门下谕“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是非常大的侮辱,可见乾隆真的是不待见李卫啊。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李卫当初仅仅是一个小乞丐,后来却俨然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逆袭让人有点羡慕。关于李卫的成功,有机缘巧合的地方,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眼之处,但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真的就能在今后的权利之争中安然无恙吗?

《雍正王朝》中,对于李卫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想知道李卫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就不得不从历史上的李卫下手。

其实李卫的结局和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出入,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他,家里还是蛮有钱的,毕竟家底殷实,手中拥有大量可以支配的资源,恰恰与电视剧中唱了反调。

至于他的仕途之路,可完全是富二代作风,有钱本生就是一种天然优势,想做官除了自己考取功名,也有一种最为便捷的方式:买官。

但是直接花钱买官是会犯法的,为了避免遭人口舌之嫌弃,李卫就打算用捐款,先来笼络民心,引起官府重视,最终也是弯道超车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员外郎!

有一个赏识你的人是很幸福的,但却并不能保证这种幸福长久,那个人要是先行离开这个世界,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着实痛苦。

李卫的前半生,也就是在雍正去世之前甚是幸福,但是雍正的去世,也让他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除了雍正的死之外,还有什么造成了李卫的后续生活不如意的呢?

  • 直接被贬官降职

李卫在乾隆时期,刚开始就被贬为直隶总河裁营田的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有意思了,作为专门管理河道的职位,足见李卫当时已经不得宠了,好歹曾经也是大名鼎鼎的总督,现在这就有点嘲讽了。

  • 郁郁不得志一命呜呼

当官要是不为民做主,甚至连为自己都做不了主的时候,怕是不如回家种田,前后反差待遇简直不要太大。

雍正时期,可谓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儿,影响力与权利一点都不差,但是现在却在乾隆这里栽了跟头,最终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虽然当时按照总督的规格举办葬礼,但是人都死了,又有何用呢?

  • 乾隆命令足以说明一切

看到功成名就的李卫,最终也不得不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当时乾隆在南下巡查的时候,无意间去到花神庙,庙里边的李卫雕像引起了他的注意,边上林立他妻妾的雕像,号称“湖山神位”这让乾隆看着极为不爽,当即下令拆除,还怒斥李卫这是居功自傲。

乾隆对于李卫此前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这位陪伴三代君主的大臣,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或许这就是人生!

李卫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读书少,但是关键会来事儿,况且还特别尊重读书人,也正是他这种谦卑的态度,注定让他在雍正那里得以重用。

古代科考,对于徇私舞弊也相当重视,当时科场发生舞弊案,李卫的处理态度就让光大读书人相当满意。

李卫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也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努力,幸亏他为人低调,没有在朝廷树敌,再加上他对于雍正的了解,自然也就安然无恙,

无论在乾隆时期如何,但是最起码在雍正手下还是相当谨慎,也算是死得其所,只不过最终的结局可能和他心目中的目标差距挺大的,毕竟谁不想留下好名声。

乾隆贬他官这事儿,李卫可能怎么也没想明白,也或许是乾隆对他的考验,但是最终的想法目的,或许只有他俩知道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