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顧振飈

說到親子關係,我們往往會讚歎父愛的厚重深沉,母愛的涓涓細流,能有父母的關愛和保護,那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幸福”有時候是一種假象,只是表面現象,如果你關心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知道,父母的愛,有時候不過是以愛之名的控制和約束,是一種無形的、溫柔的枷鎖。

吳曉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家,她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也是一個證人,她花了七年的時候,穿梭在不同的家庭,看到了不同的父母和孩子,也看到光怪陸離的景象。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於是便有了這本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中的九個故事,每一個看完都會心痛,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書中的每位母親都用力過度,為孩子規劃人生棋局,檢視他們的落子方位與下棋節奏,母親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顆棋子之中, 讓他們沉甸甸難以舉棋。

這些母親, 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1. 以愛之名的禁錮

眼睛仔過著麻木的日子,成績不好,就會被母親扇耳光,做錯題,就要捱打。“弓著身體,縮著頭”是他一貫的身體姿勢。

父親對兒子過高的期望,以及愛攀比的虛榮心,把這個家庭折磨得不成樣子,他從不參加兒子的教育,卻指手畫腳地責罵妻子管教不善,兒子只是他用來攀比的一件物品。

父親的壓力壓給了母親,母親只能一步步施壓給兒子。她對兒子的責罵就在嘴邊,打罵也是日常行動,從沒有真正走近兒子的內心。

她自己也在擔心,也在害怕,怕因為兒子成績被丈夫責怪,怕失去這個家庭,她沒有得到真正意義的愛,當然不會懂得如何去愛兒子。

而當作者看到母親對待一隻小貓的溫柔眼神時,作者才猛然發現,原來她對貓的愛,甚至超過了兒子。

貓的孩子不用讀書,只需要好好地吃、安穩地睡。貓咪長大了,也沒有人舉辦考試,給每一隻貓測量PR 值,檢驗它們的學習程度。所以,小圓媽可以這麼溫柔地疼愛一群和她沒有血緣、不曾懷胎十月生下的小傢伙。

可母親沒有意識到自己愛得不對,她認為她每天給兒子準備營養品、給他買高檔服裝、給他買品牌書包,就是對他的愛。殊不知,她早把兒子的一生都毀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漢偉呢,本來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們的喜歡,可卻遭受了母親無處不在的“保護”。她的口號就是:“不要害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的”。然而,因為一場意外碰傷,媽媽高調到學校鬧事,徹底把漢偉推向了孤立的狀態。

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母親的每一次“保護”都把兒子送上了被孤立的道路,她以愛之名,不惜讓兒子一次次嚐到被同學們拋棄的滋味。

小孩子最恐懼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母親無所不在的保護,強行阻斷他的戀愛,這一切在母親看來,都是一種本能保護,可在兒子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控制權。

這位媽媽常以“模範母親”自居,一副為兒子南征北討的好媽媽形象。她真的愛她的小孩嗎?她根本就是在害他的孩子,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淵。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兩位媽媽,一個是暴力處理,一個是過度保護,她們都一樣,把自己正常的孩子,折磨成不正常的樣子,讓他們在學校變成邊緣人,成為被孤立的對象,她們永遠不會懂,當同學們都繞著自己走,讓自己孤身一身沒有朋友的時候,內心是多麼絕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2. 愛,是父母與孩子的橋樑

家境貧困的一家,為了能給兒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在這所學校裡,女兒巧藝越來越自卑,也越來越羨慕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學校的那套漂亮制服,給了她一種無形的壓力,她覺得自己拖累了家庭。

可在父母那裡,這些都是他們努力的動力。一對學歷低、工作辛苦的夫妻,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決定把孩子們送到好學校,通過讀書來改變他們的命運。

金錢的壓力,不能打倒他們的毅力,這便是天下千千萬父母的心態,我吃苦沒關係,只要你有出息就行。

這個故事裡,一對普通的父母,對孩子昂貴的愛,是健康的、期待的愛。

而下面這個孩子卻因得不到愛而傷心。

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什麼?

