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当上皇上的?难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遗诏?

蔡永固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名字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十一年,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对于雍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这个问题在民间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诏,篡夺了帝位。遗诏的内容是“传位于十四子”,可是雍正把“十”改成了“于”,就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样雍正就篡夺了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第二种说法是,雍正怕自己做不了皇帝,就给康熙进献了一碗人参汤,本来康熙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在喝了雍正的一碗人参汤后就驾崩了,这样雍正就做了皇帝。

第三种说法是,雍正的母亲与年羹尧私通后生下了雍正,年羹尧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就在康熙死后,自己篡改了遗诏,让雍正做了皇帝。

第四种说法是,隆科多篡改了遗招,假传圣旨宣布遗诏,让雍正做了皇帝。


这几种说法都是传说,都找不到真实的证据,这些传说的由来是由于九子夺嫡的事件后,雍正打压了其他几位王爷,这几位王爷的党羽、亲信和后代,就到处散播种种谣言。如果做实了是其中的哪一种的谣言和传说的话,那传言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了。

所以说,雍正继承皇帝的宝座是绝对合法的。理由如下:

一、有物证

《康熙遗诏》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承眹登基,即皇帝位”。并且这份遗诏一式四份,一份保管在故宫博物院,一份常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份保管于辽宁档案馆,另一份保管于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四份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的合璧文,这个的诏书,洋洋洒洒的成了一篇长文。一字一句都是需要深思熟虑才写出来,这表明雍正的继位是完全合法的。




二、“十”改“于”说法不成立

因为在清代“于”字的写法是“於”,所以“十”改“於”不好改,这种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并且清朝对于诸皇子的称呼是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的话,应该写成“传位于皇十四子”,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好改了,改了也就不通顺了。

三、康熙早就看好了这个儿子

雍正是一位勤勉为国、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他和康熙、乾隆共同开创了康乾盛世,为清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种才能和勤奋是康熙早就看好了的。所以,康熙才带他出征,并且指导他读书,每次的大型的祭祀活动都带着他,就连祭天这类的大事也交给他去办,要知道这是只有皇帝和太子才能做的事,可见康熙早就把他看成了唯一的继承人了。雍正每次都把康熙交给他的事办的很圆满,另外,雍正在康熙晚年潜心钻研佛法,热衷于养花种草,没有觊觎皇位,也没有参与皇子们的帝位争夺,那这些都赢得了康熙对他的喜爱和重视。康熙是早就最好了传位给四皇子的准备工作的。如果康熙想把帝位传给十四皇子的话,就不会把他打发到偏远的西北,这是精明的康熙不会犯的错误。

四、为了他喜爱并且看重的孙子能顺利地登上皇帝的宝座。

康熙由于经常的到胤禛的园子里去游玩观赏,就发现了一个异常聪慧,并且眉清目秀的少年弘历,弘历见到威严的康熙帝,丝毫也不胆怯,从容的回答康熙提出的问题,背诵了许多文章,这让康熙十分高兴,他就把弘历带到身边养育,并且带着他参与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让他学着处理重大的事情,带着他游历,增长他的见识,可以说康熙是把这个孙子当成皇帝的标准来培养的。为了让这个出色的孙子顺利的继承地位,才把皇帝之位传给雍正。这种说法也是靠得住的。

总之,不论民间有多少种传说,但有一种说法是有据可查,且论证合理的,那便是:雍正继承帝位是名正言顺的。



林乾的《雍正到底有没有篡位,清史专家是这样讲的。》

《满清八大疑案》


清甜的小河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仪(宣统)退位,共历12位君主,为何唯独雍正继位总被世人拿来说事呢?因为,他的继位有被世人拿来说事的“神秘把柄”。

那么,这个“神秘把柄”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没有遵从祖制,也就是合法性存在问题。

那么,大清历代皇帝的传位祖制又是什么呢?当皇帝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时,就会提前写好遗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嘱,一式二份,一份三文(即: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一份放于内殿木匣内,一份放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待到皇帝驾崩之时,由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两相对照无误后,宣读确立新君。

但是,雍正继位时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子的?

