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醫案」疏肝理氣,化溼清熱治療脅痛

醫案標題: 疏肝理氣,化溼清熱治療脅痛(肝鬱氣滯,溼熱中阻)

醫生姓名: 張瑞霞 

初診

患者姓名: 李某 男 65歲

就診時間: 2008年10月8日 

主訴: 右脅不適1年餘

現病史: 脘腹痞悶,嘔惡,厭油膩,口乾口黏,身困肢重,右脅不適,大便乾結 | 舌質紅,苔白厚膩,脈弦

刻下症: 脘腹痞悶 | 嘔惡 | 厭油膩 | 口乾 | 口黏 | 身困肢重 | 右脅不適 | 大便乾結 | 舌質紅 | 苔白厚膩 | 脈弦

體徵: 體溫:36.4 脈搏:80 呼吸:

20 血壓:150/90

既往史: 右脅不適,疲乏無力,口乾、口苦,口黏 | 脘腹痞悶,嘔惡厭油膩,口乾口黏,身困肢重

輔助檢查: B超複查示:脂肪肝(中度)。肝功:AST 66u/L,ALT 59u/L。血脂:TG 4.3mmol/L,CHOL2. 8mmoI/L

辨證分析: 肝失疏洩,脾失健運,溼熱內蘊,痰濁鬱結,瘀血阻滯,導致溼痰瘀阻互結,痺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肝。本病病位在肝,與肝膽脾胃腎均有關。究其病機,多為溼阻、痰凝、氣滯、血瘀、食積、熱蘊等,致肝膽失於條達,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中醫診斷: 脅痛(肝鬱氣滯,溼熱中阻)

治則治法: 疏肝理氣,化溼清熱

方名: 四逆散加減

組成: 柴胡10g,白芍15g,枳殼10g,金錢草10g,蒲公英15g,薄荷5g,陳皮10g,白扁豆30g,黃柏15g,茯苓10g,甘草5g,薏苡仁30g,連翹10g,密蒙花10g,厚朴10g,生麥芽10g

用法: 7劑,水煎服,日1劑

生平

1935年出身於西安醫家,解放前其父親張仙州在現在的西安市端履門開一萬年青中藥店,是一中醫診所的醫生,救治了許多病者,並時常免費救治貧困病者,深得病者喜愛,可父親英年早逝,沒有完成自己的願望。當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自幼張老師目睹父親用中醫藥解除病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繼承父志,立志學醫,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中醫事業。 1953年考入西北醫學院醫療系,在校期間,因其表現突出,成績優異,17歲時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分配至陝西省人民醫院。1965年因熱愛中醫事業,赴陝西中醫學院西學中研究班系統學習中醫理論及各家學術思想。時值文革,社會動亂,人心慌亂,專心學習之人極少,她排除外界干擾,如飢似渴學習中醫理論,苦讀經典,熟背經文。學習結束,正值陝西省中醫藥研究所(本單位前身)成立,遂從陝西省人民醫院調入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工作,跟隨何紹南、李貲縈老師學習多年。此後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醫、教、研工作至今。

審核:蟲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