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有大氣象

我們現在常說:要有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中醫是文化醫學,流淌著中華文明的血液,生於斯,長於斯。我們可以通過回望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在廣闊的文化環境下考察中醫。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了解中醫,深入瞭解自己的文明、自己文化的亮點。這應該是建立起中華文化自信的途徑之一。

整個《中醫文化必修課》,都在講文化與中醫的關係。

這裡,我們對整個課程做一次大回顧。

一、中 西 文 化

課程第一個版塊,從中、西醫各自的文化背景出發,來談中、西醫各自的擅長、特點、關注的不同層面,以及各自的發展走向。

比如關注的層面,我們可以借用中醫「形、氣、神」理念來作比喻:

如果說,西醫更關注形的層面;那麼,中醫更關注的是氣的層面。而神,中西醫都有關注,但各自走向又有不同。

中醫自有大氣象

這表現在,雖然西醫有心理學、有內外婦兒科,但因受到心物二元論哲學觀的影響,西醫走的路,趨向於形神分離。我們看到的是,有心理問題,去看心理醫生;有身體問題就找內、外、婦、兒科醫生。治療身體的醫生和治療心理的醫生在臨床操作時聯繫度並不大,各自獨立性較強。

而中醫,哲學背景是形氣神一體觀,從化生來看:形可化氣,氣可化神;從統御來看:神可御氣,氣可御形。這些觀念,常常落實到治療與養生的實際操作中。可見,中醫更注重形氣神的內在關聯,關注的層面更豐富。

有了比較,才容易有鑑別。當與外來文化比較,才更容易發現自身文化的亮點與優勢。

現在,認識世界的方式大大增加,人們眼界大開,越來越感受到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複雜變化。人們已從最初對西方還原論方式取得炫目成功的驚訝中逐漸冷靜下來,並不斷反思,然後發現:那種線性的、簡單的、分割的、靜態的思維,是難以完全解決複雜系統問題的。

醫學研究的是人體,而人體正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這就帶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從文化的角度看待中醫?看待中醫的科學性、或者說合理性?

既然西方還原論思維無法完全認識複雜世界的所有層面,因此,以還原論思維作為判斷一個學科或一種思維方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其不合理性顯而易見。

基於世界的複雜性,研究非線性系統的複雜性科學由此產生。科學界已出現了一股從「物質實體論」 往 「關係實在論」 過渡的思潮。科學方法也由注重分析向注重綜合過渡,並且形成潮流。這股潮流,剛好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論形成共鳴,因為,中國傳統思維的研究對象,正是以中醫為代表的古代複雜性學科。

朱清時院士認為:「近一二十年,人們理解到原來複雜性科學不能用還原論的方法,還得用中醫這種宏觀、整體的思維方法,還得經過反覆實踐、形成經驗、經過直覺或頓悟上升到概念或理論,這些概念或理論再到實踐中去驗證或修改,然後實踐證明他的正確性。這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特別是對複雜性事物。」

朱院士的話,一語道破了中華傳統思維方式在複雜性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中醫思維,在現代複雜性科學研究中的方法論意義也日漸凸顯。

所以,中醫的發展,不應該被現代醫學之類的理論、方法所異化或全面取代。而應該在透徹瞭解中醫內涵的基礎上,以提高療效為前提,與複雜性科學相互借鑑,沿著自身發展邏輯,逐漸演進,由此完成中醫自身的創造性發展。

不少人認為,中醫的價值在於臨床效應。是的。但其實,中醫學的價值還在於,擁有與西方文化不一樣的視野、視角。也就是說,面對醫學對象,中、西醫認識的方法不同,所以看到的規律不盡相同,或者說看到的是規律的不同層面或側面。中醫的視野或視角,同樣對西方文化中的各學科有所啟發。這也是中醫或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所在。也只有當我們瞭解這種視野、視角,文化自信才會油然生起。


二、中國醫學發展史

課程的第二個版塊,講的是在中華文明背景下,濃縮版的中國醫學發展史。

中醫學的發展,就現存資料看,《黃帝內經》應該是中醫學發展的第一座高峰。我們的音頻課程,也選取了《黃帝內經》中跟中醫大觀念、大框架、價值取向以及與養生關聯較大的部分內容來講,方便大家體會、瞭解,中醫構建採取的正是天地人合一的大格局。

跟著就是中醫各個時期的發展。

這部分內容,我們以朝代來劃分。每一階段,醫學的進步發展都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莫大聯繫。

首先,我們展現了以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中醫學的奠基時代。

跟著我們以文化背景、醫學著作、事件、人物為線索,帶大家瞭解,隋唐時期中醫學的深化發展階段,宋金元時期中醫學術的爭鳴階段,以及明清時期中醫學走向成熟與集大成的階段。

同時,為了兼顧中醫發展的標誌性與趣味性,我們也選取了有代表意義的大醫家事蹟,更具體直觀地展現中醫學的發展歷程。

近現代,西學東漸。中醫學接受西方醫學挑戰的同時,也借鑑了西方醫學的一些理念與手段。於是呈現出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中醫教材白話化的現象。中醫診治疾病,也在自身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參考現代醫學的病名與診斷,臨床領域跟視野也隨之擴大。

近現代中醫學的發展,可以說有得有失。得與失,我們在講課內容中都做過一些點評。


三、中醫學哲學觀念

下來我們討論了以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代表的中醫學哲學觀念。

「哲學」這個詞是個外來語。哲學探討的是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的最一般規律。套用古代術語,哲學近似於東方文化中探討天地自然的本然,探討天地自然大規律的「道」。