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情节其实和该史料基本一致,1722年12月20日,68岁的康熙临终前,诏来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于病床前口头宣布临终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此来看,显然雍正继位的过程没有按照合法的祖制程序来。

同时,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康熙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就算康熙宣布临终遗诏也应在清溪书屋,为何“世宗本纪”中又讲的是“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也就是在斋宫宣布继位诏书。

“斋宫”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而并非“清溪书屋”。

因此,雍正的继位存在太多的谜团,这才有了一个个的传闻与猜测。

同时,据朝鲜史书记载:当年12月,朝鲜官员听清朝官员讲,康熙临终之时,曾召见雍正,并把自己戴的佛珠交给雍正,并对他说:“此乃顺治帝临时,送给我的,今我赠你,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以此来看,似乎康熙确实传位给了雍正,这也就是雍正继位的经过。

那么,雍正又是如何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

“九子”,即: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终生圈禁,失去夺嫡之机;二阿哥,两立两废,同样失去夺嫡之机;三阿哥,喜欢舞文弄墨,无夺嫡之志。接着,便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一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党。其实,最终变成了“四爷党”和“八爷党”之争。

但是,八阿哥多喜拉帮结派,党羽以内阁大臣为主,又处于康熙的眼皮底下,而康熙平生最痛恨的就是结党营私。虽说八阿哥多被康熙打压,可他的势力却很大。

为了对付八阿哥,四阿哥以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来牵制任抚远大将军的十四阿哥,一旦十四阿哥有所异动,也过不了年羹尧这一关。同时,他又以智囊戴铎为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川陕之地已基本被四阿哥手下的一文一武所掌控,可谓真正的实权在握。而支持他的十三阿哥曾在古北口练兵,无论是在京师卫戍部队的丰台大营,还是绿营,皆有很深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是,负责皇宫安全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被他暗中发展成了合伙人。

面对四阿哥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岂是好图虚名的八阿哥能与争锋的。

那么,雍正究竟篡改过遗诏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一是当时清朝的行文规范是“传位皇四子”,而不是“传位于四皇子”;

  • 二是清朝时的“于”字是繁体字“於”,又如何“十”改“於”;

  • 三是遗诏行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更加没法去改。

那么,遗诏真实存在吗?

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曾首度展出过“康熙遗诏”,原文:“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既然有此遗诏,为何又会出现继承不合规矩的问题呢?

对于这些问题,雍正又是如何应对的?

当时,传播雍正阴谋夺位的是湖南永兴县秀才曾静。雍正为了向世人澄清此事,将他解来京师,进行质问。虽然,曾静表示认罪,而雍正也以问答的形式,将自己与曾静的对话编写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发往全国各府州县,以表明自己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可是,不知为何,不但未能起到澄清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传言也更加的玄乎。如:进参汤毒死康熙等。


祥子谈历史


历史上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用一碗参汤谋杀了康熙,也有人说他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夺了他十四弟的皇位,而现今史学界更多的是说它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必定是源自康熙的钦点。

在此浮人也查找了众多资料,来论证雍正是如何打败众多兄弟,一步一步的踏上这至高之位。

康熙皇帝对待诸多皇子的态度

在论究康熙为何会放任诸多皇子党争的问题之时,我们必须得了解清朝建立的背景。

满族是在建立八旗制度之后才逐渐强盛起来的,因此八旗贵族在朝堂上势力庞大。为了避免太子登基时没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也为了抑制太子的势力而不至于威胁皇帝,康熙立储采取了中原王朝消失已久的“司马炎模式”。

即在面对世家大族强势,而皇权虚弱的情况下,倘若新的继承者软弱无能无力运转皇权驾驭群臣,就必须让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制衡。

为了抑制贵族政治,也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康熙不但早早的立下太子用于培养新继承者的草台班子,也放任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角逐,寄希望于这种微妙关系来掌控局势。因此在这一场“九龙夺嫡”之中,很明显的划分了五大党派。即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大爷党

大阿哥胤禔,本来也是皇位的热门人选,可惜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呀!

