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喝涼水更高級嗎?

引子

關於熱水和冷水之爭,也是由來已久,有些人在國內習慣了和熱水,乍去到國外覺得不習慣,過了些日子也就入鄉隨俗了。等他們再會國內時,就會提起國外喝直飲水、喝冰水的事情,國內的人覺得他們驕矜,這些精英們就覺得反對的人土氣,轉而越發強硬地認為喝冰水健康,甚至說喝熱水不健康,會引發食道癌。其實,平心靜氣地比較一下古今中外,客觀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種爭論實在沒有必要,想喝什麼水就喝什麼水,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飲用即可,沒有哪種方式更正確。

現在我們就放下執念、放開眼光去看一下自古至今中國飲水的變化,以及外國飲水的發展吧。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在水坑裡飲天然水

原始社會直接喝涼水

水是生命之源,不要說人類了,就連獾子這樣的動物,挖洞穴時都會選擇附近有水源的地方。古人類也是如此,他們居住的地方往往是背風向陽、擇水而居,這時候使用的水源是地表水,是江河或者湖泊,飲用時也是直接飲用,並不加熱。古代的地表水沒有工業汙染,自然比現在乾淨,但是還是會有各種寄生蟲、病菌,也會被動物的糞便汙染。為了避免生病,只能儘可能尋找較為清澈的水來喝。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古井遺址

隨著人口的增加,有一些人類不得不搬到離水源較遠的地方,修建幹欄式建築。為了保證生活用水,他們開始建水池,儲存雨水飲用。在乾旱季節,他們為了得到水,開始挖掘水坑,漸漸發明了水井。龍山文化發現了最早的水井,例如:河南湯陰白營遺址井字形木結構水井,洛陽矬李遺址第三文化層(龍山文化晚期)還發現了圓形的水井。

水井的水比自然的水要乾淨多了,此時,陶器也被髮明出來了。《周易·正義》: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以瓶引汲,謂之為井。因為要從水井中打水,就要用到陶瓶汲水,假如不是陶瓶在前,井的發明就成為了無用之物了。所以有井之前,陶瓶就必然存在了。陶器的發明令烹煮成為可能,古人開始接觸熱飲。但是為何人們依然要穿地取水?除了乾旱的原因之外,為了保證能得到清潔的飲用水也是重要的原因。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1958年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取水用尖底瓶

陶器發明之後就有了熱湯喝了,但是還是會喝涼水

陶器的發明對於飲用水的變革是至關重要的,有了可以加熱的器具,才會有熱水。在古代水和熱水是不同的,就是指的涼水,熱水則用來表示。但這個時候的古人只是在吃飯的時候,會順帶腳喝點肉湯、菜湯,但是日常口渴了還是喝井水的。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乃始教民播百穀,相土地,宜燥溼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這段記錄中,神農氏為了保證人民的飲水安全,要親自品嚐引用水的甘苦,這裡神農氏還是飲的是水,而不是湯。那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味道甘甜的水對身體有益,而味道苦鹹的水是不益於人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泉字就好像是從一口圈井中流出的水

這種辨別方法一直到清道光年間的《調疾飲食辨》中一直持續: “第一宜辨味,味甘而淡為優,鹹者及作石氣、泥氣為劣,次論色,色清如水晶為優,色白如米泔及雖清而面有紅、黃、紫沫者為劣。”

那個時候人們對於飲用水質量的關注點還是在視覺清冽和味道甘甜上,對於熱水的功能還不注意。

《周易》井卦中有: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六四,井甃,無咎;

九五,井洌,寒泉食。

井泥不食,是因為井底有泥汙淤堵,所以不出泉水,而禽鳥不屑一顧。從“無禽”這也能看出,古代的井並不很深,若是有水流出,禽鳥也會來飲用。

渫xie,四聲,意思為淘去泥汙使水清潔,這是修治水井的方法。

甃zhou,四聲,《子夏傳》:以磚壘井,修井之壞,謂之為甃。用磚壘井就是為了阻隔泥土對水井的汙染。

不管是渫還是甃,都是古人注重飲水清潔而做的工作,如果井水不清潔,連鳥也不會去喝的。之所以這樣注意井水的清潔,就是為了防止井水受到汙染,生食之後會生病。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水汙染很可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水的汙染物可以分為三類:物理性汙染物、化學性汙染物、生物性汙染物。物理性汙染物在古代只要是懸浮物,可以通過渫和甃的方式來防治,而且也容易看見;化學汙染主要是各種礦物鹽之類,這個可以通過品嚐細微的差別來避免;但是一些生物性的汙染是很難避免的,有些受到微生物感染的水會引發像是傷寒、霍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甲型肝炎,這些水根本是嘗不出來的,因此,飲用水安全是長期困擾古人的一個問題。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發酵的米酒

