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上)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課堂教學組織的類型

1.班級授課制

代表人物:誇美紐斯

內涵: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優越性

①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達到一定質量;

②有利於大面積培養人才;

③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④有利於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

侷限性

①難以因材施教;

②難以形成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缺乏靈活性。

2.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

代表人物:克伯屈、伯克赫斯特

設計教學法: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知識和能力。

道爾頓制: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的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指定自學參考書目、佈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才請教師輔導。

優缺點:為了反對班級授課制而提出,與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正好相反。

3.複式教學

含義: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裡,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優缺點:班級授課制的特殊形式

4.特朗普制

代表人物:特朗普

含義:特朗普制又稱“靈活的課程表”,它是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關於教學組織形式,需要我們重點把握每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最常考的是班級授課制,需要我們作為重點進行掌握。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班主任工作的內容

(一)小學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瞭解和研究學生

瞭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檔案

班主任在全面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並將整理結果分類存放起來,即建立學生檔案。建立學生檔案一般分四個環節:收集—整理—鑑定—保管。

4.開展班會活動

班會主要包括班級例會和主題班會兩大類。

班級例會是班級定期舉行的對學生實施常規教育的班會形式,舉行班級例會是為了強化學生的紀律觀念,商討和解決班級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班級例會有晨會、週會、民主生活會和班務會四種基本形式。

主題班會是指在班主任指導下,圍繞一個主題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班會活動形式。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1)學校與家庭的協調

(2)學校與社會的協調

6.操行評定

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結與評價。

7.寫好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二)個別教育工作

1.先進生工作

2.後進生工作(重點)

①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②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③善於發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④針對後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⑤對後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

3. 中等生工作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1.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的相似性

3.學習情境的相似性

(二)原有認知結構

1.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2.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遷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遷移的範圍越小,效果也越差。

3.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掌握必要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是提高遷移發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徑。

(三)學習心向與定勢

心向與定勢常常指的是同一種現象,即先於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陸欽斯的“量杯”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一個典型例證。)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響遷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記憶口訣:心相結(“心”是指學習的心向和定勢,“相”是指相似性,“結”是指認識結構。)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學習策略

(一)認知策略

(1)複述策略:利用無意識和有意識記;排除抑制干擾;整體記憶與分段記憶;多種感官參與;畫線、圈點批註等。

(2)精細加工策略:記憶術(如位置記憶法、縮簡與編歌決、諧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聯想);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背景知識,聯繫實際等。

(3)組織策略:列提綱;利用圖形(系統結構圖、流程圖、模型圖、網絡關係圖等);利用表格(一覽表,雙向表)等。

(二)元認知策略

(1)計劃策略:包括設置學習目標、瀏覽閱讀材料、產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2)監控策略:包括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考試時監視自已的速度和時間。

(3)調節策略: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現問題,則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三)資源管理策略

(1)時間管理策略:統籌安排學習時間;高效利用最佳時間;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2)環境管理策略:注意調節自然條件(流通的空氣、適宜的溫度、明亮的光線以及和諧的色彩等);設計好學習的空間(空間範圍、室內佈置、用具擺放)

(3)努力管理策略:激發內在動機;樹立良好信念;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調節成敗的原因;自我獎勵

(4)資源利用策略:學習工具的利用;社會性人力資源的額利用(老師的幫助、同學間的合作和探討等)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

(一)根據實施功能的不同

(1)診斷性評價: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學習開始時,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

(3)總結性評價: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

判斷技巧:在教學活動開始時為診斷性評價;在教學活動進行中為形成性評價;在教學活動結束時為總結性評價。

(二)根據運用的標準不同

(1)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2)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3)個體內差異評價:對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

(三)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

(1)外部評價:被評價者之外的專業人員對評價對象進行明顯的統計分析或文字描述

(2)內部評價:也就是自我評價,指由課程設計者或使用者自已實施的評價

寫在最後

小學科目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已經全部發完啦!

上半部分戳這裡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下)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彙總(上)

只是記知識點是不夠的,把靈活運用知識點來答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衝刺押題班要不要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