在太子被废之后,他身为皇长子,在朝中又有大学士纳兰明珠等人支持,且康熙一向对他委以重任,这些因素加起来他应该有不小的胜算。然而天不随人愿,怪只怪他太过了急躁,犯了康熙的忌讳。

皇位相争,大家各凭手段,谁上谁下全凭本事。可胤禔却在太子被废之后,完全不顾及兄弟之情竟然落井下石,直接建议康熙帝杀掉废太子。这显然是触及了康熙皇帝的底线,旋即便下令把他圈禁在宗人府,直到去世都没有把大阿哥放出来。

因此,胤禔为何会失败?只怪他心胸太过狭隘,冷血无情又不加收敛。就像唐太宗说的一样: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无法安全;立了李治,李泰和承乾的性命都可以得到保证。

康熙面临的状况不外如是,他除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毕竟还是一位父亲。

太子党

康熙的二儿子是胤礽,其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其外公是索额图。胤礽乃是正宫嫡子,故而在刚满周岁之时便被确立为皇太子。

胤礽打小聪慧好学,且文武兼备,一直以来深受康熙皇帝重视,是皇父爱子,夺嫡的先天优势比较明显。可惜也正是因为他早早被立为太子,因此在夺嫡争斗中,胤礽一直是被其他兄弟及其党羽攻击的对象。稍有差错,便被加以针对。

在任期间的如履薄冰,以及康熙帝的严格要求使得他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后期甚至心性大变。最终导致康熙皇帝的反感,经历两立两废,于宗人府被圈禁致死。

三爷党

胤祉为康熙的第三子,一向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闻名。他从小便敏而好学,在文学、书法、骑射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如文学方面,被康熙派去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而在书法方面,字体别具一格,时常得到康熙的称赞。特别是骑射方面,作为满人必修项目,他的水准也不一般。胤祉甚至一度与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

作为这样一位文武双全,颇受康熙喜爱的阿哥,按理来说,在太子被废之后他也有可能被立为储君,可为何日后又会落得一个囚禁至死的下场?

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缘故,他生性洒脱,为此甚至不惜违背祖训,这一方面康熙拿他他没办法。而且他在为官处事方面并不擅长,论政治手段远远逊色于其他皇子。而且在夺嫡争斗中,他都是有所保留,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孤注一掷,因此自然机会渺茫了。甚至于后期被圈禁起来,也是因为性格方面触怒了雍正皇帝的缘故。

八爷党

八阿哥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虽说母妃出身低微,但自幼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疼爱,一直备受皇恩。他为人亲切随和,处事体贴细致,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有“八贤王”的美称。

可就是这样一位占尽优势的皇子,在太子被废,大阿哥因为言行不当被收押入宗人府之后,于皇位之争竟然输给了一向不太出彩的四阿哥,着实耐人寻味。

笔者细细想来,却也发现康熙皇帝的选择不无道理。

作为皇帝,他应该是相当忌惮贵族政治的。而八阿哥呢?在大阿哥和太子失败之后,他是众多八旗贵族推出来的新领袖。毕竟,康熙帝看不上胤禩的地方正是八旗贵族能看上他的地方,即母族卑微,妻族也难依靠。

这些势力的站队给八阿哥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一度让他成为储君的呼声间连不断。而这些却又是康熙所忌惮的,朝中的众多大臣都投入八王党的麾下,无疑对他的统治造成了一丝威胁。因此他有意无意的扶持三阿哥和四阿哥,打压八阿哥,让这三位皇子达到平衡。

甚至,为了控制贵族集团,避免他们在新皇手上继续做大,对皇位的考虑自然要另做打算。特别是后来,康熙查到八阿哥胤禩跟张明德不清不楚,有谋害太子的嫌疑,更加的对他不喜,心中的最后一点地位也荡然无存了。

四爷党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让他最为省心的皇子。在夺嫡争斗中,雍正前期参与并不多,甚至友爱兄弟,调解矛盾,如五阿哥一样超然世外,选择独善其身。

然后如大家所知的一样,这些不过都是他的策略罢了。他知道自己相对于其他皇子,优势并不突出。因此就想办法韬光养晦,除了营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来了一个坐山观虎斗。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大阿哥和太子就是这样玩完的。

<strong>我们现今看来,雍正最大的优势其实便是摸准了康熙的脾气。

康熙帝希望自己的儿子如他一般孝顺,因此雍正对他一直以来也是诚孝至极;康熙希望自己这些儿子能够相互友爱,因此雍正对兄弟友爱,并且尽量协调他们的矛盾;康熙希望自己的储君能堪大用,因此雍正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处事勤慎敬业。

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是成功的,慢慢的让他走到了康熙的视线之中。特别是康熙61年康熙帝病重的时候,派遣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如此重大的事情派遣雍正过去,无疑对他格外看重。

