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光绪帝是一八七五年登基做皇帝的。一八八九年“亲政”,时年18岁。这只是名义上的亲政而已,事实上遇有国家大政和二品以上大员任免,仍要请示太后才能决定。

“戊戌政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一八九五年,康有为以举人资格进京会试,并写了一篇“上皇帝书”,要求变法维新,他邀请各省进京会试的举人签名,签名者有1300余人,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公车上书”。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变法维新的“上谕”。提拔了属于康党的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为四品京卿。

那时清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大都由满族为主体。而汉军机大臣不过是清廷的装饰品而己。这一次光绪任用四个京卿,并将他们留在身边。代皇帝批阅奏章,并为皇帝提供处理意见。如此看来,四京卿的权力好像是大过了军机大臣的。

那些老臣们觉得委屈。向西太后告状,尽说一些,皇帝要架空太后,要重用汉人,不相信满人之类的话,并请老太后来给这些“奴才们”做主。

“戊戌政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西太后本来就不赞成光绪帝推行什么“新政”。这倒也不能说西太后只是一个老古董的守旧派。而是不太认可光绪帝对于“新政”太过于激进,乃至于都要将大清的“冤家对头”,日本下了台的首相伊藤博文请来给大清主政。再经一些失宠的满族大臣添油加醋地一挑拨。于是决定借十月(阳历九月)天津阅兵的机会禁锢光绪,自己再临朝听政。

光绪帝得知消息,想借用袁世凯的力量来对付太后。袁稍有权衡以后,还是觉得西太后的大腿更粗一些,然后选择站到了西太后一边。九月二十一日,西太后重新听政,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四京卿和康党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亡香港,梁启超逃亡日本。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政变”。

一八九九年,袁世凯奉命率武卫右军到山东德州举行训练。山东多地兴起反对外国教堂和教士的义和拳。美国公使康格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迫于压力的清政府召回毓贤,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此时西太后因废黜光绪,受到西方外交团的反对。便思利用义和团来抵御外国势力,自己可以取“渔翁之利”。

“戊戌政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袁世凯先时在选择支持光绪皇帝或者西后时,就是只看谁的大腿粗,此次亦是如此,他觉得帝国主义的势力要比西太后的势力要大的多。自然就更乐于去“讨好”友邦了。于是扬言“必将义和拳匪类尽行剿灭”,接着他派军队,捣毁拳坛,捕逐团民。

一九零零年三月十四日,袁世凯实授山东巡抚。

六月二十一日,意气用事的西太后下达了对西方联军宣战的命令。

战争发动以后不久,西太后就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嚎叫着要各省督抚“勤王”。这时却出现了“北打南和”的怪局面。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把北京所发出来的谕旨称为“矫诏”,一律不接受。并与上海领事团商定搞起“东南互保”来了。

此时袁世凯在山东迂迴旋转,打起了“太极拳”。他马上奏明西太后,说派兵一万,兼程北上勤王。同时又联略东南三督,表示“愿附骥尾”。

袁慢腾腾安排登州总兵夏辛酉,副将张勋,让其且带六营兵,只在山东境内巡视一番。并嘱,不要触了霉头,与外国人打起来了。

八月十四日,西方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与皇帝宫眷们要直奔西安了。这就有了民间所谓的“光绪逃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