有了酒之後,就會喝酒,平民還是喝涼水,同時也出現了飲湯的習慣

直飲天然水在水井發明之後,變得安全的多了,因此雖然有容器可以加熱飲用水,但是古人還是習慣直接喝涼水。

有一種飲品的發明,令直飲的飲料變的口味更加豐富和安全了,這就是酒的發明。

關於酒發明的具體時間,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有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但不論儀狄還是杜康他們都是夏朝人,起碼在夏朝,中國人就會造酒了,當然這種酒是用穀物或水果做的低度數的發酵酒,這種酒裡面含有一定度數的酒精,有殺菌的作用,比直接飲用水要安全。

《世本》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

一開始的時候,人們發現喝酒會有興奮的作用,漸漸地發現飲用這種發酵飲料不容易生病而且口味也比涼水更好,就開始有目的、有組織地製造酒來代替涼水來飲用了。到了周朝,飲酒就形成了一種固定了禮儀,記入了《周禮》。

《周禮·天官》記載有:

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

膳夫這個職位,是掌管天子、後宮、世子們的飲食的,其中飲用六清,就是說飲料有六種。是哪六種呢?下面有提到了另外一個職位漿人。

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

漿人管理六飲的製造、儲存、分配。水就是直飲的涼水;漿,一種輕微發酵,味道微酸的酒類飲料;醴,是一種薄酒,發酵的時候,曲少米多,只經過一晚上的發酵,酒精度低,味稍甜;涼,是炒焦的飯加水並且冰鎮的飲料,有點像大麥茶;醫,是吧粥直接兌上酒,而不是加曲發酵成的飲料,要比醴跟清;酏(yi三聲),是比“醫”更稀薄的飲料。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燒水

我們看到即便是有了多種發酵的飲料,水還是在六飲中位於首要地位。

那這些飲料是怎麼喝呢?需不要加熱呢?《周禮》中還提到了一個相關職業:食醫。食醫不同於醫師、疾醫、瘍醫,他更像周天子的營養師,負責檢查周天子所食用的“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是否符合健康要求。並且根據周天子的身體狀況提供飲食方案。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視齊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

這個地方《周禮》提到了食、羹、醬、飲的食用溫度,六食食用的溫度要像春天一樣溫暖的,羹湯的食用溫度要像夏天一樣熱,吃醬要像秋天一樣涼著吃才好,而六飲則是要像冬天一樣冰鎮一下才喝。古代的貴族吃飯的時候居然也喝冰鎮的水和酒!六飲所指的六種飲料都是冰鎮著喝的。但是那個時候貴族們也有熱飲喝,就是羹湯,嚴格的說也不算飲料,是一種像西餐裡面的那種濃濃的肉湯或菜湯,古人為了口感和健康是熱著喝的,這樣和六飲冷熱搭配才不至於生病。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冬天又餓又冷,來一杯熱飲總比冰水好

那麼周朝時,人們就沒有喝熱水的習慣麼?

《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在城邑居住的人,柴薪收拾要買的,單獨燒水是要浪費錢的,但是冬天要取暖,可以充分利用熱量,燒一些熱水來喝。而且冬天的時候,還要喝涼水,肯定不舒服,所以古人在冬天還是要喝熱水的(飲湯)。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古代下麵條的湯會丟掉嗎?應該都是喝了吧

在《周禮》中就記載了醫師、疾醫,他們的職責之一就要“聚毒藥以共醫事”,“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使用藥物治病的主要方式就是“湯液”(《黃帝內經》:“病至而治之湯液”),我們上面說過“湯”就是熱水,生病時候喝的藥是要煮著喝的,之所以我們要在這裡提湯液的誕生,是因為我們下面要提到後世有一種煮飲的藥材從草藥中被篩選出來,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一種熱飲飲料,就是茶葉。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小時候喝過一次這種大鍋蒸飯後的水,一股怪味

