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你的圓場正在毀掉孩子的社交力!這4件事不要再做

前天,我到閨蜜小瑞家做客。

她五歲的兒子正四仰八叉地躺在沙發上打遊戲。

“笑笑,看見來人了怎麼不知道打招呼?”小瑞衝著兒子喊。

她兒子依舊沉浸在遊戲裡,頭也沒抬。

這下小瑞覺得臉上掛不住了,“哎,你這孩子……”

我訕訕地說:“沒事沒事。”

小瑞的表情一下子變得坦然了:“這孩子就是性格內向,見人不愛說話!”

我只好附和道:“嗯,現在好多孩子都是這樣的。”

孩子怕生?你的圓場正在毀掉孩子的社交力!這4件事不要再做

也許孩子的性格真的內向,也許孩子只是玩遊戲入迷不想說話。但無論如何,當媽媽以“這孩子性格內向”幫他“社交”之後,他就真的不願意再“打招呼”了。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可能會拿同樣的理由搪塞他人,更搪塞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真的就變得“內向”了,不願意也不知道怎麼社交。

所以,哪怕你的面子上一時掛不住,也不要用“這孩子性格內向”“孩子怕生”等理由幫孩子社交。

據調查,有67%的父母頭疼“孩子在外面不叫人”“不喜歡打招呼”。是的,一個不講禮貌的小孩看上去會不那麼討人喜歡,但在兒童教育專家的眼裡,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只有深度瞭解孩子面對“叫人”“打招呼”這種最基礎社交行為時的心理狀態,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然後知道如何教會孩子主動社交。

心理狀態一:“啊!這個叔叔真可怕。”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體和精神方面的威脅。所以,當孩子看著陌生人,心裡感到十分恐慌,本能地要以沉默來保護自己。

心理狀態二:“媽媽,為什麼要讓我去叫人?”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理解“禮貌”的重要性,不知道為什麼要“叫”人。這個陌生人也許對父母來說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卻毫無關聯。而孩子天性只對跟自己有關的事物發生興趣,對一個不知是誰的陌生人展示笑臉,不是自己自發的行為。

心理狀態三:“為什麼對我發火?”

父母看到孩子不叫人會發火,在孩子心裡,他們不懂得怎樣做是給父母增光的,怎樣做是丟臉的。這些都是成年人的感受,跟孩子本身沒有關係。

孩子怕生?你的圓場正在毀掉孩子的社交力!這4件事不要再做

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心態,並找出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的緣由。然後,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和他人打招呼,這點很重要。

比如,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如果你在路上遇到自己的好朋友,他卻像沒看見你似的走開了,你是不是會很難過,覺得他是不是不想和自己做好朋友了?”每個孩子都渴望被人喜歡。所以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所有的人都喜歡有禮貌的孩子。

一般來說,當5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懂得跟他人打招呼時,父母就得糾正他了,因為從發育角度來看,他已經能夠理解大人的意思。所以,你要對孩子強化“打招呼是一種禮貌”的概念。6-7歲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禮貌習慣。經過前期的引導、培養,孩子基本形成自己的禮貌風格。當然有時候也會因為調皮或淘氣,變得不那麼禮貌。彆著急,給孩子更多的尊重,當有“不打招呼”等不禮貌行為的時候,父母要提醒他而不是懲罰他。

孩子怕生?你的圓場正在毀掉孩子的社交力!這4件事不要再做

具體來說,在糾正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要做好以下4件事。

第一件事:不要替孩子社交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同結構的家庭,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父母教育態度都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產生影響。如果父母過度包辦,很難使孩子的交往實踐得到鍛鍊。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不會交往,在和同伴交往中受到傷害,或者不知道如何和長輩相處丟了自己的面子,就乾脆自己替孩子交往。

例如,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媽媽就會給老師打電話,要求老師解決問題,而不是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再例如,媽媽帶孩子見朋友的時候,孩子不打招呼,媽媽會說:“我們家閨女比較內向、害羞。”

像這種替孩子交往的父母非常多。父母可能是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或者是想保全自己所謂的“面子”,但結果卻是讓孩子失去了可貴的交往機會,讓孩子以後更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所以,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難,家長需要做的是耐心引導,而不是直接替孩子交往。

第二件事:不要為孩子的禮貌不周找藉口

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是否懂禮貌一定是教育的結果。而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態度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人際關係。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孩子越早懂得禮貌待人,越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些家長髮現5-7歲孩子在社交中出現禮貌不周的情況,不是及時糾正,反而會為孩子找一些藉口,諸如孩子還小、孩子性格內向、孩子害羞等等,結果導致孩子也學會拿這些藉口繼續不懂禮貌。

第三件事:不要刻意讓孩子表現出開朗、樂觀

孩子的個性決定了他的社交方式會有所不同。父母要懂得接納、尊重孩子的社交方式,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思維強迫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出開朗、樂觀。那樣反而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進而拒絕社交。只要孩子能夠與朋友真誠、愉快地相處,父母就不必過分焦慮。

第四件事:不要在教育中出現“父親缺位”

心理學家麥克•閡尼的調查顯示: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到1小時的孩子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這些孩子在社交中表現的更加開放活潑、具有進取精神和冒險性,而且更寬容灑脫。而這些品質都有利於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主動性,為他們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相對於母親來說,父親的說話語氣、辦事風格都獨立、自信、大度、開朗。因此,多和父親接觸能夠造就或強化孩子的外向性格,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做好鋪墊。

因此,為了孩子,無論父親多忙都應該每天至少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陪陪孩子。哪怕只是和孩子一起在客廳沙發上打鬧一會兒,也會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社交能力將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在孩子5歲以後,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幫助他們建立社交意識,提高社交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儘量避免出現以上4種行為,否則反而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社交意願,不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