浮人语

因此雍正继位,并无道理。而关于那些流言野史,其实其中矛盾多多。如雍正用参汤谋逆,皇帝的饮食如何不会被检查呢?又如篡改遗诏之事。全文数千字,共用了汉、满、蒙三种文字,这如何能改?而传位十四子更是无稽之谈,康熙皇帝对十四阿哥的喜爱是不假,可难道只有他一人有此项殊荣吗?康熙看中的皇子太多了。特别是在他病重的时候,康熙并没有下令让他从西北回来,若是有心立他为皇,绝对会让他回京早做打算。

因此,雍正能从众多皇子当中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因为局势的需要,他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特别是他上位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也证明了康熙眼光的独到,雍正无疑是一位好的继承者。

<strong>


海浮人


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之位的,根本不存在张廷玉、隆科多等人篡改诏书的说法。之所以让人对于雍正继位如此多的流言,源自于康熙暮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当时实力较强的还有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但是单单四阿哥胤禛坐上了皇位,这不免让人猜忌,也让小说家有了噱头。但胤禛招黑内在的根本原因,却不仅仅是九子夺嫡真这么简单!

雍正继位实至名归

首先我要驳回一点:雍正矫旨篡位是不可能发生的!

有很多人因为受到民间野史传说的影响,说胤禛勾结张廷玉将“传位十四子”改为立“传位于四子”,从而获得皇位的。这简直是荒谬绝伦!且不说诏书都是有满汉双语写成,就算你把汉语改了,满语怎么改?另外一点是,按照清代的习惯,一般是皇子序齿加名称,比如传位皇四子胤禛。改前面的字容易,那要怎么改名字呢?一个叫胤禛,一个叫胤禵,一个字比一个字生僻,根本不存在篡改的可能!

皇四子胤禛继位时实至名归,而且有理有据!

1.继位候选人之中序齿最高

康熙最看好的继位者其实是太子胤礽,毕竟是康熙与皇后赫舍里亲生的骨肉。但是很早就被立为太子的胤礽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康熙给了胤礽机会但是不中用。康熙实在是力不从心,认为他的确不适合做一个皇帝,胤礽二次被废黜后(罪名:不法祖德,暴戾淫乱,结党营私),他再无力参与争储。大阿哥胤禔虽然战功卓著,但是由于庶出,而且背后诅咒太子而被圈禁,从此彻底没有了希望;三阿哥胤祉,喜好修史著书,笔墨丹青,缺乏政治才干。虽然也有做皇帝的意愿,但是机会渺茫。这样一来,皇四子胤禛变成了序齿最高的皇子,继承大统也是情有可原。

2.能力较强,有从政经验

虽然康熙有段时间让太子监国理政,但是治国理政的成绩几乎都来自皇四子胤禛。他曾经奉命筹措赈灾粮款以及巡视河工,各类事项处理的非常妥帖,从此也积累了深厚的从政经验。胤禛办事有始有终,而且颇有手段,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康熙自然认可!

形式分析

当时有竞争力的只有八阿哥胤禩,因为其支持者较多,而且本人善于收买人心,上下打点的非常到位。在太子被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康熙曾经让皇子大臣举荐新任太子,八阿哥胤禩支持率最高。但是康熙是何等样人?焉能不知道胤禩的选票全部来自于私下的交易。胤禩一贯喜好收买人心,兼任户部的差事做的一点都不上心,到时很钟情与党争夺宠。康熙的忍耐在“毙鹰事件”发生之后到达极致,康熙伤心的说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胤禩自此再无力与四阿哥争夺。

九阿哥、十阿哥都是八爷党,在八阿哥失利之后,三人纷纷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其实胤禵有无可能,一样就可以看得出来。作为未来的继任者,是要君临天下,要求治国有方,可是胤禵一直被安排在西北驻守,要是康熙真的有那份心,早就把他找回来参政议政了,为何要以驻守的形式“发配”胤禵到边疆呢?八阿哥胤禩是病急乱投医,随便找了一个手握兵权的十四阿哥胤禵,自认为有机会,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十三阿哥胤祥,胤禛的左膀右臂,绝对追随者,与胤禛等人组成四爷党!

谣言何处来?