在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很普遍地使用蒸的方法來加工主食了,而蒸是要用到熱水的。以前的農村用十人大鍋做飯,人們就會飲用蒸飯後鍋底的熱水,雖然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但是如果水資源難得,人們是不會浪費掉它們的,所以甗底餘湯也有可能是飲用熱水的來源之一。

在周朝的時候,存在有飲用熱湯、熱水、涼水、冰鎮水、冰鎮含酒精飲料等等,貴族們有專業的醫生和營養師,根據季節變化和食客本身的健康狀況,給與選擇飲料的建議,夏天可以飲用冷飲,冬天要飲用熱湯,就是平時吃飯也要冷熱搭配,這是一種很科學的態度,並沒有一定要喝冷水或者喝熱水的固定的傳統。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擠牛奶

漢代飲料結構變化不大,開始飲牛羊乳,茶葉也出現了。

漢代飲料的結構變化不大,唯獨變動是周代貴族們才能飲用的一些飲料,開始平民化,例如《周禮》中漿這種發酵飲料,經常出現在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這種場景中,說明漿這種飲料是老百姓家中常備的,來了“王師”,可以立刻取出犒勞他們。

另外人們也開始飲用牛羊乳。馬王堆中出土的《十問》:“飲走獸泉英,可以卻老復壯。”

這裡的走獸泉英就是指的牛羊乳,但是由於不是傳統的飲料,而且有羶味,喝牛羊乳在漢代始終不是很流行。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卓文君當壚賣酒

在漢代,最流行的飲料還是。這一時期的釀酒業發達,不僅有“黃酒”、“白酒”、“金漿”、“醽醁”、“甘酒”、“香酒”等繁雜的名目。漢朝初中期,經濟寬裕從貴族到平民都得以飲酒,私人釀酒販酒的現象也很普遍。漢景帝時期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後,兩個人沒有生活來源,就湊了點錢開始買酒,也沒有僱人,卓文君在櫃檯打酒,司馬相如跑堂打雜,生意也做得有生有色,可見當時販酒業的興盛,根本就不愁買賣。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也反映了漢朝初中期販酒業的繁盛和利潤之豐厚。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茶樹

原本是一種草藥,唐朝陸羽在《茶經》中,引《神農·食經》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而草藥的食用方式,最多的就是煮湯熱飲,可能就是這個習慣,才讓中國人習慣喝熱水的。

我們現在能夠找到最早的關於飲茶的文獻,就是漢宣帝神爵三年王褒《僮約》,這份文件實質是一份奴婢的契約,裡面規定了奴婢的應盡義務,其中就提到了“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這是最早關於買茶、飲茶的記錄,裡面的茶就是要烹煮的,這就是熱飲。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四川,而且還提到了到武陽(四川彭山)這樣的茶葉產地去購買茶葉,說明武陽地區已經形成茶葉生產的商業化。

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廣雅》詳細記載了荊州巴蜀地區人們製茶喝茶的程序:

“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其中提到了“以湯澆覆之”,和現在喝茶的程序是一樣的,而不是烹煮了。這兩處記載說明了漢朝時,四川及附近地區的人們已經開始飲茶,飲茶的方式或者烹煮,或是用熱水沏泡,都是熱飲方式。喝茶起碼在四川地區成為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那麼其他地方有沒有呢?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陽陵出土茶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於2008年底,將一部分在陝西咸陽

漢陽陵(漢景帝劉啟及王皇后墓)發現的出土物送中國科學院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發現這些有機質遺存實際上是茶葉。這說明在漢朝前期,茶葉就進入漢朝宮廷,此時飲茶尚處於早期階段,在巴蜀這樣的原產地可能比較普遍,但是出了原產地,它依然是貴族們提神、醒酒之物,並未成為一種普遍的飲品。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唐人飲茶

兩晉時期明確提出喝熱水不生病,唐朝時,茶成為流行飲品

東漢末年到兩晉之間,戰亂頻仍,疾病流行,人口大量損失,但是這一段時間也是中國傳統醫學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東漢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重要理論基礎,人們對於飲用水的健康問題也更加重視了。

東晉張湛《養生要集》中寫道: “凡煮水飲之,眾病無緣生也。”雖然短短十一個字,卻非常明確地指出了飲用煮水和防病的直接關係。說明當時的人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飲用熱水的好處,而不是在建國後學習外國得來的。

