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抑郁的时候,读梁漱溟的书简直就是救命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挫折或者困难,但就是忽然变得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仿佛对一切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情绪就是抑郁情绪。通常说来,当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时,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考虑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但大多数的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遭遇到这些抑郁情绪。虽然情绪来得快,走的也快,可难免还是会陷入无限的消沉与自我怀疑中去。

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缓解方式,那就是看书。

不过心情低落时,看书也有讲究。

叔本华、加缪、太宰治之类作家的作品,在心情悲观消极时大概率只会雪上加霜。保险起见,还是翻开一本《瓦尔登湖》或是《沉思录》来缓解压抑心情为妙。

最近发现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书简直称得上是对抗消极的灵丹妙药。

每一次看过他的书之后,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振奋精神,对这世界也又一次充满了希冀与期望。

这位大师,便是被世人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

02

起初读梁漱溟先生的著作时,会觉得其讨论的话题都比较严肃,并且还会觉得学术性很强,充满了哲学和文学上的各种术语,很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但沉下心去读,才发现书中讨论的,大多都是我们每个人会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

比如说,梁漱溟从少年起就常常产生厌世的想法,甚至好多次都准备去出家,远离世俗尘嚣。

世间有苦有乐,实在让人备受折磨。

为什么人一会儿感到痛苦,一会儿又感到快乐呢?为什么人的一生总是在悲欢的两极摇摆不定自我煎熬呢?究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与消沉呢?

梁漱溟一直都对这些问题充满了不解。

他说,人生的困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

“乐不难,乐之后不苦才难。”

围绕着这些问题,他曾苦苦追问了许久。

最终,他从佛家与儒家的思想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根据梁漱溟对佛典的理解,他认为一切问题的源头是人的内在。而这种思想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因为中国文化往往是教我们自己如何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与自己融洽和谐地相处。

梁漱溟觉得,他西方文化是教人向外发展,是鼓励人去追求名利和享受的。

欲望越高,人生的痛苦越多,这正是为什么众生皆苦的原因。

欲求得到满足的时间少,而求之不得的时间多。也就是说,人生中快乐的时间少,而痛苦的时间多。

欲望是动物性的本能,任何人都有欲望。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除了拥有欲望外,还拥有一种比欲望更高贵的东西。

那便是人之精神。

03

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了,书中的文字也变得有些晦涩难懂起来。

但梁漱溟却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学者。对他来说,写书的目的不是谈学问,也不是给自己著书立说,而是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他之所以去研究这些问题,也只不过是因为在生活中自己确实遇到了这些问题,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于是便自己试着去给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说法来说服自己罢了。

消极抑郁的时候,读梁漱溟的书简直就是救命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梁漱溟的一生似乎并不那么成功。

他虽然著书立说,在学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到了现实生活里,他却屡屡碰壁。不论是在阐释政治主张上,还是在地方努力办学上,他总是遇到许多挫折,每次尝试也都在不久后迎来了失败。

如果说因为与欲望抗衡,梁漱溟选择了追求精神之崇高的道路,那么似乎这条路仍旧是崎岖不平、充满艰险的。

过着艰苦的奋斗生活,在看不到前路的未知中苦苦追寻着,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选择这样的人生,难道也是选择了快乐吗?

或许,从梁漱溟的人生格言中能窥得一二。

他的格言只有14个字: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梁漱溟先生虽身为一介书生,但始终为家国而奔走奋斗着。他一生所做的三件事,一是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二是推动改革求社会之变,三是推行乡治惠及人民来实现国家富强。

在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让人仿佛看到了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奔走的身影。虽是书生,但却能不惧于实干,将才能倾囊而出,作出一点切实能够改变世界的事情,这种英勇与无畏令人敬佩。

也让人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起来。

“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04

梁漱溟曾经说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英雄时代,这个英雄时代指的就是我们的青年时期。因为相比于其他年龄期,青年会更有勇气,更有追求,更喜欢为梦想而努力,他们没有失去天真,既冲动,又顽强,真的十分可爱!”

但大多数青年,在自己的英雄时代里,总是迷茫的,无措的。

而等到终于明白了些什么的时候,却恍然发现自己已经快要错过了人生中的英雄时代。

梁漱溟很认同的一句话是,“不学便老而衰”。

通过不断地学习,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便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命力,让人变得顽强和活泼,并使人能时时了解自己。

倘若一时之间,无法唤起自己的好奇心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兴趣所在。

“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梁漱溟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师,在耳边孜孜不倦地传授着他自己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他的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无尽的真诚的力量。这力量让人开始自觉地去思考,并且开始为自己的低落与悲观而感到羞愧难当。

读梁漱溟的书,总是觉得十分鼓舞,让人感到这世界虽然是难以改变的,但能够作出一点微小的贡献也是好的。

执着于兴趣所在,不断深耕,

便能够朝想去的地方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