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發達國家物價很高,卻沒有影響其匯率?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國際主流國家,貨幣都是自由兌換的,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但根子上與貨幣的購買力、國際收支的順差或逆差有關;有時也與流動性投放相對多少有關;戰爭、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也對匯率有影響,比如戰爭發生美元更可靠,市場更需要美元。這是一般情況,也可以稱作貨幣基本面;在基本面之上,就是市場偏好,跟股市相似。在特別情況下,央行也會出手干預市場,以保持匯率相對穩定或者有意讓貨幣貶值促進出口;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廣場協議》,美英法德聯合施壓日本簽署該協議,讓日元升值美元貶值(實事求是地說英法德貨幣也有所升值),促成國際貿易再平衡(削弱日本出口優勢,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這被認為是日本失去的20年或30年的起因,但國際關係就是協商或妥協,尋找最大公約數。

至於所謂有的發達國家物價高,貨幣卻依然堅挺,往往有感覺的誤差,畢竟不是綜合統計,比如旅遊者一般不加油、不煮飯、不交電費、不管道路通行費;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所以服務業價格普遍都高,只要用人那麼人工成本就不得不計入;另外發達國家消費已經升級,所用商品比較高端,價格自然也高,比如買一雙皮鞋品牌差價很大、買一瓶香水高端品牌比普通的貴幾十倍也稀鬆平常、日本的水果確實非常好也非常貴;最根本的,匯率短期波動在於供需關係,長期波動在於基本面,發達國家通貨膨脹一直以來都是公認的低,因為他們央行法治化運行,貨幣發行具有獨立性和法定原則,與委內瑞拉貨幣強勢玻利瓦爾發行機制完全不一樣;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美國是否濫用鑄幣權,你看世界市場對美元的認可就可以判斷,雖然美元已經不再與黃金掛鉤。

簡單的印象,而非廣泛的數據統計,不能代表貨幣實際購買力;實際購買力概念經常讓一些人異想天開,這是不嚴謹的也是非學術自律的,引用這個概念就必須配合嚴謹的數據統計,而不是想當然。



雲端美


越是發達的國家,物價越低。我說的這種物價低,是物價收入比。

這和匯率沒關係,在發達國家,貨幣是自由兌換的,選擇什麼貨幣是個人的自由,發工資給的你是日元,你想換成美元,在網銀上就可以隨意操作。這種匯率是由市場決定的,大家都看好美元,都紛紛購買美元,美元自然升值,反之,則貶值。完全是市場決定,政府一般不干預。

說到國外物價,很多人喜歡折算成民幣來比較,這是不對,應該比較物價收入比。

比如美國人月工資4000元(美元),汽油0.8元一升,豬肉0.99元一斤,電費0.03元一度,普通牛肉3.6元一斤等。中國人月工資5000元(人民幣),汽油6.8元一升,豬肉35元一斤,電費0.55元一度,牛肉38元一斤。

這樣比較才有意義。


歷史愛好者666


物價跟匯率沒有直接關係,一般認為匯率,資本,貨幣政策三個取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