漢朝時巴蜀地區就開始飲茶,我們在《僮約》中可以看到,家中的僮僕日常工作之一就有煮茶。到了唐朝,由於佛教禪宗的影響,茶葉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開來,比較大的城市都有賣茶水的商鋪,茶水成為一種普及的飲品。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茶館

唐代封演編寫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很多唐代風俗人情,其中有:“南人好飲之 ,北人初不多飲 。開元中 ,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 ,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 。人自懷挾 ,到處煮飲 , 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自鄒 、齊 、滄 、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 ,煎茶賣之 。”

正是因為唐朝飲茶文化的繁榮,所以才誕生了《茶經》,《茶經》系統地收集了歷代有關茶葉的史料、產地、採集、製作、飲用等過程,是中國最完備的一部有關茶葉的著作,作者陸羽也被尊為茶聖。在七之事中,陸羽列舉了從三皇五帝時的神農氏,一直到《唐本草》有些有關茶葉的記載,其中最多的是出現在晉朝和南北朝時期,這一段時間茶飲的逐步在全國普及開來,最終在唐朝成為一種流行飲品。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小爐烹茶

而沏茶的水是一定要煮的,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了煮水時,有一沸,二沸,三沸的區別,沏茶講究用二沸的水,而且要“乘熱連飲之”。此處明確的表示了飲茶要趁熱、趁著燙嘴喝。《茶經》對於後市的影響頗深,茶水作為熱飲的形式,一直流傳到現在都沒有改變,也許正因為飲熱茶的習慣在中國的普及,之後飲用開水對於中國人來說才那麼的順理成章吧。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王婆就是開茶坊的

宋朝時,茶的普及令熱飲的範圍擴大了,還有有一些熟水飲料

到了宋朝,茶葉更加平民化了,成為了普通百姓家必不可少之物,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熱茶水成為了每日必飲的一種飲品。

宋朝時有“茶湯”和“湯茶”兩種說法,茶湯是真茶水,而湯茶則是用其他植物煮制的湯水。這種代茶飲的出現,可以讓一些沒有條件喝熱茶的老百姓,用其他植物來煮熱飲喝。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茶壺成為每家必備的用具了

在這裡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古代沒有保溫的暖水壺,貴族們有錢有閒,想喝茶了,讓小童用紅泥小爐,烹水沏茶,一邊喝一邊吟詩作對是可以的。但是一般的老百姓哪裡有那個閒工夫和柴薪錢,所以只能在蒸飯的時候,順便煮水沏茶。也只能在吃飯的功夫喝一點熱的,若是中間口渴了,怕還是有喝涼水的情況的。即便是有了熱飲,也不可能全然都是在喝茶。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保健茶在宋朝也很流行

宋朝還流行一種熟水,史料記載,李清照因為在夏季常常犯暑溼脾虛的病,她就自制一種“白豆蔻熟水”當飲料來喝,這個跟現在的藥茶很相似。這種熟水在上層很流行,南宋末年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記載:“仁宗敕翰林院定熟水,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北宋寇宗爽《本草衍義》提到當時人們非常喜歡紫蘇熟水,“朝暮湯其汁飲”,湯在這裡是個動詞,就是煮紫蘇湯為熟水的意思。明朝宋詡的《竹嶼山房雜部》裡面記載了自訴熟水的製作方法:紫蘇摘新葉陰乾,用時隔紙火炙,作沸湯泡,密封,熱飲,冷則傷人。這個紫蘇熟水也是煮開水之後,沖泡炙香的蘇葉,並且趁熱喝的,可見喝熱水的習慣還真是歷史悠久啊。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宋朝的冷飲也很豐富

宋朝還有好多冰鎮的飲料,《武林舊事》裡面記載了漉子酒、木瓜汁、皂兒水、甘豆湯、綠豆水、雪泡縮皮飲、滷梅水、紅茶水、五梨漿、椰苓散、荔枝膏水、白水乳糖真雪、姜蜜水、豆兒水、沉香水、苦水、金橘團、縮脾飲、大順散、香薷飲、梅花酒、五苓大順散、紫蘇飲二十五種冰鎮飲料。當然。這些飲料是夏季消暑用的,並非日常居家所備。

宋朝的飲料的是很豐富的,有熱飲也有冰飲,但是我們看總體情況,熱的茶飲還是佔很重要的地位的,幾乎是每家每戶每日必喝的,出於對現實情況的考慮,我們認為直接飲用涼水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大碗茶並不貴