中華文化為什麼論道?一句話:「推天道以明人事」。換成對醫學領域的表達,就是「推天道以明醫事」。

宇宙包含無限多現象,有著錯綜複雜的層面和關係。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自然觀,決定了東西方人對這些現象的審視方式也不同。

之前講過:中華混元一體的元整體觀念,很容易催生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價值取向。中西醫的特徵由此分明:中醫學是以道統理,以理證道,是道器合一的學問。而西方醫學,是隻研究「器」的學問。

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大視野,來把握元整體的自然性、豐富性、聯繫性以及無窮變易性,最佳的審視形式,就是中華文化的各種思維方式。

當今中醫的發展,其中某些內涵的失真,多半出於對還原論思維方法的過分依賴,對「道器合一」的中醫學科形態的輕忽與誤解。

更因為:中醫道與理相貫,蘊藏的思維方式深闊如海。現代人,思維習慣上多半隻認具體的細緻而微的理,卻不熟悉天地自然之道,才由此認為:中醫學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學問。

中醫自有大氣象

因此,實在有必要審視、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正是由於中學有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基礎課程做鋪墊,我們接受西醫、學習西醫才相對容易。

但是,中醫有相應的文化教育作鋪墊嗎?關於《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這些中華文明的經典,我們學過哪一本,甚至是哪幾句?以至天干地支不懂,乾坤天地不知,難道我泱泱文明古國,竟沒有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可教麼?

如果大家在中小學就接受過陰陽、五行、易經等中國古文化的啟蒙教育,現代人理解中醫還會那麼難嗎?作為本國文化有機部分的中醫,學習時竟然讓人產生了文化隔閡感,豈非怪事?

不難看出,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學有未逮。以今天的淺薄之見,難以明瞭古人的智慧。將深闊如海的中醫,一味程式化、簡單化。將生動靈活、氣象萬千的天人之道,僅僅理解為格式化的知識體系,或是僅供熟練操作的術和技。

以現代人的思路審判古人的思維,以西醫模式規範中醫,以研究物體的方法研究活生生的人,幾乎成了業界時尚。

中醫,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代表。但如果中華文化都在日漸萎縮,中醫本身也都不太「中」了,那中醫還如何作代表?這個問題,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反思。


四、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下一個版塊,講的是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中國古代,選擇哪些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本質上是文化選擇。

農耕文明,對自然充滿依賴,必然產生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觀念。注重自然萬物與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運動變化與和諧統一。由此,逐漸形成整體思維、變易思維與中和思維。而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又為這種觀念與思維提供了哲學基礎。

古代的自然科學領域,比如農業、天文、地理、氣象、中醫等,為這些思維方式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提供了其發展的營養,使之逐漸豐富完善。在人類思維領域中,自然融合了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抽象、主觀與客觀,彼此有機統一,互為補充。形成了中華文化下自身的科學源流。

從「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大視野來把握元整體的自然性、豐富性和聯繫性,最有代表性的審視形式就是象思維。

從象思維的視點出發,觀察到的現象層面,自然與從還原論實體思維視點出發有所不同,所得更是不盡相同。

可見,生存方式決定文化觀念,文化觀念又決定著價值取向,從而產生對世界不同的感悟方式。

五、諸 子 百 家

下來,是諸子百家版塊:諸子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天道」與「人道」的關係,於是有了多姿多彩的百家爭鳴。

中醫學探討的,正是典型的「天人之道」的學問。百家學說融入醫家,既豐富了醫家理論體系,也指導了相關實踐。

這部分內容擴展了我們對中醫學的認識,更拓展深化了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教學中,一直喜歡以易經、道家、兵家、佛家、儒家、玄學、天文、氣象、農業、藝術、武術等領域的觀念、原理來解釋中醫。這比單純從教材知識教學,要得心應手得多。當然,也比教材原味得多。

六、中醫學的實際內容

再下來,是中醫學的實際內容。主要包括了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神、體質病因、診斷、中藥、方劑、針灸、養生、治則等,既是實用知識,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這部分,主要圍繞哲思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來展開。

講這些內容,結合以上講到的各種觀念和思維方式,通過象思維來貫通講解。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臨床實踐,特徵就在於「意象」。課程中談到了氣之象、陰陽象、五行象、八卦象、藏象、經絡象、病因象、診斷象、藥之象和方之象等等。

中醫自有大氣象

象與象之間相連相接、相扣相疊、相映相襯,呈現出中醫厚重實用又意趣盎然的「象世界」,足見其妙理紛呈、博大精深。

在這個「象世界」中,靈魂就在於觀物取象、觸類而通,方式在於推演絡繹,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觀象明理、得象悟道、以意為法、法象而行。

醫學史上的大醫,都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圖注八十一難經》徐昂序裡說:「徒通乎醫者,庸人也;兼通乎儒者,明醫也。」

這裡的「儒」,指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和思維方式的人。這些人在把握中醫學、理、術、技的基礎上,憑藉其深厚學養,對「道」有著深刻感知與妙悟,是得「道」之人。

近代名醫秦伯未曾說:「醫非學養深者不足以鳴世」。學養,可以說是為醫者體道運真,更上一層樓的基礎。

因此,中醫藥要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做貢獻,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做」。由是,走出誤區,把握中醫本真,開拓臨床視野就成為必需。

國人,尤其是中醫人本身素質提高,恢復自信就十分重要

而古文化知識的充實,思維方式的引導,原味中醫的體悟,中醫元神的尋回也很有必要。

開設《中醫文化必修課》,正是這種順應。

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著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動力源頭。中醫,是「道器合一」的豐富醫學,要尋回自己文化之根,也應該有「執大象,天下往」的氣度、學養和體悟力,上下求索,開拓出學科未來發展的海闊天空之氣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