“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小乖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家庭裡,父母沒有結婚,他也不被爺爺奶奶認可,後來父母分開各自生活,他還要面對陌生的叔叔和其他孩子,他得到的母愛被分散了,散得都感覺不到了。

之前他功課很好,成績穩步向前,是因為考了好成績媽媽會高興,可後來,他的成績好壞已經無人在乎,那一刻他覺得學習又有什麼用呢?

他已經沒有家了,沒有人會為他的好成績歡呼,沒有人會因為他的進步給他獎勵。

一個15歲的少年,內心對母愛,對家庭的渴望,讓人傷感。

我們總認為,懷胎十月,母愛的給予不僅理所當然,且會永久地持續下去。但在陳小乖的人生中,母愛分了岔,給了妹妹, 給了叔叔,給了叔叔的兩個小孩。

大人們總會忽略,愛的意義。在教育面前,在升學面前,在一次次考試面前,父母關注的更多的是成績,殊不知,一份愛,足以能改變孩子的內心世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3. 教育的傳承

書中的另一個故事,讓我頗有感慨。家庭影響的傳承性,也許很多人會忽略,但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裡,何嘗沒有父母對自己的那種影子呢?

明玉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很高,那一年,茉莉考上著名高中,哥哥考上醫科大學,全家人大張旗鼓地慶祝,可所有人都圍著哥哥,沒有人來誇茉莉一句。茉莉埋怨母親重男輕女,可後來才知道母親也被外公如此對待過。

茉莉一路披荊斬棘,讀到碩士,導師建議她去留學讀博士,可母親卻逼著她回來嫁人安家。

丈夫中規中矩,冷靜冷漠,茉莉生了女兒,自己也做了媽媽,她明知道女兒小葉喜歡美術,也很有天分,還是拒絕培養她的興趣,給她報了數學輔導班,年幼的女兒已經懂得贏取母親的開心,放棄了美術課。

她們都為了取悅母親,而委屈自己,好像是基因一樣,一代代傳下來。可茉莉有天突然醒悟,她不願讓女兒再重蹈覆轍,活在別人的期望裡。

父母的言行態度,隨時隨地都在影響小孩子的每一個動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態度影響。

原來這些傳承是不正確的,她必須要結束這樣的傳承。

如果她沒有醒悟呢?那麼她的女兒將會過上和她一樣的日子,放棄學業和前途,去嫁一個“合適”的丈夫,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和她一樣,不知道愛為何物,不懂得為自己爭取機會,一輩子活在母親的安排下。

我們好像並不懂得如何愛孩子,小的時候,希望他們聰明乖巧,大一點的時候,希望他們成績優異,不給自己丟臉,再大一點的時候,希望他們得到世俗的婚姻和工作,不曾關注孩子內心,不曾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些大概是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源。

真正打擊到小孩的,是成績本身,還是家長們看待小孩成績的評價與目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是溫柔的枷鎖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這些小孩的故事沒人關心,人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慾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載體。

矯情一點說吧,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不是家長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紀伯倫在他的詩中,已經明確了孩子與父母的根本關係,雖然聽起來有些殘忍,但真相就是如此,我們不可能操控孩子的一生,他總會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命運。

關愛也好,禁錮也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也就那麼短短數十載,當他們有了獨立的思想,他們會批判,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

在這本書中,通過九個故事,我們看到了幾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母愛造就了不同的孩子。但作者本人無意批判這些母親,因為這些母親,多數也曾經歷各種輕視、疏忽、離棄、暴力、威迫,揹負著這些傷痛,她們又被賦予看守孩子、教養孩子、決定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

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我們不夠努力,有時候卻用力過度,其實完全可以放輕鬆一點,畢竟親情的微光,可以照亮每一個黑暗的角落。

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是門學問,也是一門長久的功課,希望在親子關係中,孩子沒有因為我們的忽略而傷心,也沒有因為我們的控制而變形,連接我們在一起前行的永遠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