在茶變成中國人的主要飲品之後,一直到民國,茶葉的地位也沒有被動搖。並且根據各個地方的氣候、水土不同,人們會選擇適合自己地區的茶葉品種,熱飲的習慣也得以保留下來。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以前人們的貧富差別很大,有些地方茶葉是很難得的,煎水烹茶也需要一些條件,赤貧群體也沒有那麼多講究,有口涼水喝就很好了。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很佩服那些敢喝開水的人,來張口

燒水喝的普及,開水、溫水、涼白開是不一樣的,喝溫水怎麼會得食道癌?

在建國之後,為了防病防疫,愛衛會一再號召“要反覆教育群眾喝開水和消毒過的水,不喝生水”,當時強調的喝熟水,也就是通過將水煮沸的方式給水消毒,這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處理水的方式,至於你想怎麼喝,並沒有強制要求。

你直接喝開水難道不燙嘴嗎?只要燒開了就好了,想趁熱喝還是放涼了喝涼白開、還是冰一下喝冰水都是個人自由。將中國人愛喝熱水完全算作這次倡導怕不是完全正確,應該和之前千年的飲熱茶的習慣關係更密切一些。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大郎,喝了這碗一百度的開水吧,病就好了

網上還流傳一種說法:喝熱水會得食道癌。並且以此為據,要提倡喝冰水,喝涼水。但是這個研究的全部內容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當我們喝熱飲或吃熱的食物時,65℃高溫足以使消化道造成慢性損傷,引發食管黏膜炎症,促進活性氮生成,合成亞硝胺。亞硝胺是已知的強致癌物,從而誘發食管癌。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這個實驗只在動物身上做過,還沒有在人身上做過實驗,其他的致癌物的研究成果有公佈出來,但是水的這個實驗結果不明,沒有標明出處。

其次,這裡的熱水是指超過65℃的熱水,我們的體溫是37度,口腔和食道內粘膜耐受的溫度是50-60度,超過這個溫度就會被燙傷,很難想象誰會去喝超過65℃的水,難道你練過鐵嘴功?我們大多數人喝的水都是溫熱的水,有的時候在飲水機上打的開水,都會兌一點涼水來喝。用開水沖泡的咖啡和茶也不會立刻來喝,都要等降到舒服的溫度再喝,喝這樣的熱水怎麼會致癌呢?莫名其妙!

還有,超過65℃以上的水的致癌程度排名在第11位,第九位的致癌物居然是紅肉,麻煩某些人不要吃牛排了,致癌啊,不管熱的還是冷的,不管是熟的還是生的都致癌,不要吃了。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不屑一顧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沒說過這個話

中醫真的認為熱水包治百病麼?

熱湯,又叫太和湯,因為水為陰,可以滋潤五臟,熱為陽,可以溫煦身體。一杯熱水陰陽和合對人身體是大有好處的,既然講究太和,那麼這個水就不能過燙,太燙了,就是陽過於陰了,喝太和湯溫度一定要合適,略高於體溫的40℃是最合適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李時珍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單獨列出一個水部,記載了28種水,其中常見的飲用水有熱湯、流水、井泉水、醴泉。《本草綱目》裡面並未對太和湯過度吹捧,只是記載了釋名、氣味、主治、複方。在主治中還多是外用熱敷的。裡面對於冷飲的醴泉,言辭間更加推崇,並引《瑞應圖》說:常飲醴泉,令人長壽。《東觀記》說:常飲醴泉,可除痼疾(久病)。李時珍並沒有說喝熱水包治百病的話。

中醫在施治療的過程中也不全用湯液。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散(二聲)者,散(四聲)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從緩而治。服藥也非必須都要趁熱服用,中藥光服用的方法就有十幾種,發散風寒的藥要熱服,服完之後還要再喝一些熱水;一般的中藥要“溫服”,煮好湯液之後,涼到30-37度時服用;解毒清熱的藥要冷服。都是按照實際情況來,並非都鼓勵熱服。

中醫理論對於喝熱水還是喝涼水的問題上是中立的,要根據季節、根據人的體質、飲食結構、健康與否、生病的性質來決定應該飲用什麼樣的水,並非一味要求大家喝熱水,即便是出於養生目的喝的太和湯也是要講究陰陽和合,實際上喝的是溫水。至於包治百病的說法,應該是旁人演繹,有些人的體質偏於寒溼,自己喝著溫度稍高的熱水非常受用,才會這樣說的。有些年輕人精力旺盛,代謝快,他們喝涼水或者冰水,當時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些都要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如果一個人一喝涼水就拉肚子,為什麼要強迫他喝涼水呢?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人飲茶

日本人不喝熱水?