为什么关于胤禛有这么多的谣言呢?主要原因是九子夺嫡胤禛成功之后,其他势力之人的心有不满。既然在政坛上斗不过,那就在文坛上抹黑,所以更重歪七倒八的宫廷野史就传了出来,无非就是百般贬低丑化胤禛,让他下不来台,让他丢面子。

胤禛招黑的根本原因是其大刀阔斧的吏制改革,在改正吏治弊端的通过你还是,却也的足了一大批保守派。这些保守派多为世家大族或者身居高官,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皇帝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也因为胤禛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下手没有分寸,让他把能得罪的官僚地主都得罪了,这样一来,能不招黑嘛?凡是有点仕途,有点地位,有点文墨的人,都会纳其笔来挖苦抨击,真正支持胤禛的,能有几人?

总结:谣言止于智者!雍正皇帝算是清朝十二帝中最勤劳的皇帝,每天夜以继日,为大清朝充实国库,整顿吏治,解决民苦,只可惜被那些政治失败者和利益受损者黑来黑去,作为现代人,最好能够擦亮眼睛。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人失败后报复的产物,不应该作为我们现代人对于帝王评价的标准!

<strong>






<strong>


武佑觻得鲜饶舌


是私下篡改,还是先帝遗诏,我不知道,也许雍正都不知道。做大事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处在那个位置,有时候可能还没轮到他想不想坐皇位,手下人想要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历史的车轮要推着他向前,不进则亡,皇帝有时候也要听天由命。看图


美家净家电清洗加


雍正皇帝的皇位绝对不是私自篡改遗诏得来的!

清朝皇帝传位自康熙后全部都是采用立遗诏,从不设立太子,康熙早期还有立太子的做法,但此后认为立太子可能会引起皇子们钩心斗角,因此才会选用在金銮大殿梁上的宝匣中提前放入先皇遗诏,等上一任皇帝死后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这样的做法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便是所有的皇子都会积极向上,坏处是皇帝的实力提高后,可能会不服遗诏上的皇帝。



1、遗诏都是满文



大家可能认为雍正皇帝的上位是向电视中所述一般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相信这样的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多的,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当时满清的遗诏都是用满文来书写的。

满文根本不是能够填上一笔就能改变本意的文字,因此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被否定,历史上对于篡改历史的事件根本没有记载,只不过是民间野史之说,因此不可信。再者说大殿后的宝匣难道只有雍正能够触碰?

还是说有谁敢触碰,相信众多皇子总不论实力大小,是没有敢去触碰这个东西的,这是他们父皇立下的东西,要知道被发现后,无论实力大小都是直接会被剥夺继承权的,所以没有人敢打遗诏的主意!

2、雍正是否篡位



雍正在康熙王朝时是四阿哥,康熙时有一件事情成为了轰动中国的大事件,九龙夺嫡,四阿哥自然也在其中,不过为什么实力弱小的他当上了皇帝,而不是实力强大的八阿哥或者是十四阿哥呢?

雍正的治国天赋,早早就被康熙看在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早年的时候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名士,康熙是非常喜欢他的,不过康熙更加喜欢的是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

康熙对弘历的喜爱是无法抗拒的,小小年纪的聪明才智已然超过了很多叔父辈的人,因此为了能够传位于其弘历,康熙找了不少的理由。



因此雍正没有去篡改遗诏,更没有去篡位,九龙夺嫡的胜利者是雍正,他是怎么得来的皇位,我认为是康熙给的,遗诏是不会有假的,喜欢这篇文章的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学弟说历史


所谓篡改遗诏一说就理由上来说有些牵强并不能让人绝对的信服,更像是一种带有巧合意味的传说。民间传说雍正皇帝把康熙遗诏中传位给十四阿哥私自篡改为了传位于四阿哥,虽说在笔画上勉强可以说的过去,但是就实际的权利利益的交接来说,还是过于带有传奇色彩。

就汉字的书写方式来说,传位十四阿哥和传位于四阿哥有篡改的可能,但是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文也是其重要的书写方式,不可能在极其重要的传位诏书不使用满文作为一种书写选择,汉文可以多一笔篡改,满文的修改想必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吧!

传位本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就实际的传位来说只有传位给几阿哥这么简单,名字必然也是极其重要的凭证。名字是多笔画有巨大差异的书写方式并不是随意可以篡改的,因此就雍正当上皇帝一事所谓的篡改遗诏并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妃蕊


绝对没篡改,不说雍正多么勤政爱民(活活把自己累死)了,康熙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如果真想把位传给十四子,会直接写传位于十四子,不会让人钻空子的!


用心去受1


历史没有经历,不要乱加评说。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历史及历史人物。



北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