這個命題好搞笑的,日本有一個土特產叫鐵壺,前幾年賣的很火,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鐵壺不燒水,難不成它是用來烙餅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鐵壺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傳統的民居中間就是火塘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電影《座頭市》中阿梅給座頭市喝茶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安西教練常年端著熱水杯

聖武天皇時,鑑真東渡日本弘法,就帶茶葉去了日本,飲茶就慢慢在日本傳播開來。剛剛開始時,日本人吃的是茶磚,將茶磚解成小塊之後,一邊嚼,一邊喝熱水,所以日語中就有了“吃 茶”一詞。那個時候日本人也是喝熱水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電視劇中的空海

空海和尚

從中國將茶籽帶回日本,獻給嵯峨天皇,日本開始種植茶葉,之後嵯峨天皇還將種出的茶葉送給空海。空海和尚在《 獻梵字及雜文表 》中寫道:“窟觀餘暇時習印度之文 ,茶 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 。他對茶的喜愛推動了茶文化在日本的推廣。平安時代中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茶文化的發展中斷,直到平安末期又跟南宋之間恢復交往,這時期流行的主要是蒸青散茶,這種茶有三種飲用方式:

“點飲法”, 就是將極品散茶磨成茶粉,放入碗中,點入熱水,用茶筅攪拌出沫趁熱飲用。

“煎飲法”, 就是將普通的茶葉直接放進開水裡煎煮趁熱飲之 。

“泡飲法”, 就是將上等的好茶放進茶碗,衝入熱水,趁熱飲用 。

無論是哪一種飲茶法,都是要用開水沖泡,並且趁熱飲用。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茶道室裡面的火爐

日本臨濟宗創始人榮西和尚在1191年將中國的新茶種帶回日本,並且寫了《吃茶養生記》,在日本大力推廣飲茶。因為當時日本人所食用的食物中,酸甜辣鹹都有,唯獨缺少苦味,所以得心臟病的人很多,按照中醫理論,苦味入心,補充苦味可以預防心臟病,榮西主張日本人應該向中國人學習飲茶。由於榮西在佛教的地位,也受到了幕府將軍的支持,飲茶也超出了僧人的範圍,向上流社會擴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飲茶這鐘習慣,很快也影響到了窮人,他們沒有錢買茶葉,又能怎麼辦呢?於是,“雲腳順事茶”就產生了,雲腳,就是在製做抹茶過程中,餘下的渣滓和茶梗,比高碎還不如,但是價格便宜,而且也有茶味和提神的功效,於是窮人就用這種雲腳沏茶,舉行茶會,舉行的場所也比較隨意,在廚房、水邊都可以,此為“順事”。這是飲熱茶開始在民間擴散的一個標誌。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大麥茶也是熱飲

當飲茶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日本開始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創立了草菴式茶道;武野紹鷗將日本歌道引入茶道,進一步完善了茶道;安土桃山時期,千利休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且創立了北野大茶道會,與會者多奉獻茶葉,但是也有一些人貢獻了炒焦的米、麥等代茶飲,之後日本的飲茶習慣傳遍全國,即便沒有錢買茶的人,也可以用麥茶和玄米茶來代飲,無論是什麼茶,都是用熱水沖泡,趁熱來喝的。怎麼能說日本人不喝熱水呢?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泡溫泉的猴子

日本人吃的食物,熱量也不高,他們的體質接近於中國人,平時也會喝涼水或冰水,但是冬天的日本室內有暖氣,喝冷水沒有問題。中國東北冬天有暖氣,人們也會在冬天吃雪糕、凍梨,這是為了調節體溫,並沒有高下之別。另外日本人有洗熱水澡、泡溫泉的習慣,適當的喝一點冷水也能受得了。但是年紀大了的日本人,脾胃不像年輕的時候了,還是喜歡喝熱熱的茶水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牛肉湯飯

韓國人不喝熱水?

我們去吃韓餐的時候,往往會給冰水。但是韓國也有傳統的熱飲-大麥茶提供。而且韓國人喝熱咖啡的頻率很高,一天要喝三四杯。他們的飲食中必然是有湯的,牛尾湯、大醬湯、清麯醬湯、牛肉辣湯,還有各種很辣的小菜,連拌飯裡面也放進辣醬去,這個時候,如果喝熱水豈不是更辣了,用涼涼的冰水可以減少辣味的刺激。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石鍋拌飯就是為了保溫

韓國取暖是用地暖,冬天家中也是很熱的,在家裡喝一點冰水沒有問題。因此說韓國人不喝熱水,恐怕是有些不太客觀了,這個要全面地去看。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早起一杯熱熱的咖啡是西方人的生活開始

西方人不喝熱水?

上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南方女生說她是不吃飯的,已經有七八年了,但是看她的身量比我還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後來發現她說的“飯”和我們北方人說的“飯”並不一樣,我們“飯”指的一切可以吃的食物,她口中的飯只是指米飯而已,她平日裡吃的零食比我吃的飯還多,還會吃餅子、饅頭、麵條。那種西方人不喝熱水的謠傳就是此例。西方人的確不怎麼喝白開水,但是他們喝熱茶、熱咖啡、熱可可、熱牛奶。這樣算來,我也是不喝熱水的,沒味啊。我只喝茶和咖啡,不喝水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冰牛奶泡麥片能泡開?

西餐結構跟中餐不一樣,肉類、油、糖分比例高,讓西方人體內有餘熱(使他們跟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他們喜歡喝冰水中和。而且西餐中用熱性的調料,比如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大茴香、甜胡椒、香草,這些也會令人發熱口渴。外國人到中國來,繼續吃西餐,他有可能還喜歡喝冰水,但是連著吃一個月的青菜,再給他喝冰水,不拉肚子才怪!所以習慣了中國飲食的老外自然也就喜歡喝熱水了。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暖壺和保溫杯就是西方人發明的,他們是為了給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人去國外,吃外國的食物,喝冰水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體質差一點就不行的。

在冬天的時候,西方人甚至會像我們喝黃酒一樣也加熱紅酒,同時會放進香辛料,在寒冬之夜,來一杯熱熱香香的熱飲,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是一種幸福啊。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喝這麼一大杯熱咖啡,還喝什麼水呢?

並且西方人也在很早一起就認識到了喝熱水的好處。公元9世紀,英國人伊莎貝拉·比 頓寫了一本暢銷書《 家政管理手冊 》,出版後十年內就買了200萬冊,英國人幾乎人盡皆知,裡面寫道“ 老人與體弱的人應當迴避冰,不喝冷的飲料。 身上很熱的人或剛運動過的人,絕對不要吃冷的東西,很容易得病、還可能送命 。”若不是提前告訴你這是一個英國人寫的,大多數會感覺這是一個老中醫寫的話吧。可見喝什麼水,舒不舒服這種事,不管中外,認識都是接近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很多人也會直接引用未加熱的純淨水,並不會有健康問題

結語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在原始社會,從喝冷水到煮水而飲是一種進步。在保證飲用水安全衛生的情況下,中國人是根據自己身體的舒適程度去選擇飲用水的溫度的,並沒有固定非要喝熱水或冷水,夏天天氣熱就喝點冰冰涼涼的,冬天天寒地凍就要喝點熱熱乎乎的,這是非常科學的理念。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咖啡也可以冰著喝

飲茶的推廣,使中國人較為容易接受熱飲,但是喝冷水的人大有人在,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在水質不能保證的前提下,煮水飲用是更安全的,即便是煮過的水,個人想選擇什麼時候喝都可以,太燙的水的確不健康,但是能承受65度以上的水的高人,現實生活中卻不多見的,大多數人還是溫乎乎地時候來喝的。

只有中國人才喝熱水?好像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只要覺得舒服就行

至於網傳的日本人、韓國人、西方人不喝熱水的說法,是有些偏頗的,他們之所以不像中國人這樣喝白開水,但是也會喝其他形式的熱飲。西方人和中國人在喝水方式上的差別,與其說是體質差別,不如說是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差別影響更大一些,在相互交換了生活方式之後,不管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基本上都可以適應對方的飲水方式。所以在飲水方面,辯證地認識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讓自己舒服的飲水溫度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因此生出高下之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